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把我的愛獻給你(8)

現實生活中,要有敢于“說不”的勇氣。在單位,我分管的工作有一項是黨務工作。黨務工作中,每年都要開展組織發展工作。在組織發展過程中,有一種現象非常突出。黨委召開組織發展會時,下屬各支部,凡有擬發展的黨員人選,上報或會上匯報的材料中,往往都是優點、好話滿天飛。一般說,既然擬發展黨員,優點應該突出,說好話情理之中。但不應該無限放大,不顧客觀事實,將缺點全部抹殺。如果這樣,他還怎能進步。組織發展,不是兒戲。要認真地來,要有嚴格的要求。入黨,不是買頂帽子,覺得好看,戴上炫耀一下的事。據此,黨委提出對個人負責、對事業負責、對組織負責的三原則,來開展組織發展工作。難得的是,在一片說好話的流俗中,我們黨委的成員能夠做到實事求是,說真話,客觀評價每一位同志。如此,保證了組織發展工作的質量,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表面說好話實則說假話、不負責任的風氣。黨的建設,作風建設是一項重要內容。以此要求企業,企業發展,需要良好的風氣作保證。不敢想象,一個工作環境不好,風氣不正的企業,如何發展!

一個人的價值,很大方面取決于你“說不”的能力。說好太容易了,你好我好大家好,任誰都容易做到。但若是在一片叫好聲中,歌舞升平氣氛中,突然有人能說出不來,說出我們工作中的隱憂,說出大家想說卻不敢說的問題,這樣的人當得起勇士的稱呼。古人有直諫和死諫之士。如商之比干。比干為殷商貴族商王太丁之子,20歲時就以太師高位輔佐帝乙,后又受托孤輔帝辛。帝辛即紂王。比干從政40多年,主張減輕賦稅徭役,鼓勵發展農牧業生產,提倡冶煉鑄造,富國強兵。商末時,紂王無道,荒淫殘暴。建摘星樓,日日淫樂,朝政廢弛。比干見狀,無奈嘆曰:“主過不諫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過則諫不用則死,忠之至也。”遂至摘星樓強諫三日不去。比干希望紂王能夠聽諫而改過自新。但紂王此時已無藥可救。紂問比干何以自恃。比干回答:“恃善行仁義所以自恃。”紂怒曰:“吾聞圣人之心有七竅信有諸乎?”遂殺比干剖視其心。

“說不”需要勇氣。有勇氣的耿介之士讓人敬佩。但君王、長輩、領導都是有尊嚴的人,都是聽慣了好話的人,讓他們聽從好的建議不那么容易。俗話:忠言逆耳。

“說不”可以技巧些、婉轉些。不是說,敢于說不由于占了道德的先機就可以不顧客觀環境、彼時彼地的情況及人的接受能力而隨意。說不最終要的是結果,不僅僅是你敢說不就完事大吉。前面所述《鄒忌諷齊王納諫》就很講究方式、方法,鄒忌從身邊最有說服力的事情入手,說明問題,引申出國家的弊病,君王不會不樂于接受。所以,才有齊威王后來的得當處置。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后,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此所謂戰勝于朝廷。

好的“說不”的方式、方法,得到的是最佳的“說不”的結果。反之,不講究“說不”的方式、方法,自然難以起到好的作用。當然,這也要看你“說不”的對象。對于那些如商紂王一類的人,需要比干的死諫。

你會“說不”嗎?檢點一下自己,是自己缺乏對生活的認知,還是天生的就得了軟骨病。如果是前者,那好辦,加強自身的修養、提高對于生活中是非認識的能力就可以了;如果是后者,就不大好辦了。有病,還是天生的,治起來,難。

敢于“說不”的前提有二。一是無私才敢;二是無欲才剛。“私”、“欲”二字,是“說不”的攔路虎。二者有一,你都不可能挺直了腰桿,更不可能與君王、長輩、領導對視。

“說好”是雙刃劍。就上對下而言,批評是一方面,“說好”、鼓勵也是一方面。只要有度、有原則,不虛矯、不妄言,效果不會壞。就下對上而言,說好,對于聽的人來說,都要防止其背后的功利性、目的性。

“說不”既是一門藝術,又不是一門藝術。說是一門藝術,主要是從“說不”的結果來做的要求。“說不”、勸諫的結果,誰都希望被“說不”、被勸諫的人能聽得進去,能夠采納,從而產生積極的結果。如此,“說不”的方式、方法,多少就帶上了“藝術”的味道。說不是一門藝術,則從敢不敢說、從社會風氣的好轉這樣的角度考量所做的要求。我個人以為,于今,敢“說不”遠大于對于“說不”結果的重視。因為,只有敢“說不”,才有后面所謂好或壞的結果。沒有基礎,哪有高樓。

