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9章 哀公卷第二十(起元年盡十四年)(1)

  • 春秋谷梁傳
  • 榖梁赤
  • 3272字
  • 2015-10-08 14:32:01

哀公元年

(公元前四九四年)

經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譯文】

元年,春天,周歷正月,哀公即位。

經楚子、陳侯、隨侯、許男圍蔡。

【譯文】

楚王、陳侯、隨侯和許君領兵圍攻蔡國。

經鼷鼠食郊牛角,改卜牛。夏,四月,辛巳,郊。

【譯文】

鼷鼠咬傷了郊祭選用的牛的角,占卜改用別的牛。夏季,四月辛巳日,舉行郊祭。

傳此該之變而道之也。于變之中,又有言焉。鼷鼠食郊牛角,改卜牛,志不敬也。郊牛日展斛角而知傷,展道盡矣。郊自正用至于三月,郊之時也。夏四月郊,不時也。五月郊,不時也。夏之始可以承春,以秋之末承春始,蓋不可矣。九月用郊,用者,不宜用者也。郊三卜,禮也。四卜,非禮也。五卜,強也。卜免牲者,吉則免之,不吉則否。牛傷,不言傷之者,傷自牛作也,故其辭緩。全曰牲,傷曰牛,未牲曰牛。其牛一也,其所以為牛者異。有變而不郊,故卜免牛也。已牛也,其尚卜免之何也?禮,與其亡也,寧有,嘗置之上帝矣,故卜而后免之,不敢專也。卜之不吉,則如之何?不免。安置之?系而待。六月上甲,始庀牲,然后左右之。予之所言者,牲之變也,而曰我一該郊之變而道之何也?我以六月上甲始先庀牲,十月上甲始系牲,十一月,十二月,牲雖有變,不道也。待正月,然后言牲之變,此乃所以該郊。郊,享道也,貴其時,大其禮,其養牲雖小,不備可也。子不志三月卜郊何也?自正月至于三月,郊之時也。我以十二月下辛,卜正月上辛,如不從,則以正月下辛,卜二月上辛。如不從,則以二月下辛卜三月上辛。如不從,則不郊矣。

【譯文】

這里全面說說郊祭的變通情況,在變通之中,有值得重點說的。選作郊祭用的牛被小鼠咬傷了,就要占卜,改用別的牛。記載它,是為表明君王不敬天。郊牛的角每天都要看,全面地看。郊祭是從正月到三月舉行。四用就不合乎季節了,五月也不合時宜。(不過)夏季的開始(四、五月)接著春末,(還不算太過時)。如果用秋末接著春天的開頭,大概不可以。九月舉行郊祭不可以。用,是不該用的意思。郊祭要占卜三次,這合于禮。四次,不合于禮。卜五次,就更勉強了。如果祭祀用的牲受了傷,要占卜可不可以免掉用牲。占卜吉利就免,不吉利就不能免。有時,郊牛受傷了,經文不記(如宣公三年經文),那因為是牛自己弄傷的,所以經文措辭也和緩。郊祭用的牛沒有受傷時稱牲,受了傷稱牛,沒有選為郊祭用的也稱牛。一樣的牛,用以稱呼它的名稱不一樣。有了變化不能郊祭,就得占卜是否不用牛做祭祀的犧牲。牛已有傷不能用了,為什么還占卜是否不用牛呢?占卜,合于禮。與其不占卜,寧可占一下好,放到上天那兒決定吧。所以應占卜而后決定是否不用牛,不能擅自決定。如果占卜不吉利,就不能免掉用牲。怎么安置受傷的牛呢?把它拴起來等候處置。六月上旬的甲日,才備選出新牛做祭祀用的牲,然后再處置受傷的牛。我以上所說的,是牲牛的變通情況。而前面,我說過要全面說郊祭的變通情況,是什么呢?在六月上旬的甲日準備好祭祀用的牲,十月上旬的甲日把選好的牲牛拴上,好好飼養。十一月,十二月,牲如有變化,當然要卜選更換,自不待說。等到正月,才著重說說牲牛有變故的情況,這就是全面說了郊祭。郊祭,是獻上犧牲讓天神享用。季節很重要,禮儀要盛大。至于養的牲,即使小點也可以。你不知道三月占卜郊祭是什么意思吧?從正月到三月是郊祭的季節。在十二月下旬的辛日占卜正月上旬的辛日。如果不吉利,再在一月下旬的辛日占卜二月上旬的辛日。如果不吉利,就在二月下旬的辛日占卜三月上旬的辛日。如果還不吉利,就不舉行郊祭了。

