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 痹門
  • (清)陳夢雷
  • 4815字
  • 2015-11-09 17:51:50

其熱者陽氣多,陰氣少,病氣勝,陽遭陰,故為痹熱。

【注 人之陽氣多而陰氣少,邪得人之陽盛而病氣勝矣。人之陽氣盛而遇天之陰邪,則邪隨氣化而為痹熱矣。】

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濕甚也。陽氣少,陰氣盛,兩氣相感,故汗出而濡也。

【注 濕者,天之陰邪也,感天地之陰寒而吾身陰氣又盛,兩氣相感,故汗出而濡也。】

帝曰:夫痹之為病,不痛何也?岐伯曰:痹在于骨則重,在于脈則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則屈不伸,在于肉則不仁,在于皮則寒,故具此五者,則不痛也。

【注 邪痹經(jīng)脈骨肉之有形而不傷其氣者,則不痛也。夫骨有骨氣,脈有脈氣,筋有筋氣,肌有肌氣,皮有皮氣,皆五臟之氣而外合于形身。如病形而不傷其氣,則止見骨痹之身重,脈痹之血凝不行,筋痹之屈而不伸,肉痹之肌肉不仁,皮痹之皮毛寒冷,故具此五者之形證而不痛也。】

凡痹之類,逢寒則蟲,逢熱則縱。帝曰:善!

【注 凡此五痹之類,如逢吾身之陰寒,則如蟲行皮膚之中;逢吾身之陽熱,則筋骨并皆放縱。又非若病氣之有寒則痛,陽氣多則為痹熱。】

皮部論

陽明之陽,名曰害蜚。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luò)者,皆陽明之絡(luò)也。其色多青則痛,多黑則痹,黃赤則熱,多白則寒,五色皆見則寒熱也。絡(luò)盛則入客于經(jīng)。陽主外,陰主內(nèi)。

【注 陽明為陽盛之時,如萬物之飛動。陽盛而陰氣加之,有害于蜚,故名曰害蜚。視其皮部之浮絡(luò),多青則痛,多黑則痹,黃赤則熱,多白則寒,五色皆見則為寒熱。絡(luò)盛而不泄其邪,則入客于經(jīng)矣。在陽明之部分,則為陽明之病;在少陽之部分,則為少陽之病;在三陰之部分,則為三陰之病。故見于皮膚間者,為絡(luò)為陽而主外;絡(luò)于筋骨間者,為經(jīng)為陰而主內(nèi)。蓋在陽者可從外解,在陰者則內(nèi)入而舍于臟腑矣。】

氣穴論

積寒留舍,榮衛(wèi)不居,卷肉縮筋,肋肘不得伸,內(nèi)為骨痹,外為不仁,命曰不足,大寒流于溪谷也。

【注 積寒留舍,致榮衛(wèi)不能居其間,寒邪凝滯,又不得正氣以和之,以致肉卷而筋縮也。肋肘乃筋骨之機關(guān),故不得伸舒;邪閉于外,故內(nèi)為骨痹;榮衛(wèi)內(nèi)逆,故外為不仁。命曰不足,蓋熱邪淫溢是屬有余,寒性凝濇故為不足。此大寒之邪流于溪谷之間,以致筋骨皆為病也。】

四時刺逆從論

厥陰有余病陰痹,不足病生熱痹。少陰有余病皮痹隱軫,不足病肺痹。太陰有余病肉痹寒中,不足病脾痹。陽明有余病脈痹身時熱,不足病心痹。太陽有余病骨痹身重,不足病腎痹。少陽有余病筋痹脅滿,不足病肝痹。

【注 有余者多氣少血,不足者血氣皆少。此三陰三陽所主之血氣,各有太過不及之為病也。】

氣交變大論

歲火不及,寒乃大行,痿痹,足不任身。

【注 痿痹足不任身,皆寒濕之證。】

至真要大論

太陰司天,肘腫骨痛陰痹。除痹者,按之不得。

【注 太陰司天,丑未歲也。胕腫陰痹,皆感寒濕之氣。病在陰者,名曰痹,故按之不得也。】

少陰在泉,主勝則厥氣上行,心痛發(fā)熱,膈中,眾痹皆作。

【注 終之主氣,乃太陽寒水。主勝則厥氣上行心痛發(fā)熱者,乃寒水之主氣上乘于在泉之君火也。五之主氣乃陽明燥金,客于乃厥陰風(fēng)木;眾痹者各在其處,更發(fā)更止,更居更起,以右應(yīng)左,以左應(yīng)右,膈中眾痹皆作。】

靈樞經(jīng)

邪氣臟腑病形篇

心脈微大為心痹,引背,善淚出。

【注 心氣微盛,則逆于心下而為心痹。引背行于上,則心精隨氣上湊于目而淚出矣。】

肺脈微大為肺痹,引胸背,起惡日光。

【注 肺氣微盛于上,則為肺痹。引胸背,蓋氣從下而上也。陰血少,故惡日光,金畏火也。】

肝脈微大為肝痹,除縮,咳引小腹。

【注 陰縮,肝氣逆于下也。肝脈抵少腹,上注肺。咳引小腹者,經(jīng)氣逆于上下也。】

壽夭剛?cè)崞?

