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心觀察就會發現生活中的“吉芬現象”并不少見。就這幾年的房市來說,漲得越來越快的房價,沒有阻止越來越多的人買房,許多沒錢的人就算借錢、按揭、攢錢也會想方設法購買,都希望自己成為“有房一族”。同樣在股市上也經??吹郊椰F象。人們常常會爭相購買一種持續上漲的股票。以便能夠趕上“牛市”多賺一筆。相反地,如果一種股票的價格持續下跌,那么購買它的人會明顯很少,同時擁有它的人也都希望盡快拋出,以便避開“熊市”。還有生活中的“雨傘現象”。馬路上的人們突然遇到大雨,路邊早有準備的小販趁機推銷雨傘,雖然價格明顯高過平時,但是雨傘卻賣得很不錯。
如此看來,“吉芬商品”是否違反一般的商品需求定律呢?所謂需求定律的定義是“在其他條件不變時,需求價格與需求量呈反向變動關系”。需要指出的是,在這里它的前提是指:“其他條件不變”。事實上,這個不變涵蓋了許多有關需求的概念,例如“供給彈性”與“需求彈性”。比如上文中講到的“雨傘的需求量上升”,雨傘銷量上升的關鍵原因不是價格上漲,而是突然天降大雨所致,即“需求定律”的“其他條件”已經發生了變化。這種時候“需求彈性”急劇降低,對價格就不再敏感。此時,只要價格不是高到離譜的程度,人們就會愿意去購買。假如雨不是很大,人們就能夠趕到商店再進行購買,那么小商販的高價雨傘當然就不會再有人過問了。這一情況對愛爾蘭的饑民一樣適用。土豆價格上漲但是需求量卻上升了,原因是人們收入的限制導致他們只能選擇土豆。同時,在饑荒逼迫之下,他們預計價格將會再漲,所以就去搶購。
要點回顧
物價上漲,銷售量減少,這個規律是在有替代品的情況下產生的,一旦某個物品沒有替代產品,或者相對于替代品,它更廉價,那么這種物品的物價上漲可能會引起銷售量的增加,而違反常規價值規律。
公共物品:可以一起用,不可一起管
公共物品是具有非競爭性、非排他性、不能依靠市場力量實現有效配置的產品。公共物品的效用不可分割地影響整個公眾,而不管其中任何個人是否愿意消費。
在現實生活中,幾乎沒有完全的非敵對性以及無法排他性的財貨。而大致具備這兩種特性的財貨,稱為“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可以供社會成員共同享用的物品,嚴格意義上的公共物品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
歐洲許多城市中心,擁堵的交通已成為人們生活中面臨的最大問題。在那里,連停車的地方也很難找到。公共交通也是擁擠不堪,而且還不方便。
為使嚴重的交通壓力得到緩解,同時也為了能給市民提供方便,很多輛嶄新的自行車出現在了日內瓦的街頭,且自行車上都沒有帶鎖,供所有人使用。誰料還沒幾個月,放置在街頭的這些車子就出現了問題,丟的丟,壞的壞。對于那些被損壞了的自行車,沒有人覺得自己應該有責任去修理供眾人使用,因此,壞掉的車子便會被丟棄到路旁。還有一些人,覺得沒有車干什么都不方便,索性就將車子據為己有,走到哪兒都用鎖把車子鎖起來。
這樣的現象一點兒都不奇怪,在存在私有產權的情況下,這樣的結局是完全可以想得到的。沒有人會自覺地維護和保養與其他人的共同財產。如果我們出錢把車修好,但誰會知道以后能否用得上呢?沒有人會愿意自掏腰包。但如果是自己的車子就不同了,讓我們看看那些被偷的車子或被據為己有的車子就知道了。其實,原因就在于,私有財產的價值在個人看來要高于公共財產的價值。
但對于政府和其他公共組織就不同了,他們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要為民眾提供公共物品。在上面的這個故事中,政府要做的當然是把損壞的自行車修好,繼續為民眾提供免費的自行車。
公共物品與私人物品是相對應的概念。經濟學家們區分的標準是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和競爭性,而公共物品則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
所謂非排他性,是指某人在消費一種公共物品時,不能排除其他人也在消費這一物品(不論他們有沒有付費),或者排除的成本很高。排他性是指我使用了一件商品別人就不能再用,一個蘋果,我吃了一口,別人就不可能再吃我已經吃的這口。
