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不寵不嬌教女孩,盲目“富養”不靠譜(2)
- 培養有出息女孩的101個細節
- 墨墨
- 4954字
- 2015-12-28 12:17:15
第二天起床吃過早飯,菁菁把東西都收拾好找衣服的時候,卻發現找不到了,于是她問媽媽:“媽媽,我的新衣服呢?”
媽媽問:“你放學后把衣服放哪了?”
“大概是放在客廳里了吧……”
“抱歉,孩子,按照我和你爸定下的規則,那件衣服你恐怕要等到兩周后穿了,現在你最好去衣櫥里再找一件別的衣服穿,否則你要遲到了。”
看著媽媽認真的表情,菁菁也只好穿著舊衣服去學校了,但是從那以后,她就改掉了亂扔衣服的毛病。
不嬌慣孩子不是一張空頭支票,它必須有具體的教養策略跟在后面,那就是從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開始。父母除了關心子女的學習之外,更應該注重孩子的全面均衡發展。在子女教育上要放開手腳,注重鍛煉孩子的生活自理和自立能力,讓他們學會自己當家做主;鍛煉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和適應能力,讓他們學會和別人交往、合作。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要給予他們嘗試自己動手的機會,鍛煉他們將來能經得住風浪。
日本有一句教育孩子的名言:“除了空氣和陽光是大自然的賜予,其余的一切都要通過勞動才能獲得。”在這種教育觀念的指導下,很多日本父母在教育孩子學好功課的同時,還要求孩子利用課余時間做力所能及的家務或到外面參加勞動賺錢。現在許多國家都比較注重孩子自理能力的培養,而目前中國父母在這方面的意識卻較弱。實際上,對孩子未來的工作、生活乃至一生而言,自主、自理能力都比一張成績單重要,自理能力是孩子成長中最基本的素質。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應該注重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和獨立精神,這樣孩子才能擺脫對父母的種種依賴。
溫室的花朵經不住風雨
有“金玉文章”之譽的老革命家吳玉章曾說過:“正確教育子女的方法,我認為最主要的應該是愛和嚴相結合。在生活上既要給予子女適當的父母之愛,在政治上又要嚴格要求他們,特別要舍得讓他們到艱苦環境中去鍛煉,在風雨中成長。這才是真正的愛。只有這樣才能鍛煉成人才,成為真正有作為的人。”
家長往往很難把家里的嬌嬌女和吃苦的精神統一在一起,事實上,父母不應該把女孩當做溫室的花朵一樣,不應該怕女孩被淋著、曬著,甚至應該刻意讓女孩吃些苦頭。因為溫室中的女孩是經不起風吹雨打的。
在某市的一所小學里,一個小女孩因為上體育課多跑了幾圈,太累,回家就向媽媽告老師的狀,這件事的結果也很耐人尋味——小女孩的媽媽當天下午就去學校和體育老師大吵了一架,說體育老師是故意懲罰她女兒,才讓女兒跑那么長時間的。
從這件事上,不難看出一種雙向的因果關系:父母的嬌慣,導致了孩子的嬌氣;孩子的嬌氣,又進一步導致了父母更錯誤的教育方式。雖然這樣的學生和家長并不能代表大多數情況,可是這件事卻很典型,它足以說明女孩嬌氣確實與家庭教育有關。
“嬌慣”孩子的主要表現除了疼愛外,還有放縱,父母對女孩往往過于寬,而缺少嚴,這樣的教育方法教出來的女孩十之八九是有“驕嬌二氣”的。
所以,從女孩很小的時候起,父母就應該掌握好尺度,對孩子不嬌慣。否則,縱使女孩以后是北大、清華的畢業生,縱然她讀了碩士、博士,如果只能在父母的協助下生活,那么在激烈競爭的環境下,她也是沒有任何優勢可言的。
中國某高校發生過一幕尷尬的情景:一位年過花甲的老人在招聘現場四處奔波,在各個公司的攤位前忙個不停,一個小時填了二十多份應聘表,而且一邊填,一邊不斷地向有關方面咨詢。很多人開始以為是這位老人來找工作的,于是告訴他走錯了地方,這里是學生招聘現場。可是老人的回答讓人震驚了——他是在幫二十多歲的女兒找工作。
招聘人員開始關注這個女孩,問了女孩大學時的班主任一些她的情況,從班主任的口中,招聘人員又得到如下消息:現在的父母對子女的包辦太多了,使得一些學生考上大學,離開父母后基本上不會獨立生活,不能自理、自立。
這個女孩就是前兩年考上本校的高材生,入學一個月就把自己的各種證件和財物等東西弄丟了,她無法處理簡單的日常生活,最后,學校只能要求女孩的父母來校幫助其料理生活。后來這個女孩還是感覺不適應學校生活,就在家休學了一段時間。
這種父母急、子女不急,父母代子女求職的現象在如今并不鮮見,父母陪讀的現象似乎也層出不窮。有些大學生入學后,在新生軍訓的第一天,他們在場上訓練,父母在旁邊拿水“伺候”。有的學生將自己換下來的臟衣服打成郵包寄回家,讓父母去洗……父母關心的往往只是分數,最后,雖然這些孩子分數是不錯,但是,如果父母只注重培養考試的精英,那么成熟后的孩子則只能像溫室里嬌艷的花朵,不堪一擊。
女孩通常比男孩要敏感、內斂一些,于是父母對她們的保護更甚,其實這種做法遠不如教導女孩走出敏感,面對挫折時變得堅強起來。
小屏的學習成績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對此父母感到很欣慰,但讓媽媽操心的是,小屏太愛哭了,經常為一點小事就哭鼻子。有一天,她剛回家就對媽媽說:“我不要去學校了!”
