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通過日常生活操縱人心(7)
- 打動人心的60秒心理操縱術(教你成功叢書15本)
- 許召元編著
- 4979字
- 2016-02-25 14:13:41
人才自古以來多因識者而得到重用,所以古人說先有伯樂,后有千里馬,這是因為識別千里馬的本領只有伯樂才有。
古人有一個重金買馬骨的故事。說是齊王欲購天下的千里馬,而讓伯樂辦這件事。伯樂先以重金購買了一堆千里馬的骨頭,齊王知道以后怪罪于他。伯樂說,千里馬的骨頭尚且能值重金,那么活著的千里馬不久就會送到您的王宮。果不其然,有千里馬的人后來都將千里馬送到齊國?
千里馬的故事說明,世上并不缺乏人才,而缺乏的是能辨別人才的人。只要有心去發現,那么即使是在成堆的奴隸之中,也能發現治國的良臣。
要正確、科學地知人,就必須從整體知人。
一要全面地看人。把人的各個方面的表現、情況聯系起來。從整體上把握人的本質和主流。不可抓住一點,不顧其余,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二是要歷史地看人,不但看人的一時一事,更要看人的全部歷史和全部工作。
三是要發展地看人。人是在實踐中不斷發展變化的,不可能一成不變,絕不能把人“看死”。要注意人的各方面的動態變化和趨勢,看到人的潛力及發展前途。四是要在實踐中看人,重在表現。要聽其言而觀其行,不能聽其言而信其行。要特別注意人在關鍵時刻的表現,疾風如草,路遙知馬力,烈火識真金。
在看人的問題上,為了避免疑心用人的錯誤,用人者一定要從客觀實際出發,多層次、多側面地去了解、考察識別對象,不能因為所識對象有小過而毫無根據地懷疑其有大問題,也不能因所用之人犯有前科而胡亂猜測。還有些人認為是耳聞目睹就千真萬確了,這在本書前面已說過,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的東西也不一定能反映事實。在特定環境下,人們的所言所行有可能是言不由衷、情非得已。“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這句話改為“人在特定的環境中,身不由己”應用的范圍就更為廣闊了。
有一群因重大變故不得不橫穿一段荒蕪地區的人,他們只剩下了一袋大米,大家就推選了一個忠厚老實的人負責保管大米和燒水做飯。這群人的長者在活動筋骨的時候,發現那做飯的小伙子正在偷吃米飯。長者有點難過,認為一向誠實的人也會因身處危難之中而失去本性。長者沒有張揚此事,但心中對那小伙子的看法已有了徹底的轉變。后來小伙子犧牲在了戰場上,長者重提此事時,有一個曾隨行的人告訴他,那個小伙子當時并非在偷吃米飯,而是鳥屎掉在了鍋里,他不忍浪費,悄悄地撿了那團米飯吃了。長者聽了以后,呆呆地坐了良久。
還有伊伯奇,盡管侍奉后母非常孝順,常常在冬天里光著腳為后母拉車子。有一次,他后母的衣服上有一只毒蜂,伯奇見狀,也來不及打個招呼,就伸手想去幫后母拿掉。后母大叫:“伯奇拉我的衣服!”吉甫于是懷疑伯奇想對其繼母非禮。伯奇沒有辦法洗刷恥辱,便自殺以表清白。
看人的經驗告訴人們:目見之不如足踐之,這是千真萬確的。因為人的眼睛看人,因種種原因可能會產生某些錯覺。所以,要從根本上知人,只有通過實踐,實踐出真知。既要看人,就要重在其實踐,通過實踐看其表現如何。日常生活中,一些人可以用花言巧語去騙人,但要用其實踐去掩蓋自己的虛偽面目是難的,雖然假動作也可以騙人于一時,但不可能騙人一世。隨著事物的不斷發展,其真面目終將暴露。實踐將說明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
在歷史上,不能夠以上述方法去識別他人,而錯誤地以己觀人,以己心度他心,以個人的經歷、常識、觀點、內心思想為標準、為參照來判斷他人的思想活動,這樣的教訓也是很多的。
北魏節閔帝時期(公元531年),爾朱榮把持朝政,另一個大臣賀歡帶兵攻打爾朱榮,以清理君側為名,因此能得人心,聚集了正面力量,最后功成,殺了爾朱榮一家。
爾朱榮的弟弟爾朱世隆在外省為將,招兵買馬,準備報仇雪恨。他的—個部將叫房弼,當時任青州刺史,是一員著名的猛將,對爾朱氏一家一向忠心耿耿。他招集部下,欲割手臂上的血為盟,以齊心協力、盡心盡力去幫助爾朱世隆。
都督馮紹基是房弼的助手,深得房弼的信任。他對房弼獻計說:“現在天下大亂,人心不齊,要表現真誠之心,如果冒著嚴寒,割心前之血為盟,豈不是更能得天下人之心?”房弼是個血性之人、直腸子,將心比心,認為這個主意很好,就招集所有部下和當地老百姓,當著眾人的面,在冰天雪地里,赤裸著上身,氣壯聲雄地叫馮紹基動手。
