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發企業管理——思想、方法、流程和工具
- 林銳 彭韌
- 1427字
- 2019-01-01 18:02:08
2.7 比較優勢
誰都知道,人們應該從事自己具有優勢的事業,這樣收益最大。如果和他人相比,發現自己沒有任何優勢,那是不是就完蛋了呢?
不必那么悲觀!在商品經濟社會里,運用“比較優勢原理”可以幫助看似沒有優勢的人們找到比較優勢。
比較優勢是指:生產某個商品(或從事某個職業),“機會成本較少者”比“機會成本較大者”具有“比較優勢”。
請注意,不是說“才華高、能力強”的人比“才華低、能力弱”的人具有比較優勢。能力弱者完全有可能在某個領域比能力強者具有比較優勢。比較優勢與機會成本直接相關,而與人的能力高低和優缺點無直接關系。
例如,科學家在搞科研方面比農民強,但在干農活方面通常比農民差,燒菜方面比廚師差。即使這個科學家是全才,是干農活的高手,也是燒菜的高手,他也不應該成為農民或廚師,因為機會成本太高了(不具有比較優勢),社會舍不得讓科學家成為農民或廚師啊!
比較優勢原理在社會中的典型應用是“貿易”和“專業化社會分工”:
(1)貿易。如果購買某個商品的費用比自己生產的費用要低,那么就不要自己生產,買別人生產的最劃算。例如,賣面包的向賣衣服的買衣服,賣衣服的向賣面包的買面包。工業國出口工業品,農業國出口農產品。相互交換,形成貿易。
(2)專業化社會分工。每個人盡可能地從事自己最擅長的事業,社會生產效率變得更高,這叫“術業有專攻”。
貿易和專業化社會分工的好處是:社會總財富最大化,效率更高。強者不必搶弱者的飯碗,各干各的,都有生計。
比較優勢原理在企業中的應用如下:
(1)企業中的任何人(強者和弱者)都有用處(各自都有比較優勢)。能力強者去做相對重要(效益高)的工作,能力弱者去做相對次要(效益低)的工作。不提倡“能者多勞”,不該讓能干的人做太多的雜事(機會成本太高)。不應出現忙的忙死,閑的閑死。
(2)企業可以把非核心業務外包給其他公司去做(減少機會成本),自己集中精力去做效益更高的核心業務。
例如,汽車廠商通常只做整車設計和發動機研發,其他汽車零部件幾乎都從專業零件商那里采購。
(3)企業要擁有不同級別的人才,去從事不同級別的工種。
例如,軟件企業中,高級工程師適合于需求分析和設計,中級工程師適合于編程,初級工程師適合于測試。
企業用人違背“比較優勢原理”的示例
招聘過多的高級人才,結果讓高級人才去做低端工作,不僅浪費了人力資源,而且極有可能做不好低端工作。例如,高級工程師通常做不好測試和維護工作,因為他覺得自己大材小用,內心不爽,于是應付了事。
讓一批相同水平的人去做多個不同級別的工作,則會發生“能力不足”和“能力浪費”的現象。例如,讓一批中級工程師去做“需求分析、設計、編程和測試”,那么這些人因“能力不足”而做不好“需求分析和設計”,卻又在“測試”方面浪費了人力資源(能力過剩)。
如果不懂得機會成本和比較優勢原理,人們常常會干些貌似節約成本、實則加大機會成本的事情。
例如,我們向研發企業推銷研發管理平臺MainSoft時,客戶方技術人員看到MainSoft演示后,會得意地說:這些技術我們也會,不用采購了,讓幾個程序員自己開發就行,能省不少錢呢。說不定自己開發好了,還能賣給別人,把開發成本都掙回來了。
這種的想法很普遍,卻幾乎走不通,原因如下:程序員雖然擁有軟件技術,卻不懂管理,他不知道要管理什么、如何管理,怎么可能輕易地做好管理軟件?更不可能把不成熟的軟件賣給別人(別人不是傻子)。在他們成為管理專家之前,所有的投入都是沉沒成本。如果把這些成本投入到自己的核心業務,早就產生更多的效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