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發企業管理——思想、方法、流程和工具
- 林銳 彭韌
- 5320字
- 2019-01-01 18:02:09
2.10 產品質量與企業效益
企業的主要使命是獲取合理的利潤,而不是生產完美無缺的產品。產品質量太低了或者太高了,都有可能不利于企業獲取利潤。企業理想的質量目標不是“零缺陷”,而是恰好讓廣大用戶滿意,并且將提高質量所付出的代價控制在預算之內。
在合法經營的前提下,“質量高低”和“企業效益高低”有以下四種對應關系:
(1)質量高,效益高。
(2)質量低,效益低。
(3)質量高,效益低。
(4)質量低,效益高。
前兩種符合人之常識,而后兩種不符合人之常識(出乎意料之外),上述4種情況都普遍存在。
2.10.1 質量與效益關系之一:質量高,效益高
若產品質量提高(比自己的老產品或者比競爭對手的產品的質量高),一般會使企業產生更高的效益,這符合人們的常識。下面3個方面充分體現了這點:
1.產品質量提高,客戶消費增加,企業效益提高
通常產品質量更高,售價也更高,預計的利潤也更高。如果產品的“質量和價格”匹配合理,在消費者的購買力范圍之內,消費者傾向于付出更多的錢購買品質更好的產品,只要消費者覺得值。尤其是涉及健康、安全等領域的產品,更是如此。
例如,牛奶是老百姓的生活必需品。2008年中國發生了毒奶粉事件,全國人心惶惶。老百姓都在尋找高品質、讓人放心的牛奶。
富裕階層直接花高價買進口奶粉(代表高質量),一度導致進口奶粉脫銷,這是一類“高質量產生高效益”的現象。
普通老百姓雖然買不起進口奶粉,但是也愿意多付一些錢買一些更好的國產牛奶。此時哪個產品質量高、企業信譽好,賺錢就多。
有一天我在超市里買鮮牛奶,每個廠家都說自己賣的牛奶沒有添加三聚氰胺,我不敢輕信,廠家會不會把積壓的問題牛奶換個新日期呢?
促銷員向我推薦某個牌子的牛奶,見我猶豫,就說:先生您放心地買,絕對沒有三聚氰胺,為了答謝顧客,我們買一送一,您多劃算啊。
聽到促銷員說“買一送一”,我趕緊放下牛奶就走。我的想法很簡單,如果是好牛奶,此時應該漲價,只有差的東西才會“買一送一”。
“便宜沒好貨,好貨不便宜”,是大眾消費心理。所以產品質量提高,使得消費者的購買幾率提高,直接提升總銷量和總利潤。
2.產品質量提高,間接效益提高
如果消費者買了高品質的產品,而且覺得值,他可能會多次購買這個品牌的產品,同時會向他的親戚朋友推薦這個牌子。
例如,我有個親戚喜歡SONY的相機和筆記本電腦,不知不覺已經買了十多個了,每次用新產品都贊不絕口,導致我家人受他影響,也跟著買SONY的相機和筆記本電腦。
我家人喜歡“宜家的家居產品”,同樣也影響著那位親戚,他從外地開車到上海,總要到宜家買點東西帶回家。
即使消費者當時買不起高品質的產品,他也會因為喜歡和羨慕而長期關注這個品牌,而且暗暗下決定:等咱將來有錢了,我也買個XX。
“高品質”會給消費者留下良好印象,為該產品乃至該企業帶來“美譽度”,從而為企業帶來了長期的間接效益。
3.高檔產品,帶來高額利潤
高檔產品的特征是:其質量和成本比普通同類產品高一些,但是售價高很多。此時“質量、成本和價格”之間不是等比例的,可能質量提升了50%,成本增加了100%,售價卻增加幾十倍、上百倍。
當高檔產品的價格高到普通人消費不起,但是內心羨慕的時候,就叫“奢侈品”。例如,普通的襯衫、皮包售價百元左右,而“奢侈”的襯衫、皮包售價上萬元。
高檔產品憑啥賣那么貴?主要憑下面因素:
(1)技術門檻高。例如,計算機CPU的主要原材料是硅和銅,到處都是,一個CPU的原材料成本至多1毛錢。可是國內沒有企業能夠使1毛錢的硅和銅變成神奇的CPU,但是Intel和AMD做得到,于是賣千元1個,售價比成本高1萬倍。我們技不如人,只能說“I 服了You”。
(2)經營門檻高。有些奢侈品的技術門檻很低,但是經營門檻很高。例如,賣幾萬元的襯衫和皮包,就在中國或非洲制造,不存在技術問題。我們貼上本地牌子只賣100元,貼上LV牌子就賣幾萬元。世上絕大多數男人無法理解女人為什么對LV的皮包朝思暮想,而且即使買不起也在想。
(3)稀缺性。我老家農村蓋個不錯的三層樓房只要10萬元,而在上海相似質量和面積的房子則賣1000萬元左右。這不是技術問題,也不是牌子問題,主要是上海土地稀缺導致房價比農村高很多倍。男人找一個美女做朋友或老婆,要付出很高代價,那也是應該的,因為美女稀缺。讓你找一個不稀缺的、代價很低的,你又不愿意了。
高檔產品那么貴,為什么還有很多人購買?主要原因如下:
