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應該聽從我的警告,不要隨便拿刀子削蘋果呢?”
兒子點點頭,表示同意江先生的說法。
兒子畢竟只有6歲,對一些事情認識有限,而且并沒有做一些事情的能力,但是孩子好奇心比較強,越是不讓他干的事情,他越想要偷偷地做。因此,犯錯誤的幾率就會增大。想讓孩子認識到自己做的事情是錯誤的,并且以后不會再犯類似錯誤,就要讓孩子真切地體會到,他這樣做的結果只會傷害到自己。那么,他對錯誤的認識也會深刻,并且會從自己的錯誤中得到更深的體會。
父母對孩子犯錯誤要抱著一種樂見其成的態度,因為孩子在求知過程中,難免會因為認知能力的有限導致失敗、經受挫折,而這些經歷都會成為孩子成長中不可缺少的寶貴經驗。家長應該知道的是,即使是天才也會經常犯錯誤,也是從錯誤中得到了很多寶貴的經驗,才最終成功的。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在發明電燈以前歷經了無數次失敗,也可以說犯了無數個錯誤,才使他最終領悟了“鎢絲”的價值和作用,從而發明了電燈。
家長在面對犯錯誤的孩子時,尤其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耐心,不要大聲呵斥孩子,不要對孩子抱怨或者用失望的口氣對孩子說:“你大概一輩子也不能改正這個錯誤了。”這樣的做法會給孩子的心理帶來陰影,讓孩子不敢做、不敢想。這樣造成的后果也就是,孩子不會有任何成就,不會有任何發現,變成一個平庸的人。
幼小的孩子犯錯誤是難免的,然而幼小的孩子也有著極強的可塑性,即使是犯了錯誤,也是比較容易改正的。只要不是什么大錯誤,家長都不應該阻止孩子犯錯誤。
孩子因為無知犯錯誤,最忌諱家長對孩子的品性做決定,因為一旦做了決定,覺得自己的孩子就是這個品性,改也改不了,就等于家長已經放棄了對孩子的教育。這樣的話,孩子也就成了一個隨波逐流的人,沒有正確的意識,做事情沒有規范和指導的原則。
所以說,給孩子犯錯誤的權利并不等于說一旦發現孩子犯了小錯誤,就全面否定孩子的品性,覺得這個孩子沒有教的必要了。給孩子犯錯誤的權利,是為了讓孩子在犯錯誤后深刻地認識錯誤的根源。為什么會犯錯誤?到底錯在了哪里?但對孩子來說,這些問題都不是他們能想到的,這些問題要求家長幫助孩子想,也就是孩子在犯錯誤以后,家長要引導孩子想這些問題,從而讓孩子認識到錯誤的根源是什么。
一個教育機構在調查中國和外國的教育方法時,了解到美國的父母在孩子做游戲的時候,即使看見孩子犯錯誤,也不會及時地指出來。因為有錯誤產生,游戲沒有辦法進行下去,所以孩子不得不一遍一遍地重新開始做游戲,然后自己就會發現錯誤到底在什么地方。孩子只有發現錯誤,并且及時改正,才能圓滿地完成游戲。這個時候,美國的家長會在一邊稱贊道:“孩子,你真棒,你是這個游戲的真正贏家。”
但是,中國家長的表現正好相反,即使一些有耐心的家長,在孩子犯了3次以上的錯誤以后就會馬上提醒孩子,或者干脆自己來幫助孩子完成游戲。甚至有一些家長,在孩子犯一次錯誤以后,就馬上給孩子指出來,然后說道:“你真是笨啊,這樣簡單的游戲都做不好。”這種做法不但不能讓孩子發揮自己的潛力,更加打擊了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有著各方面的需求,包括失敗后獲得認知的滿足感,作為父母必須認識到這一點,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建立民主、寬松、和諧的家庭氛圍,培養孩子自信、自強、完善自我的能力,而這些正是孩子成才必備的也是最基礎的條件。
