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下半年開始,我國的農產品市場上到處都是新貴,很多本來不被人們關注的農產品一夜之間價格暴漲,讓提菜籃子的人大跌眼鏡。首先是我們的“大路貨”——大蒜,從每公斤不足1元的價格一路飆升,賣到每公斤10元開外;緊接著就是辣椒,一個月的工夫就翻了兩番;接下來就輪到綠豆了,2008年的時候還是每公斤6塊左右,2009年卻賣到了每公斤30元,于是喝綠豆湯避暑成為了一種奢侈行為。除此以外,蠶繭、生絲、玉米、棉花、三七以及蔬菜等價格的漲幅也驚得人目瞪口呆,好在雞蛋價格也只漲了25%。一時間,“玉米瘋”“蒜你狠”“豆你玩”成了網絡流行詞匯。
2004年入冬,大白菜大豐收。可是,才高興了一陣的菜農傻眼了,河北固安的大白菜一斤只給一分錢,許多白菜爛在地里化作泥土護新菜。那時,北京批發市場的白菜是7分錢一斤,差一點的白菜是 4分錢一斤,創下了近七八年以來的低價記錄。
農產品儲存不方便,在進行市場交易的時候農民往往處于劣勢。許多買家這樣想:“種菜的肯定急著賣出去,不賣就爛到地里。我急你更急。”因此,他們抓住了這個心理優勢來壓低農產品價格。處于供給量過剩的情況下,農民實現交易的要求會一天比一天迫切,只能接受低價格。
經濟學上有這樣兩個過剩的概念,即“絕對過剩”與“相對過剩”。絕對過剩是指社會生產的東西足夠多,每個有需求的人都能得到滿足之后,還有剩余。相對過剩則是相對于人們的購買能力而言,產品出現了過剩,即產品的供給超出了具有購買能力者的實際需求。
絕對過剩只在理想的情況下才會出現,而相對過剩在市場制度下經常出現,甚至在某些行業中會周期性地出現。
農民頻頻陷入豐產不豐收的怪圈,經濟學家把這種現象稱為“豐收悖論”。它是指在豐收年農民獲得的收入沒有比常年好,甚至連歉收年都不如的矛盾現象。這種現象出現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農產品的價格浮動都呈發散型蛛網式,生產周期長,需求彈性低,喪失了談判價格的主動權。
透過蛛網理論,我們認識到農民在市場是非常被動的,要走向主動,就得聯合起來,不能單獨面向市場。這樣以后就有足夠的力量做出比較正確的市場預測,市場的風險大大降低,市場承受能力也就大大提升。
蛛網理論的出現是以西方農民的經歷為背景的。那么,西方的農民又是如何從“蛛網”中逃逸的呢?
在大洋彼岸的美國,種植柑橘的果農經常有上述豐產不豐收的經歷。因柑橘的生產周期性長,保存非常不方便,因此如果農田柑橘都歉收,果農也不會多么沮喪,因為價格有優勢;可是一旦柑橘獲得豐收,果農的煩惱就來了。
為了走出這種困境,農民們冥思苦想,尋求出路。最后,終于出現了高招——組建一個中介組織,即新奇士協會來充當農民和收購商的媒介。
新奇士協會不同于之前的農業生產合作社,它是由農民自己組建的專門負責銷售的組織。
果農把柑橘交給協會,由協會去市場銷售。供給控制在了新奇士協會的手中,在市場上也就占了主動。當供給量大的時候,協會可以調控供給與價格,而避免了農民的損失。除此以外,大量的信息及實用的技術也通過新奇士協會傳到了果農那里。
另外,新奇士協會還做了許多單個果農很難做到的事情。比方說注冊柑橘的“新奇士”商標;對產品進行加工、儲藏、宣傳,甚至是出口國外。
供給有了理性的控制,市場再也不再一邊倒向需求方,柑橘的價格就有了穩固的保障。良好的銷售保障了農民的利益,農民種植柑橘的積極性一再提高,柑橘產業有了良性的循環。
由此可見,農民靠其自身力量是走不出這種蛛網理論的魔咒的,必須把農民聯合起來建立組織應對市場。在歐洲,這類組織普遍存在。我國的市場化程度和社會經濟制度還沒有達到歐美國家的發達程度,可是建立這種中介組織迫在眉急。首先,該中介組織必須是農民自己建立的;其次,該組織必須是非營利性質的,不能以利益最大化為目標。