病在陽者名曰風(fēng),病在陰者名曰痹,陰陽俱病名曰風(fēng)痹。病有而不痛者,陽之類也;無形而痛者,陰之類也。無形而痛者,其陽完而陰傷之也,急治其陰,無攻其陽。有形而不痛者,其陰完而陽傷之也,急治其陽,無攻其陰。陰陽俱動,乍有形,乍無形,加以煩心,命曰陰勝其陽,此謂不表不里,其形不久。

【注 風(fēng)者天之陽氣,痹者人之陰邪,陰陽俱病名曰風(fēng)痹,外內(nèi)之相合也。皮肉筋骨乃有形,臟腑之氣為無形。病有形而不痛者,病在外之陽也。病無形而痛者,氣傷痛也。陰完陽完,乃臟腑陰陽之氣不傷。陰陽俱動,乍有形乍無形,乃陰陽之不表不里。心為陽而主火,水為陰而居下,加以煩心,此陰勝其陽矣。陰陽外內(nèi)不交,水火上下相克。此天地陰陽之氣不調(diào),故其形不久,形氣之相應(yīng)也。】

厥病篇

風(fēng)痹淫濼,病不可已者,足如履冰,肘如入湯中,股脛淫濼,煩心頭痛,時嘔時悶,眩已汗出,久則目眩,悲以喜恐,短氣不樂,不出三年死也。

【注 風(fēng)痹淫濼,乃痹逆之風(fēng)邪淫濼于上下,蓋風(fēng)之善行而數(shù)變也。風(fēng)邪淫濼于上下,故病不可已;蓋寒之則傷心主之火,熱之則傷腎臟之陰,病不可治,故不可已也。淫濼于下,故足如履冰,感寒水之氣也。時或淫濼于上,則如入湯中,感火熱之氣也。股脛淫濼,淫及于下之足脛;煩心頭痛,淫及于上之頭首也。時嘔時悶,有時而逆于中也。諸脈皆會于目,眩者淫于經(jīng)脈之血分也。毛腠疏則汗出者,淫于毛腠之氣分也。水之精為志,火之精為神,志與心精共腠于目,故久則目眩也。悲以喜恐者,心之神志傷而悲泣也。腎為生氣之風(fēng),短氣者傷其腎氣也。不樂者,傷其心氣也。不出三年死者,不過盡水火陰陽之數(shù)周而終也。】

五變篇

黃帝曰:何以候人之善病痹者?少俞答曰:粗理而肉不堅者,善病痹。黃帝曰:痹之高下有處乎?少俞答曰:欲知其高下者,各視其部。

【注 各視其部,則知痹之高下。蓋心肺之痹在高,肝腎脾之痹在下也。】

五色篇

雷公曰:小子聞風(fēng)者百病之始也,厥逆者寒濕之起也,別之奈何?黃帝曰:常候闕中,薄澤為風(fēng),沖濁為痹,在地為厥,此其常也,各以其色言其病。

【注 地即面之地閣。風(fēng)乃天氣,故常候于闕庭。寒濕者地氣,故候在地部。風(fēng)乃陽邪,故其色薄澤。寒濕者陰邪,故其色沖濁。】

陰陽二十五人篇

足陽明之下,血少氣多則肉而善瘃;血氣皆少則無毛,有則稀枯悴,善痿厥足痹。

【注 瘃乃凍瘡。血少則肉善瘃者,血所以溫膚熱肉者也。痿厥足痹者,血氣少而不能榮養(yǎng)筋骨也。】

足少陽之上,血氣皆少則無須,感于寒濕則善痹,骨痛爪枯也。

【注 爪者筋之余,血氣皆少,不能榮養(yǎng)筋骨,以致寒濕之邪留痹,而為骨痛爪枯也。】

邪客篇

脈大以濇者,為痛痹。

論疾診尺篇

尺膚濇者,風(fēng)痹也。

【注 病在陰者名曰痹。如尺膚濇者,此風(fēng)痹于筋骨間也。】

診血脈者,多黑為久痹。

【注 此以皮部之色,而知血脈之為痹也。】

九針篇

邪入于陰則為血痹。

【注 痹者閉也,痛也。邪入于陰,閉而不行,則留著而為痹痛矣。】

金匱要略 【漢 張機】

痹證

間曰:血痹病從何得之?師曰:夫尊榮人骨弱肌膚盛重,因疲勞汗出,臥不時動搖,加被微風(fēng),遂得之。但以脈自微濇,在寸囗關(guān)上小緊。宜針引陽氣,令脈和緊去則愈。

