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社會生產的持續進行與發展,如果只能是被動地跟在社會需求的后面疲于應付,那么,社會需求的滿足就會永遠處于落后狀態。所以,這種落后狀態的改善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如果生產對社會需求的潛在部分能夠得到注意與開發,給出一個生產的提前量,那么生產對社會需求的滿足就會處于更加主動的狀態了。此時,生產自行創造需求,也就是行之有效的了。這也正是薩伊所說的“產品越呈現多樣化,就會銷得更快、更多和更廣泛”。但在這個問題上薩伊走了極端,這就使合理的東西變得不合理了。他表示:“正是因為某些貨物生產太少,其他貨物才形成過剩。”的確,社會產品并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可是,產品存在的不孤立,既可以使它們之間相互促進,也可以使他們之間互相排斥。因此,產品的多樣化應該以需求的多樣化為依托,如果單從產品相互之間的數量關系出發,則根本無法克服某些產品過剩的問題。
要點回顧
人們為了取得到自己所需要的物品,必須通過生產某些商品來跟其他人進行交換另外一些商品。由于貨幣僅作為媒介,若不存在貨幣的假設下,生產者沒有必要儲存多余的產品,也沒有儲蓄財富必要,所以他會立刻將產品出售。因此不論供給多寡并不會導致需求不足的情形,為了容易達到充分就業,因而供給必得以盡可能增大。
節儉悖論:傳統美德有缺陷
凱恩斯最早提出的一種理論,消費的變動會引起國民收入同方向變動,儲蓄的變動會引起國民收入反方向變動。
增加儲蓄會減少國民收入,使經濟衰退,是惡的;而減少儲蓄會增加國民收入,使經濟繁榮,是好的,這種矛盾被稱為“節約悖論”。
李先生在一家外企任高級主管,收入可謂豐厚,家庭生活可稱得上富足。可是李先生卻常常因兩個人的花錢問題而生氣,一個是他的父親,另一個是他的兒子。這生氣不是為別的,卻是因為父親的過分節儉和兒子的過度消費。
李先生的父親是一個十分節儉的人。雖年已七旬,但勤儉的習慣卻一直未改。為了節省一點電費,他的父親看電視時從來都不開燈,空調從裝上到現在,如果不是李先生去他那里開上一會兒的話,他自己也舍不得開。當李先生因此而說幾句時,他的父親總是說:“咱住的二樓不是那么熱,如果再開空調的話,不僅浪費電,而且太涼了對身體也不好。”為了防止蚊子咬他,李先生特意為父親買了一盒蚊香,并囑咐他記著晚上睡覺前點上。可他的父親總是說:“用不著點。過去在農村,哪有蚊香這東西。人瞌睡了自然就會睡著,這么大個人,蚊子咬兩口也不怕。”為了能免費理發,他的父親經常從城西步行到城東找義務理發攤兒。不僅如此,為了省錢,他的父親還堅持自己蒸饅頭,而且買菜的時候也很少,常常是逛菜市場時順便就揀上一些菜回來。父親過生日時李先生說到飯店去吃頓飯,可他父親卻說:“在自己家吃多實惠呀!買斤肉回來,再搟點兒面條,可比去飯店吃省錢多了。”
與李先生的父親截然不同的是李先生的兒子。為了玩游戲,非讓他媽媽給買了一臺配置高的電腦,游戲光盤也不少買;想學彈吉他,就讓他媽媽給買了一把吉他,還請了專業的老師來教他;一到了夏天,兒子是一點熱都忍受不了,進門首先把空調打開,冰箱里還有專門為他準備好的雪糕;一般的早餐他都不愛吃,時不時地就要去喝兩三塊錢一碗的羊肉湯才行;中午和晚上沒有肉他是不會動筷子的。就這還不算,雙休日還要改善生活,要李先生帶他去飯店里撮一頓。為此,李先生經常教導兒子,可是兒子卻振振有詞:“現在提倡消費,連國家領導人都說要擴大內需,我們更應該積極響應黨的號召,為社會多做點貢獻。再說,您和我媽的收入也不少,還在乎這點支出?”