看著馮紹基微微發抖的手,房弼禁不住笑了,罵道:
“他奶奶個熊,抖個啥子!快動手,老子冷著呢!”馮紹基一鼓勁,舉刀割房弼胸前時,出乎意料地輕輕一推,就把房弼殺死了,帶著人馬投奔節閔帝。
可見,對手下的人判斷不準,把奸賊當忠臣看,不能夠知人善用,最后死于非命。
凡是有才能的賢人,必然要遭到陰險淺薄之類人的惡意中傷。起初被迷惑而遭冷落,而最終得不到使用。
說明因奸佞之人的無事生非造謠中傷,使得賢才難以被人識別而加以使用。
現代著人者雖然因此丟命的可能性小,但將公司的事業前程毀于一旦的事還是經常發生的,故用人者得千萬小心。
看人,要聽其言,觀其行。就是強調看人不僅要聽其所說的如何,更重要的是要看其做得如何,做和行就是我們所講的實踐。
因此,看人要重在其實踐,從其人實踐中就可知其人如何,實踐是看人的標準。
看人的誤區不可忽視
科學地對待人的短處和長處,人才是有的,不要因為他們不是全才,沒有學歷,沒有資歷,就把人家埋沒了。
善于發現人才,團結人才,使用人才,是領導者是否成熟的主要標志之一。
高明的領導人懂得,得力或不得力是一個相對的概念,關鍵在于使用是否得當。用其所長就得力,用其所短就不得力。用人最忌諱勉為其難。如果硬要下級干他不善于干的工作,自然難于獲效,久而久之,還會導致上下級關系緊張化。所以,高明的領導人,往往對其下屬,采用“揚其所長”的原則。所謂揚其所長原則,就是指在用人行為中,領導者應盡力發掘被使用對象的長處,揚其“長”而抑其“短”。
古人云:“龍有蛇之一鱗,不害其為靈;玉有石之脈,不害其為主。”這說明看人有時不能求全責備。
求全責備還是舍短取長,這關系到能否知人善用。
求全責備,人才也被埋沒,天下無可用之人;能舍短取長,人人可盡其力,天下無廢人。
領導者對人才的求全責備,不僅不能知人,而且會陷害人歷史上不少人才之所以蒙冤,都是由于君主喜歡追究小過。蘇東坡因對朝政有意見而寫幾首諷喻詩,卻蒙上“烏臺詩案”之冤,下半生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
在選拔人才中,蘇洵主張對真正的“奇杰之才”應“恕其小過”。
看一個人,切忌以自己主觀想象作為衡量別人的標準,主觀意識太強,經常會造成看人的錯誤與偏差。
從前有一個人遺失了一把斧頭,他懷疑被隔壁的小孩偷走了。于是,他就暗中觀察小孩的行動,不論是言語與動作,或是神態與舉止,怎么看都覺得像是偷斧頭的人。因為沒有證據,所以也就沒有辦法揭發。隔了幾天,他在后山找到遺失的斧頭,原來是自己弄丟的。從此之后,他再去觀察隔壁的小孩,再怎么看也不像是會偷斧頭的人。
領導者的主觀意識,會讓他的思維囿于某一局限而不能自拔。
宋真宗比寇準有見識,他反對寇準以區域取人,認為“朝廷取人,惟才是求”。他性情剛烈,奉養勤儉,尤其在培養和推舉賢才方面是有貢獻的。他好賢,當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孫道輔等人都出于他的門下。
寇準為人剛直敢諫,是當時名相,而宋真宗并非明君,為何真宗能取賢才,寇準則壓抑之?這是因真宗對晏殊無個人成見,就才取才;寇準則不然,他對南方人有偏見,姜蓋是北方人,故想壓抑晏殊而取姜蓋。寇準有主觀想象的成見,看人就不可能準確。
禁忌以一時喜惡而主觀看人。當我們喜歡一個人時,就會忽略他的缺點而肯定他的一切;當我們討厭一個人時,就會忘掉他的優點,單挑他們的弱點而否定他的一切。
韓非子曾講了一個故事很耐人尋味:衛靈公非常寵愛一個叫彌子瑕的美貌少年。一天夜里,這位少年家中傳來他母親患急病的消息,彌子瑕撒謊說已得到衛靈公的允許,就乘王室的牛車趕回家探望母親。按理說,隨乘國王的車是要被處以刖刑的。但衛靈公知道這事后卻說:“冒刖刑之險,趕赴母親病床前,是好樣的。”
有一天,彌子瑕同衛靈公在花園里散步。花園的桃子看上去甜得很。彌子瑕就嘗了一日,果真非常好吃。
彌子瑕就把咬過的桃子遞給衛靈公,衛靈公又大加贊賞說:“有好吃的東西不一個人獨吞,而是讓給我,真是好樣的。”幾年過去了,長大了的彌子瑕漸漸失去了少年時代的美貌,衛靈公對他也不那么寵愛了。衛靈公想起過去的事來;“你扯謊,說得到我的允許,乘了我的牛車;另外還讓我吃你吃過的桃子,該當何罪?”于是衛靈公處罰了彌子瑕。對同一個人來說,在他愛的時候,即使是觸犯了法律這樣的大事,那個人也能得到贊賞;一旦這種愛沒了,愛就變成了恨,并將其處之以法?
