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氣通天論
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
【注 背為陽,陽虛則寒邪痹閉于背,而形體為之俯僂。《金匱》所謂痹俠背行是也。】
金匱真言論
冬善病痹厥。故冬不按蹺,冬不病病 原缺,據《素問 金匱真言論》補。痹厥,飧泄而汗出也。
【注 四肢為諸陽之本。冬時陽氣下藏,經氣外虛,風入于經,故手足痹厥。按蹺者,按摩導引。冬氣伏藏,故冬不按蹺。復言人能藏養元真之氣,必不使邪傷經脈,內為飧泄;亦不使邪傷陽氣,外而汗出。】
五臟生成篇
人臥,血歸于肝。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臥出而風吹之,血凝于膚者為痹,凝于脈者為泣,凝于足者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為痹厥也。
【注 痹者,痹閉而不遂也。泣者,凝于絡脈,泣濇而不能流行也。厥者,逆冷也。血為陰,如血凝于下,則上下陰陽不相順接而為厥矣。空,骨空也。骨空者,節之交,三百六十五穴會,絡脈之滲灌諸節者也。血行于皮膚,不得反循于穴會,故為痹厥也。】
赤脈之至也喘而堅,診曰有積氣在中,時害于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慮而心虛,故邪從之。
【注 赤當脈,脈合心,故曰赤脈之至也。脈之喘急而牢堅,主積氣于中,當時害于食。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于脈,有積于中,故害于食也。名曰心痹,積氣痹閉于心下也。此得之外淫之邪,因思慮而心虛,故邪氣乘虛而留于內也。】
白脈之至也喘而浮,上虛下實,驚,有積氣在胸中,喘而虛,名曰肺痹,寒熱,得之醉而使內也。
【注 肺主氣而虛,故脈浮。病氣而不病血,病上而不病下,故脈上虛而下實也。陽氣虛則善為驚駭。胸中為氣之海,上注于肺,以司呼吸。邪積于上則膻中之正氣反虛,故為虛喘。臟真高于肺,主行榮衛陰陽,陰陽虛乘則為往來之寒熱。酒者,熟谷之液,其氣慓悍,入于胃中則胃脹,氣上逆則滿于胸中,醉而使內則氣上逆,故有積氣在胸中。入房太過則傷腎,腎為本,肺為末,本傷故肺虛也。】
青脈之至也長而左右彈,有積氣在心下支胠,名曰肝痹,得之寒濕,與疝同法,腰痛足清頭痛。
【注 脈長而彈,弦而急也。弦則為減,諸急為寒。此得之寒濕而陽氣受傷,故弦急,邪在心下支胠間,故脈左右彈。清濕地氣之中人,必從足始。足厥陰之脈從足上腘入毛中,過陰器,抵小腹,布脅肋,故與疝相同,而腰痛足冷。厥陰與督脈會于巔,故頭痛。】
黑脈之至也上堅而大,有積氣在小腹與陰,名曰腎痹,得之沐浴清水而臥。
【注 尺以候腎。黑脈之至上堅而大者,腎臟有積,故腎脈堅大。上堅者,堅大在上而不沉。與陰者,小腹而兼于前陰也。】
移精變氣論
中古之治病,至而治之。湯液十日,以去八風五痹之病。十日不已,治以草蘇草荄之枝。本末為助,標本已得,邪氣乃服。
【注 病至而治之者,言不能如恬憺虛無之世,雖有賊邪不能為害,設有病至而即以湯藥治之。八風者,八方之風,觸五臟邪氣發病。五痹者,五臟之痹也。以春甲乙傷于風者為肝痹,以夏丙丁傷于風者為心痹,以秋庚辛傷于風者為肺痹,以冬壬癸傷于風者為腎痹,以至陰戊己遇此者為脾痹。草蘇之枝,莖之旁枝;草荄之枝,根之旁枝也。蘇荄為本,而旁枝為末。五痹以五臟為本,而經俞筋骨為標。五臟病以蘇荄治之,經脈之外合病則以蘇荄之枝治之,是以本治本而以末治標也。】
診要經終論
冬刺夏分,病不愈,氣上發為諸痹。
【注 冬主閉藏,夏令浮長,氣應藏而使之外泄,故發為諸痹。】
脈要精微論
按之至骨脈氣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
【注 病在陰者名曰痹,故當按之至骨。】
玉機真臟論
風者,百病之長也。今風寒客于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當是之時,可汗而發也。或痹不仁腫痛,當是之時,可湯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病入舍于肺,名曰肺痹,發咳上氣。