鼓勵孩子犯錯誤,父母不要做孩子成長道路上的清障工,要敢于放手讓他們去大膽地想、大膽地做、大膽地試,不要因為他們做不好、易出錯誤就越俎代庖,也不要因為孩子有了天真的想法就橫加指責,甚至打罵孩子。每個人年幼的時候都會犯一些天真的錯誤,關鍵問題不是錯誤,而是認識錯誤,改正錯誤的能力。一直不允許孩子犯錯誤,就等于一直不允許孩子成長。一直小心地呵護孩子,不讓他做錯事情,那么在孩子成年以后,可能面對極小的錯誤都沒有改正的能力。所以,要讓孩子健康地成長,就是要讓孩子犯錯后懂得改錯,這樣才能使他們逐漸培養起從失敗走向成功的自信,而不至于成為縮手縮腳、畏首畏尾的弱者。
教是為了不教,養是為了不養
父母培養孩子最終的目的就是想讓孩子能在這個社會上立足、成功。很多國外的家長教育孩子的理念都是要把孩子培養成為一個富有開拓精神,能夠自食其力的人。
特別是美國的父母,他們讓孩子從小時候起就開始認識勞動的價值,如讓孩子自己動手修理、裝配腳踏車,到外邊參加勞動。即使是富家子弟,也要自謀生路。美國的中學生有句口號:“要花錢,自己掙!”
有句話叫做“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句話同樣適用在家長教育孩子的時候。家長什么都做了,什么都幫助孩子完成了,那么孩子就會變得什么都不會做,什么都不明白。父母從小就著力培養孩子的獨立精神,讓他們知道自食其力的重要性,這非常關鍵。
有一對父母在女兒還沒有中學畢業的時候,就讓她利用暑假的時間幫助鄰居照看孩子。很多鄰居不理解這對父母的做法,覺得這簡直就是在虐待自己的孩子。這件事情,在他們居住的小區一直被傳得沸沸揚揚。
女孩也因此受到了一些打擊,她甚至很難面對鄰居的眼光和質問。在這個時候,父母鼓勵孩子:“不要在意別人的眼光,你要知道你現在做的這一切對自己的將來會有很大的幫助。別人的質疑也不能改變你的想法,因為你已經有了明確的目標,那就是一定要把這個保姆給做好。”
父母的鼓勵堅定了孩子的意志,但是她畢竟是一個小姑娘,照看鄰居的孩子,她一點經驗也沒有。媽媽在一邊做指導,為她提供了很多參考性的建議。父母鼓勵女兒說,既然答應了鄰居要把孩子照看好,就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要找方法,這樣才能把事情辦好。
照顧孩子本來就是一個艱辛的過程,這個小女孩沒有經驗,做這件事情就更加困難。但是好在母親一直在旁邊指點,而且還不時地提供一些辦法讓孩子做選擇。小女孩在繁忙中度過了自己的暑假,最后母親還讓她做了一個問卷調查,看看鄰居們是否滿意她的工作,結果顯示有80%的鄰居是滿意的,當然也有很多人表示不滿意或者覺得她根本沒有做好。
這個結果令小姑娘不怎么滿意,因為她覺得自己已經費了很大勁,用了很多力氣,卻沒有得到百分之百的滿意度,所以覺得非常失落。父母對她說,不要僅僅從滿意度上來評價這件事情,要看這件事情對她以后成長過程的影響。
其實,這樣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這對父母要求孩子在暑假里做這件事情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讓孩子認識到一些問題。首先,這個小女孩是一個獨生子女,在太多的寵愛中長大,漸漸地形成了一些自私的習慣。
其次,這個小姑娘經常會否定別人的一些看法,覺得別人都不對,只有自己才最有道理,非常傲慢。
再次,她學習態度比較散漫,盡管已經是初二了,快要中考了,但她每天還是該干什么干什么,一點也不上心,絲毫沒有責任心。
最后,也是最關鍵的一點,因為她生活在一個衣食無憂的家庭里,父母都有著可觀的收入,而且都有相當的社會地位,這一點更加助長了小女孩的傲氣。
孩子這些毛病并不是一天兩天養成的,所以改掉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對父母冥思苦想了很久,決定從孩子的喜好入手,來幫助她改掉這些缺點。
因為父母知道,自己的女兒平日里比較喜歡小孩子,尤其是小寶寶。到小區里玩的時候,看見誰家的孩子都要逗弄一下。有一天,父母問小女孩說:“你這么喜歡小朋友,如果讓你照顧他們,你愿意不愿意啊?”
