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歐洲:多元化的國際秩序(5)

法國大革命的精神教父盧梭在一系列著述里闡述了他認為是普遍真理的思想。人們因拜服盧梭淵博的知識和魅力,沒有認清其思想的深義。盧梭一步步引導讀者對人類社會做了“理性的”剖析,把現存體制的一切——財產、宗教、社會等級、政府權力、公民社會——斥責為幻象和欺騙。它們將被社會秩序中的一個新“政權”所取代。廣大民眾必須對這個新政權俯首帖耳,這種順從連昔日行使神授權力的君主也難以想象——只有俄國的沙皇例外。而俄國的情況是,貴戚以外的沙皇臣民以及居住在烏拉爾山以東邊陲的各族裔都是農奴。以上理論預示著現代極權政權的出現。在極權政權下,民意會認可那些通過事先策劃的民眾示威公布的決定。

為了推行這一意識形態,一切君主政體自然而然地被視為敵人。由于它們不會不加抵抗地放棄權力,革命若要成功就必須獲得國際聲討支持,通過強制實施自己的原則實現世界和平。為了在整個歐洲大陸推動建立新的秩序,法國規定全國的成年男子皆要服兵役。法國大革命所依據的論點與1000年前的伊斯蘭教和20世紀的共產主義學說相似:信仰不同宗教或秉持不同政治信念的國家不可能長期共處,因此需要借助一切現有手段和一切社會力量,把國際事務變成一場全球范圍的意識形態較量。法國大革命因而再次混淆了國內政策與外交政策以及合法性與權力之間的界限。昔日威斯特伐利亞解決方案曾把這兩層關系區分開來,從而限制了歐洲戰事的規模和烈度。

1792年11月,法國國民議會通過了兩項不同尋常的法令,對歐洲各國下了戰書。第一項法令承諾法國將在軍事上無限制地支持世界任何一地的人民革命。法令宣布,法國贏得了自我解放后,“將以博愛精神對待所有希望恢復自由的民族,并給予他們援助”。國民議會還在附帶文件中規定將此文件“翻譯并印成各種文字”,承諾將其付諸實施,從而增添了這一法令的分量。幾周后,國民議會把廢黜的法國國王送上斷頭臺,從而與18世紀的秩序一刀兩斷,同時又對奧地利宣戰并入侵荷蘭。

1792年12月,國民議會又頒布了一項內容更激進、涵蓋范圍更廣的法令。認為這一法令適用于自己的任何革命運動均可在以下文件中“填空”:“法國人民致—人民”。這份文件預先為下一次兄弟革命歡呼并誓言支持“打擊迄今為止統治你們的一切文職政府和軍事當局”。這一進程實際上不設限,也不可逆:“法蘭西民族宣布,任何拒絕或擯棄自由和平等,希望維護、復辟或與君主及特權階層談判的人將被法國視為敵人。”盧梭曾寫道:“凡是拒絕服從大眾意愿的人,大眾將強迫他服從……(他)將被迫獲得自由。”法國大革命誓言要把合法性的這一定義推廣至整個人類。

法國大革命的領導人為了實現自己的宏大目標,試圖把法國一切潛在的反對勢力鏟除凈盡。成千上萬的前政權成員及國內所有被懷疑是反對者的人死于“大恐怖”之下,甚至那些支持大革命的目標但對一些革命手段表示懷疑的人也未能幸免。

最終,秩序得以恢復。如果一國不想走向解體,恢復秩序是必然的,采取的模式又一次源自盧梭的“大立法者”。路易十四把國家變成了皇權的仆人。大革命強令人民接受它的藍圖。自封為“終身第一執政”,后來又稱帝的拿破侖獨樹一幟。這個“偉人”憑借自己的意志力,外加個人魅力和卓越的軍事才干,把世界攪得天翻地覆。這一“偉人”的實質是拒絕接受傳統束縛,堅持依仗自己的權力重新打造世界秩序。和查理大帝不同,拿破侖只接受自己權力賦予的合法性。1804年拿破侖加冕稱帝時,直接從教皇手里接過皇冠,自己加冕為皇帝。

大革命不再造就領袖,而是由領袖詮釋大革命。拿破侖馴服大革命的同時,也使自己成為它的監護人。他還(不無道理地)自視站在了啟蒙運動的頂峰。拿破侖改革了法國的政府制度并使之合理化,建立了省長體制。時至今日,法國的行政制度仍沿襲了這一體制。他制定了一部《拿破侖法典》,法國及其他歐洲國家現在實行的法律條文依然以此為基礎。拿破侖寬容對待不同宗教,鼓勵理性執政以改善法國人民的生活。

拿破侖集大革命化身和啟蒙運動代表于一身,走上了統一和獨霸歐洲的道路。1809年歲末,在他杰出的軍事指揮下,法軍打垮了西歐和中歐的所有敵手。拿破侖于是可以按照地緣政治設想重新劃定歐洲大陸地圖。他把一些戰略要地并入法國的版圖,在沒有并入法國的要害之地建立了法國的衛星國,并把一些衛星國交給他的親戚或法國元帥統轄。拿破侖在歐洲各地實行了統一的法典,頒布了成千上萬條處理經濟和社會問題的指令。拿破侖會統一自羅馬陷落后一直處于分裂狀態的歐洲大陸嗎?

