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爾文說,競爭才讓動物的一支變成智慧的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從各自的利益出發,為取得較好的產銷條件、獲得更多的市場資源而競爭。通過競爭,實現企業的優勝劣汰,進而實現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市場競爭是市場經濟中同類經濟行為主體為著自身利益的考慮,以增強自己的經濟實力,排斥同類經濟行為主體的相同行為的表現。市場競爭的內在動因在于各個經濟行為主體自身的物質利益驅動,以及為喪失自己的物質利益被市場中同類經濟行為主體所排擠的擔心。哪里有人,哪里就有勾心斗角;哪里有利益,哪里就有弱肉強食的戰爭——這是生命的主調。
市場:經濟關系的結點
狹義上的市場是買賣雙方進行商品交換的場所。廣義上的市場是指為了買和賣某些商品而與其他廠商和個人相聯系的一群廠商和個人。
市場是商品交換順利進行的條件,是商品流通領域一切商品交換活動的總和。
市場體系是由各類專業市場,如商品服務市場、金融市場、勞務市場、技術市場、信息市場、房地產市場、文化市場、旅游市場等組成的完整體系。
同時,在市場體系中的各專業市場均有其特殊功能,它們互相依存、相互制約,共同作用于社會經濟。
跳蚤市場,為舊物地攤市場的代稱。是由一個個地攤的攤位組成,市場規模大小不一。銷售商品多為舊貨、人們剩余的物品以及未曾用過可已經過時的衣物等,小至衣服上的小裝飾品,大到完好的錄像機、舊汽車、洗衣機、電視機,應有盡有,一應俱全,價位低廉。
相傳于1884年,為維護市容整潔,巴黎政府要求很多以撿破爛為生的貧民把市區內的廢棄物搬運至荒廢的軍營,且這些貧民可自行于廢棄物里挑選尚可用的物品,展開銷售,沒多久便發展成一處固定的集市,稱之為fleamarket,就是跳蚤市場。
對于跳蚤市場名稱的來歷,眾說紛紜,有的說由于這些物品多已被利用過,常有很多跳蚤于上面,所以被稱作跳蚤市場。此外,亦有市場內的人與跳蚤一樣多,因此得名的說法。
自19世紀以來,跳蚤市場已然于歐美各國成為一種現象,包括法國的巴黎、英國的倫敦,差不多每個國家皆有固定的跳蚤市場。
歷史愈悠久、愈古老的國家,跳蚤市場內所賣東西的種類亦就愈多,攤位老板把自己費盡苦心找來或者家傳的寶貝擺于攤前,待別人前來挑選回家。
翟度翟市場,是泰國曼谷于亞洲聞名的跳蚤市場,貨品種類包括家具、家居用品、二手衣物等。
跳蚤市場,亦曾經于香港流行,那時香港經濟不景氣,很多人期望于跳蚤市場售賣貨物獲益,可最后成功者寥寥無幾,跳蚤市場也逐漸式微。
市場,為商品經濟發展的載體與現實體現。市場擁有相互關聯的4層含義:一為商品互換場所與領域;二為商品生產者與商品消費二者間各種經濟關系的匯合與總和;三為有購買力的需求;四為現實顧客與潛在顧客。
市場為社會分工與商品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勞動分工讓人們各自的產品相互變成商品,相互變成等價物;社會分工愈細,商品經濟愈發達,市場的范圍與容量便愈大。這些從上述跳蚤市場的介紹中便能體現出來。
哪一類市場與我們的生活聯系最密切呢?由現實生活里,我們能夠直接感受到,商品服務市場和我們的關系最為緊密。商品服務市場遍布我們生活每一個角落,我們常見的大小商場,各式各樣的家具店、理發店、賓館、農貿市場、飯店等,皆歸屬商品服務市場。隨著市場經濟的推進,各類市場皆在發展。網絡經濟等新經濟模式的興起,亦促進了新的虛擬市場的形成與發展。
由市場行為角度看,其具有兩個突出特點:一個為平等性,另一個為競爭性。平等性為指互相認可對方為自己產品的所有者,對其所消耗的勞動,通過價值方式給予社會認可。市場行為的平等性以價值規則與等價互換原則為基礎,不包含任何階級屬性,也否定了經濟活動里的特權與等級,為社會發展給予了重要的均衡條件,促使了商品經濟條件下資源合理流動。
市場競爭性,來自要素資源自由的轉移和流動,表現為獎優罰劣、優勝劣汰。市場競爭,有利于提升生產效率與對要素資源展開合理利用。
