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律中有“當其他條件不變時”這句話,而下雨的時候,其他條件已經由晴天轉變為雨天,這也讓人們對雨傘的偏好產生了改變。所以,雖然雨傘的價格較高,但其需求量還是在增加。假如,雨一直下,其他條件保持為雨天,那么,此時再繼續提價,雨傘的需求量一定會因價格上漲而下降的。所以,影響需求的除了價格這個部分,還有其他一部分元素,比如說偏好。偏好就是人的特殊喜好,你喜歡吃香蕉,可能香蕉再貴,你也會買那么多。假如我不喜歡吃香蕉,價格高一點,你就會改吃蘋果。收入也是影響需求的一個重要因素。如果你的收入增加,自然會多買一些你自己喜歡的東西,這很正常。假如你的收入不是很多,面對自己很喜歡的東西,就會退而求其次,去買一些劣質品。當收入增加的時候,就會積極地買一些質量好的東西;當收入較少的時候,就會多買一些劣質品。
其實,影響需求的還有其他因素,比如作為該商品替代品的價格(替代品就是可以替代這個商品的商品,比如豬肉就是牛肉的替代品)。替代品的價格越高,則消費者對該商品的需求量就越大,比如豬肉的價格比較高,人們就紛紛改吃牛羊肉代替,一樣也可以獲得健康,對牛羊肉的需求量就增大;互補品(互補品就是一起消費的東西,比如咖啡和糖)的價格,如果一種商品的互補品價格提高,該商品的需求量就會下降。這里所說的是需求。現在讓我們來看看供給。什么是供給?供給就是指生產者在某一特定時期內,在一定價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夠提供的一定數量的商品或者勞務。同樣,影響供給的條件也分為兩部分:價格和其他因素。
跟需求不同,供給量和價格呈正比關系:商品的價格越高,生產者提供的產量越大;相反,商品的價格越低,生產者提供的產量也就越小,這叫“供給定理”。同時影響供給的其他因素還有:
(1)替代商品的價格。如果咖啡(可可的替補品)的價格上漲了,而可可的價格不變,一些可可生產者會轉向生產咖啡,可可的供給量必然減少。
(2)生產技術的變動。一般來說,生產技術會隨著經濟活動的發展而不斷地提高。當生產技術提高時,在同一價格水平上使供給量增加。
(3)生產要素的變動。生產要素價格上漲會直接導致生產成本增加;在同一價格水平上,供應量減少;反之,則供給量增加。
(4)政府的稅收和扶持政策。政府的稅收和扶持政策也是生產成本的一部分。政府如果減少稅收,給予政策扶持,生產者的成本減少,供給便會增加,反之則會減少。
(5)廠商對未來的期望。廠商預期未來行情看漲,就會減少現在的供給,把產品儲存起來;反之亦是。
因此,我們想要明白經濟學是怎么回事,就必須掌握供給與需求的相互關系,二者在經濟學中有著非同尋常的關系,這種關系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看不見的手”——市場調節,這也是構筑經濟學大廈的基石。
要點回顧
市場有自己本來的調節機制,像一只看不見的手,無形中實現了資源的配置,供需實現了動態平衡。因此,讓市場穩定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讓市場機制這只看不見的手自己走向成熟。
市場失靈:上帝的手不是萬能的
市場失靈是指市場無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勞務的情況。
市場失靈是指對于非公共物品而言,由于市場壟斷和價格扭曲,或對公共物品而言,由于信息不對稱和外部性等原因,導致資源配置無效或低效,從而不能實現資源配置零機會成本的資源配置狀態。
2008年,世界遭遇至今為止最嚴重的全球金融危機。為了解決人類共同的危機,在10月8日,美聯儲和歐洲央行、英國央行、加拿大央行、瑞典央行、瑞士央行進行了緊急協同減息的會議,以緩解金融危機對經濟的影響。各大央行關于降息的聯合聲明全文:
