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通過日常生活操縱人心(4)
- 打動人心的60秒心理操縱術(教你成功叢書15本)
- 許召元編著
- 4920字
- 2016-02-25 14:13:41
中國古人也說過:“膚表不可以論中,望貌不可以核能。”這正是警告人們僅憑外貌不能評價一個人的品德才能。孔老夫子這人能知錯就改,他曾以言語來看宰予,以相貌來看子羽。后來他發現自己都看錯了,于是說“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公開承認了自己的錯誤。子羽即澹臺滅明,比孔子小39歲,欲拜孔子為師。因為長相丑陋,所以孔子看了他那副尊容,認為難以成才,沒有多大出息,只是由于他是孔子學生子游引見過來的,就沒有輕易地拒絕,最終讓他留在身邊學習。子羽在孔子那里學了三年,通過幾年的交流,孔子對他逐漸改變了原來的看法,知道子羽是個貌丑而才高的人物。子羽學成之后,南下楚國,設壇講學,使儒家的學說在南方成為一個很有影響的學派。
所以,觀察人物時,取人外表長相的美丑,不如考察其心靈的優劣。
曾國藩本人看人并不是以貌取人,而側重考察其神色、情態等,比如他識別江忠源、劉銘傳等。他的幕僚羅澤南“貌素不揚,目又短視”,駱秉章“如鄉里老儒、粥粥無能”。如果曾國藩以貌取人的話,是不會重用這二人的。對于看人,曾國藩在是否以貌取人上面,要比曹操、劉備高出一籌。他善于看人的原因主要在于能觀人于微,并且積久而有經驗。所以他在夾袋中儲藏了不少人物檔案,一旦需用,便能從容地按其才能委以不同的任務,而且能一一勝任。
由表及里操縱人心
通過察顏觀色來揣摩對方的行為,你可以仔細觀察對方的舉止言談,捕捉其內心活動的蛛絲馬跡;也可以揣摩對方的狀態神情,探索引發這類行為的心理因素。
崇德七年(公元1642年),明朝大將洪承疇在松山戰敗被俘。皇太極極力勸其投降,但洪承疇誓死不降,罵不絕口,表示只求速死。皇太極無可奈何,只得煩勞范文程前往勸降。
范文程是清王朝的開國元勛,著名的謀略家,宋朝名臣范仲淹的后代,祖輩移居沈陽。他原是明朝落第秀才,滿腹經綸,有智謀,有遠見。努爾哈赤興起后,范文程在撫順謁見他,對策論學。縱橫古今,受到努爾哈赤的重視。
范文程去看望洪承疇,且不提起勸降之事,只是天南海北、說古道今地隨便閑談,從中觀顏察色。說話中,梁上積塵落在洪承疇衣襟上,洪承疇這個決意將死之人,卻幾次輕輕將落塵拂去。這個下意識的動作,他人不會留意,卻逃不脫明察秋毫的范文程的目光。他由此判定洪承疇必可說降。他向皇太極滿有把握地報告說:“我看洪承疇是不會死的。他連自己的衣服都那么愛惜,更何況自己的性命呢!”
皇太極聞聽此言大喜,洪承疇一松動,對他統一中原是十分有利的,果然事情不出范文程的意料之外,經過孝莊皇后美人計和巧妙耐心的勸降活動,一向自視為明朝最后一位忠臣的洪承疇,最終還是俯首就范了。范文程由表及里,觀察入微的看人之術,通過細致觀察外部特征,推測其心理活動,達到神奇絕妙的地步。
中國古代的軍事家非常強調透視對方的心理。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就是這個道理。
與孫子齊名的古代軍事家吳起曾這樣說過:“凡是戰爭開始,首先必須了解對方將領的個性,然后才研究他的才能。”換句話說,面臨戰爭的時候,應先調查敵將,然后才觀察他的能力,依對方的狀況來運用適當的手段,這樣就能穩操勝算了。下面我們舉出吳起所提出的幾項戰爭策略供各位參考:
如果敵將是一個沒有主意,并且隨便聽信別人的人,我們可以用各種方法引誘他,使他暴露意圖。
貪婪而不知恥的人,可以用財寶收買他。
單調而不重視變化的人,我們可用策略來使他疲于奔命。
敵將如果奢侈浮華,不顧部下的貧困,我們可以利用他的部下,使他們內部分化。
敵將如果是猶豫不定,毫無主見并使部下無所依靠的人,可用恐嚇的手段使他們驚逃。
戰爭在表面看來是一門復雜的學問,“勝”與“敗”
誰也預料不到。但是,如果能透視對方,并運用適當的策略,就能勝算在握。同樣的道理,把它運用到人與人的關系中,效果也是一樣的。
人的個性隨處可見。如果你在生活中仔細觀察,你一定會發現不同個性的種種表現。一個看人高手,能夠通過對方微不足道的表面現象,來了解一個人的內心世界。
