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不寵不嬌教女孩,盲目“富養”不靠譜(1)
- 培養有出息女孩的101個細節
- 墨墨
- 4996字
- 2015-12-28 12:17:15
女孩是家中的寶,然而父母也不應當把所有的愛都傾注給她一個人,因為這樣容易造成女孩的“特權”地位。只有將愛公平地施予家中的每一個人,才能培養出有愛心、懂付出的女孩。
別以愛之名處處代勞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艾里克森把人生分為8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有一對主要矛盾,其中第二個階段(1~3歲期間)的主要矛盾就是自主性與害羞和懷疑的沖突。在這個時期,因為幼兒形成了很多新的心理和運動技能,他們迫切希望自己能在一些事情上做出獨立的選擇,父母應該在孩子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允許他們做出自由的選擇,這樣孩子的自信心和獨立性才會體現出來,他們才會一點點地長大。如果父母以“愛”為名義處處代勞,孩子可能會時時處處對自己的能力感到懷疑。
西方的父母雖然不盡知艾里克森的理論,可是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是在孩子出生那天起,就開始讓孩子自己睡一個房間了。
李小姐在澳大利亞的朋友家做客時,曾親眼看到一對年輕的父母在睡覺之前把女兒抱到她自己的房間就不管了,而且在女孩大聲啼哭了十幾分鐘的過程中,這對父母始終陪著李小姐聊天。
李小姐感覺心中不安,于是建議他們去看一看女兒,把女兒哄睡了再聊天,可是這對父母告訴她說,女兒每天都這樣,哭累了就會睡覺的。那一天,女孩哭的時間非常久,可能是因為家中來了客人,女孩興奮的緣故,但是這對父母卻始終沒去看女兒一眼。
作為父母,培養女孩應該進行正確的引導,而不是一味地溺愛和幫助她們做決定或事情。正如蒙臺梭利所說的:“要讓孩子懂得自己照料自己。他不用幫助就知道怎樣穿鞋子,怎樣穿衣服,怎樣脫衣服。在他的歡樂中,映照出人類的尊嚴,因為人類的尊嚴是從一個人的獨立自主的情操中產生的。”父母要明白溺愛不是真正的愛,而是一種失去理智的愛,這只會毀掉女孩的前途,只有不嬌不慣地教女孩才能把你的女兒培養成才。在女孩遇到困難時,不要急于過去幫忙,哪怕她大哭大鬧,也不要急著去哄。這時,父母應該鼓勵她自己獨立地克服困難。
一位中國媽媽到日本考察時,看到地鐵和火車里常常有這種“奇怪”的事情發生:媽媽們自己坐著,卻讓幾歲的孩子站著,而且車在啟動或剎車時,許多孩子因為沒扶穩摔倒了,這些日本媽媽也不去扶,而是讓孩子自己爬起來。
于是,中國媽媽問陪同的翻譯,這種現象在日本是不是很普遍,翻譯對此給出了肯定的答復,他說因為日本人非常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克服困難的精神,不但乘車時是如此,在日常生活中也是這樣。
在孩子小的時候,不要給他們創造過于舒適的環境。以前經濟條件差,這一點不用特別強調也容易做到,可是現在生活條件好了,這一點就一定要強調,父母也應該刻意地去做。
在一次調查中,一位老師談起他的一個學生,這個女孩家庭條件非常好,可是她在整個小學階段只用了兩個很普通的書包,文具盒也只換了一次。
平時父母給她零用錢,她也從不亂花,反而是在爸爸媽媽或爺爺奶奶過生日時,她會用自己的零用錢給他們買禮物。當記者問這個女孩是如何被培養出來的時,老師告訴記者,主要是因為家庭教育的關系,因為在這一點上,學校的教育是一樣的,可是能做到這一點的只有幾個孩子,這只能說明是孩子的家教比較成功。
要想孩子素質好,父母首先要教育好,從“我”做起,不嬌慣女孩,從孩子很小的時候起,給她們買吃的、穿的和用的不要一味地追求高檔,只要吃的東西能讓孩子營養充足,用的東西科學實用就好,與其給予孩子豐厚的物質生活和寵溺的愛,不如給她們好的精神教育。
幫助女孩自立、堅強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讓女孩多跑步和爬山
嬌氣的女孩常常不喜歡體育課,所以不妨讓她們多試試跑步和爬山。父母可以跟女孩訂個協議,每周一起跑步,不少于3次,距離遠近依女孩的年齡和身體情況而定。可以在開始時跑1 000米,過一段時間再提高速度和延長距離。記時間可以調動積極性。除跑步外,父母還可以利用雙休日帶女兒爬山或者徒步遠足。這些運動既可以開闊視野,又能鍛煉身體,還可以磨煉意志。
