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求仕之途——功名于我如浮云,(1)
- 曾國藩傳(傳記袖珍館2)
- 張麗編著
- 2845字
- 2015-11-03 14:43:21
我生本為逐浮云
1.踏上求學之路
曾國藩在二十三歲那年,參加了科舉考試,一舉考中了秀才。而上一年,他的父親才剛剛中了秀才。對曾國藩的長輩們來說,可謂是大喜,而對于曾國藩來說,小小一個秀才,他根本不放在眼里,他要爭取的是更大的功名。于是第二年,曾國藩帶著家人的希望和自己的夢想來到著名的岳麓書院讀書求學,準備參加下一次的鄉試。
岳麓書院位于湖南省長沙市岳麓山東側,緊鄰湘江,始建于北宋開寶九年(976年),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從古至今,這所著名學府歷經宋、元、明、清的時勢變遷,迨及晚清(1903年)改制為湖南高等學堂,1926年正式定名為湖南大學。“千年學府,弦歌不絕”,至今此書院仍為湖南大學下屬的辦學機構。
作為中國最古老的書院之一的岳麓書院,聞名遐邇,許多讀書人不遠萬里來這里求學,都因為這里具有良好的教學學風,注重對學生的道德情操的培養,準備參加大考的學子都會從四面八方聚集到這里,曾國藩也是如此。
該學院教學條件及教育水平都非常好,所以收費自然就高,對一般家庭來說,這個書院稱得上是貴族學院,農家子弟是完全讀不起的。由此可見,曾家為了能讓曾國藩有一番成就真是用心良苦。
曾國藩就讀于岳麓書院時,山長、主講是非常有名的歐陽厚鈞。這位歐陽先生可不是一般人物,他是進士出身,曾任郎中、御史等職,因母親生病需要人照顧,所以他才辭官回到湖南,在岳麓書院任教,一教便是二十七年,桃李滿園,仕途中人皆知歐陽先生。
來到了岳麓書院之后,曾國藩就跟隨歐陽先生認真全面地學習儒學著述,從而掌握了儒家思想的精髓。他的修養就是從這里開始加強的,從而翻開了人生嶄新的一頁。
在岳麓書院期間,曾國藩由于學習刻苦,深得歐陽山長的喜愛。曾國藩有不明白的地方經常向歐陽山長請教,歐陽山長總是耐心教導。歐陽山長曾對曾國藩說:“作為士人,我們要以書院前輩為榜樣,延續儒學的‘圣脈’,并且經世致用。”
“惟楚有材,于斯為盛”,這是岳麓書院大門上的對聯,它說明岳麓書院人才輩出。從始建起,這里代代出人才。早在北宋時期,周式山長便“教授數百人”。到了南宋理學家張出任山長后,此時的岳麓書院已成為湖南湘學派的發源地,對整個湖南的教育事業起著重要作用。后來,朱熹和張會講長達兩個月,這便是有名的“朱張會講”,吸引了無數學子前來聽講,那時,飲馬池的水都被學子騎來的馬喝得一干二凈,可見來人之多。當時的岳麓書院相當于現在的北大、清華,無數大人物都來這里求學然后走向社會功成名就。從踏進岳麓書院那天開始,曾國藩的奮斗征程也就開始了。
2.第三十六名舉人
曾國藩在岳麓書院學習還未滿一年,由于鄉試的時間到了,他便收拾行李告別了岳麓書院,參加鄉試。而這一次,他金榜題名,位列舉人的第三十六位。
這次鄉試的試題對曾國藩來說可謂是小菜一碟,當他看到考題之后,馬上胸有成竹地提筆書寫,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中了舉人的曾國藩心中也感到欣喜,但遠不如曾家長輩們的那股喜悅之情。曾國藩兩年連中兩級,對于世代務農的曾家來說,真是來之不易。他們仿佛看到了曾國藩功成名就的那一天,不久的將來,曾家便成為盡人皆知的名門。
道光十四年(1834年),也就是曾國藩中舉之后,曾麟書再次帶著妻兒去看望岳丈江沛霖,同時也將曾國藩的試文拿給他看。此時的江沛霖已有八十五歲,但眼不花耳不聾。他仔細閱讀曾國藩中舉時的試文后,便哈哈大笑,贊揚不已。拍著女婿曾麟書的肩膀說:“我過去就知道你的后代會學有大成,現在應驗了,不過,這剛剛只是一個開始。”
“中舉只是一個開始”,既包含對曾國藩的肯定,又包含著對曾國藩的鼓勵,同時寄予更高的期望。江沛霖說的這一番頗有意味的話,讓曾麟書父子一生難忘。江沛霖對曾國藩的鼓勵和厚望,時時刻刻都推動著曾國藩前進。當江沛霖去世后,曾麟書為其刻寫墓碑,他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敘述此事,他說:“享年已八十五矣,其志之不衰如此。”
曾國藩考中舉人時,已二十四歲,與那些三四十歲只中了個秀才的人相比,他算是少有所成。所以曾家大擺酒席,慶祝此事。
全家人的興奮勁兒尚未散去,曾國藩便整裝待發,遠赴京城,參加來年的進士會試。臨行前,祖父曾玉屏把他叫到面前,問他:“乖孫子,我問你,你讀書的目的是什么,長大之后又想做什么?”