2011年8月8日

最近腦海里常被一個問題纏繞著,領導到底是干什么的?這樣的問題提出來,自己都覺得幼稚、可笑。有人告訴我說,簡言之,領導就是管事、管你的人。誰都不管、什么事都無權過問的人,那是老百姓。聽了這樣的話,我仍覺茫然。就這么簡單嗎?那他為什么要管我?他有何德、何能來管人?誰派他來的?他為什么來?他怎么來的?……問題仍然很多,看起來,不想明白,還真的讓我對自己不好交代。

我想了一個最為簡便的辦法,來求解我的那些問題。我遍尋身邊的一些有過接觸的、多少有一些了解的領導,我想,把他們搞得明白了,不就會對領導是干什么的、怎么干的,以及后續的一些問題,有一些基本的認識了嗎?應該說,這不是一個最好的辦法,但總比沒有辦法強。解決問題的途徑找到了,我很高興。我開始在自己的腦海里放電影,一個個大小領導,有感到親切的,有不那么親切的;有正直的、有魄力做事的,有心地陰暗的、混日子的;有踏踏實實做實事的,有好大喜功、光說不練的;有不那么自私,很想著大家的,有私心膨脹的、只顧自己的名利之徒;最討厭的,是那種講臺上侃侃而談、一副躊躇滿志的嘴臉,轉身下得臺來,迅速就成了屁事不做的小人……電影放過后,我明白了兩點。一是領導確確實實都是管人、管事的。二是領導有好的,也有壞的。僅這兩點,我多少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你想啊,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除了人,不就是事嗎?領導既管人又管事,不是把這個世界上的所有的東西全部管了去嗎?如此,他們是好人還則罷了,如果領導是壞人,豈不是要了命嗎?原來,我們的前途、我們的事業,甚至于我們國家的命運,都掌握在當官的、做領導的人的手里啊!

吏治重要,于此,我明白了為何古今中外各個國家,都把吏治管理和吏治建設看得那么重。不重不行啊!看得不重就要出事情。那事情小則影響一方,重則誤黨誤國。為此,一個政權,不能不在用人制度上、監督機制上有所作為。從逆向的角度考慮,杜絕壞的領導的出現,不讓壞官當道,當是一件大事。

壞官誤國,比如宋時秦檜。殘害忠良,賣國以求富貴;岳飛屈死,斷送大宋江山。西子湖畔,“白鐵無辜鑄佞臣”,遭千夫所指、萬人唾罵。

壞官多貪,比如和珅。古往今來,貪官莫有出其右者。有句話說,和珅跌倒,嘉慶吃飽。乾隆一朝,和珅紅得發紫。炙手可熱的他,利用手中的權力,結黨營私,買官賣官,全然不顧國法臣綱。及至嘉慶爺登基,失去庇佑的他,再也沒了翻手云、覆手雨的本事。天道昭昭,疏而不漏。終至被殺、抄沒的下場。

壞官多殘暴,比如來俊臣。酷吏當中,以唐代的來俊臣屬得上。這是一個沒有人性、殘暴無比的家伙。來俊臣是唐朝武則天時的酷吏。雍州萬年(今陜西西安)人。歷任侍御史、左御史中丞。因告密得武則天信任,成為武則天在政爭中的鷹犬。請君入甕的典故大家都應該知道。人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但來俊臣絕對是個例外。他是一個把酷吏當事業來做的人,不管是誰,絕不放過,包括朋友、親近的人。周興是他手下的得力干將,被人告發謀反,武則天讓來俊臣查案。來俊臣用計賺周興。設宴款待,制造輕松氣氛之際,問計于周興,怎么樣才能審定這一類案子。周興未設防,講了一個極其殘忍的辦法。他說:你可先找一個大甕,四周架上炭火。這樣大甕就成了一個熔爐。然后,你將人放進甕里。任什么樣的人都得乖乖地交代。到了這一刻,來俊臣才翻臉。他對周興說,那你就進去吧!周興登時就傻了眼。來俊臣寫過一本書,書名叫《羅織經》,這是一部專講羅織罪名、角謀斗智的書。它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部制造冤獄的經典,更是酷吏政治中第一部由酷吏所寫的赤裸裸的施惡告白。來俊臣被武氏諸王和太平公主聯合斬殺于鬧市,來俊臣被誅九族,是其作惡多端的必然下場。

壞官多出自私門。古時有宦官干政、外戚專權。有門閥黨爭,有裙帶鉆營……諸種情況,究其根源,皆因一個“私”字。私心是萬惡之源。人若無私,眾生皆向善,社會還會有那么多的蠅營狗茍嗎?還會有那些耀武揚威、作威作福的人嗎?還會有那些仗勢欺人的人嗎?還會有那些專門算計老百姓、不顧人民死活的人嗎?我們的社會提倡和諧,要真正做到和諧,不解決一個“私”字的問題,或者換一種說法,不最大限度地壓制住一部分人的私心和貪欲,社會風氣不會有根本的改變,和諧也無從實現。