【注 氣主皮毛,風寒之邪始傷陽氣,故使人毫毛畢直。太陽之氣主表而主開,病則反閉而為熱矣。言風寒之邪始傷表陽之時,囗發汗而愈也。痹不仁而腫痛者,氣傷而病及于形也。如在皮腠氣分者,可用湯熨。在經絡血分者,可灸刺而去之。皮毛者,肺之合。邪在皮毛,弗以汗解,則邪氣乃從其合矣。病舍于肺,名曰肺痹。邪閉于肺,故咳而上氣。】
弗治,肺即傳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一名曰厥脅痛,出食。當是之時,可按若刺耳。
【注 失而弗治,肺即傳其所勝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脅乃肝之分。厥者逆也,逆于脅下而為痛,故一名厥脅痛,蓋言痹乃厥逆之痛證也。食氣入胃,散精于肝,肝氣逆,故食反出也。木郁欲達,故可按摩而導引之。肝主血,故若可刺耳。】
宣明五氣篇
五邪所亂,邪入于陰則痹。
【注 邪入于陰,閉而不行,則留著而為痹痛之證。故曰病在陽者名曰風,病在陰者名曰痹。】
逆調論
帝曰:人之肉苛者,雖近衣絮猶尚苛也,是謂何疾?岐伯曰:榮氣虛,衛氣實也。榮氣虛則不仁,衛氣虛則不用,榮衛俱虛則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人身與志不相有,曰死。
【注 此言榮氣不得衛氣之和,則榮氣虛;衛氣不與榮氣相和,則衛氣實也。不仁者不知痛養,不用者痿而不勝。蓋言榮衛不和則兩者皆虛,榮衛兩虛則不仁且不用。而肉苛如故者,不和而致虛也。人身者,榮衛之所循行也;志者,五臟之神志也。本臟篇曰:經脈者,所以行氣血而榮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如三者相失而不相有,則氣血不行,魂魄離散而死矣。】
帝曰:人有身寒,湯火不能熱,厚衣不能溫,然不凍栗,是為何病?岐伯曰:是人者素腎氣勝,以水為事,太陽氣衰,腎脂枯不長,一水不能勝兩火。腎者水也而生于骨,腎不生則髓不能滿,故寒甚至骨也。所以不能凍栗者,肝一陽也,心二陽也,腎孤臟也,一水不能勝二火,故不能凍栗,病名曰骨痹,是人當攣節也。
【注 腎氣勝者,腎水之氣勝也。以水為事者,膀胱之水勝也。言水寒之氣偏勝,則太陽氣衰而孤陰不長矣。腎臟之精枮不長,而膀胱之一水不能勝二火矣。腎脂不生,則髓不能滿于骨,是以寒至骨也。肝者,一陽初生之木火;心者,地二所生之君火也;腎為孤臟,孤臟之陰借太陽標本以合化,太陽氣衰,則孤陰不長矣。膀胱之津液不能勝二火,不能凍栗者,二陽之火熱在內也。病名曰骨痹,病在髓枯而骨痛也;故其人當骨節拘攣。】
風論
風氣與太陽俱入行諸脈俞,散于分肉之間,與衛氣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憤(月真)而有瘍,衛氣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
【注 此言風邪傷衛,而為腫瘍不仁也。】
痹論
黃帝問曰:痹之安生?岐伯對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
【注 風者善行而數變,故其痛流行而無定處。】
寒氣勝者為痛痹,
【注 寒為陰邪,痛者陰也,是以寒氣勝者為痛痹。】
濕氣勝者為著痹也。
【注 濕流關節,故為留著之痹。】
帝曰:其有五者何也?岐伯曰:以冬遇此者為骨痹,以春遇此者為筋痹,以夏遇此者為脈痹,以至陰遇此者為肌痹,以秋遇此者為皮痹。
【注 皮肉筋骨,五臟之外合也。五臟之氣合于四時五行,故各以其時而受病,同氣相感也。】
帝曰:內舍五臟六腑,何氣使然?岐伯曰:五臟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內舍于其合也。
【注 肺合皮,心合脈,脾合肌,肝合筋,腎合骨。邪之中人,始傷皮肉筋骨,久而不去則內舍于所合之臟,而為臟腑之痹矣。】
