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自我反思:家教最忌簡單粗暴(3)
- 不打不罵巧教妙養(yǎng)
- 盧莉
- 4041字
- 2015-12-28 12:18:30
馬建的話讓媽媽異常生氣。媽媽說:“你做錯事情還有理了,你如果做得對我會這樣說你嗎?”
馬建說:“就你們大人有理,我們小孩做什么都沒有理。”說完就氣沖沖地跑出了家門。
事實上,這位母親的那句“知道你這么讓人費心,我當初就不應該要你”徹底傷了孩子的心。其實,孩子幼小的心靈非常脆弱,他調(diào)皮歸調(diào)皮,犯錯誤歸犯錯誤,母親應該針對孩子的錯誤給予指正和批評,而不是說傷害孩子的話。說出這樣的話,不僅損壞了母親在孩子心中的形象,更傷害了母子之間的感情。
家長在和孩子溝通和交流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語言的使用方法。溫和的勸慰會讓孩子明白家長的苦心,改正自己的錯誤。即使孩子犯了嚴重的錯誤,也不要說一些讓孩子傷心的話,而是要努力幫助孩子認識錯誤,改正缺點。這樣才能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激烈的語言,只能引發(fā)激烈的爭吵,讓家長和孩子之間的矛盾和誤會更深,孩子不會改掉自己身上的毛病,不會改正自己的錯誤,教育也不會達到效果。
懂得和孩子平等對話
和孩子平等對話,就是要求父母放低姿態(tài),以平等的心態(tài)對待孩子,與孩子進行必要的溝通。因為許多心智健康,成長良好,有主見也比較成熟的孩子,一般都有著較平等的家庭氛圍。父母不會因為他們的年紀小,而不給他們獨立思考的機會,家里有什么事情一般都是通過家庭會議解決的,而這個家庭會議一般都不會少了孩子的參與。
中國家長教育孩子的方式一般都屬于專制型,家長很注重尊嚴和權(quán)威。雖然家長在孩子面前建立了權(quán)威的形象,卻失去了和孩子交心溝通的橋梁。孩子有什么秘密都不愿意告訴家長,不愿意和家長分享的結(jié)果可能使孩子和家長之間的隔閡越來越大,親情的觀念也會在孩子的心中變得越來越淡薄。
12歲的姚清生活在一個家長權(quán)威比較嚴重的家庭里,父母對她管教嚴格,把她當做孩子來看待的同時,對她的意見也視而不見。
有一次,他們家裝修房子。在裝修設計上,姚清對媽媽說:“能不能讓我自己設計我的房間啊?”
媽媽嚴肅地對她說:“你哪有時間,你還要讀書,還要參加學習班。不要把精力都浪費在這些事情上,再說了你哪里懂得什么設計。做好你自己的事情就可以了。”
姚清很失望,對父母給自己設計的房間也不滿意。不止是這些方面,如果家里有什么事情,姚清提出自己的意見時,父母都會這樣說:“你是小孩子,你知道什么。”或者干脆就說:“小孩子不要插嘴,這沒有你的事,快點去學習。”父母的態(tài)度讓姚清漸漸認識到,自己在家里是一個被忽略的角色,在父母的眼里也不重要。漸漸地,在家里她變得沉默寡言,不怎么和父母說話,更不要說是交流了。
但是,在朋友們面前,姚清是一個很活躍的孩子。因為活躍所以朋友也比較多,父母看到姚清有這么多朋友不禁有些擔心,怕她因為貪玩浪費了學習的時間。
父母的勸阻并沒有被姚清接納,她還是和朋友玩玩鬧鬧。即使是放學了,也不愿意回家。她對朋友說:“回家真是沒有意思,爸爸媽媽整天就知道嘮叨我,根本不管我心里是怎么想的。無論說什么他們都覺得我幼稚、不懂事。我不想理他們,不想和他們說話,更不想聽他們的嘮叨。”
姚清變得不愛回家,不愿意和父母待在一起。學校放暑假或者是寒假的時候,姚清一般都喜歡待在爺爺奶奶或是外公外婆家里。忙碌的父母并沒有看出姚清的反常。他們認為自己的教育方式?jīng)]有錯誤,在父母的眼里,姚清就是一個不懂事的小孩子。
姚清有什么事情都不愿意和父母說,她的秘密只和自己的朋友分享。有一次,姚清朋友的媽媽對姚清的媽媽說:“你們家姚清衣服扣子掉了,她讓我女兒把衣服帶到家里來,讓我替她縫。那時候我問她,你媽媽不會縫扣子嗎?姚清說,‘我不想讓媽媽縫。’”
聽到了這個情況,媽媽自然非常生氣,待姚清回家的時候,媽媽說起了這件事情,然后質(zhì)問姚清:“你為什么讓別的家長給你縫扣子,難道媽媽做不好這件事情嗎?”
