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蔓延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1929-1933)促使了凱恩斯主義的誕生。在那個時期,以凱恩斯為代表的一批經濟學家主張推行赤字財政政策,擴大總需求,以克服經濟危機所帶來的大量失業現象。到20世紀40年代,凱恩斯主義風靡于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美國政府以凱恩斯主義理論為主要依據,運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對經濟進行了大規模的干預,調節社會總需求,漸漸擺脫了經濟危機的危害,在經濟上取得了巨大的進展。在取得了二十多年的持續增長的勢頭之后,在國民經濟發展中潛藏著平衡危機。在20世紀60年代末,美國發生了金融危機,標志著凱恩斯主義在美國的應用盛極而衰。
在凱恩斯主義以前,西方經濟界普遍接受以亞當·斯密為代表的古典經濟學觀點,也就是在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中,政府扮演著一個簡單而被動的角色——“巡警”。在市場經濟機制下,依靠市場去解決的更高效率的事情,都不應該讓政府來做。國家機構僅僅執行一些必不可少的重要任務,比如保護私人財產不受侵犯,但是不直接插手經濟運行。但是,歷史的事實證明,自由市場導致了嚴重的財富分配不均衡,經濟性周期巨大震蕩,社會矛盾尖銳。1929年-1933年爆發的全球性經濟危機就是自由經濟主義的弊病爆發的結果。因此,以凱恩斯為代表的資本主義經濟學家開始闡述自己的學說,他們提出,現代市場經濟的一個突出特征就是,政府不再僅僅扮演著“巡警”的角色,而是要充當一只“看得見的手”,去平衡和調節在經濟運行中出現的重大結構性問題。
跟亞當·斯密的自由主義相比,凱恩斯主義認為:凡是政府調節比市場提供更好服務的地方,凡是個人沒有辦法進行平等競爭的事務,都應該通過政府的干預來解決問題。凱恩斯強調政府的作用,政府可以協調社會總需求的矛盾,制定國家經濟發展的戰略,進行重大產業調整。他最基本的經濟理論就是主張國家采取擴張性的經濟政策,通過增加需求來促進經濟增長。
在20世紀70年代,凱恩斯主義遭遇到“凱恩斯主義理論危機”。因為在那時期興起的宏觀經濟學者們認為,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在理論上有著嚴重的缺陷。他們斷言,宏觀經濟學必須建立在微觀經濟的基礎上;他們主張,應當建立在市場始終出清和經濟行為者始終實現最優化的假定基礎上的宏觀經濟學理論來代替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為了反擊這種論斷,于是80年代便產生了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
新凱恩斯主義是在20世紀70年代以后在凱恩斯主義的基礎上,吸取了非凱恩斯主義某些觀點與方法形成的理論。在80年代,美國一批中青年經濟學者致力于為凱恩斯主義經濟學主要組成提供嚴密的微觀經濟基礎。因為工資和價格黏性常常被視為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主題,因此,他們努力的目的就在于表明這些黏性的微觀經濟基礎。80年代以來,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就形成了與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相對立的局面。
貨幣政策:經濟發展的閥門
貨幣政策是指一個國家或是經濟體的貨幣權威機構利用控制貨幣,來達到影響其他經濟活動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貨幣供給以及調控利率的各項措施。
當代貨幣政策通常依賴于利率(借錢的價格)和貨幣供給之間的關系來作為控制手段。某些貨幣政策看起來相互矛盾,緊縮政策減少貨幣供給或是升高利率,擴張政策增加貨幣供給或者降低利率。通常,貨幣政策一般被描述為:激進的——利率被調節為促進經濟增長,中性的——保持穩定,從緊的——降低通貨膨脹卻可能提高失業率。
根據國家發改委中小企業司統計,在2008年上半年,全國6.7萬家規模以上的中小企業倒閉。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代表的紡織行業,中小企業倒閉超過1萬多家,有2/3的紡織企業面臨重整。
如此眾多的企業面臨倒閉的困境,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分析人士認為眾多的中小企業倒閉,其原因是很復雜的,有經濟大環境因素、企業自身的結構、市場優勝劣汰等諸多原因。除此之外,我國的貨幣政策是不能否認的。
分析認為,近年來,由于房地產市場的過熱,導致房價大幅度上漲,再加上股市的大幅飆升,因此政府認為經濟過熱、流動性過剩,造成了現在的通貨膨脹。為了緊縮房地產市場,抑制通貨膨脹,央行采取緊縮性的貨幣政策,多次提高銀行利率和銀行存款準備金率。在2008年6月25日,我國的存款準備金率達到世界最高值——17.5%,央行采取了回收流動性的貨幣手段,這導致國內消費市場前景不明朗,企業普遍貸款較難,特別是中小企業,因此大批的中小企業倒閉也就不足為奇了。
那什么是貨幣政策呢?