要點回顧
當供求決定價格、價格引導生產的時候,市場中便會出現一種周期性的波動。為消除或減輕農產品在市場上經常出現的這種蛛網型波動的現象,需要把農民聯合起來建立一個組織來應對市場。
薩伊定律:最好的消費就是生產
經濟市場若不加干涉,生產者運用各種生產要素,依消費需求持續生產,最后整個經濟社會將會達到充分就業,到頭來貨幣只不過是當作交換的媒介而已。
生產與需求一直以來是經濟學十分關注的一個核心問題。在凱恩斯主義興起以前,薩伊定律一直是經濟學界比較受尊崇的法則,它的提出者就是法國著名經濟學家讓·巴蒂斯特·薩伊。
在薩伊看來,以商品換錢、錢換商品的交換過程中,貨幣僅是在一瞬間被充當為媒介,當交易最終結束時,我們將會發現交易其實就是商品與商品之間的交換。賣主有了貨幣后,又會去購買商品。因此,賣主也是買主,供給者本身也就成了需求者。一種產品在生產同時也為其他產品開辟了銷路,供給會創造需求,不論產量如何增加,產品都不會有過剩的現象發生,最多出現的也只是暫時的積壓現象,而社會上商品的總供給始終會等于其總需求。
薩伊這樣認為,供給創造其自身的需求,只要供給增長,需求便會自行擴張。這就是著名的薩伊定律,薩伊也稱其為銷售論。
薩伊定律是對“供給會自行創造需求”或者“生產會自行創造銷路”論斷的提升。這些論斷在薩伊所著的《政治經濟學概論》一書中首先被明確地提出。隨后,他又在其《政治經濟學精義》《政治經濟學教科書》及他給馬爾薩斯等人的信里不斷出現。不過,在薩伊本人看來,這些僅被認定為“重要的真理”“有益的原理”,而并沒有將其提升到定律的高度,真正被明確的也是后來一些學者賦予了它經濟定律的地位。
關于薩伊定律,我國的經濟學界,尤其是一些經濟學者一直持低調評價,認為這只不過是對重農學派著作的剽竊。由于薩伊定律是以“產品用產品交換”作為出發點,而根據馬克思的研究,薩伊最為著名的論點是“產品只能用產品來購買”,用重農學派的原話來講,就是“產品只能用產品來支付”。
由此可見,經濟學界對薩伊定律的評價也有著兩種完全不同的版本。但不論是持肯定還是否定,不管是持贊賞還是批駁的態度,均表明其傳播之廣及影響之大。因此對我們來說,對薩伊定律的意義進行一番認識是完全有必要的。
為了更明確薩伊定律所表達的意義,讓我們來看一下薩伊本人是如何對它進行評價的。薩伊主要在《政治經濟學概論》的第15章——“產品的出賣或需求”中對薩伊定律進行了詳細的闡述。他通過從各個產業中大部分冒險家對“哪些因素或哪些情況會助長產品需求的見解;觀察事實不夠細致;分析事實更欠周密;常常將有疑問的點視為確定的點”等開始自己的闡述。薩伊將他們的觀點總結為:困難不在于生產,而在于銷售。
針對上述觀點,他引出了購買手段的問題,即一個人通過勞動創造某種效用,從而將價值授予某些東西,但除非他人有購買這一價值的手段,否則,就不會有人賞鑒并出價來購買這一價值。
薩伊還指出,購買手段是由其他價值組成的,這其中包括勞動、資本、土地的果實及其他產品等。據此,他又總結出了這樣的結論:生產為產品創造需求,當交易最終完成的時候,我們會發現交易總是以一種貨物交換另外一種貨物。因此,要想購買一件物品,不使用另外一件物品的價值作為購買手段,就沒辦法購買。既然如此,銀根緊就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他還指出:“錢的所有效用是將你所賣給顧客貨物的價值再次轉移到你的手中,銷路疲滯并非因為缺少貨幣,而是因為缺少別的產品。”所以,產品的有無才是問題的關鍵。因此,一種新產品的誕生,就相當于為其他同價值產品開辟了銷路;而一種產品被破壞,也就相當于閉塞了其他同價值產品的銷路。總之,所需的是產品而并非錢,而貨幣僅是媒介而已。產品用產品交換,產品之間互為購買對象與購買手段,而產品是通過生產創造的,所以說“生產會自行創造銷路”。
