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 北溪字義
  • 陳淳
  • 4917字
  • 2015-11-06 12:04:48

命,猶令也,如尊命、臺命之類。天無言做,如何命?只是大化流行,氣到這物便生這物,氣到那物又生那物,便是分付命令他一般。

命一字有二義:有以理言者,有以氣言者,其實理不外乎氣。蓋二氣流行,萬古生生不息,不成只是空個氣?必有主宰之者,曰理是也。理在其中為之樞紐,故大化流行,生生未嘗止息。所謂以理言者,非有離乎氣,只是就氣上指出個理,不雜乎氣而為言耳。如“天命之謂性”,“五十知天命”,“窮理盡性至于命”,此等命字,皆是專指理而言。天命,即天道之流行而賦予于物者。就元亨利貞之理而言,則謂之天道即此道之流行而賦予于物者而言,則謂之天命。如就氣說,卻亦有兩般:一般說貧富貴賤、夭壽禍福,如所謂“死生有命”與“莫非命也”之命,是乃就受氣之短長厚薄不齊上論,是命分之命。又一般如孟子所謂“仁之于父子,義之于君臣,命也”之命,是又就稟氣之清濁不齊上論,是說人之智愚賢否。

人物之生,不出乎陰陽之氣。本只是一氣,分來有陰陽,陰陽又分來為五行。二與五只管分合運行,便有參差不齊,有清有濁,有厚有薄。且以人物合論,同是一氣,但人得氣之正,物得氣之偏,人得氣之通,物得氣之塞。且如人形骸,卻與天地相應,頭圓居上,象天,足方居下,象地;北極為天中央,卻在北,故人百合穴在頂心,卻向后。日月來往只在天之南,故人之兩眼皆在前。海,咸水所歸,在南之下,故人之小便亦在前下,此所以為得氣之正。如物則禽獸頭橫,植物頭向下,技葉卻在上,此皆得氣之偏處。人氣通明,物氣壅塞,人得五行之秀,故為萬物之靈。物氣塞而不通,如火煙郁在里許,所以理義皆不通。

若就人品類論,則上天所賦皆一般,而人隨其所值,又各有清濁、厚薄之不齊。如圣人得氣至清,所以合下便能生知,賦質至粹,所以合下便能安行。如堯、舜,既得其至清至粹,為聰明神圣,又得氣之清高而稟厚,所以貴為天子,富有四海。至于享國皆百余歲,是又得氣之最長者。如夫子,亦得至清至粹,合下便生知安行,然天地大氣到那時已衰微了,所以夫子稟得不高不厚,止棲棲為一旅人,而所得之氣又不甚畏,止僅得中壽七十余歲,不如堯、舜之高。自圣人而下,各有分數。顏子亦清明純粹,亞于圣人,只緣得氣不足,所以夭死。大抵得氣之清者不隔蔽,那理義便呈露昭著。如銀盞中滿貯清水,自透見盞底銀花子甚分明,若未嘗有水然。賢人得清氣多而濁氣少,清中微有些查滓在,未便能昏蔽得他,所以聰明也易開發。自大賢而下,或清濁相半,或清底少濁底多,昏蔽得厚了。如盞底銀花子看不見,欲見得須十分加澄治之功。若能力學,也解變化氣質,轉昏為明。有一般人,稟氣清明,于義理上盡看得出,而行之不篤,不能承載得道理,多雜詭譎去,是又賦質不粹。此如井泉甚清,貯在銀盞裹面,亦透底清徹。但泉脈從淤土惡木根中穿過來,味不純甘,以之煮白米則成赤飯,煎白水則成赤湯,烹茶則酸澀,是有惡味夾雜了。又有一般人,生下來于世味一切簡淡,所為甚純正,但與說到道理處,全發不來,是又賦質純粹而稟氣不清。比如井泉脈味純甘絕佳,而有泥土渾濁了,終不透瑩。如溫公恭儉力行,篤信好古,是甚次第正大資質,只緣少那至清之氣,識見不高明。二程屢將理義發他,一向偏執固滯,更發不上,甚為二程所不滿。又有一般人,甚好說道理,只是執拗,自立一家意見,是稟氣清中被一條戾氣沖拗了。如泉脈出來甚清,卻被一條別水橫沖破了,及或遭巉巖石頭橫截沖激,不帖順去,反成險惡之流??磥砣松鷼夥A是有多少般樣,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萬,不可以一律齊。畢竟清明純粹恰好底極為難得,所以圣賢少而愚不肖者多。

若就造化上論,則天命之大目只是元亨利貞。此四者就氣上論也得,就理上論也得。就氣上論,則物之初生處為元,于時為春;物之發達處為亨,于時為夏;物之成遂處為利,于時為秋;物之斂藏處為貞,于時為冬。貞者,正而固也。自其生意之已定者而言,則謂之正;自其斂藏者而言,故謂之固。就理上論,則元者生理之始,亨者生理之通,利者生理之遂,貞者生理之固。