(1)商品經濟發達,富人就很多,當今社會有龐大的富人消費群體,支撐著高檔產品市場。
(2)高檔產品不僅僅提供產品功能,而且提供了與眾不同的精神享受。精神享受是難以用價格衡量的。不管是富人還是普通老百姓,人們內心總是有購買高檔產品的欲望,一旦有機會,忍不住要奢侈一把。
當產品的價值超出了“市場普遍認可的功能價值”時,多出的那部分叫“附加值”。高檔產品的主要利潤來源于“附加值”。
一斤荔枝的價值是多少?從功能價值角度講,市場上一斤荔枝的價值大約十幾元。若荔枝價格太高了,老百姓就不買了,可以找其他水果替代。
一斤荔枝的“精神享受”值多少錢?那就要看誰享受了。“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這時一斤荔枝價值“千金”,唐玄宗把心思都用在取悅楊貴妃,以致把大唐帝國差點毀滅了,這些奢侈品的成本達“億金”。
大部分企業希望自己生產、銷售高檔產品,以獲取更高的利潤,但是你不能一廂情愿地把產品劃分成為“高檔、中檔、低擋”,一定要根據消費群體的特征來制定對策。
如果消費群體中“窮人和富人”混雜在一起買產品,而且不同財富階層的人希望買到不同品質的產品,那么應把產品分檔次才有意義,這叫細分市場。
而有一些產品是不能根據消費者的財富來劃分檔次的。例如,學校的教科書,不管你來自富家庭還是窮家庭,只要是學生都要讀相同的書。
對于大多數軟件企業而言,軟件產品很難劃分“檔次”,但是“收費服務”可以劃分“檔次”。你不能把賣給富裕客戶的軟件產品的質量有意弄高一些,而把賣給普通客戶的軟件產品的質量有意弄低一些。在同一時刻,所有客戶購買的軟件產品的質量理應都是一樣的。如果軟件企業想獲得更高的附加值,要設法為客戶提供“不同檔次”的“收費服務”,供客戶選擇。
世上的高檔產品數不完,老百姓不可能時時進行高檔消費(否則就是敗家子)。對于一個家庭而言,什么是“最值得”的奢侈消費呢?
我想對天下男人說句心里話,一個家庭最值得的奢侈消費是,把太太送到服務質量最好的醫院生小孩,哪怕這所醫院收費比其他地方貴5~10倍。我在不富裕的時候,還在愁著養活公司的時候,就積蓄了這筆錢,用在了這個地方,覺得很值得。因為從生產到出院,可能是女人一生中最脆弱、最恐懼的一周時間,如果多花錢能夠換來最大程度的安全和安慰,還有什么比這個更值得?天下當丈夫的,可要記住啊。
2.10.2 質量與效益關系之二:質量低,效益低
產品質量低,導致企業效益低,這符合人之常識。
如果產品A比產品B的質量好一些,雖然A比B貴一些,但是貴得合理,若A和B都在消費者購買力之內,那么消費者會傾向于選擇A。因為質量高一些的產品更讓人放心,而且更加有面子。
如果消費者能夠清楚地判斷待購產品的質量,基于“放心和面子”雙重原因,在購買力允許的情況下,消費者購買高質量產品的幾率大大高于低質量產品。因為質量低,消費者購買率低,導致效益低。
如果消費者在購買時不能識別產品的質量,購買的隨機性就比較大,影響購買的因素就比較多。倘若消費者購買之后發現產品有比較多的缺陷,覺得很不值,消費者會非常惱火,他會要求賣方維修、退貨甚至賠款,此時賣方將為低質量付出代價。如果賣方通過各種方式逃避了責任,那么消費者就會通過各種途徑報復,導致賣方信譽降低,購買者更少,最終導致效益降低。
2.10.3 質量與效益關系之三:質量高,效益低
產品質量提高了,反而使企業的效益變低了,這不符合人之常識(出乎意料之外),但這種情況卻是普遍存在的。正是因為不符合人之常識,企業經營者更要冷靜分析,避免好心干壞事。下面3方面充分體現了這點:
1.產品質量提高了,但是多付出的成本卻無法轉嫁出去
為了提高產品的質量,開發方多付出了成本(時間、精力、資源等都可以折算為成本),這個成本要設法轉嫁出去,否則開發方就虧了。具體如下:
(1)要么把產品售價提高,抵銷多出來的成本,至少保持單個利潤不變。但是如果消費者的購買力有限,賣方提價后導致購買者少了,這樣總銷量降低,總效益也下降。
(2)要么保持產品售價不變,成本增加,而使單個利潤降低,但質量提高肯定會增加吸引力,如果銷量因此而大大增加,也會使總效益增加。但是如果消費群體總數有限,即使增加了吸引力,也沒有增加總銷量,單個利潤降低了,而總效益也會下降。
所以企業一定要分析“消費者是否愿意為產品質量提升而多付錢”!否則質量過剩,吃力不討好。
2.產品質量提高了,再次消費機會減少了
由于產品質量提高了,而導致消費者再次消費的機會(如維護、更新換代等)大大減少了,也會使企業效益降低。
