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有見識的女孩最好命(2)
- 培養有出息女孩的101個細節
- 墨墨
- 4919字
- 2015-12-28 12:17:15
讀一二年級的時候,當其他同學都在為數學頭疼時,女兒看看題目就知道結果了,覺得題目太簡單。上二年級的時候,她就開始用乘除法來計算,如練習本6角一本,買8本,給她10元,讓她計算出怎么找錢。讀完二年級便直接升到四年級,老師說三年級數學是關鍵的一年,于是母親借來三年級兩學期的數學課本,僅僅10天女兒就掌握了,開學后和三年級的學生一起考試,她的成績是最高的。并非女兒是天才,而是在當“掌柜”的時候,她的思維能力提高了許多,因此學習起課本來就很輕松。
8歲以后,女孩的學習能力開始明顯增強,對父母的依賴程度降低了很多。她們會說、會寫,也能獨立處理一些問題,有了一些主見。這一階段也是培養女孩學習能力、思維能力的最佳時期。實驗證明,8~12歲的女孩處于人生的新起點,對新鮮事物都有著極大的好奇心,接受、學習事物的速度非常快。這期間所學到的東西將會伴隨她的一生。
在這一階段,家長要正確引導女孩根據自己的愛好及優缺點去學習一些東西,讓女孩見識一下繁華的世界,鍛煉辨別能力,為她們成為一個有智慧、有內涵的人打下良好的基礎。所以,當你的女兒想學畫畫、想學跳舞、想學電腦時一定要多給予鼓勵和支持,千萬不要打擊她們想學習、想探索的積極性。
一個孩子是否聰明,先天因素有一定的影響,但多數人的智力都是相差無幾的,關鍵還在于后天的培養。因此,家長要注意培養女孩讀書的興趣,經常帶她們參加各種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動。
開闊眼界可以通過多種途徑:
(1)學校組織的一些課外活動,比如種植樹木、制作標本、科技實驗等活動,可以增強孩子的動手和動腦能力。
(2)運動會、集體出游可以培養孩子的集體合作意識和能力,更能提高她與人交往的能力。
(3)學習一些消防、護理知識,使女孩學會很多生活常識并增強自我保護能力。
(4)聆聽英雄人物、杰出人物的講座,到敬老院、孤兒院表演,義務勞動,使女孩學會區分真善美、假惡丑,培養其高尚的道德和追求。
女孩就要見世面
一位教育家說:“沒有讀過安徒生童話的童年,無論怎樣富足、尊貴也是有欠缺的童年;沒有受過中國古典文化熏陶的中國孩子,一生走到哪兒都會感到底氣不足。”見多才能識廣,見識得少,眼界狹窄,看事物片面,看不清本質,容易受到誘惑。沒見過世面的女孩只會是個無知、沒有主見的人,只滿足于現狀,也就沒有動力去改變自己,容易受環境的局限,造成惡性循環。父母應該帶女孩見見世面,拓寬她的眼界。
從小要帶女孩出入各種場合,開闊她的視野,增加她的閱世能力。這樣,女孩長大后即使處在艱難的困境中,也不會被各種浮世的繁華和虛榮所誘惑。這樣養育的女孩,見多識廣、獨立、明智。她們清楚地明白自己要的是什么、追求的是什么,無論怎樣都能堅守自己的信仰而不被外界形勢左右,失去自我。
楊瀾說她三四歲寄居上海外婆家的時候,年輕的舅舅常在領了工資的周末帶她去最高級的紅房子餐廳吃西餐;去淮海路照相;去看最新潮的立體電影。長輩們責怪他為個小孩亂花錢,他卻說,女孩就要見世面,不然將來一塊蛋糕就把她哄走了。
由此可見,培養女孩最重要的是讓她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并且不斷強化她的自我價值感。學會區分什么是優秀的、善良的,什么是卑劣的、丑惡的,以及如何認識別人。
女孩要出去見世面,才能聰明起來,這樣她長大了才不會因羨慕別人而受到誘惑。這并不等同于溺愛,而是讓女孩對物質基礎有一個了解,知道什么東西是應該珍惜的,什么才是自己追求的。如果讓女孩生活在無憂無慮的環境中,滿足她各方面的要求,讓她失去獨立生存的能力,效果就適得其反了。
有些父母認為孩子什么要求都能得到滿足,就不會羨慕他人了。這種想法和做法都是錯誤的。這樣的父母只會把孩子培養成一個自私、虛榮、任性的人。
無論是風吹還是浪打,在孩子的人生道路上,父母不可能替女兒承擔所有,她必須慢慢地學會自己承受一切。家長如果不想看到自己的女兒“順水而流,隨風而逝”,就要培養她的獨立、自主、自愛、勇敢的品格,使其成為一個剛柔并濟的女性,有獨立能力適應以后競爭激烈的社會,在將來的生活中不依賴任何人。
在女孩的眼里,世界是以“關系”為主,因此她們喜歡和諧、融洽的社會關系,也愿意走進人群中尋找和實現自我的價值。因此,社會交際、與人溝通能力的培養對女孩來說必不可少。因為在她們成長的過程中如果不會與人溝通,那么女孩不會認同這個世界,更不會走進社會。作為父母,一定要起到橋梁、紐帶的作用,成為女兒的引路人。