思來想去,人類社會要想讓壞官絕跡、絕種,堵塞壞官滋生之途,唯一的辦法是要在整治當官者的私心上下狠手。有私心就會有私利,有私利就會有貪腐。政府要下決心整頓吏治。用人要出以公心。用“以德為先,對黨和人民能夠做貢獻”為標準。反之則堅決不用。要把有德之人、有才之士用到官的位置,老百姓才有希望、有依賴;國家才有前途。

好官興邦,比如姜子牙。殷商晚期,紂王無道。酒池肉林,窮奢極欲。朝政廢弛,奸佞當道。經濟凋敝,民不聊生。適周興。文王興國,國勢日盛。及武王時,興兵伐紂,終得天下。細究周興之道,與文王、武王任用姜子牙有直接關系。現在,我們來認識一下這位好官。姜子牙,姜姓,呂氏,名望,字子牙,號飛熊,也稱呂尚。商朝末年人。其始祖佐大禹治水有功而被封于呂地,因此得呂氏。姜子牙半生寒微,磻溪垂釣,釣得文王,遂顯。武王伐紂,姜子牙為軍師,牧野大戰,助武王滅商,立首功。姜是經國治世之才。他為文王制定的滅商興周的根本思想,在《六韜·文韜·文師》的一段話表述得十分到位。他說:“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姜子牙強調治國安民用仁道,施仁政,重教化,因民俗,順民情。他說:“敬啟眾,合其親。敬其眾則合,合其親則喜,是謂仁義之紀。無使人奪其威,因其明,順其常。順者任之以德,逆者絕之以力。敬之無疑,天下和服。”這是說,要尊重民意,敬愛民眾,聚合宗親,行仁舉義,就會受到民眾的擁護愛戴,這樣使天下和服,就可以守土,固國而王天下。因此,威服天下者,不必專任武力,不可橫暴百姓,而要以仁義為本,修德禁暴。姜子牙深知“民為邦本,民固國安”的道理,有民則有國,無民則何國而言。姜認為,如果國君、人臣和各級官吏,不以民為本,以民事為務,而敲詐、盤剝、殘害民眾,就會使民眾離心離德,離之而去,叛之而反。故在用人上,姜重賢人。在《六韜·文韜》中,《上賢》《舉賢》二篇集中體現了姜子牙圣賢治國理論極其深刻的思想內涵。文中所說的“尚賢”是說要尊重、崇尚有道德、有才能的人。姜認為,君主治理國家,必須尊崇德才兼備的賢人,抑制無才無德的庸人,任用忠實誠信的人,除去奸詐虛偽的人。明君用人應當警惕6種壞事、7種壞人。6種壞事的危害嚴重:“傷王之德”“傷王之化”“傷王之權”“傷王之威”“傷王之功勞之臣”“傷庶人之業”。對七種人絕不可信用,即“勿使為將”“勿預謀”“勿近”“勿寵”“勿使”“禁之”“止之”。如此,就堵死了壞人干壞事、危國家、害民眾的路徑。姜子牙在輔佐周文王期間,為強周滅商制訂了一系列的正確的內外政策。對內實行農人助耕公田納九分之一的租稅,8家各分私田百畝,大小官吏都有分地,子孫承襲,作為俸祿等經濟政策,促進人丁生產的發展,打下了滅商的經濟基礎。對外,表面上堅持恭順事殷,以麻痹紂王,暗中實行爭取鄰國,逐步拉攏,瓦解殷商王朝的盟邦,以翦羽翼,削弱和孤立殷商王朝的策略。在姜的積極謀劃下,歸附周文王的諸侯國和部落日多,逐步占領了大部分殷商王朝的屬地,出現了“天下三分,其二歸周”的局面,為最后滅商創造了條件。綜觀姜的一生作為,無論其人生前期輔佐文王、武王滅商,發展周的社會經濟,還是后期因公受封齊國,治國安邦,都表現出了作為一位好官的突出品質,后人稱頌,也是必然之事。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辉县市| 六枝特区| 察雅县| 龙州县| 高密市| 文化| 吴旗县| 祁东县| 平阳县| 涞水县| 万州区| 白沙| 砀山县| 大足县| 车致| 常州市| 扶沟县| 班戈县| 周宁县| 浮山县| 莎车县| 吉隆县| 信丰县| 乌兰县| 沁阳市| 兴仁县| 兴城市| 松滋市| 元氏县| 大安市| 偃师市| 墨玉县| 阜阳市| 子长县| 自贡市| 玛纳斯县| 资阳市| 基隆市| 抚顺市| 河北区| 巴彦淖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