問:天之所命,固懸大化流行賦予于物,如分付他一般。若就人事上論,則如何是賦予分付處,曰:夭豈[諄諄然命之乎]?亦只是其理如此而已。孟子說天與賢與子處,謂「夫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天與之,人與之。」又曰:[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其意發得亦已明白矣。如孟津之上,不期而會者八百國,亦其出于自然而然,非人力所容強,便是天命之至,武王但順乎天而應乎人爾。然此等事,又是圣人行權底事,惟圣人及大賢以上地位,然后見得明,非常情所及。唐陸宣公謂[人事盡處,是謂天理」,蓋到人事已盡地頭,赤見骨不容一點人力,便是天之所為。此意旨極精微,陸宣公之學亦識到此。如桎梏死、巖墻死者非正命,是有致而然,乃人所自取而非天。若盡其道而死者為正命,蓋到此時所值之吉兇禍福,皆莫之致而至,故可以天命言,而非人力之所取矣。

問:[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朱子注曰:「以理言之謂之天,自人言之謂之命,其實一而已?!勾颂幒我砸姸咧??曰:天與命只一理,就其中卻微有分別。為以做事言,做事是人;封此而反之,非人所為便是天。至以吉兇禍福地頭言,有因而致是人力;對此而反之,非人力所致便是命。天以全體言,命以其中妙用言。其曰[以理言之謂之天],是專就天之正面訓義言,卻包命在其中。其曰[自人言之謂之命],命是天命,因人形之而后見。故吉兇禍福自天來,到于人然后為命。乃是于天理中,截斷命為一邊,而言其指歸爾。若只就天一邊說,吉兇禍福,未有人受來,如何見得是命?

問:天之所命,果有物在上面安排分付之否?曰:天者,理而已矣。古人凡言天處,大概皆是以理言之。程子曰:[夫天,專言之則道也。天且弗違是也。」又曰:[天也者,道也?!拐撜Z集注「獲罪于天]曰:[天即理也。]易本義:[先天弗違,謂意之所為,默與道契。后天奉天,謂知理如是,奉而行之。]又嘗親炙文公說:[上帝震怒]也只是其理如此。天下莫尊于理,故以帝名之。觀此亦可見矣。故上而蒼蒼者,天之體也。上天之體以氣言,[上天之載]以理言。

問:天之所命則一,而人受去何故如彼之不齊?曰:譬之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其雨則一,而江河受去,其流滔滔,不增不減;溪澗受去,則洪瀾暴漲;溝澮受去,則朝盈暮涸。至放沼沚坎窟、盆甕罌缶、螺杯蜆殼之屬受去,或有斗斛之水,或只涓滴之水,或清甘,或污濁,或臭穢。隨他所受,多少般樣不齊,豈行雨者固為是區別哉?又譬之治一片地而播之菜子,其為播植一也,而有滿園中森森成行伍出者,有擲之蹊旁而踐蹂不出者,有未出為鳥雀啄者,有方芽為雞鵝嚙者,有稍長而芟去者,有既秀而連根拔者,有長留在園而旋取葉者,有日供常人而羹食者,有為菹于禮豆而薦神明者,有為齏于金盤而獻上賓者,有丐子烹諸瓦盆而食者;有脆嫩而摘者,有壯茂而割者,有結實成子而研為齏汁用者,有藏為種子,到明年復生生不窮者。其參差如彼之不齊,豈播種者所能容心哉?故天之所命則一,而人受去自是不齊。亦自然之理,何疑焉!

性即理也。何以不謂之理而謂之性?蓋理是泛言天地間人物公共之理,性是在我之理。只這道理受于天而為我所有,故謂之性。性字從生從心,是人生來具是理于心,方名之曰性。共大目只是仁義禮智四者而已。得天命之元,在我謂之仁;得天命之亨,在我謂之禮;得天命之利,在我謂之義;得天命之貞,在我謂之智。性與命本非二物,在天謂之命,在人謂之性。故程子曰:“天所付為命,人所受為性?!蔽墓唬骸霸嗬?,天道之常;仁義禮智,人性之綱。”

性命只是一個道理,不分看則不分曉。只管分看不合看,又離了,不相干涉。須是就渾然一理中看得有界分,不相亂。所以謂之命、謂之性者何故?大抵性只是理,然人之生不成只空得個理,須有個形骸方載得此理。其實理不外乎氣,得天地之氣成這形,得天地之理成這性。所以橫渠曰:“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比种皇蔷兔献印昂迫恢畾馊跆斓亍本涠抟蛔謥碚f氣,帥字只是就孟子“志,氣之帥”句掇一字來說理。人與物同得天地之氣以生,天地之氣只一般,因人物受去各不同。人得五行之秀,正而通,所以仁義禮智,粹然獨與物異。物得氣之偏,為形骸所拘,所以其理閉塞而不通。人物所以為理只一般,只是氣有偏正,故理隨之而有通塞爾。

