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開始“搶銀行”
- BAT的戰爭與和平(南方周末)
- 南方周末
- 2539字
- 2015-09-21 15:53:00
通往理想生活的道路,就在每個公民的腳下。《南方周末》記錄了一些探索者的故事,他們都以自己的方式,堅持推動對一些關鍵領域進行改革。
新技術成為阿里巴巴撬開金融業封閉大門的武器,但阿里巴巴依然走得小心翼翼。
三年前,阿里巴巴掌門人馬云放出豪言“如果銀行不改變,阿里將改變銀行”,引來一陣訕笑。但2012年9月,馬云在“網商大會”上拋出“平臺、金融、數據”三部曲,并將阿里金融定位為未來5年到8年“支撐整個未來”的業務,這一次已經無人小覷。
兩年來,盡管沒有銀行牌照,阿里小額貸款簡單重復著一個動作,給微小企業貸款。很快,它開始令這個領域的霸主膽寒。
相比業界佼佼者從2005年便致力于小微貸款的包商銀行,阿里小貸公司只用了短短兩年,貸款總額已經接近包商銀行7年貸款總額的80%。
截至2012年6月末,阿里小貸累計為超過12.9萬家小微企業提供總計260億元的融資服務,日均完成貸款近10000筆,平均每筆貸款額度7000元,不良率0.9%,遠低于銀行抵押類貸款產品1.7%左右的壞賬率。
阿里金融的開疆辟土,讓致力于小微貸款的中小銀行及城商行驚呼“狼來了”。民生銀行、包商銀行等甚至牽頭成立“亞洲金融聯盟”,共同建立電商務平臺,與新興金融體分庭抗禮。
只做100萬以下的客戶
對于中小企業信貸,銀行向來是既愛又恨。這是塊好吃的肥肉,下口卻并不容易。
主要難題是中小企業的信用數據、發展狀況和償還能力很難評判,銀行不得不采取人海戰術進行信貸審查,導致中小企業貸款的成本居高不下。對銀行來說,這門生意不劃算。
于是,真正意義上的小微企業今天仍被銀行拒之門外,看看各家銀行對小企業貸款的定義:“小企業為年銷售收入1億元以下、申請貸款金額在1000萬元之內的貸款。”年銷售收入在1000萬元以下的企業基本上被直接判死刑,即便對滿足條件的企業,都必須提供擔保(需要小企業互相擔保、專業擔保公司擔保或財產抵押)。
而資金的另一端,是融資極度饑渴的小微企業。根據阿里巴巴平臺調研數據,約89%的企業客戶需要融資,融資需求在50萬元以下的企業約占55.3%,200萬元以下的約占87.3%,而200萬元以下的融資需求則永遠是傳統金融的短板。
在阿里金融,超過99%的信貸資源投放到單戶50萬元以下客戶群體。在他們將近13萬家的小企業客戶中,丁洋是其中的典型。
2009年,還在義烏工商學院讀書的丁洋開起了自己的淘寶店,經營打底褲和保暖貼等,如今已經做到了雙皇冠。
2011年4月,丁洋把一個產品推上了淘寶聚劃算,幾萬元的單子讓他興奮不已。但此時,他發現,已經沒有多余的錢進貨。
從其他商戶那里口耳相傳,他聽說了淘寶小貸,丁洋在申請當天就獲得了從阿里貸的5萬元貸款,日利息0.06%,貸款周期半年。丁洋說:“不用實物抵押,只要有訂單就能貸到款。像我這樣沒房沒車的也能貸。”
半年后,丁洋用這筆錢搬了一個更大的倉庫。
阿里金融無須抵押,網商憑借自己的信用申請貸款;網上申請,平均7個工作日就能拿到;按日計息,隨借隨還……句句撩動著小微企業的神經。
這種徹底顛覆銀行對于擔保和抵押依賴的模式,正是阿里金融的特點之一。
一個阿里巴巴的會員申請貸款時,需要提供以下材料:企業近一年的銷售總額、經營成本、凈利潤率、庫存量、總資產、總負債、應收賬款等財務數據。以及其在阿里、淘寶訂單占年銷售總額的比率,前兩大下游客戶的合作時間和所占銷售額比率等詳細信息。相形之下,天貓和淘寶賣家申請貸款會更為簡單。
根據客戶來源的平臺不同,兩種貸款產品在阿里小貸公司并存,一種是B2C(商家對客戶)平臺,即為淘寶和天貓的客戶提供的訂單貸款和信用貸款,這種產品又叫作“淘寶小貸”,通常金額較小,最低的一筆貸款不過幾百元,但它又是最解燃眉之急的貸款,審查快捷,通過后貸款會即時打入客戶的支付寶賬戶。
其中,淘寶、天貓訂單貸款最高額度為100萬元,貸款周期是30日,日利率0.05%,折合年利18.25%;信用貸款最高額度為100萬元,貸款周期是6個月,日利率0.06%,折合年利21.9%。
另一種是為B2B(商業對商業)平臺客戶,即為阿里巴巴平臺上的企業客戶提供的信用貸款,即“阿里小貸”。對于這類客戶,阿里小貸公司的門檻為5萬元到100萬元,期限一般為一年,日利率在0.05%至0.06%之間。
為了鼓勵客戶提早還款,阿里小貸采用按日計息的利息結算方式。全年每天24小時不間斷,小微企業可以隨用隨借、隨借隨還。
用數據點金
阿里巴巴B2B已運行12年,中國共有中小企業4200萬家,其中有3700萬家在阿里巴巴上面做生意,阿里擁有這些企業的信用記錄。
3700萬家企業的各種記錄,串成了企業的行為分析,再轉化為信用數據,數據還是那些數據,但只要積聚起來,就能產生驚人的力量。
在阿里金融的運行中,阿里巴巴、淘寶、天貓等所有的數據都是金融平臺開放。這些數據包括客戶在什么時間、在哪里、同誰做生意、商品數量的變化等等。隨后,評級系統會分析小微業主的阿里巴巴平臺認證與注冊信息、留下的痕跡、貿易平臺表現,如登錄管理、廣告投放、社區行為等。
阿里金融利用這些數據對客戶的歷史交易流水進行分析和定量,判斷客戶真實的信用狀況。
接下來,還要進行客戶交互行為分析,如顧客的收藏、反饋、評價情況等。所有信息最終會進入數據庫進行定量,并將數值輸入網絡行為評分模型,從而對小微客戶進行評級。
而在放貸之后,阿里小貸則通過支付寶等渠道監控現金流,使其對企業的真實財務數據了如指掌;另一方面,商戶通過支付寶進行交易,一旦出現違約風險,也可以通過支付寶隨時掐住客戶的現金流。
數據澆灌了金融的發展,使得貸款的流水線操作產生裂變,這種純“線上”貸款模式,極大降低了放貸成本。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阿里金融負責人胡曉明“毫不謙虛”地說:“我們單筆信貸成本在2.3元,但是銀行的經營成本可能在2000元左右。”
相比之下,國內眾多銀行的信貸工廠模式,不過是將貸款流程各環節的人員集中起來提高信貸審批效率。
不僅如此,阿里金融已經開始對它的主體業務產生了良性互動,依靠電子商務平臺給信貸業務提供足夠的貸款條件信息,為信貸業務提供后臺基礎。對于融資困難的中小微型企業來說,阿里巴巴的小額貸款業務足以吸引其進入阿里巴巴電子商務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