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不寵不嬌教女孩,盲目“富養”不靠譜(3)

溺愛雖然看似自我犧牲,其實是懶惰的愛。溺愛是陷阱,實際上,溺愛孩子的父母只是在滿足自己的需要,但它卻披著一切為了孩子的外衣,變得好像不可指責。其實,真愛女兒,不必以她的要求為核心,在女兒不同的發展階段給予她不同方式的愛才是父母應該做的。

被溺愛包圍的女孩背后隱藏著幾個常見的惡果:

1.容易傷害他人

在溺愛環境中長大的女孩會發現,一旦離開了父母自己什么都不是,所以她們會出現嚴重的自卑心理。但是她們自大慣了,不能接受這種自卑,所以會把自卑轉移到其他人身上,開始變本加厲地傷害別人。

2.依賴性強

在溺愛環境中長大的女孩不能接受獨立,一定要通過其他人對自己的在乎,才能覺得自己有價值。她們先是依賴父母,長大后開始依賴配偶或子女,這樣的女孩是不會幸福的,因為她們只知道提出要求,讓別人關注自己,卻對別人的感受視而不見。

3.自私、任性

溺愛讓女孩養成了自私自利的自我中心主義,這導致她們嚴重缺乏同情心。她們習慣了愿望馬上被滿足,沒有學會愿望的滿足需要時間,而且得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實現。“我要,我馬上就要”成了她們的習慣。

4.心理健康被破壞

溺愛對女孩的心理健康危害很大,一方面容易使女孩形成固執、驕傲、乖張的性格,缺乏抗挫折的能力;另一方面限制了女孩的獨立意識,壓抑了女孩的創造性和進取精神。過度地保護女孩,時間長了,女孩感覺什么事情都不需要自己去做,在她們的意識中,父母會為她們做好一切。

于是,女孩的依賴心理就滋長了,她們便不再主動去做事情,也不再想去探索世界。

通常驕傲、勢利的女孩都成長在溺愛的環境中,她們從小就認為每個人都應該順從自己的意志,一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就大發脾氣,不懂得體諒他人,這都是無條件、無原則的愛衍生出的問題。父母用無條件、無原則的愛為女兒鋪好要走的路,使女兒逐漸喪失了自己開路的能力,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她們往往會垂頭喪氣,無法承受一點小小的挫折。

上面故事中提到的小琳的父母真的很愛女兒,所以他們才會在半夜不辭辛苦地四處忙碌,只為了尋找一根讓女兒不再哭鬧的棒棒糖。沒有原則和條件的愛,只會愛得越多,給孩子的傷害越大。如果父母再任由小琳這樣下去,最終也會不可避免地培養出一個只會傷他們心的孩子。

所以,當女孩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或是做錯事情的時候,要誘導她們懂得:什么是對,什么是錯;什么事該做,什么事不該做。不要隨意遷就女兒。

讓你的小公主站起來

蘇霍姆林斯基說:“假若孩子在實際生活中確認,他的任性要求都能被滿足,他的不聽話并未招致任何不愉快的后果,那么就漸漸地習慣于頑皮、任性、搗亂、不聽話,之后就慢慢地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

作為父母應該認識到,溺愛和放縱只會毀了女孩的前程,人生路上不會一直有父母的呵護,摔跤往往會讓女孩在今后的路上經得起挫折。父母應該清楚溺愛孩子的利害關系,不僅要讓女孩從小在優良的環境中被培養長大,父母更要以科學的愛讓女孩在父母的真愛下健康成長。

對于讓孩子自己做事的問題,許多父母都會說:“讓他們做事只會更麻煩,還不如我幫他做了?!币灿械恼f:“我疼都來不及,哪還忍心讓孩子做事?”所以現在許多三四歲的孩子還需要父母喂飯,還不會穿衣服;五六歲的孩子還不會做任何家務,不知道要幫助父母減輕負擔。父母的包辦代替,不僅會培養出沒有生活能力的孩子,同時也會讓孩子看不清自己,因為他們什么都不需要做,也體會不到成功和失敗的滋味,他們的人生只有要求和被滿足,這樣的孩子從來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因為忙于事業,李先生一直到40歲才要孩子,這個“來之不易”的女兒當然備受全家人的寵愛。

李先生的妻子說:“每次出門,我們都怕她磕著碰著,一家人輪流抱著她走路;每次吃飯的時候,怕她難消化,雖然她都兩歲多了,可我們還是會把飯菜打成泥糊,再喂她吃……”李先生的理論也是:就這么一個女兒,不寵她寵誰?

