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蘇州有一個家庭,教育的“總指揮”是爸爸,孩子吃不吃糖、要不要喂飯、作息時間如何安排、玩游戲怎么控制、起床要不要大人叫醒等原則都是由爸爸拿捏分寸,與家人共同協商決定后,全家才統一口徑并嚴格執行。此外,家中還設了兩個“副指揮”。一個是媽媽,她負責孩子的英語、畫畫等方面的教育,因為媽媽對這兩方面都比較擅長。還有一個“副指揮”就是爺爺,他負責帶孩子鍛煉、學象棋和書法。在這些方面,家庭中的其他成員都要支持和配合“副指揮”的工作。當然,奶奶則是更多地關心孩子的飲食,并配合其他“指揮”完成各方面的教育工作。偶爾媽媽或奶奶給孩子開了綠燈,比如多吃了幾塊糖,爸爸見到后就會立刻叫停,并及時“開會”與大家溝通,強調今后統一行動的必要性。
如果孩子去親戚或朋友家做客,家里還要指定“臨時總指揮”。比如孩子去姥姥家,爸爸就會先和孩子的姥姥、姥爺商量,打好招呼,表明家里的教育原則,讓他們也統一戰線,用一致的原則來對待孩子的教育。
這樣下來,孩子一遇到事情就知道誰是最終的決定人,因此他一般很少無理取鬧、大哭大鬧,或為了滿足不合理的要求而找不同的人嘗試。久而久之,孩子也會對很多規定習以為常,逐漸養成了許多好習慣。
隔代教育的弊端一定要果斷地消除,家庭成員之間首先做好溝通,確立統一思想,做到揚長避短,一定可以實現“三代同贏”。
孩子總要自己學著長大
中國的孩子是抱大的,而美國的孩子則是爬大的。
——佚名
人們對世界傳媒大亨魯伯特·默多克的成就有目共睹,可是卻很少有人知道,他曾經也是一個被父親過度溺愛的孩子。
默多克有一個心腸很軟并多愁善感的父親,默多克作為父親唯一的兒子,當然是受寵有加,這也致使小默多克的性格逐漸變得任性而自大。
而這一切都被默多克的母親看在眼里,面對丈夫對兒子的溺愛,母親顯然有些著急。她是一位有主見、性格果敢的母親,為了不讓默多克被寵壞或過分放任,她毅然擔任起了家庭中“黑臉”的角色。
和丈夫的教育方式正相反,默多克的母親很嚴格。在默多克的童年印象里,母親很少親近和遷就他。她每次都嚴格監督默多克做禱告,去教堂做禮拜;還常常要求默多克打掃自己的房間,自己動手照顧自己的馬匹。她還讓默多克自己選擇勞動種類和方式,然后計件,從她那兒領取相應的報酬。
母親迫不及待地想讓默多克變得堅強起來,為此,她還專門為默多克在花園里蓋了一間小木屋,讓他獨自在里面睡覺。只有在非常寒冷的冬天,默多克才被允許和父母一起在大房子里睡覺。
于是就有了這樣一幕:從春天到秋天,每當太陽落山,全家吃罷晚餐,母親就開始勸說小默多克去花園的小木屋里睡覺。起初,母親還時常在小木屋里陪伴默多克,等他睡著后才離去。慢慢地,小默多克開始喜歡上了這間小木屋,母親便干脆讓他獨自留在小木屋里睡覺。
每當父親心軟,想讓默多克搬回大房子睡覺時,母親總是會說:“我認為在外面睡對默多克有好處,這是很好的鍛煉。他不只是適應這些樹,還要適應自然界的黑暗,適應獨處,這會讓他更勇敢些。”
就這樣,默多克在這間小木屋里一住就是幾年。實際上,這間小木屋是一所美妙的小房子,里面有電燈、有一張床,還時常可以看見美麗的螢火蟲,按那個時代的標準,可以說是非常浪漫、完美了。而且在夏天的時候,這所小木屋里非常涼爽,小默多克也越來越喜歡他的小木屋。
當默多克10歲的時候,母親就把他送到了寄宿學校。起初,默多克的父親極力反對這個安排,他認為兒子還太小,無法照顧自己,送到寄宿學校無疑就等于讓兒子去受苦,但母親卻毫不讓步:“我認為寄宿學校的生活能教會孩子如何與其他人相處,這對孩子有益,能培養孩子的無私精神。”就這樣,在母親的“鐵石心腸”下,小默多克不得不離開了舒適的家,被送到了寄宿學校。
