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千古奇冤,忠臣死節——伍子胥之死(4)

宋人魏了翁主要根據伍子胥“挾吳敗楚,幾墟其國”的事實,將其定義為“叛國”、“逆臣”,提出了對伍子胥完全否定的看法。此種論點只對了一半,而另一半則是冤枉伍子胥的。伍子胥幫助吳國擊敗楚國是事實,但說吳敗楚是伍子胥挾持吳國,這就把伍子胥抬得太高了,好像伍子胥的地位比吳王都高了,這是不符合事實的。吳國攻打楚國是由當時的社會大環境決定的。當時諸侯爭霸,吳王為了顯示自己國家的實力,將強大而又接壤的楚國作為了目標。如果吳王不想爭霸,不想當霸主,就會守著他那“一畝三分地”優哉游哉地過他國王的生活,怎么肯因為伍子胥個人的私仇而與強大的楚國為敵呢?這根本是不可能的,古今中外還沒有這樣“打抱不平”的君王。現在我們將魏了翁的觀點“胥挾吳敗楚,幾墟其國”作具體分析。

1.伍子胥逃離楚國投奔吳國不是為了滅楚,而是覆楚

公元前522年,楚平王聽信費無忌的讒言,要殺害伍子胥父子三人。伍子胥的父兄都被楚王殺害,而他逃離楚國投奔了吳國。如果伍子胥也一死了之,既“盡忠”,又“盡孝”,得以“忠孝兩全”,完全符合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觀念。正因為伍子胥以報仇之心而奔吳,所以才落下了“叛國”、“逆臣”的罪名,如果他像兄長伍尚一樣隨父而死,又會落得了個怎樣的評價呢?司馬遷在《史記·伍子胥列傳》中說:“向令伍子胥從父俱死,何異螻蟻?”顯然司馬遷認可伍子胥的“棄小義,雪大恥,名垂于后世”的行為,對他的評價遠遠高于其兄伍尚。班固在《漢書·古今人表》中,將伍子胥列于中上,而將伍奢、申包胥列在中中。也顯然,班固對伍子胥的評價高于其父伍奢、其友申包胥。由此可見,當時的史學家,起碼漢朝時的史學家都還認可伍子胥棄楚奔吳的行為,不主張伍子胥從父俱死。

伍子胥棄楚奔吳,有他自己的理論根據和行為準則。在逃奔吳國的途中遇見好友申包胥,伍子胥對他說:“……吾聞父母之仇,不與戴天履地;兄弟之仇,不與同域接壤;朋友之仇,不與鄰鄉共里。今吾將覆楚辜,以雪父兄之恥。”伍子胥所說的覆楚,是推翻楚平王的統治,而不是將楚國滅亡。我們從他出逃時的情況來看,伍子胥得知太子建在宋國,就來到宋國,后來他們來到鄭國、晉國。太子建和晉密謀襲鄭,事泄被殺。太子建的兒子叫勝,“子胥背勝俱奔吳”。在伍子胥看來,太子建和其子勝是楚國理所當然的繼承人,并不像其他叛國者那樣仇恨自己國家所有的人。即使后來吳國大敗楚軍,進入楚國都城郢后,只是對楚平王鞭尸三百,以報父兄被殺之仇,并沒有其他政治目的。司馬遷對伍子胥的復仇之心與行為非常同情與支持,在評價這段歷史的時候說:“王者不能行之于臣下,況同列乎?”而作為楚國這一方的人申包胥也沒有給他扣上“叛國”、“國賊”、“逆臣”的大帽子,而只是說“今謬至于死人,此豈無天道之極乎!”

2.并不是只有伍子胥一人助其所在國敗楚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為了爭霸,為了生存,都不分國籍地廣攬人才。而當時有才能的人為了高官厚祿或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也都向各國推薦自己。儒家創始人孔子也曾經周游列國,推行自己的主張。可見,當時“楚材晉用”、“朝秦暮楚”是常有的事,并不存在道義上的譴責。晉楚爭霸的時候,“楚材晉用”的現象非常普遍,楚國來到晉國的多是亡臣。其中包括著名的析公、庸子、巫臣等人。這些人幫助晉國攻打楚國,先后幫助晉國取得了針對楚國的繞角之役、彭城之役、鄢陵之役的勝利。伯嚭也是楚國亡臣,來到吳國后也帶兵攻楚。李斯是楚國上蔡人,幫助秦始皇滅掉了楚國。從上面的事例我們可以看出,楚人來吳助吳敗楚者有之,楚人去晉助晉敗楚者有之,楚人奔秦助秦滅楚者也有之,而魏了翁只單單指責伍子胥,是沒有什么道理的。