故骨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腎;筋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肝;脈痹不己,復感于邪,內舍于心;肌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脾;皮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肺。所謂痹者,各以其時,重感于風寒濕之氣也。
【注 舍者,如館舍,邪客留于其間者也。邪薄于五臟之間,干臟氣而不傷其臟真,故曰舍、曰客,而止見其煩滿喘逆諸證。如入臟者,則死矣。】
凡痹之客五臟者:肺痹者,煩滿喘而嘔。
【注 肺主氣而司呼吸,其脈起于中焦,還循胃囗,上膈屬肺,故痹則煩喘而嘔。】
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嗌干,善噫,厥氣上則恐。
【注 心主脈,故痹閉而令脈不通。邪薄心下,鼓動而上干心臟,則煩而心下鼓。心脈上通于肺,故逆氣暴上則喘而嗌干,心氣上逆則善噫。水火之氣時交。心氣逆于上,則不能下交于腎;腎氣虛,故恐。】
肝痹者,夜臥則驚,多飲數小便,上為引如懷。
【注 肝藏魂,神魂不安故發驚駭。肝脈入毛中過陰器,循喉嚨入頏嗓。肝氣痹閉則郁熱,在上則多飲,在下則便數,上引于中而有如懷妊之狀也。】
腎痹者,善脹,尻以代踵,脊以代頭。
【注 腎者,胃之關。關門不利則胃氣不轉,故善脹。骨痿不能行,故尻以代踵。陰病不能仰,故脊以代頭。】
脾痹者,四肢解墮,發咳嘔汁,上為大塞。
【注 脾氣不能行于四肢,故四肢解墮。脾脈上鬲挾咽,氣痹不行,故發咳。入胃之飲,上輸于脾肺。脾氣不能轉輸,故嘔汁。肺氣不能通調,故上為大塞。】
腸痹者,數飲而出不得,中氣喘爭,時發飧泄。
【注 腸兼大小腸而言。小腸為心之腑而主小便,邪痹之則火熱郁于上而為數飲,下為小便不得出也。大腸為肺之腑而主大便,邪痹之故上則為中氣喘爭,下為飧泄。】
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內痛,若沃以湯,濇于小便,上為清涕。
【注 胞者膀胱之室,居少腹。邪閉之,故少腹膀胱按之內痛。水閉不行,則蓄而為熱;故若沃以湯,且濇于小便。膀胱之脈從巔入腦,腦滲則為涕。上為清涕者,太陽之氣痹閉于下,不能循經而上升也。】
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
【注 陰氣者,臟氣也。神者,五臟所藏之神也。五臟為陰,陰者主靜,故靜則神氣藏而邪不能侵,躁則神氣消亡而痹聚于臟矣。】
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注 居處失宜則風寒濕中其俞,當節飲食,勿使邪氣內入。如飲食應之,邪則循俞而入舍其腑矣。】
淫氣喘息,痹聚在肺;淫氣憂思,痹聚在心;淫氣遺溺,痹聚在腎;淫氣乏竭,痹聚在肝;淫氣肌絕,痹聚在脾。諸痹不已,亦益內也。其風氣勝者,其人易已也。
【注 淫氣者,陰氣淫佚不靜藏也。淫氣而至見于諸證,則臟氣不藏,而痹聚在臟。是以在臟腑經俞諸痹,留而不已,亦進益于內而為臟腑之痹。夫寒濕者,天之陰邪,傷人經俞筋骨;風者天之陽邪,傷人皮膚氣分。是以三邪中于臟腑之俞,而風氣勝者,其性善行,可從皮腠而散,故其人易已也。】
帝曰:痹其時有死者,或疼久者,或易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曰:其入臟者死,其留連筋骨者疼久,其留皮膚間者易已。
【注 夫風寒濕氣中其俞,其臟氣實則邪不動臟;若神氣消亡,則痹聚在臟而死矣。】
帝曰:其客于六腑者何也?岐伯曰:此亦其食飲居處,為其病本也。
【注 夫居處失常則邪氣外客,飲食不節則腸胃內傷,故飲食居處為六腑之病本。】
六腑亦各有俞,風寒濕氣中其俞,而食飲應之,循俞而入,各舍其腑也。
【注 飲食入胃,大小腸濟泌糟粕,膀胱決瀆水濁,蒸化精液,榮養經俞。如居處失常,而又食飲應之于內,則經脈虛傷,邪循俞而入舍其腑矣。】
帝曰:以針治之奈何?岐伯曰:五臟有俞,六腑有合,循脈之分,各有所發,各隨其過,則病瘳矣。
【注 滎俞治經,故痹在臟者當取之俞。合治內腑,故痹在腑者取于合。又當循形身經脈之分所發,各隨其有過之處而取之,則其病自瘳。】
帝曰:榮衛之氣亦令人痹乎?岐伯曰:榮者,水谷之精氣也,和調于五臟,灑陳于六腑,乃能入于脈也。故循脈上下,貫五臟絡六腑也。
