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重回麥哲倫
- 彼得·林奇傳
- 橡樹理財
- 3986字
- 2015-12-28 11:25:32
實際上,華爾街是按照希臘思維方式運作的。古希臘人習慣于一坐就是幾天,在那里辯論一匹馬有多少顆牙齒。一只鳥身上有多少根羽毛,一棵蘋果樹上會結多少個蘋果,而不是親自去看看。
——彼得·林奇
1969年,彼得·林奇終于服完了兩年的兵役。
當時,時任美國富達麥哲倫基金公司總裁的喬治·沙利文依然十分看重彼得·林奇的投資才華,于是他破格任用了一個沒有工作經驗的退隊軍人,為了讓他發揮特長,喬治·沙利文把彼得·林奇安排到了公司股市研究部,仍然讓他從事市場調研工作。
因為彼得·林奇在暑假實習期間,出色的工作給公司帶來了巨大的投資回報。彼得·林奇不負厚望,一上任就展開了對投資公司整個投資股本的研究工作。
彼得·林奇的調查工作主要針對基金經理選擇好的假設中的股票,對該公司進行詳細的調查和分析。
彼得·林奇調研的主要內容為
公司所處的行業及主導產品在此行業中的地位,市場占有率及分布區域,主要經營范圍及其經營狀況,兼營業務和經營狀態;
公司主導產品的上下游產品的狀態及市場容量,公司主導產品的前景及市場與未來市場的容量及市場缺口,該公司潛在的競爭對手;主導產品在同行業檔次的定位,技術水平、科技含量,科研開發能力,市場營銷體系的開發、建設和布局,是否有穩定的客戶群。
這些調研工作,可以評定一個公司是否有持續穩定發展的能力和面對市場日益激烈的競爭是否有堅強有力的保障。
另外,彼得·林奇在調查報告上,還對上市公司募集資金投入項目的建設情況及進度、預期產生利益的大小及時間段、募集資金投入項目的市場做了詳細的分析。
彼得·林奇的調研報告最有價值的是他對上市公司的最新動態研究,并且通過對該公司新項目投入的狀況和未來收益的估算,對企業的實際價值作一個科學的預期。再通過對該公司新項目發展進度和利益產生時間的把握,可以使投資管理層人員先人一步,提前以較低價格收集二級市場上的廉價股票。在未來此項目價值普遍得到市場的認可時,這種認可便反映到股價上,這樣投資者便可以提前實現該股票的價值回歸。
除此之外,彼得·林奇的調查還要研究國家宏觀經濟政策,以及股市大盤走勢,分析出合適的入市時機。同時他還要研究個股,因為研究個股歷史走勢后,更有助于投資管理層了解原主力所剩倉位情況,對那些原主力倉位派發完畢的,股價處于歷史底部的個股進行收集。以免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錯誤。
彼得·林奇是在特殊時期來到美國富達麥哲倫基金公司的,特殊日期就是當時的美國正陷入越南戰爭的泥潭不能自拔。當時越南戰爭對美國經濟的影響直接決定著華爾街的整體投資走向。因此,對越南戰事的調研,也成為彼得·林奇的必須作的研究課題之一。
通過研究,彼得·林奇發現,越南戰爭不僅導致了美國國內劇烈的動蕩,引發了政治危機,而且隨著越南戰爭的逐步升級,美國戰時經濟也日益陷入了困境,越戰的失敗也成為美國世界霸權地位衰落的重要標志。
根據美國預算與管理辦公室(Officeof Budgetand Management,OMB)統計,越南戰爭美國官方實際軍事支出是1347億美元,其中1965年最少,1969年最多,是288億美元,每年平均149.7億美元。通過比較越戰開支占此時期國防費用以及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可以看到,越戰的實際軍事支出為同期美國國防支出的212%,比重最大的是在1968和1969年,分別占當年國防開支的34.4%和36.7%,最少的1965年僅占0.2%;同時越戰開支占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5%,比重最大的也是在1968和1969年,達到了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3%。越戰的軍事支出自1965年逐年增加,1969年達到頂峰,此后不斷下降。
美國經濟從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直到整個70年代,進入了長期停滯的時期。越戰是導致美國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經濟困境的重要原因。
20世紀70年代,隨著越戰的結束,國際局勢緩和,但美國軍費支出卻反而大幅增加。1974年到1979年,美國這6年的軍費開支增長幅度最低為4.2%,最高則超過了11.9%。此外,約翰遜政府的國內計劃極其龐大,當時的政府撥款,無異于杯水車薪。越戰雖然轉移了民眾的注意力,占用了政府預算,但其開支總體來說對國內項目的影響是比較微弱的。
另外,越南戰爭直接造成美國通貨膨脹。從1965年到1970年,美國消費物價指數的年增長率分別為16%、3.0%、2.8%、4.2%、5.4%、5.9%,美國國內通貨膨脹呈加速發展趨勢。通貨膨脹開始于越南戰爭并在20世紀70年代以后成為困擾美國經濟的重要因素。
在此期間,美國民眾對這種情形感到了厭倦,反戰情緒空前高漲。雖然在戰爭初期,由于投資者對戰爭的狂熱,使得股票市場形勢一片大好,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美國人開始對這場戰爭產生了懷疑,而這些懷疑將在股市上體現出來。
