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工作狂
- 彼得·林奇傳
- 橡樹理財
- 2042字
- 2015-12-28 11:25:32
每只股票后面都有一家公司,優秀的投資者需要了解這家公司在干什么。
——彼得·林奇
在美國富達麥哲倫基金公司,喬治·沙利文先生對彼得·林奇最為欣賞。彼得·林奇能夠獲得事業的成功,與他的大力提拔也是分不開的。當然,美國富達麥哲倫基金公司也因彼得·林奇的加入而獲益匪淺。
應該說,是喬治·沙利文給了彼得·林奇一個成就事業的機會,而彼得·林奇則給麥哲倫基金公司帶來了豐厚的利潤。
從私人情感上講,在彼得·林奇的心目中,喬治·沙利文即像自己的父親一樣關照他,又像一個恩師竭盡全力地指導他。所以說,如果沒有喬治·沙利文先生,彼得·林奇也許不會選擇金融專業并在這一領域中獲得非凡成功。
因此,彼得·林奇在進入美國富達麥哲倫基金公司以后,每天工作長達十五六個小時,一方面他想以此來回報喬治·沙利文對自己的厚愛,另一方面他對自己的工作有著著魔一般的狂熱。因此,在美國富達麥哲倫基金公司,大家認為他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工作狂。
說彼得·林奇是個工作狂一點也不為過。他每天要閱讀厚達幾英尺的文件,而且還要處理上千條股市資訊,在這些資訊中,有些是彼得·林奇精心收集來的,而有些則是在偶然間得到的。通過對各種資訊的分析,彼得·林奇對每份資料都要保證充分理解,這樣在需要作出決策時才能做到快速敏捷。
彼得·林奇有兩個助手:一個專門負責打電話及走訪公司;另一個則專門收集華爾街的資訊及出席各種會議。
彼得·林奇還經常從股票經紀人那里獲取股市資訊,他認為這是一個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因此,每個月,彼得·林奇都要會見200個以上的股票經紀人。如果沒有時間見面,彼得·林奇每天要接聽至少10個以上經紀人的電話。為了節省時間,彼得·林奇一般委派他的助手接聽電話,然后根據經紀人留下的資訊,選擇他感興趣的回電話。
彼得·林奇每年要至少走16萬公里的路程,對全國各地的上市公司進行實考察。彼得·林奇平均每個月大約需要走訪40至50家公司,并且還要與這些公司的總裁談話,以便更全面了解該公司。隨著走訪的公司越來越多,彼得·林奇發現有些公司的總裁披露的資訊非常有限,有的則明顯夸大其詞,也有的是誠信可靠的。在這種情況下,彼得·林奇必須了解他們的類型,懂得如何把握聽到的資訊,才能立于不敗之地。因此,彼得·林奇特別喜歡參加由經紀人組織的地區性公司會議。這時,他可以很快地了解多家公司的情況,同時各家公司為了在這些會議上顯露頭角,都會派出他們最優秀的經紀人,并且用最簡練、最富含資訊的方式介紹他們公司的情況,同時還會留下專門解答問題的時間。
彼得·林奇不斷地奔波于各家公司,尋找投資機會,根據有關的資訊分析尋找“明星股票”。雖然當時,也有一些投資者也和彼得·林奇一樣奔波,然而,他們大多不可能做到像彼得·林奇那樣努力和勤奮。因此,在當時華爾街的投資界,不管是閱讀資訊還是出差考察,恐怕沒有人比彼得·林奇更努力,也沒有人比他閱覽及了解的范圍更廣了。
在當時,許多非職業的投資者把自己想像成福爾摩斯,待在他們的辦公室里,不許任何人進來交談,而是通過閱讀和思考來“破案”。這些調研人員認為只要他們坐在載有電視屏幕和事件記錄的辦公桌旁,做充分的研究工作,然后“美元就會滾滾而來”,其實事情并非如此簡單。這些做法僅僅是專業人員的起點,現在他也許正是那些非專業人員的買主或賣主。所以,在彼得·林奇看來,優秀的投資者更善于利用他所能得到的每樣工具,而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獲得第一手資料。
彼得·林奇在投資實踐中并不像大多數投資者那樣,將投資局限在有限的行業內,他涉足任何領域的任何股票。當他一旦發現投資良機時,他不一定作深入的調整和過多的分析,就會毫不猶豫地采取行動。當然,這既需要天生的洞察力,又需要在這方面有長期研究基礎之上的確切判斷。如果某個新政策或某一趨勢對某一行業有利,彼得·林奇通常不會只買最好的一家公司股票,而是買入一批能從中受益的公司股票,也許有幾家,或許十幾家,然后再進行進一步調查研究,篩選出最佳公司的股票保留下來長期持有,再將其余的賣掉。
此外,從同行那里獲取有價值的信息也是彼得·林奇非常重視的。投資者一般都有或正式或松散的聯盟,大家可以通過舉行的聯盟會議交換思想,互通有無,并從中獲取有價值的資訊。彼得·林奇說:“當然他們不會把他們要購買的哪只股票告訴你,但你跟他們進行交流的同時會獲取豐富的資訊,甚至有些資訊是你想像不到的?!边@是不難理解的,這些經驗豐富的基金經理們,他們每人背后都有數百位的經紀人為其提供資訊,可以說他們是處于這種“智力食物鏈”的最頂端,他們當然有比經紀人更豐富的資訊資源。
彼得·林奇的投資方法一般采用一種以價值為出發點進行比較的方法,但他從不將自己局限于一種股票,小公司股票、高股息股票、成長股等等,只要股價合理他都會買。一般情況下,他認為某一股票在其價格收益乘數是公司增長率的一半時,就是一個好的購入時機,而價格收益乘數為公司增長率的兩倍時購進則可能是一個糟糕的投資。因此,通常情況下,彼得·林奇喜歡那些低價格收益乘數的那些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