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昭公卷第十八(起十四年盡三十二年)(1)
- 春秋谷梁傳
- 榖梁赤
- 3913字
- 2015-10-08 14:32:01
昭公十四年
(公元前五百二十八年)
經十有四年,春,意如至自晉。
【譯文】
十四年春,季孫意如從晉國回到魯國,告祭祖廟。
傳大夫執則致,致則名。意如惡,然而致,見君臣之禮也。
【譯文】
大夫出國,如果被抓,回國后要告祭祖廟,這樣的要記載名字。季孫意如很壞,但是也要記他告祭祖廟。這是為表現君臣之禮義。
經三月,曹伯滕卒。
【譯文】
三月,曹武公去世。
經夏,四月。
【譯文】
夏季,四月。
經秋,葬曹武公。
【譯文】
秋天,安葬曹武公。
經八月,莒子去疾卒。
【譯文】
八月,莒國國君去疾去世。
經冬,莒殺其公子意恢。
【譯文】
冬天,莒國殺死它的公子意恢。
傳言公子而不言大夫,莒無大夫也。莒無大夫而曰公子意恢,意恢賢也。曹莒皆無大夫,其所以無大夫者,其義異也。
【譯文】
稱公子而不稱大夫,因為莒國沒有天子命封的的大夫。莒國沒有天子命封的大夫而稱公子意恢,是因為意恢賢德。曹國莒國都沒有天子命封的大夫,其原因不同。
昭公十五年
(公元前五百二十七年)
經十有五年,春,王正月,吳子夷末卒。
【譯文】
十五年,春天,周歷正月,吳君夷末去世。
經二月,癸酉,有事于武宮,籥入,叔弓卒,去樂,卒事。
【譯文】
二月癸酉日,在武宮舉行祭祀,籥舞剛開始,叔弓猝死。撤去音樂,繼續祭祀,直到完畢。
傳君在祭樂之中,聞大夫之喪,則去樂卒事,禮也。君在祭樂之中,大夫有變,以聞,可乎?大夫國體也。古之人重死,君命無所不通。
【譯文】
君王在祭祀聽樂當中,聽說大夫死了,撤去音樂把祭祀進行完畢,這合乎禮。君王在祭祀當中,大夫有了急變,還讓他聽到樂音,可以嗎?大夫是國的一部分呵。古人重視死,君王的命令沒有達不到的地方。
經夏,蔡朝吳出奔鄭。
【譯文】
夏天,蔡國的朝吳跑到鄭國去。
經六月,丁巳,朔,日有食之。
【譯文】
六月丁巳日,初一,出現日蝕。
經秋,晉荀吳帥師伐鮮虞。
【譯文】
秋天,晉國的荀吳領兵攻伐鮮虞。
經冬,公如晉。
【譯文】
冬天,昭公到晉國去。
昭公十六年
(公元前五百二十六年)
經十有六年,春,齊侯伐徐。
【譯文】
十六年,春天,齊國攻伐徐國。
經楚子誘戎蠻子殺之。
【譯文】
楚平王誘騙戎蠻的國君,殺了他。
經夏,公至自晉。
【譯文】
昭公從晉回國,告祭祖廟。
經秋,八年,己亥,晉侯夷卒。
【譯文】
八月己亥日,晉昭公去世。
經九月,大雩。
【譯文】
九月,舉行盛大的求雨祭祀。
經季孫意如如晉。
【譯文】
季孫意如到晉國去。
經冬,十月,葬晉昭公。
【譯文】
冬季,十月,安葬晉昭公。
昭公十七年
(公元前五百二十五年)
經十有七年,春,小邾子來朝。
【譯文】
十七年,春天,小邾國國君來魯朝見。
經夏,六月,甲戌,朔,日有食之。
【譯文】
夏季,六月甲戌日,初一,出現日蝕。
經秋,郯子來朝。
【譯文】
秋天,郯國國君來魯朝見。
經八月,晉荀吳帥師滅陸渾戎。
【譯文】
八月,晉卿荀吳領兵滅了陸渾戎國。
經有星孛于大辰。
【譯文】
有彗星侵掃到大辰星宿。
傳一有一亡曰有。于大辰者,濫于大辰也。
【譯文】
“有指”時有時無的有。“于大辰”,是說侵掃到大辰星宿。經楚人及吳戰于長岸。
【譯文】
楚國跟吳國在長岸作戰。