彼得·林奇通過對以上各方面問題的研究,為美國富達麥哲倫基金公司在股票市場上的投資方面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投資依據。而隨著彼得·林奇的調查推斷在股票市場上得到不斷的驗證,使得美國富達麥哲倫基金公司在越戰期間保持了一個相當高的投資回報率。
于是在彼得·林奇正式來到美國富達麥哲倫基金公司的兩年后,他被任命為富達麥哲倫基金公司研究部門副主任。在整個華爾街投資公司來說,這種如此年輕便被很快提職的情況是非常少見的。
成為公司管理層一員之后,彼得·林奇并沒有放棄實地考察和系統分析的調研工作,而隨著他在鋼鐵、鋁業、化學、紡織以及包裝等行業的市場分析,使得整個美國富達麥哲倫基金公司的業務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同時彼得·林奇也累積了大量的實際經驗。
這一段時間的調研工作為彼得·林奇深入了解證券業務提供了良機。在此期間,他走訪了很多知名公司,收集了大量可靠的情報,并篩選出了最有前途的上市投資公司。
1974年,30歲的彼得·林奇因其出色的工作業績被提升為研究部主任,成為整個華爾街最年輕的基金研究主管。
彼得·林奇上任當天,華爾街股市受到美國停止介入越南戰爭的影響而大跌。而且這種下跌的情況一直持續到彼得·林奇出任研究部主任的三個月之后,這段時期道·瓊斯工業指數下跌了250點。
彼得·林奇在回憶這段經歷的時候說:“每當我被提升,股市就看跌。”后來,彼得·林奇還把這一奇妙的現象稱為“林奇定律”。
由于彼得·林奇的出色表現,30歲時就成為華爾街頗有影響力的人物。他在替公司工作的同時,自己也購買了一些股票,并且也獲了豐厚的利潤。他和卡羅琳婚后生了3個女兒。他的家庭幸福美滿,他的事業一帆風順。
然而在彼得·林奇事業與家庭都一帆風順之時,他與同事再一次發生沖突。當時,彼得·林奇是做股票市場研究工作的,但他對股市預測不屑一顧,因為他認為對市場進行預測并不重要。然而彼得·林奇的這一理論在整個華爾街,被認為是一個“笑話”。
雖然在華爾街,有一些投資者也對股票市場預測顯得漠視,但是沒有預測也就沒有投資的決策性,更不可能為投資者提供參考投資信息。然而如果必須進行預測,你就要沒完沒了地預測。但彼得·林奇認為,這種預測都是紙上談兵的行為,根本不可能對投資有任何幫助。彼得·林奇還認為,世界上沒有一個專家可以準確地預測出股市的走勢,更不可能預測出個股的波動。因為,預測是一種沒有意義的工具。
彼得·林奇還認為股票投資專家對股市沒有太大的意義。當時全美國有數以千計的投資專家天天在辦公室里研究哪種股票會上漲。他們所提供的結果所起到的作用,只是起到堅定投資者錯誤或正確選擇的心理依據而已,至于賺錢還是賠錢則完全聽天由命了。因此,彼得·林奇認為,股票投資專家的話有時根本不可信,而且他們得出的預測對股票發展起不到多大的作用,相反,還會給股民增加風險。
然而當時華爾街的股票投資專家每天都在研究投資者穿戴的變化、期貨催交股款的比例以及聯邦儲備銀行的貨幣供應政策、外國投資等情況,并且常常依據這些情況來判定股市的漲落。但彼得·林奇認為這些專家并不能預測到任何有助于股票投資的東西。彼得·林奇與華爾街投資專家的分析直接影響到了美國富達麥哲倫基金公司的投資,而且實踐證明,彼得·林奇是對的。
彼得·林奇還相信利率和股市之間確實存在著微妙的關系,但卻并不相信誰能用金融規律來預測利率的變化方向。他建議那些搞預測的經濟學家到巴哈馬群島去隱居、喝朗姆酒、游游泳、釣釣魚,因為如果他們一生中能夠預測對兩次,那么他們就該是百萬富翁了。既然都能成為百萬富翁,又何必為了幾萬美元的薪水而把時間花費在枯燥無味的辦公桌前呢?
彼得·林奇甚至刻薄地說:“如果全世界所有的股票投資專家一個接一個地辭職,那也并非是什么壞事。”
彼得·林奇還對華爾街的主要投資理念——美國經濟“每五年會出現一次衰退”的理論不屑一顧。他說:“我找遍了美國憲法,上面沒有一條、一款寫著美國每五年就要遇上一次衰退。”
彼得·林奇表示說,如果真的要面臨衰退,他倒希望有人提前發出警告,以便他能調整一下他的投資配額表,但遺憾的是大家都是在衰退之后才會清醒。只有事情發生之后,才有人能看出事情的真相。
彼得·林奇也有一些關于股市的見解,不過總的來說他的見解就是沒有見解。因為現實中,股票的漲落都處于一種非理性當中,僅僅分析有關指數的漲落并不能對所有的個股都有參考作用。指數實際上是一種非理性的理性產物,或理性中的非理性產物。
看看每天的股市就知道了,指數上升,有的股票卻在下跌;指數下跌,有的股票卻在上漲。那么這些上升或下跌的指數對下跌或上漲的個股來說有什么意義呢?
歸根到底,對股票有影響的只是該公司的經營業績和發展的前景。
要獲得上市公司第一手資料,只有通過腳踏實地的調查才能了解,彼得·林奇堅信,只有通過實際考查,才能使自己能夠真正把握股市脈搏。
由于彼得·林奇在股票調研上的成功,在升職為研究部主任以后,彼得·林奇很快就被喬治·沙利文任命為美國富達麥哲倫基金公司投資委員會成員,這使他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到具體的投資決策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