媽媽放下手中的活兒問:“怎么了?”
“老師讓我讀課文,我讀錯了一個字,結果老師一指正,同學們都笑話我。”后來老師打來電話說小屏竟然因為讀錯一個字當場哭起來,老師想找她談話,她也只是哭。
當媽媽問起小屏這件事的時候,她說:“在那么多人面前出丑了,我真是太失敗了。”
媽媽這才明白原來小屏是太敏感了,這讓媽媽看到小屏的脆弱,她才意識到平時對女兒的保護有些過頭,才讓女兒受不了一點挫折。媽媽決定改變平時對小屏過度保護、附和她的態度。
媽媽對小屏說:“老師和同學們都沒有惡意,他們只是在糾正你的錯誤,勇敢的小屏是不會為這個錯誤而哭的,她只想如何改正自己的錯誤。”小屏聽完媽媽的話,感覺有些詫異,但是她也沒說什么,而是回到屋里琢磨媽媽的話。自從那天起,小屏變得更加積極,而且很少哭了。
有些女孩習慣用脆弱來面對這個世界,所以父母總是給她們過多的保護。
其實,女孩并沒有那么脆弱,只是父母不習慣放手讓她們去堅強。家長多給女孩一些鼓勵,相信她們有克服困難的能力,女孩就會慢慢地變得堅強起來。
女孩的敏感讓她們過于關注外界的變化,總是在意別人的看法,甚至別人的一個表情都會讓她們聯想到很多不利于自己的事情。而且她們一旦在心里形成對自己的負面評價,就會喪失努力的信心。很多女孩就是因為缺乏自信,才在面臨困難、挫折的時候很容易就放棄了,父母應該多鼓勵女孩直面困難,讓她們試著在面臨困難和挫折時不退縮。
那些溺愛惹的禍
鄧穎超曾說過:“媽媽的心總是仁慈的,但是仁慈的心要用好,如果用不好,結果就會適得其反。”
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但他們卻未必真的會愛孩子。因為有一種愛是毀滅性的愛,這就是溺愛。
溺愛可以說是一個溫柔的“陷阱”,有些父母對女兒過分保護,怕女兒受苦受累,把女兒的一切都安排得妥妥當當,卻不知這正是為女孩的成長挖下了一個深深的“陷阱”。女孩往往會因為父母的過分溺愛變得自私、冷漠、刁蠻無禮,當女孩掉進這個“陷阱”時,父母再后悔就來不及了。
很多父母經常和朋友們訴說孩子的自私和無情,訴說的結尾往往是無可奈何,因為他們沒有意識到,孩子的無情正是自己的溺愛導致的。
一位媽媽對朋友說:“平常我對女兒關懷得無微不至,可她對我卻十分冷淡。我過生日的時候,朋友給我打電話,剛好我有事不在家,是我女兒接的電話,朋友對她說:‘今天是你媽媽的生日。’女兒則冷冷地回答:‘我媽過生日與我何干,又不是我過生日……’聽朋友轉述這些話時,我的心都傷透了,每次女兒過生日,我給她買這買那,她忘記我的生日也就算了,怎么還用那種無所謂的語氣傷我的心呢?”
其實,孩子并不是生下來就不會愛別人,孩子無情的根源正是父母的極度關愛和過分溺愛,父母的萬事縱容滋長了孩子的自私,讓孩子心里只有自己,沒有別人。
一個女孩的媽媽是位下崗工人,她的父親是個貨車司機。夫妻倆雖然窮,但卻從不窮著孩子。女孩的媽媽知道孩子喜歡吃螃蟹,于是每周都會咬咬牙從菜市場買來螃蟹,做好后端上桌,看著女兒津津有味地吃著,她自己都舍不得動一筷子。有一次,眼看著女兒已經吃完飯了,桌上還剩下半只螃蟹,這位媽媽忍不住想嘗一下螃蟹的味道。“你在干嗎!”她十幾歲的女兒說,“那是我的,我讓你吃了嗎!”媽媽的手尷尬地停在半空中。
還有一次,女兒回家找爸爸要零花錢,爸爸給了她一些錢,說:“咱家沒什么富余的錢,我們只能做到讓你吃飽穿好,零用錢你就省著點花。”
女兒一點也不領情地說:“沒錢你干嗎要生我呢!”父親感覺很尷尬,他接著對女兒說:“你也不用著急花錢呀,我們就你一個女兒,我和你媽這點錢以后都是你的,你是在花自己的錢!”誰知女兒聽后,居然又說了一句讓父親震驚的話,她把眼睛瞪得圓圓的,大聲地對父親說:“那我現在告訴你,你花錢的時候要省著點,你們是在花我的錢!”