3.吳敗楚并非伍子胥“叛國”所致

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采用伍子胥、孫武的計謀,經過五次大的戰役后占領了楚國的都城郢。這里面雖然有伍子胥的因素,但并不都是魏了翁所說的“是由于伍子胥叛國”所致,最根本的原因還是諸侯爭霸的結果。雖然春秋戰國時期,國家處于分裂之中,但最終要歸于統一。中國雖經歷了幾次分裂,但最終都要走向統一,而諸侯爭霸是統一中國的必然趨勢。屈原也認為諸侯爭霸是完成統一的手段,但他主張要由自己的國家楚國來完成統一,而不是由秦國來統一。最后,秦始皇完成了國家的統一,雖然他也有殘暴的一方面,但并不能掩蓋他統一中國的巨大功勛。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愛國主義是一個歷史的范疇’,在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具體內容”。因此,在那個諸侯互相征伐的春秋戰國時期,愛國主義是指促成中華民族的統一,反之則是逆歷史潮流而動。魏了翁指責伍子胥伐楚的行為,沒有看到這有利于中國的重新統一,因此是不正確的。

伍子胥在吳國先后輔助闔閭、夫差治理國事30多年,政績卓著。他不但是一個著名的政治家,同時還是一位富有遠見卓識的軍事指揮家。孫武死后,伍子胥指揮吳國軍隊攻楚國,打越國,都獲得了勝利,可見在軍事上,他是有著相當卓越的才能的。

談起兵法,相信大多數人都會馬上想到《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卻很少人能知道伍子胥所著的兵法。1983年12月,中國文物部門在湖北省江陵縣張家山第二四七號漢墓中,發現了二千一百多年前伍子胥的兵法著作《蓋廬》。書是由竹簡刻成,共有二千多字,但由于年代太過久遠,又沒能保存好,致使很多文字已經難以辨認,兼且此書文意古奧,所以直到最近才將其完整地整理出來。

《蓋廬》講述的是伍子胥的治國理論和兵法理論,每篇的表述形式都是闔閭提問,伍子胥回答。從中可以看出伍子胥的用兵思想主要是強調以德治國,不主張窮兵黷武,他認為使用武力只能是在萬不得已的時候;而一旦雙方交戰,應以惰敵士氣、逗敵躁氣、避敵銳氣、弱敵志氣、誘敵深入、擊敵半歸、攻敵無備作為指導思想。

伍子胥和孫武兩人有著很深的淵源,他們一個是吳國宰相,造筑了歷史上著名的“闔閭大城”;一個是為躲避戰亂而逃到吳國,寫出了驚世大作——《孫子兵法》。伍子胥出生世家,家里幾代都做過大官,伍子胥自少就好文習武,文韜武略都高人一等。在春秋末年,吳國在伍子胥與孫武的輔佐下,征服了楚國,大敗越國,威震中原。當年吳王闔閭勵精圖治,欲征服天下,為此伍子胥推薦孫武做吳國的將領。公元前506年,孫武與伍子胥兩位歷史上難得一見的軍事天才共同出征,僅率領吳國的三萬兵馬就大敗近十倍于己的楚國二十萬大軍,由此可見兩人的軍事才能有多么出色。

伍子胥兵法不但與《孫子兵法》有非常多的相通甚至相同之處,比如說他們都不支持窮兵黷武,而是主張以民為本,都提出攻敵不備、避強攻弱等,而且在伍子胥的兵法中還有許多《孫子兵法》中沒有的卻又非常經典的理論。再加上孫武是受伍子胥推薦才得到重用,據此許多專家都認為孫武是受伍子胥引導而走上戰爭理論舞臺的,所以《孫子兵法》中有很多都是伍子胥軍事思想的體現。

在歷史上,伍子胥完全可以和孫武齊名,但各個朝代的統治者都非常推崇孫武,而故意貶低伍子胥,應該是受儒家思想影響的緣故。伍子胥本是楚國人,之所以轉投吳國,是為報殺父之仇,這在儒家思想中被認為是背叛君主,而且他后來率軍攻打楚國,不但把自己的“祖國”出賣了,還挖了君王的墳墓,開棺鞭尸,這“罪孽”已經可以說是滔天了,想那些在儒家思想熏陶下的封建君主又怎么能接受伍子胥呢?所以伍子胥一直被說成是個反面人物,其實歷史應該給伍子胥一個客觀公正的評價。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治县| 黎城县| 五指山市| 晋城| 永清县| 鄂尔多斯市| 博客| 泸定县| 伊吾县| 紫阳县| 平凉市| 酉阳| 平武县| 梧州市| 突泉县| 宁晋县| 栾川县| 东丰县| 湖州市| 曲麻莱县| 阳东县| 岱山县| 巢湖市| 平原县| 兴宁市| 怀化市| 普安县| 攀枝花市| 清新县| 增城市| 扶沟县| 漯河市| 大安市| 卢氏县| 达拉特旗| 龙南县| 额济纳旗| 延寿县| 门头沟区| 伽师县| 威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