經秋,齊侯,衛侯伐晉。

【譯文】

秋季,齊侯和衛侯領兵攻伐晉國。

經冬,仲孫何忌帥師伐邾。

【譯文】

冬天,魯卿仲孫何忌領兵攻伐邾國。

哀公二年

(公元前四百九十三年)

經二年,春,王二月,季孫斯、叔孫州仇、仲孫何忌帥師伐邾,取漷東田及沂西田。癸巳,叔孫州仇、仲孫何忌及邾子盟于句繹。

【譯文】

二年春,周歷二月,季孫斯、叔孫州仇和仲孫何忌領兵攻打邾國,得到漷水以東和沂水以西的土地。癸巳日,在句繹簽盟。

傳漷東,未盡也。沂西,未盡也。三人伐而二人盟何也?各盟其得也。

【譯文】

經文記“漷東”,表明漷水附近的土地沒有全部得到。記“沂西”,表明沂水附近的土地沒有全部得到。三個人領兵攻伐,卻兩個人簽盟,是為什么呢?說是各自為自己所得簽盟。

經夏,四月,丙子,衛侯元卒。

【譯文】

夏天,四月丙子日,衛靈公去世。

經滕子來朝。

【譯文】

滕國國君來魯朝見。

經晉趙鞅帥師納衛世子蒯聵于戚。

【譯文】

晉國趙鞅領兵讓衛國太子進入戚邑。

傳納者,內弗受也。帥師而后納者,有伐也。何用弗受也,以輒不受也。以輒不受父之命,受之王父也。信父而辭王父,則是不尊王父也。其弗受,以尊王父也。

【譯文】

用納字,表明衛國不接受他。領兵送他回國,說明是經過攻打才進入。衛國由于什么不讓蒯聵回國?因為輒不接受他。輒不聽父命,而聽祖父之命。如果輒信任父親不聽祖父的話,這就是不尊敬祖父。輒不讓父回國,是尊敬祖父。

經秋,八月,甲戌,晉趙鞅帥師及鄭罕達戰于鐵,鄭師敗績。

【譯文】

秋季,八月甲戌日,晉卿趙鞅領兵跟鄭國的罕達在鐵地作戰,鄭軍大敗。

經冬,十月,葬衛靈公。

【譯文】

冬季,十月,安葬衛靈公。

經十有一月,蔡遷于州來,蔡殺其大夫公子駟。

【譯文】

十一月,蔡國遷移到州來。蔡國殺了自己的大夫公子駟。

哀公三年

(公元前四百九十二年)