小姑娘非常樂意地說:“當然愿意了,我最喜歡小寶寶了。”
父母建議道:“那么這個暑假你就可以不學習了,也可以不參加補習班,只要負責照顧小寶寶就可以了。”
一聽說不用學習,也不用參加補習班,小女孩簡直高興壞了。她覺得照顧小寶寶要比學習簡單多了,而且還可以掙到零花錢。不用學習,好處簡直是太多了,于是她很爽快地答應了父母的要求。
但是,在開始執行以前,父母約法三章:第一,有困難可以請教父母或是親友,但是不能抱怨。第二,要盡職盡責地照顧好小朋友,不能偷懶。第三,不能覺得有困難就中途退出不做。如果做不到這三點的話,半年的零花錢就沒有了。小女孩答應了父母的要求,并且在寫有這些規定的紙上簽了字。
暑假結束以后,父母漸漸地感覺到小女孩有了很大的改變。首先,她不再亂花錢買東西了,這證明她已經知道賺錢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其次,小女孩還學會尊敬人了,很在乎別人的勞動成果。原來她不喜歡吃奶奶做的菜,總是嫌東嫌西,但是現在每次她都會夸贊:“奶奶您做的菜真好吃。”最后,小女孩開始變得喜歡學習了,因為她已經認識到,學習和一些事情比起來簡直是太簡單了。而且,她也認識到了學習的重要性。
父母想要把孩子培養成一個獨立堅強的人,并不是要整天指責孩子的缺點。因為指責不但不能幫助孩子改掉缺點,還會助長孩子的逆反心里。同樣,在改正孩子缺點的時候,也不能打罵。打罵不能讓孩子真正意識到自己的缺點到底在哪里。如果對錯誤或者缺點沒有深刻認識的話,改掉缺點談何容易。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要讓孩子自己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到底出在哪里,到底怎樣才能把一件事情做好,做好一件事情需要具備哪些條件。認識得越深刻,孩子成長得越快,也會更加獨立。
父母養育孩子最終的目的,就是希望他們能獨立,進而希望他們能有成就。但是,這并不是想想就能做到的。在現實生活中,有些父母想得是很好,但是一到執行的時候,難免就會心軟,覺得那樣做對孩子很殘酷。
其實,父母應該想到的是,現實本來就是殘酷的,社會上的競爭更加殘酷,如果不讓孩子對現實的環境有一個初步的認識,自己就沒有辦法讓孩子改變。嬌生慣養的孩子會成為父母的負累,永遠不能獨立地解決事情,不能有進步。所以,在現今這個社會,面對現實的不應該只有父母,還有孩子。孩子沒有時間,也沒有能力面對社會,那么就要求父母的教育方法要從現實出發。
有時候,孩子會表現出一些獨立的行為,比如他想幫助家長做一些家務或者是進行某一項獨立的活動。有很多家長在這個時候往往都會說:“你會做什么,不要給我制造麻煩了,快去學習吧。”此時,家長打擊的不僅僅是孩子的興趣,還有孩子的獨立性。而且從此以后,孩子也會有借口,反正爸爸媽媽不讓我做。
父母在培養孩子的時候,首先要有正確的認識,要有科學的培養觀念,這樣才能把孩子培養成一個獨立、堅強、優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