然而,夫妻二人不可能都不上班,女兒要上托兒所,問題就來了,因為女兒只能吃流食,而托兒所的其他孩子有的都會自己吃飯了。這讓寵愛女兒的李先生夫婦很為難。

獨立性是主觀能動性的體現,是人的本能。如果家長處處包辦,可能會泯滅孩子的獨立性,甚至會影響其生理功能和心理的正常發育,將來可能很難適應社會。寶寶在媽媽肚子里的時候,的確需要靠媽媽來獲得氧氣和營養;可是孩子一出生,在生理上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需要自己呼吸、自己吃飯。李先生一家人就是對女兒保護過頭了,才使得她沒有同齡孩子應該有的能力。

孩子本來是“初生牛犢不怕虎”的,他們不怕黑、不怕水、不怕摔跤、不怕病痛,如果沒有父母在,有些孩子即使摔跤以后也是不聲不響地爬起來繼續玩。

可是為什么有的孩子什么都怕,什么都不會做呢?其實,這往往是父母的嬌慣造成的,嬌慣的最終結果是孩子不讓父母離開一步。這些孩子就被打下依賴的烙印了。所以女孩過于依賴父母,大多數和父母的過分溺愛分不開。

其實,父母的溺愛只會扼殺女孩的創造力,過度的保護會讓女孩的能力喪失,進而只能依賴父母。開始的時候,女孩最原始的愿望就是想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和需求,所以在她還不會講話的時候,就會用表情和聲音傳達出她的興趣,這種與生俱來的好奇心是產生成功欲望的一種動力,而父母過多地干預、過分地保護,慢慢地扼殺了女孩認識世界的積極性,讓女孩懶于去實踐、去追求,因為一切只要跟父母撒撒嬌就可以輕松實現。

可是女孩遲早要面對社會,一個沒有獨立意識,只有霸道和乖張性格的女孩如何能不碰壁?這個結果恰恰和父母溺愛的初衷相悖了。父母本想給女孩最如意的生活,結果反倒為她的成長生涯徒增麻煩,所以,父母是不是應該考慮適當地放手,讓你的女兒積極、健康地成長呢?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曾說過:“一個健全的孩子,一生之中總有一個時期會熱烈地盼望前往某個不知名的地方,去挖掘埋藏已久的寶物?!奔议L就讓孩子自己去探寶吧,適當地指引就好。

另外,有些女孩很任性,做什么事情都由著自己的性子來,而許多父母怕女孩受委屈,什么事都為她包辦,什么事情都由著她的性子來,父母沒有給女孩正確的引導,才導致她的行為和性格出現偏差。事實上,女孩小毛病的形成和父母的教育態度以及方法都有密切的關系,因此,要讓女孩克服小毛病還需要父母從教育方法上入手,改變錯誤的教育態度和觀念。女孩的小毛病其實就是家庭培養出來的,現在許多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因此女孩被當成了掌上明珠。有些父母為了女孩費盡心血,什么事情都幫她們包辦了,她們有什么需求也隨時滿足。

然而父母忘了女孩的要求在一次次地被滿足之后,就開始有以自己為中心的想法,這就是她們毛病形成的根源。

我們不能陪伴孩子一生

現在的孩子都是家中的寶貝,有些父母因為覺得女孩嬌柔,所以對她們更是倍加“照顧”,總是為女孩考慮得過于周到,在五六歲時就把女孩十幾歲的事情都安排得妥妥當當的。父母這樣做是出于對女孩的愛,但這樣會讓女孩失去體驗人生的機會。

孩子開始時總是想嘗試做所有事情,只是父母的不允許讓他們少了嘗試的念頭。孩子嘗試的念頭其實常常是對父母自身勇氣的一種考驗,如果家長僅僅出于為孩子的安危著想,而犧牲他們自由鍛煉的機會,是不是有些得不償失呢?從根本上講,這種過度保護,其本身就是對孩子的一種傷害。孩子需要成長的空間,在那里他們可以實踐自己的能力,學習如何應對問題。如果家長幫助女兒做一些她力所能及的事情,無異于剝奪了女兒形成獨立品格的機會,甚至還會影響她日后的發展,畢竟,父母不能陪伴女兒一輩子。

也許很多父母沒有意識到,正是自己的過度呵護造就了一大批缺乏生活能力的女孩;正是自己的過度保護,讓女孩面對問題的機會減少。其實,父母應該給女孩一些決定人生的權利,至少也要讓她們能對自己想做的事做決定,這樣才能讓女孩真正地體驗到人生。父母應該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包攬女孩生活的一切內容,父母不可能跟她們一輩子,所以應該盡快讓她們學會自主和獨立。

周末,媽媽帶著6歲的軒軒去家附近的小公園里玩,一路上軒軒的手都被媽媽牽著,在旁人看來,軒軒是個很聽話的孩子,媽媽不讓她亂跑,她就老實地和媽媽待在一起。看著同齡小朋友都在玩著各項游樂設施,軒軒也很想玩,于是母女二人就來到游樂區,但是媽媽牽著軒軒的那只手始終沒有放開。軒軒玩秋千時,媽媽要在后面推;軒軒想玩單杠,被媽媽以危險為由拒絕了;軒軒玩滑梯時,媽媽又在一旁指揮,什么時候該下來。笑容在軒軒的臉上漸漸地減少,最后,她主動提出想回家。原因很簡單,媽媽給她的自由太少了,她全程的活動都在媽媽的控制下,所以,她失去了游玩的興趣,覺得索然無味。

