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阿里巴巴
- BAT的戰爭與和平(南方周末)
- 南方周末
- 3051字
- 2015-09-21 15:53:00
上市前夕
從螞蟻到大象的轉身
12年,一個輪回。在這個輪回里,馬云完成了從中國互聯網的先行者(創辦中國黃頁)到市場利益“收割者”的轉型,即將上市的阿里巴巴就是這一轉型的代表。
據香港聯交所的信息,阿里巴巴已于9月底提交正式上市申請并接受聆訊,預計出售15%的股份,融資10億美元。這一計劃如果順利完成,將打破國內互聯網企業在香港市場IPO的籌資紀錄此前是騰訊的6億美元。
眼球效應和投資者的追捧提前反映在雅虎的股價上,從3月份的32美元一路下跌到7月底的23美元后,隨著阿里巴巴宣布在香港上市,雅虎在美國股市的股價止跌回升。9月25日,雅虎股價達到26美元兩年前的一場交易中,雅虎用10億美元和雅虎中國換得阿里巴巴40%的股權。
對于像軟銀和雅虎這樣的前期投資者而言,阿里巴巴的上市同樣是它們作為風險投資家的一次“收割”機會:此前多年的投資與耕耘,終于能夠在不久的將來,通過投資者的追捧,轉變成股市上豐厚的收益。
投資者有足夠的理由追捧,因為分拆上市的B2B部分在中國獨占半壁江山,據艾瑞市場咨詢公司預測,2006年底集團架構被調整為阿里巴巴網站(B2B)、淘寶、支付寶、阿里軟件、中國雅虎五個子公司,酷愛武俠的馬云稱其為“達摩五指”。
而最富有的那一指“B2B”的核心收入來源中國供應商和誠信通會員注冊用戶累計達到1900萬個。2006年營業收入13億元(據艾瑞咨詢集團測算)。一位內部人士向記者表示,這個數字不算夸大,“阿里巴巴每天的現金入賬已經達到幾百萬元”。
在上市前夕,更多的猜測集中于募集資金的用處、上市后的發展方向、馬云的去留、同業競爭問題等等。“據我了解,阿里巴巴并不缺錢。”財經作家鄭作時認為,阿里巴巴上市的目的還是在適當時機賣個好價錢。他關于阿里巴巴的案例研究《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即將推出新的修訂本。
由于上市緘默期的關系,阿里巴巴對多數具體問題選擇了沉默,但這并不妨礙善于造勢的馬云,在適當的時機拋出引人注目的發展概念。
9月15日,在杭州召開的阿里巴巴網商大會上,馬云宣布,未來3到5年內公司將“投資100億元培育電子商務的產業鏈和生態鏈”,而在此前,馬云所有的努力都是在畫一個又一個的“圈”,所有的圈都有一個共同的核心,那就是生意幫天下人做生意,是馬云在電子商務領域所有努力的中心與方向。
螞蟻雄心
張欣如是跟著馬云一起“畫圈”的眾多網商之一。
這個在內地學習的香港女孩子,最初是為了賣掉從香港帶來的多余化妝品而在易趣開店的。2003年免費淘寶上線后,同時使用淘寶。幾個月比較后,她叛逃了:“當初的易趣上,連把描述商品的文字字體加粗都要收費。”
這一年,馬云和孫正義一拍即合,軟銀追加8000萬元辦淘寶。因為馬云看到了eBay C2C對B2B的威脅eBay賣家一旦成為企業家,就會搶占阿里巴巴的市場,于是馬云在B2B外面畫了個圈;隨后為了解決網絡支付信用問題,又加上“支付寶”這個圈。
2005年,張欣如畢業后留在上海專營淘寶店鋪。努力,外加有香港供貨渠道讓她第二年就收入過百萬并成立了公司。這時,不同圈之間的融合開始出現了:張欣如既在淘寶上零售,也在阿里巴巴上批發,甚至偶爾也找找香港賣家,同時用支付寶付費。
對于像張欣如這樣的小型網商而言,除了交易過程之外,面臨的一個更大挑戰來自客戶的拓展:如何能以最低的成本讓更多的有效客戶知道自己所賣的產品。
對于習慣于在網上“Google”或“百度”幾乎所有問題的網絡用戶來說,搜索排名能夠直接影響到他們的注意力,因而成為中小企業網絡傳播的首選工具。
就在這一年,阿里巴巴收購了雅虎中國,希望借助這位搜索引擎的創立者,將自己的“生意圈”模式從“交易圈”、“信用圈”擴展到“搜索圈”。盡管這一“新圈子”的打造仍在磨合之中,但阿里巴巴對于這次并購的戰略思路,已經開始獲得更多業內人士的認同。