所謂非競爭性,是指某人對公共物品的消費并不會影響別人,同時消費該產品,以及從中獲得的效用。即在給定的生產水平下,為另一個消費者提供這一物品所帶來的邊際成本為零。競爭性是指一件商品我使用了,別人就會少用一件;一個蘋果我吃了,其他人可以吃的蘋果就少了一個。
顯然,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公共物品,諸如城市道路、路燈、公共廣場與綠地等。
公共物品在分類上基本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純公共物品,即同時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第二類公共物品的特點是消費上具有非競爭性,但是可以較輕易地做到排他,有學者將這類物品形象地稱為俱樂部物品;第三類公共物品與俱樂部物品剛好相反,即在消費上具有競爭性,卻無法有效地排他,有學者將這類物品稱為共同資源或公共池塘資源物品。俱樂部物品和共同資源物品統稱為“準公共物品”,即不同時具備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準公共物品的特點一般具有“擁擠性”,即當消費者的數目增加到某一個值后,就會出現邊際成本為正的情況,而不是像純公共物品——增加一個人的消費,邊際成本為零。準公共物品到達“擁擠點”后,每增加一個人,邊際成本開始上升,原有消費者的效用將會減少。
通常,純公共物品都是由政府來提供的,國防就是其中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對于一個國家來說,沒有什么比國家安全更重要了。但國防作為一種經濟品,與其他私人物品,如面包、牛奶等完全不同。面包或牛奶等一個人享用過之后另一個人就不可能再享用一遍。而國防卻不是這樣,一旦有人提供,就會對所有人產生平等的影響。無論是和平主義者還是好戰分子,無論是老人還是青年,無論是目不識丁者還是飽學之士,都會享受到同樣質量的國防服務。
免費品:不用付費就可以得到的物品,經濟學中常指不屬于經濟品的物品。如空氣或海水,它們大量存在于全世界,無須在需求者中間進行配給。因此,這些物品的市場價格為零。
私人物品:與公共物品是相對應的概念。經濟學家區分的標準是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和競爭性,而公共物品則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簡而言之,排他性是指當一件商品被人使用后別人就不能再用,競爭性是指一件商品被人使用后別人就會少用一件。如一個蘋果被這個人吃了,別人就不能再吃了。私人物品指的就是這種物品。
要點回顧
公共物品是市場經濟無法有效提供,必須由眾人共同合力提供的,也就是眾人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并不是只為哪些具體的人或哪些利益集團提供。由于市場經濟自身存在失靈的情況,一些經濟活動必須由政府出面進行組織,政府經濟部門便有了某種存在的必要。
鉆石與水悖論:需要的東西就是有價值的東西
沒什么東西比水更有用,但能用它交換的貨物卻非常有限,且拿很少的東西就可以換到水。相反,鉆石沒有什么用處,但可以用它換來大量的貨品。
鉆石對于人類維持生存沒有任何價值(使用價值),然而其市場價值(價格)非常高。相反,水是人類生存的必需品,其市場價值(交換價值)卻非常低。這種強烈的反差就構成了這個悖論。
有一個人家里很窮,他唯一的財富就是一個木碗,他把木碗頂在頭上天天流浪。一天,窮人搭船出海,船在海上遭遇了大風暴,風浪將船打翻,船上的人幾乎都被沖走了。窮人抱著一根大木頭,被海水沖到一個小島上才幸免于難。島上的酋長看見窮人頭頂的木碗,感到十分新奇,便用一大口袋最好的鉆石換走了木碗,還派人將窮人送回了家。
窮人的奇遇被一個富翁聽說了,富翁心中暗想:“一個木碗居然能換回這么多寶貝,我若是送去很多可口的食品,應該能換回更多寶貝吧!”富翁裝了滿滿一船的山珍海味和美酒,千里迢迢地找到了窮人去過的小島。酋長欣然接受了富人送來的禮物,品嘗之后贊不絕口,聲稱要把最珍貴的東西送給他。富人心中竊喜。當他抬頭看時,不由地愣住了:原來酋長雙手捧著的“珍貴禮物”竟然是窮人用過的那個舊木碗!