天所命于人以是理,本只善而無惡。故人所受以為性,亦本善而無惡。孟子道性善,是專就大本上說來,說得極親切,只是不曾發出氣稟一段,所以啟后世紛紛之論,蓋人之所以有萬殊不齊,只緣氣稟不同。這氣只是陰陽五行之氣,如陽性剛,陰性柔,火性燥,水性潤,金性寒,木性溫,土性重厚。七者夾雜,便有參差不齊。所以人隨所值,便有許多般樣。然這氣運來運去,自有個真元之會,如歷法算到本數湊合,所謂“日月如合璧,五星如連珠”時相似。圣人便是稟得這真元之會來。然天地間參差不齊之時多,真元會合之時少,如一歲間劇寒劇暑陰晦之時多,不寒不暑光風霽月之時極少,最難得恰好時節。人生多值此不齊之氣。如有一等人非常剛烈,是值陽氣多;有一等人極是軟弱,是值陰氣多;有人躁暴忿戾,是又值陽氣之惡者;有人狡譎奸險,此又值陰氣之惡者;有人性圓,一撥便轉,也有一等極愚拗,雖一句善言亦說不入,與禽獸無異。都是氣稟如此。陽氣中有善惡,陰氣中亦有善惡,如通書中所謂剛善、剛惡、柔善、柔惡之類。不是陰陽氣本惡,只是分合轉移、齊不齊中便自然成粹駁善惡耳。因氣有駁粹,便有賢愚。氣雖不齊,而大本則一。故雖下愚,亦可變而為善,然工夫最難,非百倍其功者不能。故子思曰:“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雖愚必明,雖柔必強。”正為此耳。孟子不說到氣稟,所以荀子便以性為惡,揚子便以性為善惡混,韓文公又以為性有三品,都只是說得氣。近世東坡蘇氏又以為性未有善惡,五峰胡氏又以為性無善惡,都只含糊就與天相接處捉摸,說個性是天生自然底物,竟不曾說得性端的指定是甚底物。直至二程得濂溪先生太極圖發端,方始說得分明極至,更無去慮。其言曰:“性即理也。理則自堯舜至于涂人一也?!贝苏Z最是簡切端的。如孟子說善,善亦只是理,但不若指認理字下得較確定。胡氏看不徹,便謂善者只是贊嘆之辭,又誤了。既是贊吧,便是那個是好物方贊嘆,豈有不好物而贊嘆之耶?程子于本性之外,又發出氣稟一段,方見得善惡所由來。故其言曰:“論性不論氣,不備;論氣不論性,不明;二之則不是也?!鄙w只論大本而不及氣稟,則所論有欠闕未備。若只論氣稟而不及大本,便只說得粗底,而道理全然不明。千萬世而下,學者只得按他說,更不可改易。

孟子道性善,從何而來?夫子系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彼砸魂幰魂栔碚邽榈?,此是統說個太極之本體。繼之者為善,乃是就其間說;造化流行,生育賦予,更無別物,只是個善而已。此是太極之動而陽時。所謂善者,以實理言,即道之方行者也。道到成此者為性,是說人物受得此善底道理去,各成個性耳,是太極之靜而陰時。此性字與善字相對,是即所謂善而理之已定者也。“繼”“成”宇與“陰”“陽”字相應,是指氣而言;“善”“性”字與“道”字相應,是指理而言。此夫子所謂善,是就人物未生之前,造化原頭處說,善乃重字,為實物。若孟子所謂性善,則是就“成之者性”處說,是人生以后事,善乃輕字,言此性之純粹至善耳。其實由造化原頭處有是“繼之者善”,然后“成之者性”時方能如是之善。則孟子之所謂善,實淵源于夫子所謂善者而來,而非有二本也。易三言,周子通書及程子說已明備矣。至明道又謂孟子所謂性善者,只是說繼之者善也。此又是借易語移就人分上說,是指四端之發見處言之,而非易之本旨也。

氣稟之說從何而起?夫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薄拔┥现桥c下愚不移?!贝苏钦f氣質之性。子思子所謂三知三行,及所謂“雖愚必明,雖柔必強”,亦是說氣質之性,但未分明指出氣質字為言耳。到二程子始分明指認說出,甚詳備。橫渠因之又立為定論曰:“形而后有氣質之性。善反之,則天地之性存焉。故氣質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氣質之性,是以氣稟言之。天地之性,是以大本言之。其實天地之性亦不離氣質之中,只是就那氣質中分別出天地之性,不與相雜為言耳。此意學者又當知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元江| 弋阳县| 襄樊市| 磐石市| 色达县| 霍州市| 七台河市| 齐河县| 宁强县| 新巴尔虎右旗| 盘山县| 惠来县| 工布江达县| 若羌县| 舒兰市| 巍山| 津南区| 牙克石市| 招远市| 新丰县| 永州市| 武陟县| 屏东县| 石林| 天津市| 石林| 马龙县| 原阳县| 壶关县| 昭苏县| 洞口县| 临江市| 白河县| 浦北县| 柳河县| 中江县| 九台市| 吴桥县| 北碚区| 香河县| 商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