綜上所述,薩伊還總結出了以下幾方面的結論。
一是,在全部產業中,生產者越多,產品越會呈現多樣化,產品就會銷得更快、更多與更廣泛,而生產者的利潤也就越大,因為價格總跟著需求增長。
二是,每一企業都和總體產業的共同繁榮存在著利害關系。倘若一家企業辦得十分成功,就可以對其他同類型企業給予幫助以達到成功。
三是,購買與輸入外國貨物對本國的產業與生產絕對不會造成損害。因為,購買國外的東西可以按本國產品付價,這就明顯為本國產品在對外貿易中開辟了銷路。
四是,單一鼓勵消費對商業來說并沒有多大的益處,因為困難并不在于刺激消費的欲望,而在于供給消費的手段,只有生產才能供給這些手段。
以上幾點就是薩伊對薩伊定律的基本闡述。從這些闡述中,我們可以看到有些理論是十分深刻的,能夠給人以啟示,而有些還需要人們做一些探討。因此,我們既不能完全沒有保留地對薩伊定律進行推崇,也不應該簡單地全面否定。
薩伊認定,生產出來的產品都會有銷路,如果發生滯銷,其原因就是其他產品的生產缺乏。這種情況確實存在,可是這種關系并非絕對的。在這里,薩伊指出了一個重要的事實,即產品是存在關聯的。既然產品存在關聯,那么,生產就是有關聯的,企業也是有關聯的,近而人的經濟活動也是有關聯的。
可從中我們應該看到,這種關聯既有可能是互相促進的,也有可能是互相制約、互相排斥的。一種產品能夠為其他產品帶來銷路,以擴大對它們的需求,相反又讓其他產品成為自己的促銷力量。這種互相促進在兩個方面予以體現:一是導致更多“購買手段”的出現;二是一種產品其自身或許就是生產其他產品的構成因素。而不論是哪種情況,都將對產品的社會生產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又因為這種力量來源于經濟活動內部,因此,如果要使社會經濟活動正常運行,就不能夠人為地使它們之間互相聯系的鏈條被打斷,否則肯定會發生這樣一種情況,即“破壞一種產品等于閉塞其他產品的銷路”。
那么,是否像薩伊所說“貨物多到不能容納的程度”仍舊是好現象呢?經濟學家認為,在這里,薩伊將問題絕對化了。因為,在這時問題的性質已發生改變,已經由當初產品之間的正常關系變成了一種異常關系。正是由于薩伊對“生產會自行創造銷路”持絕對化觀點,所以產品的市場競爭這個客觀實際就不存在了,產品特別是同類產品之間的互斥性也就不存在了,唯一存在的僅僅是它們之間和睦共處、互相開辟銷路的美好前景而已。
無論是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還是產品與產品之間的競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都是絕對避免不了的,甚至還會愈演愈烈。由此可見,薩伊定律也并非完全的正確。
從薩伊的闡述中我們可以看出,他贊美生產,對產品的銷售前景也是十分的樂觀。正如他所言:“激勵生產是賢明的政策。”可以說,積極地發展生產是永遠正確的。因為在他看來“交易總是以一種貨物交換另一種貨物”,如果說“另一種貨物”沒有生產,那么“一種貨物”的銷售就會很難,甚至會成為不可能的事。在產品相關聯的情況下確實如此,尤其是這些貨物互為市場的時候,情況更是如此。在此,薩伊對生產主動性的強調,也有它很大的積極意義。而這種強調,可以從薩伊定律里的“自行創造”得到充分反映。
但是,生產既有它的主動性又有它的被動性,惟有適應社會需求的生產才有發展。否則,實現產品的價值勢必會困難重重,直至被社會拒絕。這時,一種產品不但沒有辦法為其他產品開辟銷路,就連自己的銷路也無法確保。因此,生產固有它主動創造銷路的一面,也會對社會現實需求具有很深的依賴。所以說,生產主動性的依據始終應該是社會需求,即生產消費與生活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