買方市場。買方市場指交易由買方左右的市場,即市場是在具有壓倒優勢的買方力量的控制下運行的。買方市場于市場經濟發達的國家較普遍。正常情形下,在產品過剩之時,買方有更多機會選取產品。例如:VCD大戰、空調大戰、微波爐大戰、彩電大戰,皆為買方市場的產生創造了條件。對于賣方而言,降價、打價格戰與服務戰為通常的選擇。由此可以說,買方市場有益于消費者。
市場占有率又稱市場份額,是指一家企業的銷售量在市場銷售總量中所占的比重。市場占有率愈高,說明企業的競爭能力愈強,產品為消費者認可的程度愈大,企業銷售收益亦愈多。所以,保持與擴大市場占有率,無論對于任何企業而言,皆是極其重要的。
要點回顧
今日的市場是商品經濟運行的載體或現實表現。商品經濟越發達,市場的范圍和容量就越擴大。我們可以直接感受到,商品服務市場與我們的關系最為密切。
均衡價格:賣的高興,買的滿意
均衡價格是商品的供給量與需求量相等,商品的供給價格與需求價格相等時的價格。
在市場上,由于供給和需求力量的相互作用,市場價格趨向于均衡價格。
如果市場價格高于均衡價格,則市場上出現超額供給,超額供給使市場價格趨于下降;反之,如果市場價格低于均衡價格,則市場上出現超額需求,超額需求使市場價格趨于上升直至均衡價格。因此,市場競爭使市場穩定于均衡價格。
需求表明了某一商品于某一價位下的需求量,而供給表明了某一商品于某一價位下的供給量。想表明此商品價位的決定因素,便務必將需求與供給結合起來考慮。于競爭激烈的商品市場上,某種商品的任一價位,其相應的需求量與供給量不一定相等,可在該商品各種可能的價位里,必然有一價位可令需求量與供給量相等,因而令該商品市場達到一種平衡狀態。
均衡價格,是指一種商品的需求量和供給量相等之時的價格,此時該商品需求價格和供給價格相等。該商品的需求量和供給量相等,稱作均衡數量。
比如下圖,需求曲線D和供給曲線S相交于E,于此點便達成了均衡。E所對應的價格P0就是均衡價格,E所對應的數量Q0就為均衡數量。
均衡價格,是在市場上供求雙方的競爭過程里自發產生的,均衡價格的產生,便為價格決定的歷程。需要重申的是,均衡價格的產生完全是于市場上供求雙方競爭過程里自發產生的,有外力干預的價格并非均衡價格。
于市場上,需求與供給對市場價格改變做出的反應是相反的。因此均衡是暫時的、相對的,而不均衡是經常的,因此供不應求或者供過于求時常發生。
在供過于求之時,市場價格下跌,因而導致供給量降低而需求量提升;在供不應求之時,市場價格將上漲,因而導致供給量提升而需求量降低。
供給和需求互相作用最后將使商品的需求量與供給量于某一價格水平上恰好相等。此時既無過剩(供過于求),亦無短缺(供不應求),市場恰好均衡。此價格便是供求雙方皆能夠接受的均衡價格,市場亦只有于該價格水平上,方能達到均衡。
當一個市場價格高于均衡價格之時,物品的供給量將超出需求量,如此便會出現物品的過剩——于現行價格之時,賣者不能賣出他們想賣的一切物品,這種狀況被稱作超額供給。比如,在水果市場上存有超額供給之時,水果商便會發現,其冷藏室里裝滿了他們想賣可賣不出去水果,他們對這種超額供給的反應為降低價格,并且價格需一直下跌到市場達到均衡時為止。相同,若水果的市場價位低于均衡價位,此時,物品需求量會超出供給量,如此便會存在物品短缺——需求者不能依現行價格購買他們想買的所有,這種情形被稱作超額需求。比如,在水果市場呈現超額需求之時,買者只能排長隊購買水果,因為極多的買者搶購極少的物品,賣者能夠做出的反應為提升自己的價位而非失去銷售量。隨著價格上漲,市場又一次向均衡轉換。
所以,很多買者和賣者的活動,自發地將市場價位推向均衡價位。一旦市場達到其平均價格,一切買者與賣者皆得到滿足,亦便不存在價位上升或者下滑的壓力。
不同市場達到平均的快慢是不同的,這決定于價位調整的快慢。可是,于大多數自由市場上,因為價位最后要轉換到其均衡水平,因此,過剩和短缺皆僅是暫時的。事實上,此種現象如此廣泛存在,以至于有時被稱作供求規律——任何一種物品價位的調整皆會令該物品的供給和需求達到平均。
最高限價:是由國家規定價位的最高限度與許可經營者向下浮動幅度的價位模式,為國家指導價的具體模式之一。
