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有見識的女孩最好命(1)
- 培養有出息女孩的101個細節
- 墨墨
- 4969字
- 2015-12-28 12:17:15
在教育女孩的過程中,父母不應當讓孩子踏著自己的腳印前行,然而卻可以給孩子一個肩膀,讓她自己去感悟這個世界。這樣她的成長才更有價值,對生活的感悟也更加深刻。
比黃金珍貴的選擇
陶行知曾說過:“我們對于兒童有兩種極端的心理,都對兒童有害。一是忽視;二是期望太切。忽視則任其像茅草樣自生自滅,期望太切不免揠苗助長,反而促其夭折。所以合理的教導是解除兒童痛苦,增進兒童幸福之正確路線。”
父母的態度決定女孩的未來。女孩在小的時候有著較大的好奇心,往往也表現出一些天賦,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女孩的天賦似乎開始慢慢地減少,有些甚至消失了。
很多父母會迷惑不解:為什么女孩反不如以前了呢?其實并不是女孩不如從前,而是因為女孩非常敏感,父母的一句話、一個動作都會影響女孩的思想和行為。
兒童心理學家經過多年的研究總結出父母的態度對女孩的影響,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它不僅塑造著女孩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還決定著女孩是怎樣看待自己的。如果父母稱贊女孩正直、自信,女孩就不會辜負這份信任;如果父母批評女孩懦弱無能,女孩就會對自己產生懷疑。父母的道德觀和價值取向對女孩的影響很大,庸俗的父母很難教育出高貴的子女。
因此身為父母,首先應該檢查自己是否有高尚的道德和正確的價值觀,通過言傳身教給女孩做好榜樣,然后再注意教育她的方式是否恰當。沒有不成功的孩子,只有不成功的父母。父母的教育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影響女兒的一生。
雅芳公司的總裁鐘彬嫻女士的父母都是很有抱負的人,她的父親是中國香港的一名建筑師,獲得麻省理工學院建筑學碩士學位。母親也是一位非常樂觀自信的女性,早年曾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讀書,在化學專業中,她是唯一的女生,后來成了一名頗有成就的鋼琴家。父母對鐘彬嫻的期望很高。
為了使女兒有遠大的抱負,父母從小就培養鐘彬嫻勤奮學習、樂觀進取的品質。鐘彬嫻5歲就開始學鋼琴,每天下午都會練琴,每個周末的晚上都去聽鋼琴演奏會。
在她四年級的時候,非常想有一盒屬于自己的120色的畫筆。父母與她達成了協議:如果她考試成績全部得A,父母就給她買一套。為了這個目標,鐘彬嫻放學后就在房間里溫習功課,很少出去玩樂。那年年底,她向父母交上了一份全部都得A的成績單,當然,她也得到了夢寐以求的120色的畫筆。
母親希望女兒自尊自愛、自強自立、有良好的教養。因此,她教導女兒:“男孩能做的事,女孩也要能做。只要努力,女人無論在哪個領域都能達到頂峰。”
鐘彬嫻永遠記住了母親的這句話。
20歲那年,鐘彬嫻從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畢業,獲得英語文學學士學位,1994年進入了雅芳公司。1999年,鐘彬嫻出任了公司首席執行官。
在雅芳公司,她因年輕和性別而被人輕視,但是她一直樂觀、自信,并通過一步步的努力,獲得了成功,成為《財富》評選的500強企業中的6位女總裁之一。在前進的道路上,母親給予鐘彬嫻的信心總是支撐著她去克服種種困難,勇往直前。鐘彬嫻也很慶幸自己能夠擁有一位這樣優秀的母親。
父母以自己的言行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鐘彬嫻,讓她在優越的環境中感受到欣賞和鼓勵,使她擁有堅強的性格和自信的心態。因此,父母對女兒的評價積極與否決定了她是自信還是自卑。父母的每一句話對女兒來說都是一種象征,可能是打擊,也可能是激勵。
在培養女孩的過程中,父母一定要給予女孩更多的愛,無論是批評還是教育,都要讓女孩感受到父母是樂觀、自信的,同時也是非常關心她的。讓她時刻感覺到愛就在身邊,這樣她才能成為一個自信、堅強、樂觀的優秀女性。因而對女孩來說,父母選擇什么樣的教育態度,是比黃金還珍貴的選擇,將影響女孩的一生。
把最好的愛給她
朗費羅說:“撕壞的衣服很快就能補;而惡毒的話卻讓孩子的心靈留下創傷。”不止惡毒的語言對女孩來說是難以彌補的創傷,一些負面的暗示更會讓女孩無法正視自己的能力。女孩小的時候,她們也想像男孩一樣爬樹、登高,也想放學以后幾個同學一起去“探險”,父母會很擔心,這樣的態度,其實是在向女孩傳達這樣一個信息:“你是弱者,需要別人保護。”這樣的結果會使女孩產生自憐心理,長大后會很自卑。因此,父母要給女孩更多理智的愛,就要讓她們去嘗試著做感興趣的事,去感受跌倒的滋味,并從中學會吸取教訓,知道在困難面前應該怎么去面對。
這樣,女孩才能和男孩一樣成長為獨立、自信的現代女性。
徐式蘊是一位普通家庭里長大的女孩,父親是位從事教育工作三十余年的教師,母親是名電力公司的職工。1985年出生的徐式蘊,一年級讀了兩個月后便跳級到二年級,16歲考入燕山大學電氣工程學院。2005年憑著優異的面試、筆試成績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徐式蘊成為北京大學力學與工程科學系在全國招錄的5名“直博生”中的一名。當許多人都在艷羨徐式蘊的成績時,父母卻清楚地知道:“正是女兒這十幾年的鋪墊成就了她大學4年的閃光,也成就了她比其他人要‘提速’好幾年的讀博機會!”