“收購搜索引擎的方向是對的,可惜直到目前,這都不能算是一起成功的并購合作。”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書長姜奇平說。
法國巴黎資本有限公司互聯網行業分析師溫天力做了更細致的分析:“搜索引擎做的是中小企業的前端模式,讓更多的人知道;B2B做的是中后端模式,服務于生意的過程。”
“中國擁有獨特的小產業集群和龐大的中小企業,為他們創造交易機會、降低交易費用的總能成功。”在姜奇平看來,這很好解釋,“在世界經濟從規模經濟向范圍經濟轉變的過程中,阿里巴巴似乎可以提供一個中國經驗,通過網絡建立中小企業產業集群,讓小的戰勝大的。”然而在這一過程中,阿里巴巴自己卻遇上了角色困惑。
就在網商大會期間,堅信“小才是美”信念的馬云與“大象”的代表臺灣鴻海集團總裁郭臺銘,展開了一場關于“大象和螞蟻哪個更能在未來生存”的辯論。辯論的結果是雙方達成了暫時的一致,同意企業無論大小,關鍵在于靈活和制度間的平衡。在適當的條件下,大象能夠跳舞,螞蟻也能成為雄兵。
與此同時,郭臺銘提出了一個令馬云也難以回答的問題:“馬云,你說阿里巴巴究竟是螞蟻還是大象?”
大象的舞步
對致力于為螞蟻們服務卻做到了綜合電子商務領域“NO.1”的阿里巴巴而言,一群又一群新的電子商務“螞蟻”們正緊緊追趕著自己的腳步。
據內部人士透露,2006年,阿里巴巴的增長沒有達到預期目標;同一時期,代表國際網絡排名的Alexa流量也開始出現緩慢下滑;而同年5月份渠道商的聯名質疑也暴露出阿里巴巴渠道建設和管理上的短板。“2006年中國有3000萬家中小企業,其中只有28%使用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拓展空間還非常大。但坦白說,最容易拿下的那批中小企業主已經拿下,再拓展的難度大很多,還要維護好現有會員、保證續約率。所以必須在服務質量和深度上下功夫了。”艾瑞咨詢集團研究副總監曹軍波指出。
與市場拓展的瓶頸相比,更多的威脅來自商業模式的轉型與蛻變。“未來很快B2B格局將會發生變化,綜合性B2B和垂直性B2B將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網盛科技的總裁孫德良快人快語。網盛科技正是以中國化工網為龍頭的垂直性網站代表。
網盛式的行業網站目前有三千多家,盈利模式為“廣告+會員費”,其中10%年銷售額能達到千萬元。這類網站大都是從傳統行業轉到互聯網領域,在某一行業具有資源和技術優勢。
盡管目前它們的市場份額并不大,但中國電子商務元老、6688董事長王峻濤認為,“這至少是個趨勢,要往縱深化、細分化發展”,另一個趨勢則是“網上和網下的融合,電子商務要注重發展交易服務、運營服務和技術建設”。
艾瑞發布的2006年中國B2B報告這樣總結:“B2B電子商務平臺已經由最初的信息發布平臺,逐步向交易平臺和服務平臺過渡。從基本服務向高附加值服務甚至貿易全過程演進。”
面對這一趨勢,阿里巴巴的回應也開始從概念落到了實處,那就是“投資產業鏈和生態鏈的建設”。
網商大會上各大商業銀行的展臺,預示著這一生存鏈的關鍵環節:信用支付體系的建設已經先行一步。建設銀行杭州分行的現場展會工作人員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正在試行一種服務于阿里巴巴客戶的三聯保貸款產品,經過阿里巴巴誠信通認證的三家公司,相互擔保之后即可獲得一定金額的貸款。”
據悉,阿里巴巴計劃投資1億美元,以創投方式幫助網商發展,同樣是為了生態鏈的培育。
阿里巴巴集團總裁衛哲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阿里巴巴規劃中的兩條發展路徑,一是國際化,“先香港,后臺灣,再日本”;另一條則是整合集團旗下的業務,“B2B和C2C最終會走向融合”。
讓所有市場觀察人士感興趣的是,這只從螞蟻蛻變而來的大象,在跳舞時是否依然有著當年的靈活與敏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