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替代李信為大將,率領六十萬大軍,聲言討伐楚國。項燕固守東岡以拒敵,見秦兵眾多,派使者飛報楚王,請求增添精兵強將。楚王又發兵二十萬,派將軍景騏率領,以幫助項燕。再說王翦將六十萬兵力屯扎在天中山,營連著營將近十里,堅壁固守,項燕每天派軍隊去挑戰,王翦始終不出兵。
項燕說:“王翦是一員老將,怯戰倒是對的。”王翦讓兵士休息沐浴,每天殺牛設餐,與士兵一起飲食,將士們心中感激,都愿為王翦效力,屢次請戰,王翦都用醇酒招待他們。如此數月,士卒白天無事可干,就練習投石、超距等游戲。范蠡的《兵法》對投石、超距有所記載:所謂投石,就是將十二斤重的石塊,放在立著的木頭上擊出,石塊能達三百步遠就算贏了,不到的就算輸;那些更有力的人,能用手甩石頭達三百步遠的,就更勝一籌。所謂超距,就是立一橫木,離地七八尺,跳躍而過,以此比賽勝負。王翦每天派各營的小官吏,記住每一個兵士的勝負情況,以了解兵士力量的強弱。對外則越發謹慎地作出自守的樣子,而且不許兵士到楚國境內去樵伐,楚國人誤入了他的營地,他用酒食犒勞并放還。兩軍對峙一年有余,項燕終究沒有得到戰斗的機會,以為王翦名義上說是討伐楚國,實際上是保護著自己,因此就放松了戰備。
忽然有一天,王翦大宴將士,說:“今天我與諸位一起去破楚國!”將士個個磨拳擦掌,爭先奮勇。于是選出驍勇有力的兵士近二萬人,稱他們為壯士,另立為一軍,作為先鋒。將軍隊分成若干隊從不同的道攻打楚國,吩咐楚軍一旦失敗,馬上分頭占領土地。項燕沒有料到王翦突然攻擊,倉皇出來迎戰。二萬名壯士蓄積力量已經多時,都想一試身手,于是大喊著沖向楚軍的陣地,一人足以對付百人。楚兵大敗,屈定第一仗就被打死。項燕與景騏,率領著敗兵從東面撤退,王翦乘勝追擊,又與項燕的殘部在永安城大戰,取得了勝利。王翦接著又攻下了西陵,荊州、襄陽兩地頓時都驚慌萬分。王翦分兵一半與副將蒙武,讓他屯兵鄂渚,向湖南的各郡縣發布檄文,宣傳秦王的威勢和德行。自己率領另一半軍隊直趨淮南,去攻打壽春,一面又派人去咸陽報捷。項燕到淮上招募兵士未回,王翦乘虛急攻,壽春城遂被攻破。
景騏在城樓上刎頸而死,楚王負芻被虜。秦王發駕親自到樊口接受俘虜,定負芻有弒君之罪,貶為平民百姓。命令王翦的軍隊與鄂渚的屯軍會合,以收復荊、襄,于是湖、湘一帶的郡縣,聽到風聲,都驚恐萬狀,潰不成軍。
再說項燕在淮上招募到二萬五千名兵士,走到徐城,正碰上楚王的同母兄弟昌平君逃難來到,他告訴項燕說:“壽春已被攻破,楚王被俘虜去了,死活不知。”項燕思量:“吳、越有長江作防線,方圓又有千里,還可以建立一個新的國家。”于是率領那些人渡過長江,尊奉昌平君為楚王,建都蘭陵,訓練士兵,守衛城市。
再說王翦平定了淮北、淮南兩地后,去鄂渚謁見秦王,秦王盛贊了他的功勞后說:“項燕又在江南立了楚王,怎么辦?”王翦說:“對楚國來說,有利的地方只有江、淮,今淮北、淮南皆被我們占領,他們茍延殘喘于江南,只要大兵一到,馬上就會投降的。哪里值得您憂慮呢!”秦王說:“王將軍年紀雖大,壯志可是未減啊!”第二天,秦王啟駕回咸陽,仍然留下王翦以及軍隊,派他們攻打江南。王翦命令蒙武在鸚鵡洲造船。一年多船造成,順著長江而下,守江的楚軍抵御不住,秦兵于是登上了江南。留下十萬兵士屯扎黃山,以斷長江的出口。大軍從朱方進圍蘭陵,在蘭陵周圍扎下營盤,軍士的喊叫聲響徹云天。