在女兒小的時候,父母就開始了對她的培養,教她識字、練習表達能力、學習計算,在益智游戲中培養她的動手、動腦能力和吃苦耐勞的精神,注重鍛煉女兒對各種知識的整合,引導她走進書的海洋,培養她的學習興趣和求知的欲望。
同時,他們非常注重言傳身教,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會給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
這些教育使徐式蘊從小就擁有了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的心態。16歲高考后,由于填報志愿失誤,她填報的幾所重點大學都沒有錄取她。這對人生道路一直很順利的徐式蘊來說,是一次不小的打擊。看著同學們紛紛收拾行李準備去大學校園了,徐式蘊心里很不是滋味,但她仍舊很樂觀,她在日記中寫到:“窗外的一切都是那么的靜謐與安詳,一縷陽光透過玻璃窗,照射在我筆記本的首頁,那上面兩個大字‘追求’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是的,人活著,不能沒有追求。這句話將伴隨著我直到永遠。”
參加復課一個月后,傳來了燕山大學補錄的消息。父母鼓勵女兒:“不管什么地方都能成才!”
于是徐式蘊調整了心態,進入燕山大學電氣工程學院學習,她立志讀完本科一定要考研,實現自己的理想。4年中,她不但學習成績一直保持在前兩名的位置,同時也是燕大足球隊、籃球隊、排球隊的隊員,是真正全面發展的人才。
父母的悉心教育和理智的培養成就了徐式蘊。徐式蘊在日記中寫到:“從小父母就關心我的全面發展,鍛煉我的自控能力,從來不灌輸我追逐功利性的名次,即便在高考發揮不好的時候,他們也沒有給我太大壓力。在父母的影響下,相對于同齡人,我有著很好的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即使在北大口試時面對很多專家、學者照樣鎮定自若,一點思想負擔也沒有,這些應該歸功于父母對我從小的培養。”
愛是相互的,適合女孩的愛才是正確的,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女孩。理性和智慧的愛應建立在了解的基礎上,缺乏了解,愛就會盲目。愛也包含著尊重女孩的想法和意愿,沒有尊重,就沒有信任,也不會培養出樂觀、自信的女孩。
因此,父母對女兒的愛應當是理智的,讓女兒明辨是非善惡、樂觀、自信是愛女兒的終極目標。
在培養女孩的過程中,家長都認為女孩天性弱小、敏感,需要給予更多的愛護,使她們免受苦難。這種“呵護的陷阱”并不是父母愛女孩的正確方式。
因此,在養育女孩的過程中,父母一定要給予她更多理智的愛。這樣她才能成長為一個自信、堅強、樂觀的優秀女性。
女兒是媽媽的影子
母親不僅給了女孩生命,更是女孩一生的學校,因為從出生那一刻起,女兒就在潛意識地模仿媽媽。所以母親要做好榜樣,將女兒培養成高貴、獨立、勇敢、有能力的女性。媽媽是女兒的榜樣,女兒身上映著媽媽的影子。
在日常生活中,母親的言談舉止都會影響女兒,因此想把女兒培養成什么樣的人,母親首先要成為那樣的人,用自己高尚的思想和行為去影響女兒。母親能嚴于律己才能身正為師,用善良的品格和樂觀的心態熏陶女兒。好母親就是一所好學校,相反,母親的不良習慣也會影響女兒。
有一個小女孩照鏡子的時候總是皺眉頭,媽媽發現她這個壞習慣已經很久了,便問她:“寶貝,你照鏡子的時候為什么總是皺眉頭呢?”