一般而言,貨幣政策是指中央銀行為實現既定的經濟目標(穩定物價,促進經濟增長,實現充分就業和平衡國際收支),運用各種工具調節貨幣供給和利率,進而影響宏觀經濟的方針和措施的總和。
根據經濟形勢和需求量,貨幣政策常采取緊縮性的貨幣政策和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兩種。
緊縮性的貨幣政策是通過削減貨幣供應的增長率來降低總需求水平。在這種政策下,取得信貸較為困難,利息率也隨之提高。因此,在通貨膨脹較嚴重時,采用緊縮性的貨幣政策較合理。
擴張性的貨幣政策是通過提高貨幣供應增長速度來刺激總需求。在這種政策下,取得信貸更為容易,利息率會降低。所以,當總需求跟經濟的生產能力相比較顯得很低時,使用擴張性的貨幣政策最合適。
采取貨幣政策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控制貨幣發行。
(2)控制和調節對政府的貸款。
(3)推行公開市場業務。
(4)改變存款準備金率。
(5)調整再貼現率。
(6)選擇性信用管制。
(7)直接信用管制。
這些貨幣政策對宏觀經濟的調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第一,通過調控貨幣供應總量以保持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平衡。貨幣政策可通過調控貨幣供應量達到對社會總需求和總供給兩方面的調節,使經濟達到均衡。當總需求增長導致供求失衡時,可通過減少貨幣量達到對總需求的抑制;當總需求不足時,可以采取控制貨幣供應量的方式提高社會總需求,使經濟繼續發展。同時,貨幣供給的增加有利于貸款利率的降低,可減少投資成本,刺激投資增長和生產擴大,從而增加社會總供給;反之,貨幣供給的減少將促使貸款利率上升,從而抑制社會總供給的增加。
第二,用調控利率和貨幣總量的手段來控制通貨膨脹,以保持物價總水平的穩定。無論通貨膨脹的形成原因多么復雜,從總量上看,都表現為流通中的貨幣超過社會在價格不變下所能提供的商品和勞務的總量。提高利率可使現有貨幣購買力推遲,減少即期社會需求,同時也使銀行貸款需求減少;降低利率的作用則相反。
第三,調節國民收入中消費與儲蓄的比例的貨幣政策。利率的調節能夠影響人們的消費傾向和儲蓄傾向。低利率有助于鼓勵消費,高利率則有利于吸收儲蓄。
第四,引導儲蓄向投資轉化,并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儲蓄是投資的來源,但儲蓄不能自動轉化為投資,儲蓄向投資的轉化依賴于一定的市場條件。貨幣政策可以通過利率的變化來影響投資成本和投資的邊際效率,提高儲蓄轉化的比重,并通過金融市場有效運作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
要點回顧
貨幣政策使用各種措施用以達到或維持特定的政策目標,如抑制通貨膨脹、降低失業率或調節進出口,其最終目的是輔助經濟增長和保證社會安定。國家的貨幣政策就像是一只水龍頭,通過對貨幣流量的控制來不斷地校正著供需的平衡。
利潤最大化:恰到好處就是最好
廠商從事生產或出售商品不僅要求獲取利潤,而且要求獲取最大利潤。
如果最后增加一單位產量的邊際收益大于邊際成本,就意味著增加產量可以增加總利潤,于是廠商會繼續增加產量,以實現最大利潤目標。如果最后增加一單位產量的邊際收益小于邊際成本,那就意味著增加產量不僅不能增加利潤,反而會發生虧損,這時廠商為了實現最大利潤目標,就不會增加產量而會減少產量。
對我們每個人來說,“利潤”這個詞可謂無處不在。它就像海邊的燈塔,閃耀著引領方向的光輝。在經濟學的層面上,在不同社會條件下,利潤的內涵和計算方式也紛繁復雜。但認識“利潤”可以從一個簡單的道理開始:
對一個從事生產或銷售的商家而言,他最基本的賬目應該只有兩項內容:總收益與總成本,總收益大于總成本,那他就有剩余,也就是利潤。