自從女兒出生以來,父母就因為怕女兒摔著,不讓她爬高;怕電著,不讓她接觸電器;怕累著,不讓孩子背書包;怕受騙,不讓女兒與陌生人說話……父母過度保護孩子,不讓孩子做任何事情,甚至限制孩子的自由,長時間如此,不僅會讓他們失去在生活中鍛煉的機會,還會使他們喪失獨立生活和社會交往的能力,更會失去建立自信、自尊的機會。若是孩子缺乏這種基本的生活能力,不僅不能照顧自己,甚至連集體生活都適應不了,更何談在社會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

而且,父母的過度呵護只會讓女孩放棄自己成長,放棄做決定的權利,因為她們意識到,自己所做的決定是不被父母重視的。當女孩有了這種想法后,她們不僅不會成長,還會變得喜歡怨天尤人,因為不是自己做的決定,所以一旦不如意,她們就可以無理由地橫加指責。

另外,女孩其實很反感家長像放風箏一樣牽著她們走,她們希望家長不要表露出過分的擔心和焦慮,否則會讓她們小小的內心受挫,還會覺得在小朋友面前很沒面子。家長都希望女兒快樂、健康地成長,成為最幸福的天使,所以家長總是會對其呵護備至,然而女兒卻總是以一臉不高興相對,到底問題出在何處?其實,究其原因就是家長的過度保護剝奪了女孩生活的樂趣。有些家長對女孩的照顧可謂無微不至,即使孩子與小朋友玩時也會一直陪同,殊不知,這種“看管式”的守護會束縛孩子的行動。當你的女兒看見其他小朋友大膽地玩,而自己卻要被家人管著時,她很可能會產生厭煩的心理,認為這是家人多事的表現。所以,父母不如把決定權還給女兒,讓她們自己去體會人生的樂趣。

首先,父母要讓女兒發現自己的價值。父母應該多讓孩子參與家庭中的事務,給她們一些決定權。讓孩子認識到自己在家中有地位,是家庭中的一員,自己有存在的價值。能參與到成人的世界中,讓孩子很有成就感。

其次,父母要相信孩子的能力。孩子對于新鮮事物都有嘗試的想法,父母應該適當地給孩子嘗試的機會,并相信孩子的能力。孩子在嘗試遭遇失敗的時候,父母應該持引導和鼓勵的態度,告訴她們每個人都可能失敗,她們的失敗并不代表無能,而不是嘲笑孩子。

最后,父母要積極地評價女孩的行為。父母對孩子的積極評價在培養女孩的自信方面起著重大作用,而自信正是女孩敢于做決定的前提。父母對女孩的正面評價是她們自信的來源,即使在女孩犯錯誤的時候,父母也要耐心地聽其解釋原因,注意從正面教育,告訴女孩要從錯誤中吸取經驗,而不是牢記自己的錯誤。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如今“421家庭”逐漸增多,孩子除了有父母疼愛外,還得到了爺爺、奶奶和姥爺、姥姥的寵愛,孩子說向東,長輩們不往西,孩子的身上承載著兩代人的愛。而這些愛的重量,也成了孩子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黃宗羲說:“愛其子而不教,尤為不愛也;教而不以善,尤為不教也。”其實,家長都知道溺愛孩子是有害的,可是卻分不清溺愛和真正愛的分寸,比如家里的孩子由長輩帶,父母總是缺少發言權,爺爺和奶奶寵得過分一些也就由他們去了。可事實上,這種溺愛的危害性非常大。

“溺”即“淹沒”。假如對孩子的愛泛濫起來,那么就會“淹沒”孩子的,這是一種失去理智而直接摧殘孩子身心健康的愛。家長不應將女孩當成弱小的對象加以庇護,而應該平等地對待女孩,有條件地滿足孩子的愿望和要求,而不是一味地縱容、溺愛她們,更不是對她們的要求“言聽計從”,這樣才是真正地愛女兒,才能夠使她們學會獨立、自立。以下方法值得家長借鑒:

1.別剝奪女孩獨立的機會

為了絕對安全,有些父母不讓女兒自己出門,也不許她和其他小朋友玩。更有甚者,寸步不離地跟著女兒,摟抱著睡,依偎著坐,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這樣的女孩會變得膽小無能,喪失自信,產生依賴心理,而且往往會形成在家中橫行霸道,到外面膽小如鼠的性格。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射洪县| 广平县| 黄平县| 北辰区| 平乡县| 桃园县| 新闻| 松潘县| 宜昌市| 阜宁县| 皋兰县| 沐川县| 阜平县| 佛山市| 沭阳县| 罗甸县| 石棉县| 鄂尔多斯市| 恭城| 沁阳市| 沙河市| 沭阳县| 金堂县| 玛沁县| 巴里| 锡林郭勒盟| 时尚| 余干县| 大姚县| 内丘县| 富阳市| 毕节市| 错那县| 桃园县| 西安市| 丽江市| 芒康县| 澎湖县| 黄龙县| 卓尼县| 泸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