“跟你學的呀。我看你每次照鏡子的時候都會皺眉頭,一臉不滿意的樣子,每個人都對自己不滿意吧!”女兒隨口回答。
媽媽不由得一驚,自己不經意的舉動,女兒竟然發現并模仿了。事實也是這樣,母親照鏡子的時候總是對自己不太滿意,頭發開始發黃,眼角的魚尾紋慢慢地顯現出來,牙齒也沒有以前白了……
從那以后,母親無論做什么事情都會非常注意,因為女兒時刻都在模仿自己。不僅僅是動作,還有思想和性格。
母親最重要的教育任務就是時刻做女兒的好榜樣,要給予女兒正面、積極的引導。
如果母親對自己生活的滿意度高,女兒就容易形成樂觀、開朗的個性,而且與母親很親近;母親勇敢、堅強,女兒也會成為一個積極進取、不懼苦難的人。
著名女作家丁玲的母親蔣勝眉女士在常德女子師范和長沙稻田第一女子師范學校讀了兩年書后,在常德女子小學擔任學監。自強、自信、樂觀的蔣勝眉十分重視對女兒的教育,親自教女兒讀《論語》《古文觀止》《孟子》等書籍。在母親的影響下,丁玲從小就博覽群書,培養了深厚的文學基礎。
1918年夏,14歲的丁玲以優異的成績從常德女子小學畢業了。那一年的暑假,母親送她到桃源縣報考第二女子師范學校。蔣勝眉的收入有限,而學校的學費高,為了讓女兒受到良好的教育,母親將金戒指都變賣了給她繳學費。
“五四”運動發生的時候,蔣勝眉辭去了省立女子高小管理員的職位,為貧苦的女孩辦了一個小小的“工讀互助團”,學生不交學費也可以學習文化知識,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還可以得到一些費用幫補家里。受母親的影響,丁玲在學校期間也參加了這次運動,第一個把發辮剪了,參加學生會舉辦的貧民夜校,教附近的貧苦婦女學習文化知識。看到女兒的一舉一動,母親很欣慰,女兒長大了、懂事了,在艱辛的生活和動蕩不安的環境中,女兒也積極向上地努力學習、奮斗。
1922年春節,當丁玲準備去上海平民女校學習時,遭到了舅舅的阻止,他要求丁玲半年畢業后與表哥結婚。但母親支持女兒繼續學習,她認為女兒應該有知識,這樣才有出路。為此,整個大家庭里產生了一場糾紛。
最終,在母親的大力支持下,丁玲擺脫了包辦婚姻和其他束縛,在1922年的春天到了上海,在這里接受了中國共產黨的教育。她把名字改為冰之,以此蔑視傳統封建思想和專制。
1923年暑假,在上海,向警予同丁玲談到她母親時說:“你母親是一個非凡的人,是一個有理想、有毅力的女性。她非常艱難,為環境所固,不容易有大的作為,她是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你身上的。”向警予的這一番話深深地震撼著丁玲的心,而母親的言行始終激勵著她奮發向上。
蔣勝眉告訴女兒去實現她自己的價值,從小就教會她不懼困難,相信自己的能力和選擇,堅信困難一定能克服,丁玲在母親的影響下形成了獨立、自信、樂觀向上的性格,使她受益終身。作為母親,應該教會女孩的就是使她正確面對未來社會中的競爭力,讓她不但有著豐富的文化知識,以便面對問題和困難有能力解決和克服,而且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與品德。這樣能夠更好地融入社會,適應社會生活。
借給女孩一個肩膀
教育專家孫云曉說:“教育是人的解放,而不是枷鎖。教育的根本目標是讓人獲得幸福,而不是表面意義上的成功。”家長應借給女孩一個肩膀,讓她開闊眼界。應從小培養女孩的品位和審美情趣,積極鼓勵、支持女孩參加一些活動。健康的活動和游戲能培養她們自己動手的興趣和能力。這些活動將培養女孩從多個角度看事情,解決問題,女孩的聰明才智在這些活動中也得到培養和發展。
人與人之間智商的差距并沒有多大,為什么有的人就很成功呢?因為這些人見多識廣,生活的環境復雜,接觸的事物較為全面。
在女兒4歲的時候,一位母親教她加減乘除,采用的就是數手指頭來算“5減1等于幾”這樣的方法。女兒開始還挺喜歡,但時間長了后就有些厭倦了。于是母親就采取了和女兒“開超市”的學習方法。
一開始先告訴她買什么,給她正好的錢讓她自己去超市買東西,學會做事和大方地跟他人打交道。然后,在家里開了一個“小店”,給她做“掌柜”的機會,桌子上擺上各種“貨物”,家人和鄰居小朋友會輪流光顧她的“小店”,仔細地看她的產品,打算買什么,多少錢,有時候還會討價還價一番,給她一些整錢,讓她計算出該找多少錢。她先學會的是一些整的、簡單的數字,如一塊橡皮8角,給她1元,接著數字就變得復雜一些,像一瓶飲料230元,給她5元、10元讓她找錢,這樣也提高了女兒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