夫椒山、君山、荊南山等處,皆布滿軍隊,以斷絕越中救兵的來路,項燕帶領全城的官兵,與王翦在城下交鋒。第一個回合下來,秦兵稍稍有些退卻。王翦將壯士分為左右兩隊,每個人都拿著短兵器,大聲吶喊著沖入敵陣。蒙武親身殺死了一員裨將,又生擒一人,秦兵的勇氣增加了十倍。項燕又一次大敗,逃回城中,加固城門以便防守。王翦用云梯仰面進攻,項燕用火箭射殺兵丁,燒壞了云梯。蒙武說:“項燕已成了鍋中的魚了!如果壘土與城墻一般高,四面八方一起加快攻城的速度,我眾彼寡,他們守備不周全,不消一月,城池必破。”王翦聽從了他的計策,加快了攻城的步伐。昌平君親自巡視城市,為流箭射中,軍士將他扶回行宮,半夜里就死了。項燕哭泣著說:“我之所以茍且偷生在此,是因為羋氏一脈沒有斷絕啊!我如今還有什么希望啊!”仰天長號三聲,用劍刎頸而死。蘭陵城中大亂,秦兵于是登上城墻打開了城門。王翦帶領著整齊的隊伍進了蘭陵城,安撫居民。又率大軍南下,到了錫山。軍士埋鍋做飯,在掘地時發現了一塊古碑,上面刻有十二個字:有錫兵,天下爭;無錫寧,天下清。王翦找來當地人問情況,當地的土著說:“錫山是慧山的東峰,自周平王東遷到雒那一年,這山就出產鉛錫,于是命名為錫山。四十年來,取用不完。近日鉛錫漸漸少了,這塊碑也不知道是誰做的。”王翦感嘆地說:“這塊碑的顯露,說明天下從此將漸漸安定了!難道古人先已得知了定數,所以埋下這塊碑以告示后人嗎?今后當稱這地方為無錫。”——今天無錫的縣名,就是從這句話中而來的。
王翦的軍隊經過姑蘇,姑蘇的守臣將城市交出以示投降。于是渡過浙江,一路掃平了越國地界。越王的子孫,自從越國滅亡后,散居在南江到天臺一帶,依海而居,皆自稱君長,互相之間沒有統屬關系。到了此時,聽說了秦王的威德,都向王翦投降。王翦收下了他們的版圖與戶冊飛快地報告給秦王,同時平定了豫章,建立了九江、會稽兩個郡縣。楚國的社稷到此就絕斷了。
——這是秦王二十四年時發生的事。楚國自從周桓王十六年,武王熊通強大并稱王開始,每年并吞小國,歷經五代傳到莊王旅,得以稱霸,又經過五代到昭王珍,幾乎被吳國所滅,又六代到威王商,兼并了吳越之地,接著江淮一帶都歸屬于楚國,楚國幾乎占有了天下一半的土地,懷王槐任用了奸臣靳尚,被秦國所欺負,國力逐漸衰弱,又傳五代到負芻,而國家被秦國所吞并。
史臣記述如下:鬻熊之嗣,肇封于楚;通王旅霸,大開南土。子圍篡嫡,商臣弒父;天禍未悔,憑奸自怙。昭困奔亡,懷迫囚苦,襄烈遂衰,負芻為虜。
王翦平定了楚國后,班師回了咸陽,秦王賞賜他黃金千鎰,王翦告老,仍舊回到了頻陽。秦王拜王翦的兒子王賁為大將,前往遼東討伐燕王。秦王囑咐他說:“將軍如果在遼東取得了勝利,乘著破竹之勢,一鼓作氣再攻下代國,那樣就不用再麻煩動兵了。”王賁帶兵渡過鴨綠江,圍住了平壤城,擊破了它,俘虜了燕王喜送到咸陽,被貶為百姓。燕國自召公開始,第九代是惠侯,那年周厲王投奔彘地,又傳八代到莊公,是年齊桓公討伐山戎,為燕國開辟了五百里疆界,燕開始強大,又經過十九代到文公,而蘇秦將合縱的計策向他傳授,文公的兒子易王開始稱王,列于七國之中,易王傳位于噲,噲被齊國所滅,噲的兒子昭王又恢復了國號,經過四代到喜,而國終究為秦國所滅。史臣記述如下:召伯治陜,甘棠懷德;易王僭號,齒于六國。噲以懦亡,平以強獲;一謀不就,遼東并失。傳四十三,年八九伯,姬姓后亡,召公之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