【注 言五臟六腑受谷精之氣,營行于經脈,經榮之氣復貫絡于臟腑,互相資生而養育者也。】
衛者,水谷之悍氣也,其氣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于肓膜,散于胸腹。
【注 分肉者,肌肉之腠理。水谷之悍氣,行于臟腑之募原。募原者,脂膜也。絡小腸之脂膜,謂之肓。是以在中焦則熏蒸于肓膜,行于胸膈則散于心肺之膜理,行于腹中散于腸胃肝腎之募原。是外內上下皮肉臟腑,皆以受氣,一日一夜五十而周于身。】
逆其氣則病,從其氣則愈。不與風寒濕氣合,故不為痹。
【注 榮行脈中,衛行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旋轉而不休息者也。故逆其氣則病,從其氣則愈。不與風寒濕邪合而留連于皮膚脈絡之間,故不為痹也。】
帝曰:善!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熱,或燥或濕。其故何也?
【注 不仁,不知痛癢。燥謂無汗。濕者多汗而濡濕。】
岐伯曰: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
【注 寒氣勝者為痛痹,故痛者寒氣多也。】
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榮衛之行濇,經絡時疏,故不通;皮膚不營,故為不仁。
【注 通當作痛。病久入深者,久而不去,將內舍于其合也。邪病久則榮衛之道傷而行濇,邪入深則不痹閉于形身,而經絡時疏,故不痛也。榮衛行濇,則不能榮養于皮膚,故為不仁。】
其寒者陽氣少,陰氣多,與病相益,故寒也。
【注 人之陽氣少而陰氣多,則與病相益其陰寒矣。邪屬陰,故為寒也。】
龍族Ⅰ:火之晨曦(修訂版)
《龍族第2季》7月18日起每周五10點,騰訊視頻熱播中!人類歷史中,總是隱藏著驚人的秘密。在多數人所不知道的地方,人類與龍族的戰爭已經進行了幾千年。路明非的十八歲,在他最衰的那一刻,一扇通往未知國度的門轟然洞開。直升機如巨鳥般掠過南方小城的天空,在少年路明非的頭頂懸停。隱藏在歷史中的那場戰爭,就要重開大幕。歡迎來到……龍的國度!
明朝那些事兒(全集)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并加入了小說的筆法,語言幽默風趣。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著墨最多,并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它以一種網絡語言向讀者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歷史故事、人物。其中原本在歷史中陌生、模糊的歷史人物在書中一個個變得鮮活起來。《明朝那些事兒》為我們解讀歷史中的另一面,讓歷史變成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
龍族Ⅴ:悼亡者的歸來
《龍族第2季》7月18日起每周五10點,騰訊視頻熱播中!熱血龍族,少年歸來!這是地獄中的魔王們相互撕咬。鐵劍和利爪撕裂空氣,留下霜凍和火焰的痕跡,血液剛剛飛濺出來,就被高溫化作血紅色的蒸汽,沖擊波在長長的走廊上來來去去,早已沒有任何完整的玻璃,連這座建筑物都搖搖欲墜。
麻衣神算子
爺爺教了我一身算命的本事,卻在我幫人算了三次命后,離開了我。從此之后,我不光給活人看命,還要給死人看,更要給……
長安的荔枝(雷佳音、岳云鵬主演影視劇原著小說)
同名實體書新鮮上市,馬伯庸歷史短小說“見微”系列神作!大唐天寶十四年,長安城小吏李善德突然接到一個任務:要在貴妃誕日之前,從嶺南運來新鮮荔枝。荔枝保鮮期只有三天,而嶺南距長安五千余里,山水迢迢,這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為了家人,李善德只得放手一搏……古裝版社畜求生記,帝國夾縫中的小人物史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