為了應對目前的金融危機,各國央行已進行長期緊密磋商,并已采取了提供流動性支持、減緩金融市場緊張狀況等前所未有的聯合行動。一些國家的通貨膨脹壓力已經減緩,原因是能源和其他商品價格大幅度下降。通貨膨脹預期已逐漸縮小,但仍對物價穩定有重要意義。最近金融危機的惡化,增大了經濟成長的下行風險,同時也減小了通貨膨脹的上行風險。因此,鑒于部分放松全球貨幣政策的條件已經成熟,加拿大央行、英國央行、歐洲央行、美國聯邦儲備銀行、瑞典央行和瑞士央行10月8日共同宣布:降低基準利率。不僅如此,中國央行也在積極響應救市。從2008年10月15日起下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從2008年10月9日起下調一年期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各0.27個百分點,其他期限檔次存貸款基準利率作相應調整。
在歷史上,這些國家或許面臨了很多的難題,相互爭執。但是這一次全球主要央行聯手應對金融危機,共同挽救市場,說明全球經濟面臨巨大的危險。這說明市場已經失靈,需要政府進行干預,以度過危機。很長時間以來,每每出現危機的時候,始終會充斥著政府是救市還是不救市的爭論。贊成的一方認為,市場短期出現大幅暴跌遠超出基本因素的影響,是非理性的,市場崩潰會引發更為嚴重的后果;反對的一方認為,市場有自身的運行規律,政府干預市場只能延緩危機的發生,反而不利于金融市場的長期發展,不符合市場經濟規律。
實際上,全球金融市場的發展過程中歷經過很多次的危機和災難。每一次災難都源于人性的貪婪和膨脹的欲望,但每一次人類也都用智慧與勇氣戰勝災難。神奇的市場擁有超強的修復能力,往往被稱作“看不見的手”,指揮著經濟個體的行為。然而,市場不是萬能的,由于信息不對稱等原因的存在,市場經常會出現失靈的現象。不管是在發達的金融市場,還是在欠發達的金融市場,當金融市場出現危機并有可能進一步引發更大危機的時候,各國政府都會進行直接或間接的干預。與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相比,政府干預就是一只“看得見的手”。當“看不見的手”失靈時,通過“看得見的手”來進行矯正,當然是最有效的手段。
這次經濟危機使得美國再次陷入次貸風波并引發更嚴重的金融危機跡象,與歷次金融危機的應對手段相似,美國政府依然采取了以直接向金融市場注資為主的救市舉措。注資是美國走出歷次金融危機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通過政府的引導和干預,市場開始逐步實現自身的修復功能,并最終度過危機。
面對全球性的金融危機,我們該怎么辦?
G30主席雅各布·弗蘭克爾表示,面對金融市場失靈和信用市場失效,真正的問題已不只是流動性不足或流動性定價問題,而是怎樣使用流動性,解決方案則在于恢復信心和信任。
怎樣恢復市場信心,這是一個難題。雅各布·弗蘭克爾指出,鑒于金融危機引起的問題不是某個城市、某家銀行或某個國家的問題,而是全球金融體系的系統性問題,因此需要系統性的解決方案。在方案實施上,一是不可單純依靠投資者和投資機構自我的約束力,而需加強監管體系。從以往的經驗教訓來看,大部分投資者和投資機構不是“健忘”,就是“失憶”。穩健推進自由市場經濟,必須建立在嚴格約束的基礎之上。二是全球金融監管體制面臨革新需求。當前,經濟、金融一體化使得各國金融市場相關性加強,某一市場失靈將會殃及全球市場。然而,現有的監管體系仍是各自為政,監管政策的出臺主要是基于本國國內因素和利益考慮。為保證國內利益與國際市場需求的一致,便需要國際間的協作與協調。
要點回顧
市場失靈在某些經濟體的存在通常引起究竟是否應該由市場力量引導運作的爭論。而這也產生了要用什么來取代市場的爭議。最常見的對市場失靈的反應是,由政府部門產出部分產品及勞務。然而,政府干預也可能造成非市場的失靈。
宏觀調控:看得見的手
宏觀調控是政府實施的政策措施,以調節市場經濟的運行。
在市場經濟中,商品和服務的供應及需求是受價格規律及自由市場機制影響的。市場經濟帶來經濟增長,但會引發通貨膨脹,而高潮后跟隨的衰退卻使經濟停滯甚至倒退,這種周期波動對社會資源及生產力都構成嚴重影響。所以宏觀調控是著重以整體社會的經濟運作,通過人為調節供應與需求,來達到計劃經濟的目標。
我們知道,美國著名籃球運動員邁克爾·喬丹是一位非常棒的運動員,是NBA中最優秀的籃球運動員之一,他能跳得比其他大多數人都高,投籃也比大多數人都準。此外,他在其他行業也比大多數人出類拔萃。比如:喬丹修剪草坪比其他任何人都快。但是僅僅因為他能迅速地修剪草坪,就意味著他應該自己修剪草坪嗎?