設想一下,如果所有汽車的質量極高無比,使用壽命長達100年。由于質量極高,價格也極高,能買得起的人很少(銷售總量很有限),不利于銷售。如果我買了汽車,傳給曾孫都還能用,期間100年內所有汽車公司都無事可干,會餓死的。
汽車的使用壽命一般設定為10年,人們把10年當一代來看,隔代的人消費觀念會發生巨大的變化,所以10年幾乎是人們更新汽車的最長時間,普通汽車的使用壽命就沒有必要超過10年。
再如,電腦CPU的性能幾乎每18個月將提升一倍,目的也是促使人們及時地再次消費。
產品質量太低了賣不出去,質量太高了卻使再次消費機會減少了,所以企業一定要用心設計“恰如其分”的產品質量。
3.為了提升產品質量而消耗更多時間,導致失去了重要的商業機會
有些產品上市沒有明顯的時效性,多花些時間提升質量一般不是壞事情。
有些產品上市有明顯的、甚至嚴格的時效性。例如,一年只有一次銷售旺季,錯過了本季,只能等到明年。例如,重大項目招標有截止時間,晚于截止時間你再來競標就無效。
倘若你比對手多花了10%的時間,使你的產品質量比對手高10%,但是你因此錯過了商業機會,這就太不值得了。
如果你為了趕時間,急急忙忙地比對手先推出一款到處是毛病的產品,結果把品牌給毀了,同樣也太不值得了。
對于有時效性的產品,企業一定要綜合考慮“質量和時間”對效益的影響,把握好分寸。
上述是“質量提高導致效益下降”的三種典型情況,還有一些非典型情況。有一次我給廣州某大學管理學碩士講課,讓學生自己舉例說明“質量提高了反而對企業不利”的情況:
A同學說:企業為了打造品牌,付出很大努力把產品質量大大提高了,但是價格不提高,消費者太高興了,這輩子沒有見過這么物美價廉的產品,結果高興過頭,就像范進中舉那樣中風了,或者搶購的人太多以至于受傷,企業還得賠償醫療費,虧大了。(讀者權當笑話)
B同學說:如果企業做出物美價廉的產品,把競爭對手們打趴下了,搞得他們沒有飯吃,他們就會聯合起來,把你干掉。企業老板的命都沒有了,損失太大。我當時聽得目瞪口呆,嘆了一口氣:可見廣州治安之差啊。
2.10.4 質量與效益關系之四:質量低,效益高
在合法經營的前提下,低質量的產品有可能比高質量產品創造的效益高得多,這不符合人之常識(出乎意料之外),但這種情況也普遍存在。
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在不危害健康、安全的情況下,購買力弱的群體傾向于購買質量低一些,且更加便宜的產品。
例如,我的父母經常買便宜的低檔產品,怎么勸都改不了。咱們父母輩苦慣了,即使現在不差錢了,也改不了“買便宜貨”的習慣。
我在農村長大,上大學之前沒有穿過皮鞋,因為窮買不起皮鞋。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期,溫州生產了大量便宜的皮鞋,只賣8元錢一雙。這下我穿得起了,農民們也可以穿著皮鞋到田邊溜達了。到了第8天,走著走著,腳底很涼,抬腳一看,鞋底沒了。
廣大消費者很生氣,都罵溫州貨,溫州貨一時成為“假冒偽劣”的代名詞。有一天大家在火車上遇到一個溫州人,聊著聊著就開始討伐溫州貨。
沒想到溫州人理直氣壯地說:誰說溫州貨是“假冒偽劣、欺騙消費者”?我們從來都是明碼標價,賣8元一雙的皮鞋,你還指望能夠穿800天?你這是自欺欺人!你要是有錢,就買800元穿800天的皮鞋。你沒有錢,也可以買8元穿8天的,很公平合理嘛。
大家頓時無語,此話有理啊。只要賣方是合法的,不有意欺騙消費者,低質量產品低價格,高質量產品高價格,消費者可以根據自己的購買力去選擇,這的確是公平買賣。
中國的富人很多,能夠支撐高檔產品市場,但中國的窮人就更多了,所以有更加龐大的低檔產品市場。
我認為低檔產品的存在是合法合理的,經營好了也能賺大錢。但我不鼓勵企業長期做低檔產品,因為不是長久之計,不能使企業健康長久地發展。低檔產品的門檻太低,很容易招來太多競爭對手,導致無序競爭而無利可圖。
你賣的皮鞋8元錢穿8天,難保不會出現一個更狠的,只賣6元錢穿6天。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收入會不斷增加,人們自然會購買質量更好的產品。你總不能指望窮人越多越好吧。
企業和消費者都不能鄙視、敵視低檔產品。質量高到什么地步,和企業的開發能力,以及消費者的購買力都有關。很多知名企業在剛成立的時候,由于研發能力和資金有限,只能生產低檔產品。后來隨著能力提升,才逐漸提升產品質量。你看看現在的溫州皮鞋多好多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