先要摒棄一個簡單而直觀的看法:一個企業的利潤越多一定越好。原因很簡單:企業的利潤總是處于變動之中。在瞬息萬變的市場里,企業的生產或者銷售隨時都在變化,利潤又怎么可能一成不變呢?因此,應該將這個命題變為:一個企業越能準確判斷自己的經營在何種狀態時,能夠取得利潤最大值就越好。這就意味著,選擇和采納實現“利潤最大化”的途徑時,必須要有一個客觀標準作為依據。
對這一標準,經濟學家們早已界定,即“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成本”。邊際收益是每多賣出一單位產品所增加的收入,邊際成本是每生產一單位產品所增加的工人工資、原材料和燃料等變動成本。值得一提的是,企業生產的變化時刻牽動著邊際成本。對生產過程中的每個細節,廠商都會時刻監督,如果從某一刻起,每增加一單位產量所產生的邊際收益大于邊際成本,就說明增加產量可以帶來總利潤的提高,這時廠商會選擇提高產量;反之,如果增加的這一單位產量的邊際收益小于邊際成本,就說明增加產量將得不償失,這時減少產量就是正確的選擇。廠商的總利潤要達到極大值,只有在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成本的時候。在經濟學里,這通常用高等數學中的微積分加以解讀。MR代表邊際收益,MC代表邊際成本,所以,當“MR=MC”時,便說明企業實現了自己孜孜以求的目標——利潤最大化。
舉例來說,一家服裝廠在一個銷售周期結束后進行盤點,它的總收益是賣出服裝后的全部收入,每賣出一套服裝所增加的收入是它的平均收益。用經濟學語匯說,就是“賣出每單位產品所得到的收入”。顯而易見,每套服裝的價格實際上就是平均收益。假定服裝廠每多生產一單位產品(也就是生產一套服裝)的邊際成本為l5元,增加的收益為20元(邊際收益),那么這時就需要企業增加生產以實現利潤最大化,盡量賺到更多的錢。然而,當一套服裝的邊際成本變為25元,邊際收益卻僅為20元,那么服裝廠每多生產一單位產品就會賠掉5元,這種情況下如果還增產,那就是在做賠本買賣。只要當邊際收益與邊際成本相等(都為20元)時,企業就不必增加產量,也不用減少產量,這時的企業就處于實現了利潤最大化的狀態。
在這個例子中,服裝的價格是固定的,其邊際收益也就不會變動,但是生產服裝的邊際成本卻在變化。這是為什么呢?這還需要我們對邊際成本的變化加以更深入的理解。
拿汽車客運來說,其邊際收益是指增加一名乘客所增加的收益,這個收益就是乘客買票所支付的費用。假設車票10元錢,那么客運的邊際收益就是10元。而汽車的磨損、維修、油耗、司機和售票員的工資基本是固定的,其邊際成本并不會因為乘客的增加而增加。換句話說,汽車客運為搭載這名乘客所支付的邊際成本基本不變,多拉、少拉和不拉都一樣。因此,對汽車客運而言,乘客越多越好。
但日常生活中,邊際成本不斷變化更為常見,比如鐵路貨運。
鐵路貨運的計算單位是噸/千米,也就是說鐵路貨運的定價主要和載重與里程這兩個因素相關。假設這樣一種情況,某一鐵路區段運輸處于飽和狀態,這時,噸/千米的成本是5分錢,也就是其邊際成本為0.05元/噸/千米。要在飽和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運量,其收益固然會增加,但是其利潤會下降,這不是有悖常理嗎?其實不是。對鐵路來說,運力的增加往往伴隨著重大的技術設備改造,如更換大動力機車、鋪設鐵軌輔線等,而任何一項技術、設備、措施的施行沒有高額投資是無法達成的,這都要納入成本核算。也就是說,在運輸飽和的情況下增加運量,其邊際成本就不會是0.05元/噸/千米,而會迅速提高。成本在運輸定價保持不變的情況下迅速提高,這顯然會大幅度降低利潤。但凡生產型的企業和鐵路運輸的原理都是類似的。
產量維持在低狀態時,多生產一件產品的成本(如設備損耗、電力等)會呈下降趨勢;但產量一旦超過生產規模,邊際成本便會迅即上升(上升因素包括機器的負荷運轉、人工費用等)。前面提到的服裝廠生產同樣符合這一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