傳兩夷狄曰敗,中國與夷狄亦曰敗。楚人及吳戰于長岸,進楚子,故曰戰。
【譯文】
楚國和夷狄打仗,要如實記載楚國的失敗。中原諸侯國和楚國打仗,也要記錄楚國的失敗。楚國跟吳國在長岸打仗(楚敗),為了進升楚王,所以稱作戰。
昭公十八年
(公元前五百二十四年)
經十有八年,春,王三月,曹伯須卒。
【譯文】
十八年,春天,周歷三月,曹平公去世。
經夏,五月,壬午、宋、衛、陳、鄭災。
【譯文】
夏季,五月,壬午日,宋、衛、陳、鄭四國發生火災。傳其志,以同日也。其日,亦以同日也。或曰:“人有謂子產曰:‘某日有災’,子產曰:‘天者神,子惡知之?’”是人也,同日為四國災也。
【譯文】
記載,因為發生在同一天。記日子,也是因為在同一天。有人說:“一個人對子產說:‘某天有火災’,子產說:‘天是神,您怎么能知道呢?’”這個人說對了,同一天四個國家發生火災。
經六月,邾人入鄅。
【譯文】
六月,邾國攻入鄅國。
經秋,葬曹平公。
【譯文】
秋天,安葬曹平公。
經冬,許遷于白羽。
【譯文】
冬天,許國遷移到白羽。
昭公十九年
(公元前五百二十三年)
經十有九年,春,宋公伐邾。
【譯文】
十九年,春天,宋國攻伐邾國。
經夏,五月,戊辰,許世子弒其君買。
【譯文】
夏季,五月戊辰日,許國太子殺死國君。
傳日弒,正卒也。正卒則止不弒也。不弒而曰弒,責止也。止曰:“我與夫弒者。”不立乎其位,以與其弟虺,哭泣歠□粥,嗌不容粒,未逾年而死。故君子即止自責而責之。
【譯文】
記載被弒的日期,表明是正常死去。正常死去就說明太子止沒有弒君。沒弒君卻記載弒君,是責備太子止。止說:“我跟那些弒君的太子同罪。”沒繼承君位,把君位給了他的弟弟虺,哭得喉嚨都腫了,喝稠粥都咽不下去,沒過一年就死了。所以君子就太子能自責這一點要求人們(學習)。
經己卯,地震。
【譯文】
己卯日發生地震。
經秋,齊高發帥師伐莒。
【譯文】
秋天,齊國高發領兵攻伐莒國。
經冬,葬許悼公。
【譯文】
冬天,安葬許悼公。
傳日卒時葬,不使止為弒父也。曰,子既生,不免于水火,母之罪也。羈貫成童,不就師傅,父之罪也。就師學問無方,心志不通,身之罪也。心志既通,而名譽不聞,友之罪也。名譽既聞,有司不舉,有司之罪也。有司舉之,王者不用,王者之過也。許世子不知嘗藥,累及許君也。
【譯文】
許悼公死了記日期,安葬記季節,是為了不讓太子止承擔弒父的罪名。孩子出生后,被水火弄傷了,是母親的罪過。梳上發髻到了童年,還不拜師學習,是父親的罪過。到老師那兒,學習沒方法,頭腦不開竅,是自己的罪過。頭腦已開竅(學得很好),可是聲望不高,是朋友的罪過。有了聲望。管事人不舉薦,是管事人的罪過。管事人舉薦,而君王不任用,是君王的過失。許太子不懂先嘗藥的道理,這罪責牽連到許君。
昭公二十年
(公元前五百二十二年)
經二十年,春,王正月。
【譯文】
二十年,春天,周歷正月。
經夏,曹公孫會自夢出奔宋。
【譯文】
夏天,曹國的公孫會逃到宋國。
傳自夢者,專乎夢也。曹無大夫,其曰公孫何也?言其以貴取之,而不以叛也。
【譯文】
經文記“自夢”,表明夢地為公孫會專有。曹國沒有天子的命封的大夫,稱他公孫,是說他因地位高取得土地,不能帶著土地叛逃。
經秋,盜殺衛侯之兄輒。
【譯文】
秋天,強盜殺死衛侯的哥哥。
傳盜,賤也。其曰兄,母兄也。目衛侯,衛侯累也。然則何為不為君也?有天疾者,不得入乎宗廟。輒者何也?曰;“兩足不能相過”,齊謂綦,楚謂之躡,衛謂之輒。
【譯文】