要透視別人,首先要從什么位置去透視他,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無論多么敏銳的眼光,只要與物體太接近,焦點便不容易調到合適的位置。不能保持一定的距離,鏡頭就無法發揮它的功效,所以我們還是從各種角度來觀察事物比較恰當。
想操縱別人的人,很容易忽視一些周圍的人。其實,別人同時也在觀察你!如果你忽略了這一點,只顧觀察對方,那你一定會招致種種的失敗。
喜好談論別人的人,在他的言談舉止中,同時也在接受別人對他的觀察。人們從他批評別人的證據中,就可以大致看出他的人格。
透視別人像一把雙面刃的刀,用得不好,自己也會受傷。還有一點要補充——如果情況特殊的話,也不必太注意別人的反透視了。假如你是一位領導,你同時要觀察好幾個部屬,但是正如前面所說的,他們也正在設法了解你,觀察你。你只有一雙眼睛,而對方卻有好幾雙眼睛。這時,如果你過分注意別人,那你就不能客觀地觀察他人。像這樣情況,只要了解相互問的作用就行了,因為與其過分地關心,還不如聽其自然發展來得逍遙自在。現在就讓我們舉出一個較具代表性的故事來分析一下。
楚國有一個人,涉嫌犯罪,雖然宰相調查了三年,可是一直都不能判他的罪。他很想知道宰相的心意,但是身為嫌疑犯,又不好直接去問宰相。思來想去他拜托一位跟宰相很有交情的人去辦這事。那個人見了宰相脫口就說:“那嫌疑犯的房子能不能讓給我住呢?”他想如果宰相答應了,就表示這個人有罪,但是宰相搖搖頭說:“不!這個人沒有罪,這幢房子不能讓給你。”當那個人要離開的時候,宰相暗叫一聲:“糟了!”肯定是那個人讓他來試探虛實的,宰相連忙問自己朋友,是不是受人之托來摸底的,那個人佯裝不知情,推說沒有。
但實際上,宰相已經輸了一著,宰相一心盯著那個可能犯罪的人,卻沒能防衛他四處出擊,從另一個角度,終于讓他摸清事情的嚴重性到什么程度了。
大多數觀察人的高手,他們以對方的外表、服裝及細微的動作為線索,巧妙地掌握對方的性格或生活狀況。
譬如,從對方的右手中指上有老繭,指頭上沾有墨水,衣服的肘部磨得油光,可推測該人從事案頭工作;又如看對方的背影,右肩下垂而且身上發出消毒藥水的味道,則揣測是牙醫……
有經驗的推銷員或店員,通常是鑒別初次見面者身份的天才。譬如,在日本發生的運鈔車被襲案件中,發現犯罪嫌疑人可疑跡象的東京證券公司某員工,就采用了表面觀察的方法。
通過對一個人的氣質、個性、品格、學識、修養、閱歷、生活等方面的綜合分析,可以從一個人的情緒活動特征上,看出一個人內心深處的潛意識舉動。
我們常可見到同一工作單位中,同事之間彼此不和睦,鬧得很不愉快。原本在同一單位工作,應該要團結合作,保持聯系,但有了種種不愉快后,便極容易降低工作效率,也會影響當事人的前途。
造成這種不睦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同事之間彼此誤解,以自己的心揣測對方的心,用自以為是的方法解釋對方的言行。
所以,上班族的人,在工作中要極力調和與同事之間的矛盾,通過磨合達到維持融洽關系的效果。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就應具有操縱對方意圖的素質。在與對方言談之間,迅速把握他的思維走向,才能使工作得到順利的進行。
潛藏在人內心的沖動、欲望等,會通過言行表露出來,所以要了解對方意圖可借觀察言行,來讀懂他的心思。
作為一個成功的推銷人員,最需要的本領就是能操縱顧客內心的意圖,這種本領對于推銷員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能準確讀出對方心思的推銷人員,通常都具備下列條件:
第一就是特別能活用以前的經驗。屬于這類型的人。
多半是從業人員,積累了不少經驗更好地進行推銷工作。
這類型的讀心術,也可以說是靠直覺(第六感官)而來的。雖然透過經驗以直覺來判斷,并不具備真正的科學論證,但往往都是最有效地掌握對方心理的捷徑。
第二是自己能控制自己。所謂自制,絕不是在與人相處的場合。有意識地抑制自己。真正的自我控制,并不是本人有意識的控制。而是無論處在什么狀況下。都能不依靠別人的力量。以自己的力且控制心態。同時不摻雜感情的因素。