姚清一直沉默不語,不回答媽媽的問題。不止是這樣,有時候當父母問姚清在學校里的一些情況,她也不具體回答。姚清的父母不得不和老師溝通。老師告訴父母,姚清在學校里表現(xiàn)并不孤僻,而且朋友也很多。
父母并不知道為什么自己的女兒會和他們這樣疏遠,女兒越大,父母對她的了解越少,不知道她心里在想什么,即使是問她,她也不輕易說出來。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隔閡越來越深,也變得越來越陌生。
父母認為在孩子面前,自己永遠是強大的角色。所以,無論什么時候都喜歡讓孩子聽自己的,服從自己的意見。這樣的孩子父母才會喜歡,才會覺得他們懂事聽話。如果孩子對家里的事情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見,就會被大人看做是瞎操心。這種時候,父母不但不會接受孩子的意見,往往還會批評孩子不正經(jīng)念書,整天只知道管閑事。
其實,在孩子看來,自己是家里的一分子,有參與家庭決策的權(quán)利。而父母讓孩子參與家庭決策,或者是讓孩子提出自己的意見和看法,不僅能和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而且還可以培養(yǎng)孩子獨立思考、獨立解決事情的能力。
溫先生的兒子在寫作文的時候,夸獎自己的爸爸是世界上最好的爸爸。溫先生和兒子的感情非常好,兒子無論有什么事情都第一個告訴溫先生。溫先生的很多朋友都很羨慕他和兒子的關(guān)系。溫先生說,自己和兒子除了是一對父子以外,更像是一對朋友。溫先生有一個和兒子溝通的制勝法寶,那就是他喜歡凡事征求孩子的意見。無論是家里的事情,還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他總是喜歡問兒子:“這件事情,我們該怎么辦呢?”
兒子在作文里寫道:“爸爸也會要求我,也會給我提供一些他的想法,但是他從不命令我,也不用爸爸的身份壓迫我,逼著我改變自己的想法,遵從他的意見。爸爸除了是我的爸爸,還是我的朋友。”
其實,有的時候,孩子需要家長充當?shù)慕巧⒉粌H僅是父親或者是母親,而是可以談心,可以平等交流的朋友。
溫先生教育兒子的方法,就是把自己當成是孩子的朋友。有一次,兒子考試考得不是很理想,非常害怕爸爸責罵自己。這一點,從兒子的眼神中就能讀出來。溫先生知道,孩子露出這樣的表情時,其實已經(jīng)知道自己錯了。他把自己放在兒子的立場上,覺得這個時候如果再批評兒子的話,無疑會讓兒子更加沮喪、失望。他對兒子說:“這次考試只是一個意外,爸爸相信你下次一定可以考好。你的實力,爸爸是知道的。”兒子聽見爸爸這樣說,當然也非常高興,拿著試卷,認真地分析了自己的錯誤,也認真地改正了錯誤。
有一次,兒子問溫先生:“老師都說我們是小皇帝、小公主,沒有吃過苦,所以都嬌氣,爸爸是這樣嗎?”