在他面前仍有兩大障礙:英國和俄國。1805年納爾遜在特拉法爾加海戰中大敗法國后,英國掌握了制海權,因此短期無憂,但又沒有強大到可以跨越海峽大舉進攻法國。如同一個半世紀后的情形一樣,西歐只剩下英國一家獨自苦撐。英國深知,若與征服者媾和,一個單一大國將掌控整個歐洲大陸的資源,或遲或早會打破英國的制海權。英國于是在海峽彼岸靜待拿破侖犯錯,然后以均勢捍衛者的身份再次出兵歐洲大陸(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同樣等待美國參戰)。

拿破侖成長于18世紀的王朝體制下。令人驚異的是,他接受了這一體制的合法性。在這個體制內,他這個即使在自己家鄉小鎮地位也很卑微的科西嘉人本來不具有合法地位。這意味著至少拿破侖本人認為,他統治的合法性既取決于他的戰果能否世代永存,也取決于被征服的疆域有多大。每當出現一個不服從他意志的統治者時,拿破侖都要前去討伐。不受觀念、性格或閱歷束縛的拿破侖揮師入侵西班牙和俄國。就地緣政治版圖而言,這兩個國家并不重要。拿破侖無法忍受國際秩序的束縛,他的野心決定了他必須擁有一個至少囊括歐洲的帝國,最終因力不從心功虧一簣。

拿破侖戰爭開啟了動員全國資源的全面戰爭時代。戰事的慘烈和造成的毀滅令人回想起“三十年戰爭”。拿破侖的大軍靠征兵制征募士兵,甚至被兼并地區也不能幸免,靠戰敗敵軍的給養和掠奪敵國百姓保持供給,包括數額巨大的“貢品”。結果,法軍的數量激增,大片領土落入拿破侖之手。直到拿破侖經不住誘惑入侵當地資源不足以保障一支大軍供給的西班牙和俄國時,才招致失敗。拿破侖的失敗首先是因為戰線拉得過長,尤其是1812年對俄國的入侵;其次是因為歐洲其他國家團結一致對敵,雖然行動晚了,但仍驗證了威斯特伐利亞準則的威力。1813年,各路大軍投入萊比錫戰役,尚未被拿破侖征服的歐洲幾國聯軍首次在戰場上大敗法軍。事后證明,這也是一次決定性的勝利(法軍在俄國敗于一場消耗戰)。這場國家大會戰后,拿破侖拒絕了本來可以保住部分兼并領土的解決方案,擔心一旦正式接受種種約束,他合法性的唯一依據也將不復存在。從這個意義上講,拿破侖既亡于威斯特伐利亞原則,也亡于自身的不安全感。自從查理大帝以來,歐洲最強大的征服者不僅敗給了一個起來反抗他的國際體系,也敗給了自己。

拿破侖時期標志著啟蒙時代的頂峰。這一時代的思想家從古希臘和古羅馬人那里汲取了靈感,視啟蒙為理性力量。這意味著權力從教會下放到世俗的社會精英手中,而現在又一步步落到了這位代表全球權力的領袖手里。1806年10月13日發生的一件事顯示了拿破侖的巨大影響。耶拿戰役打響前一天,拿破侖率部下參謀去戰場偵察地形。當時的一位大學講師黑格爾(日后撰寫了《歷史哲學》一書)聽到碎石子小道上傳來的馬蹄聲后,以贊頌的口吻描述了這一幕情景:

我看見皇帝——這個世界之魂——騎馬出城偵察地形。他立于天地之間,騎馬馳騁四方,去征服世界。見到這樣一個人的感覺真的美妙極了。然而,這個世界之魂最終把一個新的龐然大物——沙俄帝國引入歐洲。沙俄是一個歐洲大國,但三分之二的領土位于亞洲。一路尾追拿破侖殘兵敗將的俄軍橫掃歐洲,戰爭結束時已盤踞巴黎。強大的沙俄軍隊給歐洲的均勢帶來了根本性問題。面對沙俄帝國的野心,法國革命前的均勢可能恢復無望。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杭州市| 峨眉山市| 呼玛县| 南靖县| 彰化县| 招远市| 贵定县| 白水县| 罗城| 营口市| 商河县| 河源市| 科尔| 瑞昌市| 虞城县| 稻城县| 嘉义县| 连山| 白银市| 卢湾区| 宁海县| 白城市| 射阳县| 衢州市| 阜平县| 泾源县| 都江堰市| 郧西县| 南京市| 新营市| 监利县| 霸州市| 澄迈县| 常德市| 偏关县| 宜都市| 香河县| 融水| 吉安市| 申扎县| 友谊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