某些物品雖然有一定的實用價值,但是很廉價,而有些物品雖然實用價值不大,但卻很昂貴。
世界上水比任何東西都更有用,但是一噸水才幾元錢,而成千上萬噸水才換得的一顆鉆石,除了能讓人炫耀他的財富外,幾乎沒有多大用途。
為什么水的實用價值大而價格低,而鉆石的實用價值小卻價格高呢?這就是著名的“鉆石與水悖論”,也就是價值悖論。
經濟學家約翰·勞指出,水之所以用途大、價值小,是因為世上水的數量遠遠超過對它的需求,而鉆石用途小卻價值大的原因,是世上鉆石的數量太少,不能滿足人們對它的需求??芍^“物以稀為貴”。
再來看看西方邊際學派是怎樣用“邊際效用”來說明問題的。由于水一般來說總是取之不盡的,而人對水的需要總有一定的限度,不可能無休止。
比如人喝水,隨著人的肚子逐漸有飽脹感,水對他來說就變得無足輕重了,即水對人的“效用”就變得很小了。西方邊際學派認為,商品的價值與邊際效用有關,邊際效用小,其價值也小。對鉆石而言,它的數量相對人的需求來說卻少得可憐,所以它的邊際效用很大,價值也大。
經濟學家馬歇爾用供求均衡的說法來解釋這一現象。他認為,人們對水所愿支付的價格,由于水的供應量極其充足,而僅能保持在一個較低的水平??墒倾@石的供應量卻非常少,而需要的人又多,所以,要得到它的人就必須付出超出眾人的價格。
要點回顧
一件物品的貴與賤,就在于供求雙方的比例。鉆石是昂貴的,可是在沙漠里,水的價值是最高的,問題就在于,市場因為供求關系的變化而變化了。
蛛網理論:都是彈性惹的禍
蛛絲環環相套,又輻射聯通構成了極有代表性的蛛網。在平面直角坐標系表示價格和產量的連續變動,所得圖像極其類似蛛網。于是1934年,英國的卡爾多就把這一理論形象地稱為蛛網理論。
蛛網理論用的是動態均衡分析。按照古典經濟學理論的看法,假如供給量和價格的均衡被打破,經過新的競爭,均衡狀態就會自動恢復。蛛網理論卻告訴大家,均衡一旦被打破,因為供給和需求的彈性系數不同,經濟系統往往不能自動恢復均衡。
現實的生產中,價格一旦變動,需求馬上就能作出反應,可是供給卻不能及時作出反應,于是生產者的供給與市場價格的信號之間就存在著一個時間差。
農產品的生產往往具有滯后性,人們很容易受到上一年度經濟信號的影響。比如上一年糧食獲得了大豐收,卻因為產量而導致谷賤傷農,因此第二年種糧食的人肯定會減少。然而第二年卻因為產量的減少糧價大漲。在高糧價的誘引下,大家又都搶著種糧食,于是就有了新一輪豐收后的谷賤傷農。
在市場機制自發調節下,農產品市場就這樣以年為單位做著蛛網波動。在經濟學中有兩個彈性的概念:供給彈性和需求彈性。供給彈性是指供給量相對價格變化作出的反應程度,即某種商品價格上升或下降百分之一時,對該商品供給量增加或減少的百分比;需求彈性即某種商品價格上升或下降百分之一時,對該商品需求量增加或減少的百分比。根據供給彈性和需求彈性的比較,蛛網模型有3類:
1.收斂型蛛網(供給彈性小于需求彈性)
當供給變動對價格變動的反應程度小于需求時,價格變動對產量的影響越來越小,價格與產量的波動越來越弱,最后自發地趨于均衡水平,即價格收斂于均衡價格,產量收斂于均衡產量。
2.發散型蛛網(供給彈性大于需求彈性)
當供給變動對價格變動的反應程度大于需求變動對價格變動的反應程度,也就是說,價格變動對供給的影響大于需求時,價格變動對產量的影響越來越大,價格與產量的波動越來越強,最后遠離均衡水平,即價格遠離均衡價格,產量遠離均衡產量。
3.封閉型蛛網(供給彈性等于需求彈性)
當供給變動對價格變動的反應程度等于需求變動對價格變動的反應程度,也就是說,價格變動對供給和需求的影響相同時,價格與產量的波動始終保持相同的程度,既不遠離均衡點,也不趨向均衡點。
在現實生產中,農產品廣泛存在著發散型蛛網波動的現象:
(1)每個生產者都認為當前的市場價格會繼續下去,自己改變生產計劃不會影響市場;
(2)價格由供給量決定,供給量由上期的市場價格決定;
(3)生產的商品不是耐用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