血痹,陰陽俱微,寸囗關(guān)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fēng)痹狀,黃芪桂枝五物湯主之。

人年五六十,其病脈大者,痹俠背行。若腸鳴馬刀俠癭者,皆為勞得之。

寸囗脈浮而緩,浮則為風(fēng),緩則為痹。痹非中風(fēng),四肢苦煩,脾色黃,瘀熱以行。

太陽病關(guān)節(jié)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名濕痹。濕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

中藏經(jīng) 【漢 華佗】

五痹

痹者,風(fēng)寒暑濕之氣,中于臟腑之為也。入腑則病淺易治,入臟則病深難治。而有風(fēng)痹、寒痹、濕痹、熱痹、氣痹,又有筋骨血肉氣之五痹也。大凡風(fēng)寒暑濕之邪,入于心則名血痹,入于脾則名肉痹,入于肝則名筋痹,入于肺則名氣痹,入于腎則名骨痹。感病則一,其治乃異。痹者閉也,五臟六腑感于邪氣,亂于真氣,閉而不仁,故曰痹也。又痹病或痛癢,或麻,或急,或緩而不能收持,或拳而不能舒張,或行立艱難,或言語蹇濇,或半身不遂,或四肢拳縮,或囗眼偏斜,或手足欹側(cè),或能行步而不能言語,或能言語而不能行步,或左偏枯,或右壅滯,或上不通于下,或下不通于上,或大腑閉塞,或左右手疼痛,或得疾而即死,或感邪而未亡,或喘滿而不寐,或昏昧而不醒,種種諸證,皆出于痹也。痹者,風(fēng)寒暑濕之氣中于人,則使之然。其于脈候、形證、治療之法,亦各不同焉。

氣痹者,愁思喜怒過多則氣結(jié)于上,久而不消則傷肺,肺傷則生氣漸衰而邪氣愈勝,留于上則胸腹痹而不能食,注于下則腰腳重而不能行,攻于左則左不遂,沖于右則右不仁,貫于舌則不能言,遺于腸中則不能溺,壅而不散則痛,留而不聚則麻。真經(jīng)既損,難以醫(yī)治;邪氣不勝,易為痊愈。其脈右手寸囗沉而遲濇者是也。宜節(jié)憂思以養(yǎng)氣,慎喜怒以全真,最為良矣。

血痹者,飲酒過多,懷熱太盛,或寒折于經(jīng)絡(luò),或濕犯于榮衛(wèi),因而血搏,遂成其咎。故使人血不能榮外,氣不能養(yǎng)內(nèi),內(nèi)外已失,漸漸消削。左先枯則右不能舉,右先枯則左不能伸,上先枯則上不能制下,下先枯則下不能克上,中先枯則不能通疏,百證千狀,皆失血也。其脈左寸囗脈結(jié)而不流利,或如斷絕者是也。

肉痹者,飲食不節(jié),膏粱肥美之所為也。脾者肉之本,脾氣已失則肉不榮,肉不榮則肌膚不滑澤,肌膚不滑澤則紋理疏。凡風(fēng)寒暑濕之邪易為入,故久不治則為肉痹也。肉痹之狀,其先能食而不能充悅,四肢緩而不收持者是也。其右關(guān)脈按舉皆無力,而往來濇者是也。宜節(jié)飲食以調(diào)其臟,常起居以安其脾,然后依經(jīng)補瀉以求其愈也。

筋痹者,由怒叫無時,行步奔急,淫邪傷肝,肝失其氣,因而寒熱,所客久而不去,流入筋會,則使人筋急而不能行步舒緩也,故名曰筋痹。宜活血以補肝,溫氣以養(yǎng)腎,然后服餌湯丸。治得其理,合自瘳已。不然,則害人矣。其脈左關(guān)中弦急而數(shù),浮沉而有力者是也。