2.讓女孩多參加勞動
勞動是“治”女孩嬌氣的好辦法。在給女孩講清道理之后,適當地安排難度稍大一點的勞動任務,鼓勵她們堅持做好。開始時,父母最好和女孩一起干,隨時指導。比如家庭大掃除中的刷洗衛生間、擦地板等勞動。這個方法關鍵是持之以恒,教女孩勞動時,要多給予她們肯定和指導,因為女孩對贊揚比男孩敏感。
3.按時完成學習任務
跟女孩討論一次專心學習的時間能達到多長,之后制定一個目標。比如原本能專心學習半個小時,現在就定為40分鐘,而且要明確學習的質量要求。可以提前給女兒上好鬧鐘,以提醒她抓緊分分秒秒,讓她看到效果,并及時鼓勵。假如女孩自己暫時做不到,父母可以一起做,讀書、記筆記,互相監督,互相競賽。父母的表現要認真,不能只是裝樣子。
4.與老師進行配合
先和女孩的老師溝通,請老師給她安排一些經常性的任務,并時常給予其表揚或批評。表揚或批評之后,父母要及時與女孩一起分析為什么受表揚、受批評,以及應如何正確對待。幾次之后,女孩就能經受得起表揚和批評了,而且學會了調控自己的情緒。還可以建議老師和女孩談談嬌氣的壞處。
最后,再次提醒父母,為了“治嬌”有好的效果,父母必須下狠心,關鍵時候不能心軟,以免半途而廢。
從接送孩子說起
宋慶齡說:“孩子們的性格的形成,歸根結底是受到家庭、父母,特別是母親的影響最深。孩子長大成人以后,社會成了鍛煉他們的環境。學校對年輕人的發展也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個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的卻是家庭。”
作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無論在什么環境下都是強者,不嬌氣、不軟弱。這就需要父母科學的引導和教育,使孩子不嬌氣,經得起生活的磨煉。
許多父母總是無奈地說:“現在的女孩越來越嬌氣了,又打不得、罵不得,真拿她們沒辦法……”父母們所說的嬌氣,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個方面,首先是生活上好吃懶做,遇到好吃的東西眼里沒人,生活自理能力差,不會穿衣服,不會疊被子,不會自己洗襪子。總之,她們在生活上過分地依賴父母,如果沒有父母照顧,她們一天也活不順心;其次,是在學校的學習和活動中,很多女孩都不能承受壓力,只能成功,不能失敗,怕苦怕累,哪怕是在體育課上跑步都會回家向父母訴苦。
女孩的嬌氣是天生的嗎?也許的確有一些天生的成分,如女孩天生很膽小,看到陌生人或進入陌生的環境會害怕得哭鼻子;有些女孩天生自我控制情緒的能力差,動不動就會生氣。當然,這樣的性格會比膽大的男孩更容易形成嬌氣的特性。
從心理學意義上來說,嬌氣指的是遇到令人不舒適和困難的場合就情緒低落、止步不前,怕困難、怕吃苦的性格,然而,這種一貫怕吃苦的性格并不是天生的。
那么,一個本不嬌氣的女孩是怎樣變嬌氣的呢?對此,我們可以聽聽專家們說的一些具體事例。
中國有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每天小學上學和放學時,校門口絕對是最熱鬧的地方,門口車水馬龍,接送孩子的父母們有的開車,有的騎車,有的步行;有爸爸媽媽接的,也有爺爺奶奶接的。這個壯觀的場景可以說是一道獨特的景觀。如果你仔細想想,大概有一多半每天被接送的孩子,無論是從安全還是從其他角度看都沒必要接送。國外雖然也有接送孩子的現象,多數是因為離家太遠,確實需要學校巴士或父母開車接送。
事實上,在這些父母的學生時代,開學第一天往往是跟著哥哥姐姐去的,自此以后,就要自己去上學。而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一般的孩子上小學時,第一天是由父母送去學校,而從第二天開始,就是孩子自己去上學,除非特殊的天氣,否則父母是不會再接送的。即使孩子一定要經過馬路,父母也認為孩子有自己過馬路的能力,因為《交通法》規定,“年齡不滿7歲的孩子,過馬路必須有成人帶領”。而小學生已經超過7歲,他們自己完全會過馬路了。可是現在呢?即使學校離家只有幾百米的距離,只有幾分鐘的路程,雖然不用車接車送,但爺爺奶奶的保駕護航還是少不了的。
接送孩子上學、放學,好處也有,的確保證了孩子的安全,顯示了父母對孩子的愛,可是這種做法的缺點就是容易讓孩子養成依賴性,變得嬌氣。