母親的要求確實很嚴厲,她為小默多克制定的標準很高,并要求他努力達到。這在默多克的父親看來,實在太過苛刻了,因為孩子畢竟還小,所以他覺得應該降低一下標準,使其更符合小孩的特點。但母親并不同意父親的觀點,她有自己的一套理論。
母親認為,孩子總要自己學著長大,尤其是對于男孩來講,這種經歷至少可以鍛煉默多克的適應能力。事實上,默多克日后的出色表現也證明了母親的“試驗”在他身上發揮了積極的效用。默多克很快就具備了出色的適應能力,他能適應各種職位、各種環境,他對事物有很強的鑒別力,無論身處何種境地、面對何種復雜的局面,他都能及時調整自己以適應外部的變化。所以說,也正是母親看似鐵石心腸的“試驗”促成了默多克日后的成功。
在默多克長大成人后,一次,母親談起孩子的童年,說:“在那些日子里,他可能認為我是一個舊式的、殘忍的母親,但我認為他現在能真正體會那樣做的好處。”
而默多克在成功后談起母親對他的影響時說:“是的,我想她的嚴格要求使我懂得了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財富要靠自己去創造,自己的事情應該自己去完成。”
西方有一句教育格言:“推動世界的手是搖搖籃的手。”母親是一個家庭的靈魂人物,或者可以說,母親是家庭的掌舵手,她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這個家庭的航船駛向何方。
高爾基說:“愛孩子是一種本能,連母雞都會做!但如何去愛卻是一門偉大的學問!”反觀默多克母親的教育方法,我們不難理解她的良苦用心。她和普天之下所有的母親一樣深愛著自己的孩子,但她并沒有選擇溺愛,沒有用無原則的獎勵和甜膩的贊美將孩子包圍,更沒有用暴力促使孩子屈從,她的愛是理性的,她果斷糾正默多克父親的教育方法,著重培養孩子的自主能力,教給了孩子生活和生存的本領,這才是一種真正的充滿智慧的愛,她讓孩子懂得了一切都要靠自己去爭取。
孩子總要自己學著長大,與其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反觀現在的很多媽媽,從孩子起床、吃飯到上學、回家、做功課,恨不得自己全部替孩子包辦了,這能不讓孩子養成依賴的壞習慣嗎?其實,每個媽媽都希望孩子長成獨當一面的雄鷹,卻又舍不得放權給孩子自立的機會,結果只能在糾結中錯過了讓孩子接受鍛煉的機會。
對于這一點,美國媽媽的教育方式就值得借鑒,美國媽媽在如何讓孩子盡早具有獨立性和智力的開發方面一直獨具匠心,有人說:“中國的孩子是抱大的,而美國的孩子則是爬大的。”在美國,無論在哪里,都可以看到蹣跚學步的孩子。如果孩子不小心跌倒了,媽媽一般都不會主動跑上前去扶起孩子,而只是叫孩子嘗試著自己爬起來。美國孩子從小就跟媽媽分床睡覺,媽媽只管孩子的安全問題,其他的生活瑣事,比如游玩、學習等都由孩子自主選擇。所以美國孩子從小就有自己存放衣服、玩具和學習用品的地方,他們也習慣于自己收拾房間,整理、布置自己的“小天地”,在做這些的時候,媽媽絕不會插手,最多只是從旁提醒、參謀一下,孩子的獨立能力就自然地形成了。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美國孩子比中國孩子更具備獨立動手的能力和無憂無慮的天性。這一點,值得每個媽媽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