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效用是指消費者從商品或勞務的消費中獲得的所有滿足。例如,人們在饑餓的時候會產生強烈的食欲,消費食品就可以使食欲得到滿足。
效用是經濟學中最常用的概念之一,是用來衡量消費者通過消費從某種商品和服務之中使自己的需求或欲望得到滿足的尺度。有了這種衡量尺度,我們就可以在談論效用的增加或降低時有所參考,因此,我們在解釋一種經濟行為是否帶來好處時也有了衡量標準。
雖然效用是心理滿足程度,沒辦法衡量,但通過每個人的行為,我們也可以從中“看”出效用來。
例如,一個消費者想要買一本書,在買書之前,他先要大致看一下書的內容,包括目錄、簡介、前言、后記之類,除此之外,還要看看書的定價,衡量一下這本書值不值得買。若這本書對他的實用價值(即這本書對他的效用)小于定價,他是不會買的,只有等于或大于時他才會購買。這本書最終會有人購買,也會有人不買,這都源于這本書給每個人帶來的效用不同。
經濟學依賴一個基本的前提假定,即人們在做選擇的時候傾向于選擇在他們看來具有最高價值的物品和服務。正如俗話說的:“蘿卜青菜,各有所愛。”
有人喜歡喝酒,那么酒對他而言效用就很高,但對一位不愿意聞酒味的女士來說,酒就是效用很低,甚至是負效用。很顯然,在做決定的時候,愛喝酒的人自然會把酒視為至寶,而女士們可能更鐘情于化妝品或衣服之類的物品。
偏好:是指消費者根據自己的意愿、想法對可供選擇的商品組合進行排列。偏好是主觀的,也是相對概念。偏好是潛藏在人們內心的一種情感和傾向,它是非直觀的,引起偏好的感性因素多于理性因素。偏好有明顯的個體差異,也呈現出群體特征。
總效用:指消費者在一定時間內從一定數量的商品的消費中所得到的效用量的總和。當消費的商品量增至某一數量時,總效用會達到最大限度,繼續增加商品消費量,效用就不再增加甚至會減少。
負效用:負效用和效用一樣,它的衡量標準因人而異,指某種商品或勞務給人們所帶來的不舒服或痛苦的感受。
要點回顧
對市場來說,商品的市場需求源自于商品向消費者提供的效用。傳統的消費者追求產品的基本價值功能,要求產品實惠耐用,注重產品的使用性能和質量保障性。對于商家來說,尋找市場和消費效用的鏈接點,不斷開發新產品,使不同消費者的消費效用達到最大化,才能永遠不滯后。
邊際效用遞減:過猶不及的數學
邊際效用遞減規律是指當其他投入要素的量保持不變時,如果一種投入要素不斷地等量增加,那么在超過某一點后其產品的增量會越來越小。
在技術水平不變的情況下,當把一種可變的生產要素投入到一種或幾種不變的生產要素時,最初這種生產要素的增加會使產量增加,但當它的增加超過一定限度時,增加的產量將要遞減,最終還會使產量絕對減少。
佛教《百喻經》中有一個寓言:
一個人覺得肚子餓了,去買煎餅吃。他一連吃下去6個,感覺還沒有飽,于是又買了第七個吃,可剛吃下去半個煎餅時,他就覺得很飽了。這時,他心中懊悔不已,隨即便用手打了自己一個嘴巴并說道:“我真是笨得可憐,不知節??!早知道后面的半個煎餅就能填飽肚子,那么我只要買這半個煎餅吃就可以了,前面吃的那6個煎餅不是白吃了嗎?”
