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美國兒童教育家認為,孩子在3歲前還無法理解“分享”的概念,然而一些基本規則卻可以從孩子小時候教起。比如,媽媽可以引導孩子“玩具大家輪流玩”“她先玩,然后再輪到你”或者“這個玩具你不玩了,就讓別的小朋友玩吧”。經過科學的引導,使孩子的“獨享”觀念順利過渡到“共享”的概念。
分享是一種博愛的心境,學會了分享,也就學會了生活。在《菜根譚》中有這樣一句話:“徑路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處,減三分讓人嘗。”這句話的含義就好比“贈人玫瑰,手有余香”,在他人獲得芬芳的同時,自己也收獲了快樂與幸福。勾踐以分享江山招賢納士,終雪亡國之恥,成就春秋霸業;孔融讓梨的故事流傳至今,它的真理光輝依然不滅,這都是古人在向后人傳遞分享的樂趣與意義。所以,從現在開始,讓孩子學會分享,將培根的話告訴他:“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份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訴,你將被分掉一半的憂愁。”
隔代教育要揚長避短
我的方法就是“先培訓,后上崗”。
——劉衛華
只要是關心孩子教育問題的媽媽,大多都知道哈佛女孩劉亦婷的故事,這是一個早期教育的成功例子。其中就提到了有關隔代教育的問題。
劉亦婷的媽媽在女兒一歲多的時候因為某種原因不得不把她送到姥姥家去撫養,因為姥姥家空氣清新,牛奶新鮮,對小孩的成長非常有利。臨行前,媽媽還給劉亦婷的姥姥列了一張“婷兒生活安排表”和“飲食安排表”,請老人幫忙對孩子進行早期教育。在讓老人帶孩子之前,劉亦婷的媽媽還事先請老人看了《早期教育與天才》這本書,以便在教育劉亦婷的問題上達成統一的教育思想。
值得慶幸的是,劉亦婷的姥姥也很佩服卡爾威特的教育方法,滿懷熱情地參與了對劉亦婷的早期教育。值得一提的是,姥姥離休前曾是一所幼兒園的領導,非常有愛心,所以她更是以滿腔的愛和極大的耐心參與了對劉亦婷的早期教育。姥姥是個熱情、善良的人,她經常在飯后帶著劉亦婷去戶外散步,跟別的大人、孩子交談、玩耍,相處得十分和睦。這種友善之情,也印入了劉亦婷的神經網絡。所以,劉亦婷的親和力特別強。
事實證明,劉亦婷媽媽的這種做法十分明智。
在劉亦婷考上哈佛大學后,有記者在采訪時贊嘆道:“你們都是‘先培訓,后上崗’啊!”
事實上,讓和孩子朝夕相處的人“先培訓,后上崗”,是劉亦婷媽媽培養孩子的一條重要經驗。她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深受教育家井深大先生的影響,井深大說過:“人類在0~3歲時,接受外界信息的方式屬于‘模式時期’。”也就是說,嬰兒不能像成人那樣先理解之后再接受,而是一股腦兒地全記住。所以,這個時期最重要的是為嬰兒選擇最好的信息刺激其大腦的神經發育,同時更要盡量避免那些不良信息印入嬰兒的大腦網絡。劉亦婷的媽媽認為,最大最多的“不良信息”就是大人們互相沖突的教育思想。
值得慶幸的是,劉亦婷的媽媽“先培訓,后上崗”的教育方法在家庭內部沒有遇到任何阻力。比如在給劉亦婷輸入詞匯方面,全家一致對劉亦婷說規范的語言,基本不用“奶話”。在她看來,教“奶話”等于是白白浪費孩子的時間和精力,盡管有人覺得跟孩子說“奶話”很有趣,但這卻是“代價高昂的浪費”。當然,不教“奶話”的好處也十分明顯,劉亦婷的理解能力有了很大的發展,在9個月大的時候,一次,當媽媽試著對她發出“把這袋糖果送給奶奶(并不指出奶奶在哪兒)”的指示時,劉亦婷居然接過糖果袋,在學步車里轉過身,連蹬帶滑地挪到幾米以外的奶奶跟前,舉起了糖果袋。
劉亦婷媽媽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鑒,她作為女兒教育的“總指揮”,奉行“先培訓,后上崗”的原則,使全家達成了一致的教育觀念,避免了隔代教育的種種弊端。
眾所周知,中國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普遍存在“隔代教育”問題的國家。在國外,基本上都是父母負責孩子的早期教育。老一輩普遍認為管教孩子本身就是孩子父母的事,所以他們都不會進行干預,也就談不上隔代教育的代溝問題了。
然而在中國,教育孩子的往往不只是父母,孩子一生下來,爺爺、奶奶和姥姥、姥爺都爭著要帶孩子。于是,就形成了4位老人和父母緊密團結在孩子周圍的“4—2—1”式家庭結構。而且在現實的壓力之下,很多家長因為忙于工作,只能將孩子托付給老人來帶。一個記者調查發現,在一所小學校門口的“接送大軍”中,老人就占了90%的比例。一個事實就是,孩子的年齡越小,與祖輩生活在一起的比例就越高。并且隨著社會高齡化趨勢的形成,隔代教育的現象也愈來愈普遍。
讓很多媽媽擔心的是,在對孩子的教育方面,老人雖然人生閱歷豐富,但也會有許多“過時”的教育觀念,比如奶奶常常會做“專利菜”,會追著孩子喂飯,甚至哄騙孩子,過分溺愛和遷就導致了孩子的任性、自私、適應能力差等毛病。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溝通不好,就很可能會引起“世界大戰”。
每個人的教育理念都不同,孩子雖然小,卻是天生的外交家,當他看到家庭成員之間出現分歧時,他就會聰明地學會怎樣鉆空子。這不僅對改善孩子的行為毫無益處,還會導致越來越嚴重的問題,同時,家庭成員之間的沖突與不和諧會帶給孩子更多的不安全感,對孩子的心理發育很不利。所以,如果隔代教育產生了分歧,千萬不能在孩子面前爆發沖突。
但是隔代教育也有一定的好處,比如祖輩的經驗更豐富,他們很有愛心,對孫輩十分喜歡,他們也有充裕的時間和孩子在一起,耐心地傾聽孩子的敘述。并且老人自身都有一種兒童心理,特別喜歡和孩子一起玩等。
那么,如何才能協調好隔代教育的矛盾呢?首先一定要好好溝通,讓老人了解一些教育的誤區,糾正那些不科學的做法,像劉亦婷媽媽那樣“先培訓”,等確認老人與自己的教育理念一致后再讓他們“上崗”。此外,還要確立媽媽或爸爸的“教育中心”地位,老人既不越位,也不做擺設,努力做好親子之愛的“潤滑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