最低限價:是指由國家規定價位的最低限度與許可經營者向上浮動幅度的價位模式,屬國家指導價的具體模式之一。企業能夠依據具體情形于規定的幅度里制定具體的價位,可不低于最低限價。最低限價是為了維護生產者的權益,避免價位的惡性競爭,給生產帶來困難。
要點回顧
均衡價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場經濟活動的內在聯系,特別是均衡價格理論中關于供給的價格彈性和需求的價格彈性的分析,對企業的生產、經營、決策有重要的實用價值。
價格歧視理論:東邊日出西邊雨,有內情
獨占者對同一種物品向某些消費者收取的價格高于另一些消費者,或者對少量購買的消費者收取的價格高于大量購買的消費者。但并不是所有的價格差別都是價格歧視。
經營者沒有正當理由,就同一種商品或服務,對條件相同的若干買主實行不同的售價,則構成價格歧視行為。價格歧視是一種重要的壟斷定價行為,是壟斷企業通過差別價格來獲取超額利潤的一種定價策略。
在越劇《何文秀》中有個段子是這樣寫的:算命先生說:“大戶人家叫算命,命金要收五兩銀;中等人家叫算命,待茶待飯待點心;貧窮人家叫算命,不要銀子半毫分,倘若家中有小兒,先生還要送禮金,倒貼銅錢二十四文,送與小兒買糕餅。”從這段唱詞中,我們為算命先生擁有一副好心腸而感動不已。
當然,算命先生的話即使傳到了大戶人家的耳朵里,大戶人家照樣會找他算命,只要算命先生能提供與價值相符的服務。算命先生對不同人家的不同定價策略,對他的“生意”似乎并不影響。
基于算命先生的定價策略,精明的商家們從中獲得了一定的啟示,于是便出現了“價格歧視”。
價格歧視又稱價格差別,實質上是一種價格差異,通常指商品或服務的提供者在向不同的接受者提供相同等級、相同質量的商品或服務時,在接受者之間實行不同的銷售價格或收費標準。
商家們實行價格歧視的最終目的是使自己獲得的利潤最大限度地提升。也就是說,如果以較高的價格能把商品賣出去,生產者獲得的利潤就可以多增加一些,因此一些生產者會把商品的價格盡量定得高一些。但是如果商品價格的定位太高,又會迫使一大部分支付能力較低的消費者離開,從而導致生產者利潤的減少。可以采取一種兩全其美的方法,就是以高昂的商品價格賣給富人,賺得富人的錢,又以較低廉的商品價格賣給窮人,把窮人的錢也賺過來,這就是生產者所要達到的目的,也是“價格歧視”產生的根本動因。青壯年是這個社會能夠獲得高利潤的群體,而退休工人的收入通常低得多,因此可以以較高的價格賺得青壯年這個社會群體的錢,再以較低的價格為退休工人提供服務。正如航空公司會以正常的售票價格為商務人士提供相應的服務,同時也會用機票的折扣價格讓“可去可不去”的旅客也花錢進入旅游市場,這就是價格歧視現象共同的經濟學原理。
“價格歧視”的前提是市場分割。如果生產者不能分割市場,就只能實行一個價格。如果生產者能夠分割市場,區別顧客,而且要分割的市場不同,其支付能力也具有明顯的不同,這樣企業就可以針對不同的群體實行不同的價格策略,以保證企業的商業利潤得以最大限度的實現。
如果價格歧視不存在,人人平等,實際上也勢必會造成對高“需求者”(需求彈性小、有較強支付能力的消費者)的歧視。如果商家對每一單位商品向消費者收取其剛好所愿意支付的價格,這種做法叫作“完全價格歧視”。“完全價格歧視”表面看起來好像不太公平,其實未必。因為在整個價格歧視中,不同的有效需求者都能得到相同的有效的供給,因而從需求與供給相等的意義上說,任何人都不存在遭到歧視的說法。對高“需求者”歧視不行,那么,對價格敏感、需求彈性大的普通百姓來說,如果不被“歧視”,或許會惹惱他們。例如:美國P&;G公司曾經采用“折扣券”制度,對積攢、保存、攜帶、出示“折扣券”的顧客(通常都是一些低收入者)實施一定的優惠價格。然而,在1996年,P&;G公司以區分消費者需求彈性成本太高之名決定將這種制度取消。這一做法引起了P&;G公司顧客的強烈反對,就連紐約州司法部都介入了此事,強制P&;G公司執行“折扣券”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