經三年,春,齊國夏、衛石曼姑帥師圍戚。

【譯文】

三年春,齊國的國夏和衛國石曼姑領兵包圍戚邑。

傳此衛事也,其先國夏何也?子不圍父也。不系戚于衛者,子不有父也。

【譯文】

這是衛國的事,為什么先記國夏?因為兒子不能圍攻父親。不把戚地跟衛國聯系上,是表示兒子不愿有這么個父親。

經夏,四月,甲午,地震。

【譯文】

夏季,四月甲午日,發生地震。

經五月,辛卯,桓宮、僖宮災。

【譯文】

五月辛卯日,桓公的廟和僖公的廟著火。

傳言及,則祖有尊卑。由我言之,則一也。

【譯文】

如果用了“及”字,就表明祖宗有尊卑之別了。從我的角度說,祖宗的地位是一樣的。

經季孫斯、叔孫州仇帥師城啟陽。

【譯文】

季孫斯和叔孫州仇領兵在啟陽修筑城墻。

經宋樂髡帥師伐曹。

【譯文】

宋國的樂髡領兵伐曹國。

經秋,七月,丙子,季孫斯卒。

【譯文】

秋季,七月丙子日,魯卿季孫斯去世。

經蔡人放其大夫公孫獵于吳。

【譯文】

蔡國把它的大夫公孫獵放逐到吳國。

經冬,十月,癸卯,秦伯卒。

【譯文】

冬天,十月癸卯日,秦惠公去世。

經叔孫州九,仲孫何忌帥師圍邾。

【譯文】

叔孫州仇和仲孫何忌領兵圍攻邾國。

哀公四年

(公元前四百九十一年)

經四年,春,王二月,庚戌,盜弒蔡侯申。

【譯文】

四年春,周歷二月,庚戌日,強盜殺死了蔡侯。

傳稱盜以弒君,不以上下道道也。內其君而外弒者,不以弒道道也。春秋有三盜,微殺大夫謂之盜,非所取而取之謂之盜,辟中國之正道以襲利謂之盜。

【譯文】

說盜賊殺了國君,這不是用上君下臣的關系記述的,是用外殺內的關系記述的,不用下殺上的關系記的。春秋經記有三種盜,小民殺大夫叫盜;不該取得的硬要取得叫盜;用夷狄人的手段偷得名利的叫盜。

經蔡公孫辰出奔吳。

【譯文】

蔡國的公孫辰逃到吳國。

經葬秦惠公。

【譯文】

安葬秦惠公。

經宋人執小邾子。

【譯文】

宋國捉住了小邾國的國君。

經夏,蔡殺其大夫公孫姓、公孫霍。

【譯文】

夏天,蔡國殺了自己的大夫公孫姓和公孫霍。

經晉人執戎蠻子赤歸于楚。

【譯文】

晉國抓住戎蠻的頭領赤,把他送給楚國。

經城西郛。

【譯文】

魯國在西部修筑外城。

經六月,辛丑,亳社災。

【譯文】

六月,辛丑日,毫城的土地廟鬧火災。

傳亳社者,亳之社也。亳,亡國也。亡國之社以為廟,屏戒也。其屋亡國之社,不得上達也。

【譯文】

亳社,就是亳城的土神廟。“亳”是已經滅亡了殷商的國都。亳社要立在別的廟之外,以為屏蔽。亳社上頂有覆蓋,不能通上天。

經秋,八月,甲寅,滕子結卒。

【譯文】

秋天,八月甲寅日,滕頃公去世。

經冬,十有二月,葬蔡昭公。

【譯文】

冬季,十二月,安葬蔡昭公。

經葬滕頃公。

【譯文】

安葬滕頃公。

哀公五年

(公元前四百九十年)

經五年,春,城毗。

【譯文】

五年,春天,魯國在毗地修城墻。

經夏,齊侯伐宋。

【譯文】

夏天,齊國攻伐宋國。

經晉趙鞅帥師伐衛。

【譯文】

晉卿趙鞅領兵攻伐衛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宁县| 介休市| 乐昌市| 工布江达县| 宝应县| 呼玛县| 原平市| 昌宁县| 滨海县| 荥经县| 绥中县| 固安县| 佛山市| 白河县| 锡林郭勒盟| 额敏县| 南通市| 绥阳县| 清丰县| 陆丰市| 达孜县| 锡林浩特市| 竹山县| 安多县| 阿尔山市| 高要市| 平塘县| 江达县| 隆昌县| 永年县| 宽城| 定西市| 文昌市| 西乌珠穆沁旗| 安溪县| 鹰潭市| 阜阳市| 泰州市| 若尔盖县| 黄山市| 基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