“邊際”是經濟學中的常用術語,通常是指新增的意思。邊際效用就是指消費者在一定時間內多消費一單位商品而得到的新增加的效用。
出現于19世紀70年代初的邊際概念,是西方經濟學自亞當·斯密以來的一個極為重要的變化。經濟學家把它作為一種理論分析工具,應用于任何經濟中的任何可以衡量的事物上。正因為這一分析工具在一定程度上背離了傳統的分析方法,故有人稱之為“邊際革命”。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碰到的很多問題都需要進行邊際分析。例如,你在火車站附近開了一家小百貨店,是什么原因使你決定要營業24小時,為何營業時間不是早8點到晚9點呢?你可能會這樣想:24小時營業當然要額外(邊際)花費一些成本(如水電費、營業員的工資等),但是額外收益(就是多營業11個小時的營業收入)也很可觀,只要額外收益高出額外成本那么就是可行的。
這就是你在拿額外增加的成本與額外增加的利潤作比較,而并沒有將建百貨店的費用、購買柜臺、售貨架等的成本來作為決策的依據。
在經濟學上,這些“額外”的部分就稱為“邊際”,而把由某項業務活動引起的邊際收入去和它的邊際成本(而不是全部成本)相比較的方法,就叫邊際分析法。
如一家民航公司增加了從甲地飛往乙地的新航線,每運載一位旅客的全部成本是260元,那么,當每次飛機有剩余的座位時,它能否以每張130元的票價賣給學生呢?有人可能會說:“當然不行!”理由是這樣的票價比每個旅客的全部成本260元還低,將會給航空公司造成嚴重的虧損。但是,如果我們運用邊際分析法去分析一下就會發現,這樣是可行的!因為我們此時不能依據全部成本(包括飛機維修費用以及機場設施和地勤人員的費用等)去做決策,而是要依據邊際成本。
可以說,不論是否搭載學生,飛機維修費以及機場設施費等的開銷都是要發生的,而學生在飛機上的就餐費和飛機因增加負載而增加的燃料支出,才是因學生乘坐飛機而額外增加的成本。若該邊際成本只有30元,則邊際收入130元,邊際收入遠遠大于它的邊際成本,說明學生乘坐飛機可以給公司帶來利潤。所以,以低票價讓學生乘坐飛機對航空公司是有利的。
對某一物品的欲望會隨欲望的不斷滿足而遞減。如果某一物品數量不斷增加,欲望可以得到完全的滿足,欲望強度就會遞減到零。
例如你肚子餓了,去麥當勞吃漢堡包,第一個漢堡很快就下肚了,這時你會覺得漢堡包實在是美味,于是你又買了一個;吃第二個的時候,你會覺得沒有吃第一個時那么香了,但也不差,于是再買了一個;待吃完第三個時,你覺得吃飽了。
這時,恰巧你的一個好朋友來了,非要你陪著他又吃了一個漢堡包,吃這個的時候你就覺得有些膩了。如果再給你一個漢堡包吃,你可能以后一看到它就想吐了。
每吃一個漢堡包帶給你的滿足感是遞減的,從好吃到想吐,這就是邊際效用遞減。
邊際成本:指在任何產量水平上,每增加一個單位產量所需要增加的工人工資、原材料和燃料等變動成本。
例如,某公司生產某種產品100個單位時,總成本價為5000元,每單位產品成本為50元。但生產101個時,其總成本為5040元,則所增加一個產品的成本為40元,即邊際成本為40元。
要點回顧
邊際分析法是經濟學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不僅在理論上,而且在實際工作中也起著很大的作用,是一把打開經濟王國的金鑰匙。
需求價格彈性:薄利不是多銷的原因
需求價格彈性是指需求量對價格變動的反應程度,是需求量變化的百分比除以價格變化的百分比。
市場中需求彈性的大小,是由需求量在價格一定程度上的下跌時增加多少以及在價格一定程度的上漲時減少多少而決定的。
一家糧店開張,但光臨的顧客比老板預想的少很多。于是,糧店老板來到街上,此刻他的耳邊傳來的是賣家不斷地降價促銷的吆喝聲以及隨處可見的打折出售的招牌,還有那些紅紅火火的顧客盈門的場面,老板心想“薄利多銷”也有一定的道理。
當天,老板就將貼在店外的糧價表作了改動,在原來的“1.8元1斤”上用紅筆劃去了“1.8”,改成了“1.7”,即“1.7元1斤”。價格比之前便宜了1角,但是并沒有多來多少顧客。老板想,可能是因為降價幅度小的緣故,于是將“1.7”改為了“1.5”,變成了“1.5元1斤”,這回價格可是足夠便宜了。但老板發現,吸引的顧客還是不多。等到晚上算賬的時候,銷售收入竟然和從前一樣,幾乎沒什么改變。
糧店老板十分納悶: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
當一種物品的價格低時,當消費者收入高時,當該物品替代品的價格高,或該物品互補品的價格低時,消費者對該物品的需求通常會更多。為了衡量需求對其決定因素變動的反應程度,經濟學家用了彈性的概念。