曾國藩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想做官,而且要做大官。”
曾玉屏又問:“那你告訴爺爺為什么要做官?”
曾國藩說:“當了官,就能光宗耀祖。”
曾玉屏笑著說:“說得好,你要記住你的這番話,一定要為我們曾家爭這口氣。”
緊接著,曾玉屏又語重心長地說:“你一定要記住:滿招損,謙受益,在官場上要謙虛、謹慎。”正是這句話,影響了曾國藩的一生。
此時,院子里的那棵老藤正纏繞在白果樹上,隨風搖曳著枝條,仿佛在和曾國藩招手。此時的曾國藩感覺渾身充滿了力量,他要大步向前,向著自己的目標邁進,向著成功邁進。
3.擦肩而過的功名——名落孫山
世事難料,曾國藩信心滿滿地趕到京城參加了進士會試,但他卻名落孫山。然而老天總是眷顧像他那樣刻苦用功之人。道光十六年(1836年),這一年是皇太后的六十大壽。這一年對于參加科舉考試的學子們來說,可謂天上掉餡兒餅,因為皇太后過大壽有個慣例,會增加一次鄉試、會試的恩科考試,為的是再給那些沒考中的學子一次中第的機會。
得知此消息的曾國藩很是興奮,激動得一晚沒睡。那一夜曾國藩想了許多:想起爺爺的囑托,想起父親那滿是渴望的眼神,又想起自己從四五歲開始讀書,就是為了有朝一日能考取功名為曾家爭光。曾國藩心想,一定不能辜負家人的期望,一定要為曾家爭光。想起這些,曾國藩心中充滿了信心,他摩拳擦掌,時刻準備著下一次的恩科考試。
從湖南湘鄉到京城,可謂千里迢迢。在等待恩科會試的這一年里,曾國藩沒有再回家,一是路途過于遙遠,二是路上的花銷太大。曾國藩的家境本來還算富裕,但這些年為了供他讀書,已所剩無幾。曾國藩寫信給家里人,大體意思就是想暫留京城讀書,等待明年的恩科會試,其父回信也表示同意。
接下來的日子,曾國藩和其他幾位舉子一起住在了北京的“長沙會館”,因為相比之下,這里的費用較低,所以正適合那些家境一般的子弟住宿,其中大部分都是湖南的舉子。大家在一起也志趣相投,白天的大部分時間用來學習,除此之外,就是去京城走走。這段時間對曾國藩這個農家子弟來說,是那么充實,他目睹了京城的文物和名勝古跡,開拓了自己的眼界。他也在這時喜歡上了韓愈的文章,每日讀數遍方能入睡。曾國藩做文章的基礎就是從此時開始的。他覺得古文與八股文相比更有生氣,更有意義,因為古文可以隨意發揮見解,而八股文卻不能。在京城居住一年后,曾國藩再也不是以前那個湖南鄉下的小儒生了。
時間在漸漸流逝,轉眼間,一年過去了。
當滿懷信心的曾國藩進入考場后,結果卻再一次出人意料,他又失敗了。
這兩次的失敗對曾國藩打擊很大,更何況在此之前他一直都是胸懷大志,信心百倍。這使曾國藩不得不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與功名無緣,他不能為曾家爭光,不能實現祖父和父親的愿望。兩次名落孫山的曾國藩對京城再沒有留戀。何去何從,曾國藩心中已有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