李先生十分矛盾,常因父親過分節儉而心疼、責怪他,但對兒子的過度消費雖然生氣,卻又沒有什么辦法。
其實,李先生在這里所遇到的問題在經濟學中被稱為——節儉悖論。
在18世紀的歐洲,荷蘭的曼德維爾博士在《蜜蜂的寓言》一書中講過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一群蜜蜂為了追求奢華的生活而大吃大喝,結果這個蜂群居然很快地興旺發達起來。后來,一個哲人教導他們說不能如此揮霍浪費,應該節儉。于是,這群蜜蜂聽從了哲人的意見,改變了生活習慣,放棄了奢侈的生活,崇尚節儉,結果卻導致了整個蜜蜂群體的衰敗。
蜜蜂的故事所說的便是“節儉的邏輯”,在經濟學上稱之為“節儉悖論”。在西方經濟學說史上,節儉悖論曾經一度使許多經濟學家備感困惑,但經濟學家凱恩斯從故事中卻看到了刺激消費和增加總需求對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受此啟發,他對節儉悖論又作了進一步的論證。
凱恩斯是20世紀最有影響的經濟學家,被譽為資本主義的“救星”“戰后繁榮之父”。他的一生對西方經濟學做出了極大貢獻,“節儉悖論”就是他最早提出的一種理論,也稱為“節約反論”或“節約的矛盾”。
對于這個悖論,我們該如何解讀呢?我們都知道,節儉是一種為人稱道的美德,也是個人積累財富最常用的方式。如果一個家庭能夠勤儉持家,減少浪費,增加儲蓄,那么這個家庭往往可以致富。但是,根據凱恩斯提出了總需求決定國民收入的理論,節儉對于經濟增長并沒有多大好處。實際上,這里存在著一個矛盾:公眾越節儉,減少消費,增加儲蓄,往往越會導致社會收入的減少。因為,人們的收入通常有兩種用途——消費和儲蓄,而消費與儲蓄又呈反方向變動,即增加消費則儲蓄就會減少,減少消費則儲蓄就會增加。所以,儲蓄與國民收入呈現反方向變動,即儲蓄增加則國民收入就減少,儲蓄減少國民收入就增加。根據這種情況,增加消費則減少儲蓄會通過增加總需求而使國民收入得到增加,從而促進經濟繁榮;反之,就會導致經濟蕭條。由此可以得出一個蘊涵邏輯矛盾的推論:控制消費、增加儲蓄會使個人財富增加,對個人來說是件好事,但由于會減少國民收入引起經濟蕭條,對整個國民經濟發展來說卻是件壞事。
節儉悖論還告訴我們:節儉減少了支出,商家被迫減少了產品的產量,工人被解雇,收入從而減少,儲蓄最終也會被減少。儲蓄為個人致富鋪平了道路,然而如果整個國家儲蓄加大,將會使整個社會的經濟陷入蕭條和貧困之中。可以說,在資源沒有得到充分的運用、經濟沒有達到潛在產出的情況下,只有社會上每個成員都盡可能多地消費,國家的整個經濟才能走出低谷,邁向經濟繁榮的階段。
凱恩斯還說明了需求增加所引起的GDP的增加一定高于原來需求的增加,這被叫作“乘數效應”。比如說,需求增加了1億,但最后GDP的增加肯定會大于1億。這是由于各種物品存在著互補性,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是相互關聯的。例如,一個富人花了1億元買別墅,GDP相應地增加了1億。住在別墅里一定要有汽車,于是又花了1000萬買車。買汽車要買汽油、買保險,購買各種服務(使用高速公路、維修等)又用了1000萬。所有的這些支出已達1.2億元。用于買別墅的l億元帶動了建筑、裝修等行業,這些行業的人收入提高,消費增加。用于購買汽車和相關物品與勞務支出的1000萬元也使這些行業的人的收入和消費得到了提高。住房和汽車又帶動了鋼材、水泥、機械等行業。在這樣不斷的帶動之下,整個經濟GDP的增加肯定要高于原來買別墅的1個億。在這一系列的過程中,經濟得到了發展,所有的人——無論是作為股東和高管的富人,還是作為管理和技術人員的中等收入者,以及低收入者的工人——都會從中受益。
古老的美德為何會變成現代的罪惡?這其中有兩點我們必須考慮,它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問題:第一點:在經濟學領域一加一不一定等于二。也就是說,對單獨個人有好處的事情不一定會給全體帶來好處,在很多種情況下,個人的精明很可能會導致整個社會的愚笨;第二點:解決節儉悖論的這一現實存在于經濟中的問題,關鍵是看當時的經濟是否處于蕭條狀態。在人們總是處在充分就業狀態時,我們把國民產品用于當前消費越多,可用于資本形成的產品就越少。假如產出可以假定總是處在其潛在水平,那么傳統的節儉理論應是正確無疑的,即從個人和社會角度來說也都是對的。也就是說,節儉悖論的存在,與其社會經濟發展是有關聯的,并不是說任何時候都如此。
