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渤海中的天下一絕
- 海洋與科技探索之旅 揭開神秘大洋的面紗
- 李宏主編
- 868字
- 2016-02-24 17:25:34
在我國的四大海域中,渤海有它的獨特之處。一是位置最北,它位于北緯37°11′~41°,是我國緯度最北的一個海區;二是面積最小,它的總面積僅7.7萬平方千米;三是海水最淺,平均深度僅18米;四是島嶼最少;五是產毛蝦最多。
鲅魚圈,位于營口市區南60千米的海濱。這一帶盛產鲅魚,古代就常有漁船在此捕撈收港。清代康熙年間,漁民逐漸聚居,形成村落,得名鲅魚圈。
鲅魚圈一帶,屬海洋性溫帶季風氣候,三面環山,一面臨海,山海輝映,秀麗多姿。月牙灣海濱浴場有20千米長的海岸線,浪緩灘平,水清沙凈,是國內少見的“金沙灘”之一,是集海、山、泉、林于一體的旅游勝地。
營口市坐落在大遼河入海處,是遼寧重要大港之一。
營口歷史悠久,早在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在這一帶勞動生息。春秋戰國時期,這里屬燕國,秦代屬遼東郡,遼代稱這里為遼河大口,清代河口出現了溝營鎮,簡稱營口,沿稱至今。
營口的人文景觀較多,如石棚山的新石器文化遺址、市區西南部的楞嚴寺等古廟。楞嚴寺是東北四大禪林之一,遼南第一名剎。
營口西北約60千米的臺河口,是遼河、雙臺河、大棱河等“九河下梢”地區,現已成為雙臺河口國家自然保護區,占地800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黑嘴鶴最大的繁殖地,也是丹頂鶴的樂園。
臺河口往西約70千米的錦州港東側,有大、小兩座相距2.5千米的小島,因島山形似筆架,故名大、小筆架山。兩山各有“天橋”一座,與陸岸相連,尤其是大筆架山天橋,堪稱天下一絕、世界奇觀。
天橋實際上是一條潮汐沖擊而成的天然通道。潮水漲滿的時候,“天橋”處的海水深達3米多,可以載舟行船,撒網捕魚,但仍可看到“天橋”跡象。那是一條界限分明的海浪線,橋左的浪不會到右側去,橋右的浪也不會到左側來,它們只能在“橋”處相匯,激起很高的浪花,風浪越大,越是壯觀。
落潮了,海浪線左右的海水漸漸變黃,一條若隱若現的沙石帶,像條“神龍”在波海中戲耍,慢慢地騰升。
突然浪花兒截然地分成兩排,神龍的脊背一天橋露出來了。大筆架山天橋長1800多米,寬15米。每天,天橋露出水面的時間長達4小時,游人可以盡情地在橋上漫步,一直走上山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