第三個條件就是必須學習心理學方面的知識。俗話說。好的推銷人員是半個心理學家,人的言行即代表個人的意志。因此要了解對方的心。只要觀察他們的言行。
就可以看出端倪。人在做事、說話之前。是因為先有意志才會表露于言行。但事實上在他未表現言行之前,必然會先有某種意志。
推銷員如果能運用此高明方法,首先就要讓對方感受到自己的誠實。但所謂誠實,并不是指在顧客面前擺出一張哭喪的臉,或佯裝熱衷于事業之類的玩弄花招,最好的辦法就是首先脫掉自己心中的盔甲,也就是將自己未曾武裝的心,展現在顧客面前,這樣做顧客才能安心,撤除內心的藩籬,這就是推銷人員的必備素質。
在各個場合無意之間都可以暴露出一個人的性格、愿望或生活狀況。訓練自己從生活瑣事中掌握對方心理,可以說是促使自己圓滿處理人際關系的重要條件。
因此唯有利用從現實生活中學到的知識來觀察,才能更準確地分析人心并操縱人的本質。
打麻將的高手,總是能把自己的真實意圖隱藏好,使對手很難識破自己的策略,是裝傻隱藏真實意圖的最好方法,這樣做可以使對手疏于防范,有利于自己計劃的順利實施。而在現實生活中,一些人就是應用這種方法,把自己的意圖掩蓋起來,去探知他人的心理。《韓非子》中曾有過這樣一句話:“去好去惡,群臣見素。群臣見素,則人君不蔽矣。”意思就是,君王如果不顯露自己的真實情感,群臣就會顯示出自己真正的面目,一旦他們露出真面目來,君王就不會被他們外在的表現所蒙蔽。
楚莊王主政三年了,不理國政,只是喜歡一些隱語玩樂,社稷瀕于危險,但這只是表面的現象,莊王是用這種方法來測試他的臣子的真實想法和忠奸。
當時不少進諫的人,都被楚莊王攆了出來,一些小人趁機討好莊王,一時間聲色犬馬,無不用其極。士慶是莊工的臣子,被認為是進諫的最佳人選,可是士慶進朝,一拜再拜后,進言說:“有一則隱語說,有只大鳥,棲息在南山的南面,三年不飛也不叫,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莊王說:“你可以走了,我自己很清楚原因。”
士慶說:“臣說也死,不說也死,希望能聽一聽原因所在。”
莊王說:“此鳥不飛,在豐沛它的羽翼;不叫,在于觀察群臣的是非對錯。這只鳥雖然不飛,一飛必然沖天;雖然不鳴,一鳴必然驚人。”
士慶叩頭拜說:“所期望的已經聽到了。”
莊王非常高興士慶提出的問題,于是就任士慶為令尹,授給他相印。
通過這個故事,說明這個道理,不僅限于君臣之間,一般的人際關系也都應用得上。一個人常表現虛心無欲的態度,就能減少別人對你的防備心理。一個人將自己的好惡顯示出來,尤其是作為一個領導者,下屬會為了迎合他的意思而改變自己的行動,那么,領導就無法看清下屬的真實的本來面目,如此一來,就會產生看人上的忠奸難辨的困擾。
君王一旦將自己討厭的事泄露,臣子就避免做出令君王厭惡的事;一旦泄露了自己愛好的事物,臣子就會千方百計鉆營奉承。換句話說,君王所顯露出來的好惡傾向,就是臣子們巴結逢迎的依據。
子之因為迎合子噲的喜好,而趁機篡奪了王位;豎刁和易牙,也是利用同樣的手法,奪取了桓公的實權。
那么,這些君王的結果如何呢?子噲由于臣下叛變而被殺,桓公被殺之后,直到尸體生了蛆都沒有人將他埋葬。
總而言之,做人必須時時注意,自己雖有智慧也不露出,讓他人去想、去思索;自己有才能也不要親自動手,靜觀他人的行動表現。唯有隱藏自己的鋒芒,才能見到別人的光彩?
戰國末期的大政治家韓非子,對于透視人心的方法,運用得更為徹底,韓非子特別重視透視人心的方法。
《韓非子》一書中,有五項論及透視人心的方法。
這五項透視人心的方法是:
(1)必須以事實對照言語
只聽臣下的報告,而不用事實來證明,很難明白真相。
(2)給每個人表現的機會
對于能力的評判,要著他單獨工作的具體表現,在透視人心時,要讓每個人都有單獨表現的機會,才能公平地觀察各人的實際本領。
(3)故弄玄虛探知究竟
要想在三秒鐘了解一個人的心理變化,可以通過手段上的變化,來考其究竟。
(4)以若無其事的方式探其虛實
要想了解一個人,可以對明明知道的事假做不知,也可以達到試探對方的目的。
戰國時期的韓昭侯有一天在剪指甲的時候,故意將一片剪下的指甲屑放在手中,然后命令近侍:“我把剛才剪下的指甲屑弄丟了,心里毛毛的,很不是味道,快點幫我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