強盜,是低賤人。稱兄,表明是同母所生的兄長。指衛侯,是說牽連到衛侯。是兄為什么沒當國君?因他天生有殘疾,不能進宗廟。輒是什么病?兩只腳不能互相邁過,齊國把這種病叫綦,楚國叫躡,衛國叫輒。
經冬,十月,宋華亥、向寧、華定出奔陳。
【譯文】
冬季,十月,宋國的華亥、向寧和華定逃到陳國。
經十有一月,辛卯,蔡侯廬卒。
【譯文】
十一月辛卯日,蔡平公去世。
昭公二十一年
(公元前五百二十一年)
經二十有一年,春,王三月,葬蔡平公。
【譯文】
二十一年,春天,周歷三月,安葬蔡平公。
經夏,晉侯使士鞅來聘。
【譯文】
夏天,晉侯派士鞅來魯訪問。
經宋華亥、向寧、華定自陳入于宋南里以叛。
【譯文】
宋國的華亥、向寧、華定從陳國進入宋國的南部邊區叛變宋。
傳自陳,陳有奉焉爾。入者,內弗受也。其曰宋南里,宋之南鄙也。以者,不以者也。叛,直叛也。
【譯文】
經文記“自陳”,表明是陳國幫助的。用入字,表示陳國不接受他們。稱宋南里,是宋國南部邊區。用以字,表示不該憑藉(南里)的意思。用叛字,表示只是背叛。(沒有作亂)
經秋,七月,壬午,朔,日有食之。
【譯文】
秋季,七月壬午日,初一,出現日蝕。
經八月,乙亥,叔輒卒。
【譯文】
八月乙亥日,叔輒去世。
經冬,蔡侯東出奔楚。
【譯文】
冬天,蔡侯逃奔到楚國。
傳東者,東國也。何為謂之東也?王父誘而殺焉,父執而用焉。奔而又奔之。曰東,惡之而貶之也。
【譯文】
東,就是東國。為什么稱他名呢?他的祖父被誘騙殺死,父親被抓而且做了犧牲品。(幾代人)逃而又逃,稱名,是對他表示憎惡和貶斥。
經公如晉,至河乃復。
【譯文】
昭公去晉國,到黃河邊便返回了。
昭公二十二年
(公元前五百二十年)
經二十有二年,春,齊侯伐莒。
【譯文】
二十二年,春天,齊國攻伐莒國。
經宋華亥、向寧、華定自宋南里出奔楚。
【譯文】
宋國華亥、向寧、華定從宋國南里逃奔楚國。
傳自宋南里者。專也。
【譯文】
經文記“自宋南里”,表明那兒被三個大夫專有了。
經大蒐于昌間。
【譯文】
在昌間打獵習武。
傳秋而曰蒐。此春也,其曰蒐何也?以蒐事也。
【譯文】
秋季打獵叫蒐。這是春季,為什么叫蒐?這是用打獵方式演習武功。
經夏,四月,乙丑,天王崩。
【譯文】
夏季,四月乙丑日,周景王駕崩。
經六月,叔鞅如京師,葬景王。
【譯文】
六月,叔鞅到京師,參加景王的葬禮。
經王室亂。
【譯文】
周王室大亂。
傳亂之為言,事未有所成也。
【譯文】
王宮大亂,立新王的事沒有成功。
經劉子、單子以王猛居于皇。
【譯文】
劉子、單子帶著王猛出居在皇地。
傳以者,不以者也,王猛嫌也。
【譯文】
用以字,表示不該帶的意思。王猛有爭國之嫌。
經秋,劉子、單子以王猛入于王城。
【譯文】
秋天,劉子、單子帶王猛進入王城。
傳以者,不以者也。入者,內弗受也。
【譯文】
用以字,表示不該帶的意思。用入字,表示王城的人不愿他們進去。
經冬,十月,王子猛卒。
【譯文】
冬天,十月,王子猛死。
傳此不卒者。其曰卒,失嫌也。
【譯文】
這個人,不該記載他的死。記下他的死,就沒了爭國之嫌。
經十有二月,癸酉,朔,日有食之。
【譯文】
十二月癸酉日,初一,出現日蝕。
昭公二十三年
(公元前五日一十九年)
經二十有三年,春,王正月,叔孫婼如晉。
【譯文】
二十三年,春天,周歷正月,叔孫婼到晉國去。
經癸丑,叔鞅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