全天下的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但他們卻未必懂得真正的愛。過分地關心、溺愛,實際上是剝奪了孩子學習愛護別人和遭受適當挫折、困難的權利。
這樣的孩子從小只懂得享受,不知道奉獻;心里只有自己,沒有他人;在他們的情感世界中,根本沒有體會別人感受的想法,于是父母“愛”的種子就結出了“遺憾”的果實。
一位媽媽為了女兒、為了丈夫,甘愿放棄自己很好的工作,整日在家中相夫教子。
多少年來,她都是風雨無阻地騎車送女兒上學;她還用照顧父女倆以外的時間打零工賺錢,供丈夫自學,結果丈夫畢業后,功成名就了,不但拋棄了妻子,還帶走了女兒。女兒跟著父親,生活自然不錯,還轉入了貴族學校。
媽媽想女兒,就特地買了一件新衣服,到學校去看女兒,女兒卻嫌媽媽穿的不是名牌,給她丟臉了,女兒告訴同學這是她家的“窮親戚”。
后來,女兒居然向媽媽提出了一個無情的要求:讓她做自己的“地下媽媽”,不然就不認她這個媽媽。媽媽哭訴無門,痛不欲生,她不知道,為什么自己為丈夫和孩子付出這么多,卻培養出這樣無情無義的孩子,自己究竟犯了什么錯,為什么十幾年的愛得到的卻是女兒冷酷的回報?
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都存在著一個溫柔的陷阱,這個陷阱正是父母親手為孩子挖掘的,掉到陷阱里的孩子被剝奪了獨自成長的能力,同時也失去了最基本的愛的能力。
那些從來不讓孩子自己走路的父母只有一直抱著孩子走下去,如果抱不動了,只會換來孩子的白眼。
愛多了,就是傷害。很多父母對孩子的物質需求可以無限滿足,而對孩子的精神需求卻忽略了,這樣做的結果不但給自己帶來情感的折磨和痛苦,也造成孩子心靈世界的荒蕪,以至于讓他形成人格方面的缺失。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問題孩子”的背后很可能有“問題父母”,因此,父母們要反思自己的溺愛行為。
別太寵愛媽媽的“貼心小棉襖”
俗話說女兒是媽媽的“貼心小棉襖”,孩子作為家里的“中心”,當然是備受寵愛。
女孩本是一張純凈的白紙,只是在外界環境的影響下,漸漸地有了不同的色彩。當今社會,有些父母愛女兒愛得沒有原則,會給女兒一個錯覺:爸爸媽媽這么愛我,我要什么,他們都會答應,不管怎樣,我的要求都是可以被滿足的。時間長了,女孩就會滋生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認為這個世界的中心就是自己,自己的愿望就一定要被滿足,一旦達不到,就會做出一些極端的行為。
小琳在睡覺前對媽媽說,她要吃個小鴨子形狀的棒棒糖才肯睡,媽媽告訴她家中已經沒有了,明天去買。這下小琳開始不依不饒了,非要吃到棒棒糖才睡覺,媽媽一直告訴她家里真的沒有了,并答應她天亮了超市一開門就去給她買,可是小琳說什么也不答應,她哭得肝腸寸斷。
最后,一家人不得不深夜穿好衣服,沿路一家一家地找24小時營業的超市,小琳的媽媽甚至給自己的親友打電話詢問他們家有沒有棒棒糖,值得慶幸的是,一個朋友家中還真有這種棒棒糖,于是,小琳的媽媽趕緊騎車去朋友家拿了。
所有的父母天性里都對自己的孩子充滿了關愛和責任感,為孩子付出,不辭辛勞,不圖回報。在“愛”面前,太多的父母自愿做孩子的“自我延伸”,心甘情愿地去接受他們的指揮,卻未曾想到,這種看似愛孩子的行為,因為有著“無條件、無原則”的前提,慢慢地變成了吞噬孩子的陷阱。
現在的孩子幾乎都是獨生子,一家人都寵著護著,一些父母更是無條件地服從孩子的指揮,想方設法滿足寶貝的一切要求,至于要求是否合理,全然不顧。這種無條件、無原則的愛,會造就孩子任性的性格。
孩子任性而自私的性格,正是因為父母沒有條件、沒有原則的愛代替了理智的教育所產生的惡果。盲目的愛蒙蔽了父母的雙眼,他們把孩子的缺點看成優點,把孩子的胡鬧當成聰明,父母給孩子提供什么樣的愛,孩子就以適應這種愛的方式成長。父母愛的泛濫,蒙蔽了孩子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