需求規律表明:一種物品的價格下降使需求量增加,需求價格彈性衡量需求量對其價格變動的反應程度。如果一種物品的需求量對價格變動的反應大,可以說這種物品的需求是富有彈性的。反之,需求是缺乏彈性的。
需求價格彈性=需求量變動的百分比/價格變動的百分比
當彈性大于1時,需求是富有彈性的;小于1時,需求是缺乏彈性的;等于1時,需求是單位彈性;等于0時,需求完全沒有彈性。
那么,一種物品的需求富有彈性,還是缺乏彈性,究竟與哪些因素有關呢?由于任何一種物品的需求都取決于消費者的偏好,所以,需求的價格彈性取決于許多形成個人欲望的經濟、社會和心理因素。
一般來說,必需品傾向于需求缺乏彈性,而奢侈品傾向于需求富有彈性。例如:當看病的價格貴時,盡管人們會比平時減少看病的次數,但不會大幅度地改變他們看病的次數。同理,小麥、大米這些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也不會因為價格的變動而有太大的改變。與此相反,當游艇價格上漲時,游艇需求量會大幅度減少,原因是米面仍然是大多數人的生活必需品,而游艇對人們來說卻成了奢侈品。
同樣道理,一些珠寶或名牌服飾則很容易因為價格的下調而導致人們瘋狂搶購,這也是因為珠寶以及精品服飾是奢侈品的緣故。
另外,有相近替代品的物品往往較富有需求彈性,因為消費者很容易就從這種物品轉向其他物品。例如:CD機和MP3播放器就很容易互相替代。當前者的價格提高時,后者的需求量就很容易增加。此外,物品需求往往隨著時間變長而更富有彈性。當汽油價格上升時,在開始時,汽油的需求量只是略有減少,但是,久而久之,人們購買低油耗的汽車,或利用公共交通工具,或遷移到離工作地點近的地方工作,用不了幾年,汽油的需求量也會隨之減少。
要點回顧
如果商品需求是富于彈性的,漲價后廠商收入反而下降,因為需求量下降的速度要大于價格上漲的速度;如果需求是缺乏彈性的,那么漲價可提高廠商收入,因為需求量下降的速度要小于價格上漲的速度;如果彈性正好為1,則廠商收入不變,因為需求量下降的損失正好抵消了價格上漲的收益。所以,在廠商制定價格時,必須考慮有關商品的需求彈性情況。
吉芬商品:買的就是你的貴
19世紀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經濟學家羅伯特·吉芬(1837年-1910年)發現當某種物品的價格上漲時,低收入的工人階級反而消費更多這種物品,有違一般需求法則。后人把具有這種現象的物品就稱為吉芬商品。
價格的變化對需求的影響可以解釋為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的總和。這里,商品的自我替代效應為非正,因此會減少需求,但是從結果得知這里的總效應為正(價格上升導致的需求為增加),所以,收入效應為正,并且大于替代效應。
王女士在購買時總會逛好幾家超市、商場,并查詢價格進行對比。有一次,王女士的兒子在一家商場里看上某種品牌的運動服,打算購買。一看標價200元,王女士趕緊阻止,因為她了解到離家不遠的另一家商場,同一款運動服正在打折促銷,僅需150元。不僅如此,張女士還有很多省錢妙招,她常常說:“過日子就要買個價廉物美?!睂ν跖康淖龇ㄏ氡卮蠹以缫阉究找姂T,這就是日常生活中的“貨比三家”,也是大多數百姓的購物哲學??墒?,這種哲學不是屢試不爽的,事情總有特殊的一面。比如某種商品的價格突然上漲了,而消費者的需求量不降反升。聽起來好像不符合商品需求規律,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不乏這種現象,這樣的商品被稱作“吉芬商品”。
“吉芬商品”是以英國經濟學家吉芬的名字命名的。早在1845年,愛爾蘭爆發了一次大饑荒,導致農產品的價格急劇上漲。發生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土豆、肉和奶酪的價格都很高,在這種情況下,這些產品的消費量都應該降低,事實是肉和奶酪的消費量降低了,可是土豆的銷量卻大大增加。英國經濟學家吉芬仔細研究了這種現象,他發現土豆在當時愛爾蘭人的日常生活支出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因為饑荒,人們的生活水平急劇降低,為了生存,被迫減少了對肉和奶酪的消費,節約下來的錢用來購買還算便宜的土豆。從那以后,人們就把這種價格上漲反而使得銷量增加的商品根據經濟學家吉芬的名字命名為“吉芬商品”。想象一下,倘若換成王女士,面對土豆這樣的“吉芬商品”,恐怕也顧不得什么“價廉物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