假如喬丹可以用兩個小時就把草坪修剪完,那么在這兩個小時當中,他能拍一部運動鞋的電視商業廣告,并且可以賺到1萬美元。與他相比,隔壁的女孩珍妮弗可以用4個小時修剪完喬丹家的草坪。同樣,在這4個小時中,她可以在麥當勞打工賺20美元。
那么,應該讓誰出來修剪草坪呢?假如讓喬丹修剪草坪,他付出的機會成本是1萬美元,而珍妮弗的機會成本是20美元。喬丹在修剪草坪時,有絕對優勢,因為他可以用更少的時間做完這個活。但是珍妮弗在修剪草坪上有比較優勢,她的機會成本比較低。
所以,喬丹不應該修剪草坪,而應該去拍廣告,他應該雇傭珍妮弗去修剪草坪。只要他付給珍妮弗的工資大于20美元而低于1萬美元,雙方的狀況就會更好。
宏觀調控是國家調節經濟的一種手段,運用計劃、法規、政策等手段,對經濟運行狀態和經濟關系進行干預和協調,把微觀經濟活動納入到國家經濟宏觀發展的軌道,及時地糾正經濟運行中偏離宏觀目標的趨勢,以保證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經濟學認為:宏觀調控的手段和作用是通過制訂計劃(經濟手段),指明經濟發展的目標、任務、重點;通過制訂法規(法律手段),規范經濟活動參加者的行為;通過采取命令、指示、規定等行政手段,直接、迅速地調整和管理經濟活動。其最終目的就是為了補救“看不見的手”在微觀經濟運行中的失效。如果政府的作用發揮不當,不遵循市場規律,也會產生消極的后果。
實際上,經濟學家把“宏觀調控”理解為宏觀經濟政策。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宏觀調控的含義在逐漸地轉變。在市場經濟環境下,長期引領西方經濟的自由經濟主義觀念跟政府的宏觀調控不一致。在20世紀80年代,經濟研究部門叫宏觀調節部,表明在當時經濟形勢下對宏觀調節還有一點敬畏,后來慢慢改稱為“宏觀調控”,這是因為政府部門對經濟的控制有所加強。宏觀調控由此轉變為一個長期的宏觀經濟政策概念,在任何時候都要存在。宏觀調控主要體現在政府監管上。政府監管是指政府對市場與社會的監管,也就是政府的外部監管,這是廣義上的政府監管,而不包括政府對于自身的監管,它的手段包括經濟性監管和社會性監管。
經濟性監管就是指通過制定特定產業的進入、定價、融資以及信息發布等政策對主體行為進行有效的調整,以達到避免出現競爭主體過多或過少而引起過度競爭或競爭不足,造成資源浪費或者配置低效率,妨礙社會生產效率和服務供給的公正、穩定。經濟性監管主要包括價格管制、進入和退出管制、投資管制、質量管制、信息管制等內容。
社會性監管主要針對外部不經濟和內部不經濟,前者是市場交易雙方在交易時,會產生一種由第三方或社會全體支付的成本。比如環境污染、自然資源的掠奪性和枯竭性開采等。政府因此必須對交易主體進行準入、設定標準和收費等方面的監管。后者是交易雙方在交易過程中,一方控制信息但不向另一方完全公開,由此造成的非合約成本由信息不足方承擔。比如說假冒偽劣藥品的制售、隱瞞工作場所的安全衛生隱患等。所以,針對這兩種不同的監管方式,政府要對產生這些不好經濟現象的源頭予以嚴厲監管和打擊,并加強對信息的介入、搜集和監督。
要點回顧
現代市場經濟社會中,“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需要相互配合才能發揮最大效力,如果只是寄希望于“市場”或者“宏觀調控”,社會經濟不免要在震蕩中徘徊。
凱恩斯主義:指揮大手的智囊
凱恩斯主義是在凱恩斯的著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凱恩斯,1936)的思想基礎上形成的經濟理論,主張國家采用擴張性的經濟政策,通過增加需求促進經濟增長。
宏觀的經濟趨向會制約個人的特定行為,維持整體經濟活動數據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觀上平衡供給和需求。經濟中不存在生產和就業向完全就業方向發展的強大的自動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