骨痹者,乃嗜欲不節(jié),傷于腎也。腎氣內(nèi)消則不能關(guān)禁,不能關(guān)禁則中上俱亂,中上俱亂則三焦之氣痞而不通,三焦痞則飲食不糟粕,飲食不糟粕則精氣日衰,精氣日衰則邪氣妄入,邪氣妄入則上沖心舌,上沖心舌則為不語,中犯脾胃則為不充,下流腰膝則為不遂,旁攻四肢則為不仁;寒在中則脈遲,熱在中則脈數(shù),風(fēng)在中則脈浮,濕在中則脈濡,虛在中則脈滑。其證不一,要在詳明。

濟生方 【宋 嚴用和】

五痹歷節(jié)

風(fēng)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皆因體虛,腠理空疏,受風(fēng)寒濕氣而成痹也。痹之為病,寒多則痛,風(fēng)多則行,濕多則著;在骨則重而不舉,在脈則血凝而不流,在筋則屈而不伸,在肉則不仁,在皮則寒;逢寒則急,逢熱則縱。此皆隨所受邪氣而生證也。大率痹病,總而言之,凡有五種,筋痹、脈痹、皮痹、骨痹、肌痹是也。筋痹之為病應(yīng)乎肝,其狀夜臥則驚,飲食多,小便數(shù)。脈痹之為病應(yīng)乎心,其狀血脈不流,令人痿黃,心下鼓氣,卒然逆喘不通,嗌干善噫。肌痹之為病應(yīng)乎脾,其狀四肢懈怠,發(fā)咳嘔吐。皮痹之為病應(yīng)乎肺,其狀皮膚無所知覺,氣奔喘滿。骨痹之為病應(yīng)乎腎,其狀骨重不可舉,不遂而痛,喜脹。診其脈大而濇為痹,來急者亦為痹,濇而緊者亦為痹。又有風(fēng)血痹,陰邪入于血經(jīng)故也。外有支飲,亦令人痹。當隨證施治。白虎歷節(jié),由體虛之人將理失宜,受風(fēng)寒濕毒之氣,使筋脈凝滯,血氣不流,蘊于骨節(jié)之間,或在四肢,肉色不變,其病晝輕夜劇,其痛徹骨,如虎之嚙,故名白虎也。痛如掣者為寒多,腫滿如脫者為濕多,汗出者為風(fēng)多。巢氏云:飲酒當風(fēng),汗出入水,遂成斯疾。久而不愈,令人骨節(jié)蹉跌為癲病者,誠有此理也。

河間六書 【金 劉完素】

諸痹

身非衣寒中,非受寒氣。痹者血氣不行,如從水中出,不必寒傷而作也。附子丸主之。

身寒,大衣不能熱,腎脂枯涸不行,髓少筋弱凍栗,故攣急。附子湯主之。

近衣絮肉苛,榮氣虛則不仁,其證(疒帬)重,為肉苛也。以前胡散主之。

風(fēng)寒濕三氣合而為痹,風(fēng)氣勝者為行痹,上下左右無常留,隨所至而作。防風(fēng)湯主之。

寒勝者為痛痹,大宜宣通。陰寒為痛,宜通氣溫經(jīng)而愈。茯苓湯加減主之。

濕氣勝者為著痹,濕地水氣甚重,著而不去,多汗而濡者。茯苓川芎湯主之。

周痹,《黃帝針經(jīng)》云:在血脈之中,隨上下,本痹不痛,今能上下周身,故以名之。大豆糵散主之。

胞痹者,小腹膀胱之內(nèi)痛,若沃以湯,濇于小便,上為清涕;太陽直行從巔入,循于腦氣,下灌于鼻,時出清涕不止。腎著湯主之。

腸痹者,雖多飲不得溲,不成大便,使糟粕不化,故氣喘急而飧泄。木香丸主之。

熱痹者,陽氣多,陰氣少,陽熱搏其陰寒故痹,臟腑熱熻然而悶也。升麻湯主之。

風(fēng)寒濕三氣合而為痹,當汗惡風(fēng),目瞤脅痛,或走注四肢,皮膚不仁,屈伸不便。升麻前胡湯主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洪泽县| 隆安县| 柏乡县| 河西区| 静宁县| 增城市| 枣阳市| 潞城市| 越西县| 松江区| 石棉县| 新疆| 大庆市| 吴桥县| 东明县| 武鸣县| 冀州市| 庄浪县| 扶绥县| 神池县| 大同县| 宁津县| 吉木萨尔县| 萍乡市| 兴和县| 乌恰县| 海盐县| 丰宁| 新邵县| 长顺县| 平潭县| 河北省| 广德县| 阿拉尔市| 东至县| 九江市| 任丘市| 沙洋县| 鹰潭市| 汽车| 承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