如果家境好,不妨帶女兒多見識繁華的世界,開闊的眼界能讓女孩更聰明。如果沒有條件,那么就讓她多看些書,一本好書能讓女孩發現外面的世界有多么精彩。有能力的家長可以帶女孩去咖啡廳和音樂廳感受藝術的美好。當然,這也不是讓家長無節制地滿足女孩的所有要求,而是讓她有富裕的內心和豐富的見識。許多女孩之所以面對小小的誘惑就一頭栽進其中,關鍵原因就在于她從未接觸過花花綠綠的大千世界,一旦面對就亂了分寸。
有一位母親在博客里說自己的媽媽是一位傳統的知識分子,長輩言傳身教的艱苦樸素的觀念,不但影響了她,還影響了她對后代的教育。她的女兒上幼兒園,還穿著別人送的舊衣服,她經常教育女兒要省吃儉用。
這位母親后來出國兩年,見識到了外面的世界,價值觀產生了很大變化,明白了只有積極才可能富有,節約只能解決溫飽。回家后看到已經上小學的女兒還不會花錢,怕她跟不上時代,于是就積極地鼓勵女兒把口袋里的零用錢都用掉。那段時間,母親每周都帶著女兒去餐廳吃飯,還帶她坐在五星級飯店的大堂里看來來往往的風景。
為了女兒能受到最好的教育,她們搬到高級地段,把女兒送進重點小學,業余時間學繪畫、學音樂、學外語。她買來有關禮儀和教女孩穿著打扮的書籍揣摩,終于,女兒愛上了閱讀外國文學名著,喜歡上優雅、古典的美,欣賞自強、有個性的女人,在客人面前落落大方。許多人都說她女兒氣質好。
母親每個月至少帶女兒去兩次圖書館或書店,還根據她的愛好為她報了鋼琴班,女兒的鋼琴也過了10級。假期的時候,母親帶女兒去摘草莓、采櫻桃,讓女兒體會鄉村的生活。
這些都讓女兒見識了不少,但是平時在零花錢方面,她沒有一定的計劃,有些大手大腳慣了,平時的零花錢也不少,但是很快就用完了。為了讓女兒學會有計劃、把錢花在有用的地方,體會父母賺錢的艱辛,從初三暑假那年起,母親就讓她學著打工。
后來女兒找到了一份營業員的工作,每天去的時候不坐出租車,先走20分鐘的路再坐公交車去上班。一個暑假過去了,女兒體會到了掙錢的不容易和生活中的點點挫折,從那以后花錢也懂得節制了。高一的暑假,女兒給自己定了一個計劃,一邊賣氣球,一邊在一家珍珠奶茶店里打工。快開學的時候,她用自己賺的錢買了一輛中意的自行車,還有一些結余。后來,平時家人給的錢,她也開始計劃著花,慢慢地也積攢了一些。
母親要讓女兒去見識更多的東西,親身體會世界的美好和生活的本質,培養她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金錢觀——在這花花世界里,要懂得自立、自強。
大方給錢不是最好的愛
父母千萬不可有這樣一種觀點,認為給女孩最好的物質生活就是好的教育方式,卻忽視她的教養。華麗的衣服、精美的裝飾都只是外在的東西,身心健康才是最重要的。家長要培養女孩有正確的消費觀念,讓女孩從小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不攀比、不貪慕虛榮。
現在許多家庭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生活在這個時代的女孩得到了更多的寵愛。“再苦不能苦孩子”的觀念使得許多家長把大部分的資金花在了孩子的身上,對女孩在物質消費上也是有求必應,父母對女孩的投入遠遠超過了對自身的關注。這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然而有一天,當這些要什么就可以得到什么的女孩養成習慣,面對自己日益膨脹的欲望而無法得到滿足時,不良后果便慢慢地顯現出來。
就讀于省重點高中的小悅由于偷竊被學校記過處分。小悅是家里的獨生女,父母也都是獨生子女,雖然祖輩和父輩都是普通職工,生活水平只是中等,但是她享受著眾多人的寵愛。小悅從小就是一個乖巧、漂亮的女孩,聰明機靈,成績一直很優異。祖輩對她更是“捧在掌心,含在嘴里”。小悅的吃、穿、用都是高檔的,平時的零花錢也不少。進入省重點高中以后,接觸的事物多了,她發現家庭條件好的同學花錢大手大腳,這讓她見識了不少東西。隨著小悅見的“世面”越來越廣,花費也越來越高,父母的工資畢竟不能無限制地滿足她的高消費水平,她幾次向家人要了錢仍不夠花。于是,一次在去同學宿舍玩的時候,趁同學不注意,她把同學的錢包及抽屜里的錢全拿走了。
這樣的悲劇與家長的教育方式有關系。家長沒有引導小悅形成正確的消費觀念,反而使小悅產生了與家庭條件不相符的消費觀念,助長了她的虛榮心。
家長要讓女孩了解家庭經濟狀況,幫助女孩建立起適度、健康的消費觀。家庭經濟條件不富裕,給女孩買東西時就要考慮承受能力,而不是自己節衣縮食,給孩子的卻是高消費,這樣一味溺愛的結果只會是好心辦壞事。
父母帶給孩子優越的生活條件,女孩就會健康地成長嗎?