假如父母過分地渲染現在社會的不安定,年幼的孩子每天在父母接送的過程中,就可能對社會上的人們產生一種普遍的警惕和懷疑的態度,這對孩子的社會性發展是不利的。
父母總覺得女孩的嬌氣是天生的,其實不然,怕吃苦、怕困難的性格并不是天生就有的,每個孩子本來都是不怕遭遇失敗的。如同送孩子上學這件事,沒有父母護送的年代,女孩似乎也沒有那么嬌氣。
當然,女孩因為年齡還小,有些稚嫩和嬌氣是可以理解的。在家庭生活里,小女孩向父母充滿稚氣地撒點嬌、耍點賴,不算是大錯,反而讓父母感受到天倫之樂,增加幸福感,可是,凡事都有“度”,女孩一旦嬌過頭了,養成了太過嬌氣的毛病,就會影響她們的健康成長。現在的女孩太嬌氣的有不少,常見的表現為:
(1)經不起表揚和批評。受點表揚,沾沾自喜,甚至得意忘形;受到批評就委屈,情緒低落,流眼淚,有時跟父母或師長強辭奪理。
(2)任性、肆意妄為。吃東西挑食,愛吃的可以一直吃,不愛吃的一點不吃,父母在飯桌上要費許多口舌;有時嬌氣的女孩還會讓父母替她做這做那;在使用文具和物品時,喜歡的就用,不喜歡的就擱置,磨父母買了這個買那個;有一點不舒服就不想上學,要求父母幫助自己請假;很反感上體育課。
(3)不愛學習。做一會兒功課就嚷累;讓父母幫助整理書包和文具,支使父母伺候自己,學習一會兒就拿飲料、拿水果;有時作業沒完成好,不賴自己賴父母;考試沒考好,怪父母沒幫助自己復習好;學習遇到困難時喜歡發脾氣。
(4)不愛勞動。干些活就反感,做事時無精打采,喜歡應付了事,重活干不了,輕活不愛干;在學校還可能努力表現,回家一點兒活都不干。
其實,女孩出現這些嬌氣的表現,主要還是父母過于疼愛、過于嬌慣造成的。在家庭中,父母中如果有一個人不嬌慣孩子,他往往會成為失敗者,因為另一個家長可能跟女孩一起做他的反對派。要想避免女孩過于嬌氣,父母先要統一認識,認清嬌慣女孩將帶來惡果,會害了女兒。有些父母總以“女孩還小”為嬌慣孩子的借口,這對女孩沒有好處。隨著年齡的增長,女孩的嬌氣只有越變越少才能適應社會,所以,父母應該幫助女孩把嬌氣的習慣克服掉,對她們不要總是寵著慣著。
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
教育家陶行知告誡天下的孩子:“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漢。”
一位報社記者在學校進行采訪時,看到一些奇怪的現象:十幾歲的孩子不會自己穿衣服,甚至連鞋帶都不會系;一位上大一的同學在生活了二十幾年的城市中迷了路,不知道怎樣回家;某校大學生因和同學發生了幾句爭執,最后居然導致心理障礙而不得不退學……
這些孩子連最起碼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都不具備,又怎么談得上自強自立?在沒有父母呵護的時候,他們又將怎么辦?
許多孩子在父母給他們制造的安樂窩中,慢慢地成長為“低能兒”。
上小學一年級的敏敏,在吃中午飯時突然大哭起來,老師急忙跑來看是怎么回事,當老師問敏敏為什么哭時,她一邊抽泣著一邊說:“今天的雞蛋沒法吃,太硬了。”
老師看看雞蛋,郁悶了,雞蛋沒什么不同,只是蛋殼上面有兩排清晰的牙印。原來,平時敏敏每天帶的雞蛋都是她的家人事先剝好皮的,而這次可能因為沒來得及或是忘記了,雞蛋沒剝皮就給她裝上了。
其實,出現上面的情景,也不能全怪孩子,在提高孩子的生活能力方面,家庭教育非常重要。現在的獨生子女都太嬌慣了,不僅吃飯、穿衣樣樣都要父母操心,而且連掃地、擦桌子等簡單的家務活都不會做,幾乎一切事情都由父母包辦。現在許多父母都奉行:“你只管讀書,其他事情都由爸爸媽媽來做。”
很多父母都曾對自己的孩子說過這樣的話。于是孩子不可避免地過分依賴于父母,父母們也常會抱怨:“這孩子什么都不會……”可是在抱怨的同時,卻是放任和代勞,生活在這種環境下的孩子如何能夠健康成長呢?孩子處理問題的能力不強,不怪父母又能怪誰呢?
菁菁每天放學回家后,總是習慣性地把衣服一扔就出去玩。而每天早晨上學的時候,她不是因為衣服被壓得皺巴巴地不開心,就是為了尋找衣服浪費時間,她甚至還曾因為找衣服遲到過幾次。
所以,爸爸給她定了一條規則:回家把衣服脫下來記得放到專門的地方,不然她亂扔的衣服只能被家長收起來,過兩周后才能再穿那件衣服。
有一天,媽媽給菁菁買了一件新衣服,愛漂亮的菁菁很高興地穿著它去學校了,看到同學們羨慕的眼光,菁菁更是對這件衣服愛不釋手。可是她放學回到家,卻忘了爸爸給她定的規則,又隨手把衣服扔到了客廳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