溫先生拍著兒子的頭說:“老師這樣說是因為他想讓你們變得堅強一點,勇敢一點。這是老師的一番苦心,其實爸爸知道你們每天都很辛苦,要上課,還要寫那么多作業(yè)。你們并不是沒有吃苦,但是相對來說比老師吃的苦要少一些而已。如果不想讓老師這樣說的話,你們就要做出成績,讓老師知道你們是能吃苦,不怕吃苦的孩子。”
兒子雖然沒有聽懂溫先生話中的全部含義,但確實是按照父親所說的方法做了。他變成一個懂事而且不怕吃苦的孩子,不但學習成績優(yōu)異,在學校里也很喜歡幫助別人。
溫先生成功的教育方法,讓兒子變得非常優(yōu)秀。溫先生說,其實自己并沒有做什么特別的事情,一般情況下他是不會給兒子提出什么要求的,他只是會給兒子提供一些參考意見。如果孩子有實在解決不了的問題,溫先生才會想辦法幫助兒子解決。他說自己和兒子始終站在一個平等的地位上,他要求自己做兒子父親的同時,更多的是和孩子交朋友。用平等的態(tài)度和孩子進行交流,讓孩子沒有壓迫感,感覺到自己是被尊重的。這樣,他自然而然也就會把自己的想法與家長分享。
父母蹲下身子和孩子說話,就是要用平等的態(tài)度和孩子進行有效的交流。如用家長的身份來壓迫孩子,要求孩子的話,只能讓孩子越來越疏遠父母。而平等地對待孩子,耐心地對孩子說出自己的意見和想法,像朋友一樣鼓勵孩子,這些都會讓孩子對父母更加親近、更加信任。
順其自然,給孩子犯錯的權(quán)利
俗話說:“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即使是家長也難免在工作和生活中犯錯誤,更何況是孩子。父母首先應該知道的是,孩子犯錯誤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小孩一般不會犯大錯誤,孩子犯的錯誤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家長必須給予糾正的。尤其是一些年紀小、約束能力比較差的孩子。容易犯不講衛(wèi)生、欺負弱小或者不愛護公物等錯誤,在孩子犯這種錯誤的時候,家長必須給予糾正,幫助孩子改掉這些壞毛病。還有一些錯誤是孩子能夠自己改正的,比如說遇到挫折、適應環(huán)境等情況。
當然很多家長并不喜歡“鼓勵孩子犯錯誤”這樣的觀點,相反很多家長喜歡自己的孩子從小就懂事,講道理,不無理取鬧。孩子上學的時候,喜歡孩子成績好、活潑開朗、興趣廣泛等。然而,對大多數(shù)家長來說,這只是一個很美好的愿望。95%以上的孩子,都會犯錯誤,都會給家長帶來諸多煩惱和麻煩。
其實,對孩子犯錯誤這一點來說,家長應該鼓勵而不應該制止。父母鼓勵孩子去犯錯,孩子心里才會有是非黑白的概念,正因為不斷地犯錯誤,才能不斷地糾正錯誤,自我完善。如果不給孩子犯錯誤的機會,孩子就會變得懶惰,不敢嘗試,依賴父母。
俗話說“失敗乃成功之母”、“吃一塹、長一智”,孩子總是要長大的,長大最重要的條件,也是必須經(jīng)歷的事情就是犯錯誤。一個生來就是完美的孩子,在現(xiàn)實中是不會存在的。孩子只有不斷地犯錯,才能不斷地成長。
在孩子犯錯誤的問題上,江先生就有自己的一套認識。在兒子很小的時候,他就給了孩子很多權(quán)利。他不會警告兒子說,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干。因為他知道,有的時候即使是自己警告了,兒子也會去嘗試的。
有一次,兒子嘗試用水果刀削蘋果,因為他根本不知道水果刀是危險的東西。江先生事先警告過兒子,這個東西非常鋒利,如果不小心,它會把你的手指割破。江先生警告過兒子以后,就不再管他。結(jié)果沒出所料,兒子的手指果然被水果刀給割破了。他哇哇大哭起來,江先生沒有說話,也沒有抱怨和責怪兒子,而是在一邊小心地給孩子處理傷口。
傷口包扎完畢,江先生問兒子:“在你削蘋果之前,我對你說過什么?”
兒子回答道:“您說刀會割破我的手指。”
江先生認真地看著兒子問:“那么結(jié)果呢?”
“結(jié)果我的手指真的被割破了。”兒子回答道。
“我的警告是錯誤的嗎?”江先生問兒子。
“不,爸爸你是對的,我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