小美是當地出名的富家女,父母長年在國外經商,爺爺是當地一家小有名氣的貿易公司的老總。家長花了近10萬元讓小美進入重點高中借讀,雖然成績平平,但因為長相靚麗、舉止大方,小美成了學校里有名的人物。平時只要學校里不規定穿校服,小美就把鐘愛的各種名牌穿上。由于小美從小養成了任性、叛逆的性格,脾氣非常大,一有不高興的事,就去高級商場里購物。她的朋友很少,因為“大家看不慣她”。有時候同學們談論著最近廣告上哪種零食好吃的時候,小美會突然跑到超市,買上一整箱放在教室里友好地招呼大家吃。同學們歡呼幾聲吃過以后對小美還是不親近。起初小美會積極地參加班級的集體活動,但是很少有人真正愿意和她一組,除非老師分下來了。久而久之,她就經常獨來獨往了。
其實從小美的身上大家能感覺到,她沒有知心朋友,缺乏父母的關心,她希望用種種方式得到大家的認同,卻引起了別人的反感。父母忙于事業,把親情用物質和金錢來代替,他們給了小美優厚的物質生活,但孩子并沒有真正地接受,因為這不是她要的“愛”。她渴望的是親情、友情,需要的是關懷。父母在教育女兒時,不要讓她們形成任性、虛榮、好逸惡勞和自私的性格。家長要重視培養女孩的內涵。
給女孩提供較好的物質條件的同時,一定要注意培養女孩有良好的性情、健康的人格、廣泛的興趣、向上的動力、責任感和包容心。在物質上開闊其視野,在精神上豐富其思想,這樣女孩才能獨立自強、見多識廣、勇敢自信、高雅睿智。
從細節之處培養女孩的好習慣,讓她們過奢華的生活以顯示所謂的“高品位”,不如讓她們擁有智慧的頭腦;讓女孩吃山珍海味,不如讓她們懂得勤儉、禮貌;讓女孩穿高檔衣服,不如讓她們掌握儀表整潔、得體的方法。
女孩高貴的氣質來自其高品位的內心,來自其知識的不斷積累。父母無法給孩子天使的翅膀,但一定要給孩子女神的尊嚴,告訴女孩要自己寵愛自己,自己維護自己,懂得自尊、自愛,才能成就未來。
給女孩一雙慧眼
迅速發展的時代,變幻莫測的世界,把握住真實的自己,才能找到價值所在。人都喜歡美好的事物,女孩亦然,家長要教她學會分辨真善美與假惡丑。生活中的各個細節都是教育、熏陶女孩的好時機,可以幫助女孩樹立起自己的人生理想,并勇于追求。
在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孩子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很多,良莠不齊的信息會隨時迷惑對生活還不了解的無知、善良的女孩們。怎樣讓女孩看清事物的真相,抵制花花綠綠的誘惑,是父母必須教會女孩的。
一位母親帶著女兒坐公交車的路途中碰到一個人,這人一會兒讓乘客往里走,一會兒讓乘客給老人讓座,大家都以為她是工作人員。誰知在大部分乘客找到位置坐下來以后,這個人就拿出了自己的產品,介紹說自己是一家大公司駐本地分公司的銷售員,現在公司做活動,限量版的鉆石只要100元錢一個。接著便拿出來一塊玻璃做演示,女兒很喜歡這類透明的東西,拉著母親的手想買,但母親什么都沒說。這個人鼓動乘客說,由于數量有限,所以只優惠前10位顧客,車廂里有幾個年輕男女買了下來,隨后也有幾個人跟著買了,這個時候,母女倆也該下車了。下車后,女兒問媽媽為什么不買一個,母親告訴女兒,那個銷售員設了“套圈”,那幾個帶頭買鉆石的人跟她是一伙的,幾個人帶頭買了以后,其他人覺得東西便宜,就會跟著買,這些貪小便宜的人就會上當。女兒半信半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