禁忌一時失察信小人。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小人常常采取不正當的手段來取得上級的寵愛,順應上級個人的好惡談論問題,以此謀求個人的超常利益。如果按他們的建議辦事,很快獲得了利益,但隨之而來的是禍害。
漢成帝劉驁登基后,皇太后王政君的眾兄弟子侄,或是將軍,或是侯爵,他們互相炫耀聲色犬馬。她的三弟王曼,很早就去世了,沒有封侯。王曼的寡妻帶著兒子王莽住在宮中。王莽城府極深,深不可測。他態度謙恭,生活儉樸、好學。他侍奉母親跟寡居的嫂嫂,撫養亡兄的兒子,都十分盡心。他結交有才干之士,彬彬有禮;侍奉叔伯、委屈遷就:大伯父王鳳,是年中最高統帥,患病時,王莽日夜在床前侍候,親自嘗藥,王風深受感動,臨死前,向王政君、劉驁推薦,使王莽擢升為射聲校尉,成為北軍八大指揮官之一。不久,王莽又被提升為騎都尉、光祿大夫、侍中隨從。
當時,衛尉淳于長,十分受寵,王莽認為,他是自己前途中的障礙,因而在侍奉七叔王根時,攻擊淳于長的隱私,后來報告皇太后與漢成帝。成帝認為,王莽首先揭發奸惡,忠心正直,突升他為大司馬。
6年后,王莽大權在握,他用雷霆手段,打擊政敵;另一方面對三朝元老、宰相孔光畢恭畢敬:最后,凡是向王莽靠攏的,全部升遷;而冒犯王莽的,一律誅殺。
從空間上操縱人心
空間也會說話。空間距離的大小與情緒有關。通過“會說話的空間”,我們還可以看準一個人。
交際溝通的理想距離即個體空間,與文化背景也有密切的關系。
當你漫步在人行道上,慢慢地靠近某個人到一定距離時這個人會有意或無意地躲避你,拉開業已縮小的空間距離。這證明當人們在與別人相處時,總是力圖保持一定的個體空間。人的確都具有一個把自己圈住的心理上的個體空間,它就像一個無形的“氣泡”一樣為自己“割據”了一定的“領土”。一旦這個“氣泡”被人侵犯。
就會感到不舒服或不安全甚至惱怒起來。
小孩,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已不見他撒嬌的模樣。
這對身為父母的人來說,總感到有點孤單失落,不過這也表示孩子已經長大,有了自己的個人空間。
孩子抑制自己對父母的依賴的同時,也正是嘗試建立自我獨立的個人空間和成長為成人的必經歷程?
人的成長,依循下列三階段,了解每一個發展階段,可有助于估量孩子的自立程度。
乳兒時期完全依存于母親的個人空間。大約在出生8個月后母子開始分離,但是即使已能夠單獨步行,直到第一反抗期的1歲半左右,仍必須和母親共用同一個個人空間。
孩子2~3歲左右,開始進入準備自己個人空間的程度。一直到和同伴游戲機會大增的4歲前后,其基礎已大致完備。一到這時期,孩子明顯不再粘著父母親。
七八歲的孩子,己有分明的個人空間。直到青春期,這一過程終告完成。
拒絕讓孩子脫離雙親個人空間,阻礙孩子發展自己領域的父母,往往讓孩子在毫無防備下進入青春期,而受到莫大心理傷害。這樣的父母,在其本身的個人空間形成上,多半也并非十分健全。
空間有“情的空間”與“知的空間”之分。
心理學上把坐在身旁,即橫向空間叫做“情的空間”,因為這種情勢和情人談心的方式相似。情人多半談感情方面的內容,容易產生親切的感覺。
相反,對面而坐的縱向空間叫做“知的空間”,這種情勢容易使人頭腦清醒而精神集中,比如下象棋或圍棋,雙方一定要相對而坐才可以把全副精神集中到棋盤上。“知的空間”沒有可容情意進入的余地,所以面對面坐著常使女性感到不自在。時常見到女性和陌生人對面而坐時,目光始終低垂注視著自己的裙擺,這就是女性不能忍受這種“不容情感存在”情勢的一種緊張表現。
在咖啡廳內觀察在座的每一對男女是件有趣的事。
那些尚未進入狀態的男女,正襟危坐地尋找話題,臉上寫滿惶恐的表情。而普通的朋友,則多坐于桌子的對角線兩端。
至于熱戀中的情侶,全憑一對眼睛說話。任何事都急于和對方分享的情侶,正湊近對方鼻尖拼命傾訴不休。
實在是情難自禁的男女,則干脆雙雙坐在一張座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