要點回顧
刺激國民消費是應該做的,因為只有消費量增加,才能真正拉動經濟,國家的綜合國力也才能夠提高。節約的悖論是根據凱恩斯主義的國民收入決定理論推導出來的結論,它在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的情況下是存在的,是短期的。當資源得到充分利用時,節約的悖論是不存在的。
棘輪效應:習慣是第二上帝
人的消費習慣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調整,而難于向下調整,尤其是在短期內消費是不可逆的,就像有棘爪防止倒轉的棘輪一樣。
消費決策不可能是一種理想的計劃,它還取決于消費習慣。這種消費習慣受許多因素影響,如生理和社會需要、個人的經歷及個人經歷的后果等。特別是個人在收入最高期所達到的消費標準對消費習慣的形成有很重要的作用。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這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司馬光在寫給兒子司馬康的一封家書《訓儉示康》中的一句話。他寫這句話的意思是要告誡兒子不要沾染紈绔的習氣,要保持儉樸清廉的傳統美德。一千多年前司馬光的一句家訓,卻道出了經濟學中的一個原理:消費習慣具有不可逆性,經濟學家把它稱之為“棘輪效應”。
棘輪效應最早是由經濟學家杜森貝提出來的。經濟學家凱恩斯則認為,消費具有可逆性,即一個人絕對收入水平變動,他的消費水平也必然會立即引起相應的變化。
棘輪效應的例子有很多,其中歷史上的很多奢靡的帝王,就是對棘輪效應最好的詮釋。
商朝時,紂王即位不久,群臣心想在這位精明國君的治理下,商朝的江山一定會穩如泰山的。有一天,紂王命人用象牙給自己打造了一雙筷子,并很高興地用它吃飯。恰巧這時,被他的叔父箕子看到了,就勸他把象牙筷子收起來,但是紂王卻不聽勸,以為沒什么大不了的,而滿朝的文武大臣也沒把這事放在心上,覺得這是一件極稀松平常的小事而已,不值得大驚小怪的。
箕子卻不同了,他整日憂心忡忡,感到莫名其妙的大臣就問他原因。他回答說:“紂王用的筷子既然是用象牙做的,那他用來盛湯裝飯的土制瓦罐也就不會再用了,以后必定要改用犀牛角做成的杯子與美玉制成的飯碗。當象牙筷、犀牛角杯與美玉碗都具備之后,大王難道還會用它們來吃粗茶淡飯嗎?從此以后,大王的餐桌上是少不了許多奇珍異品和山珍海味的。享用著這些東西,穿的衣服自然也就不是粗制布衣,而要以綾羅綢緞為主了,住的宮殿自然就更要富麗堂皇了。除此之外,還要大興土木,廣建亭臺樓閣,這樣才配得起自己尊貴的身份呀。如此一來,百姓的疾苦就不言而喻了,我是擔心啊!”
五年后,箕子的預言果然應驗了。商紂王酒池肉林、奢侈至極,百姓們在他嚴刑桎梏的統治下怨聲載道,具有五百年歷史的商朝基業就這樣給毀了。
箕子擁有獨到的眼光,僅由一副象牙筷子便看到紂王日后必身敗亡國,這就是因為他認識到人消費習慣的不可逆轉性,簡單地說,就是好了還要更好,滿足了還要更滿足。
棘輪效應是出于人的一種本性,人生而有欲,“饑而欲食,寒而欲暖”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人的欲望一旦產生,便會想方設法地去滿足自己的欲望。
對于欲望,正確的觀點是既不能禁止,也不能放縱,保持適度的物質消費才是根本。倘若對自己的欲望不加限制,過度地放縱,自古“富不過三代”的說法也必然會成為現實,也必然會出現“君子多欲,則貪慕富貴,枉道速禍;小人多欲,則多求妄用,敗家喪身。是以居官必賄,居鄉必盜”的現象。
棘輪效應還能擴張到其他的經濟問題。例如房價是人人都在關心的問題,棘輪效應的表現也就更加明顯。現在,高房價已經形成了棘輪效應,漲容易跌難。從整個經濟體系來看,房價可以保持不漲已是不易,但暴跌是絕對不可能的。
要點回顧
棘輪效應的概念可以解釋為人的消費習慣一旦形成之后具有不可逆性,即容易向上調整,而難以向下調整。資源的稀缺性決定了不能放任棘輪效應任意發揮作用,不能無限制地利用資源來滿足人類無盡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