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歷代碑文(3)
- 歷代碑銘(中國文學百科)
- 李穆南 郄智毅 劉金玲主編
- 4903字
- 2016-07-06 08:49:31
這是一篇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的銘文。文章在極寫劍閣“窮地之險,極路之峻”、“一人荷戟,萬夫趑趄”的形勢的同時,回顧了歷史上據險而勝和據險反遭滅亡或失敗的事例,得出了“興實在德,險亦難恃”的深刻結論。山河的險要不是國家興亡的關鍵。文章警告那些據險自恃的人,要明白“憑阻作昏,鮮不敗績”、“覆車之軌,無或重跡”的經驗教訓。
文章言簡意深,氣勢峻偉,是一篇警世箴言。
大唐中興頌
【作者簡介】
元結(719—772),唐代著名文學家,字次山,郡望河南(今河南洛陽市),世居太原(今山西太原市),后移居魯山(今河南魯山縣)。少時倜儻不羈,十七歲始折節讀書,師事從兄元德秀。天寶十二載(753)舉進士。乾元二年(759)擢為右金吾曹參軍,出任山南東道節度參謀,后以戰功升任水部員外郎、荊南節度判官。代宗即位,授著作郎。官至容管經略史,加左金吾衛將軍。他反對形式主義詩風,抨擊綺靡浮華而提倡質樸淳厚。他的理論,對中唐新樂府運動有所啟發和影響。明人輯有《元次山集》。
【原文】
天寶十四載,安祿山陷洛陽。明年,陷長安。天子幸蜀。太子即位于靈武。明年,皇帝移軍風翔,其年復兩京。上皇還京師。於戲!前代帝王,有盛德大業者,必見于歌頌。若今歌頌大業,刻之金石,非老于文學,其誰宜為?頌曰:
噫嘻前朝,孽臣奸驕,為昏為妖。邊將騁兵,毒亂國經,群生失寧。大駕南巡,百僚竄身,奉賊稱臣。天將昌唐,繄睨我皇,匹馬北方。獨立一呼,千麾萬,戎卒前驅。我師其東,儲皇撫戎,蕩攘群兇。復服指期,曾不逾時,有國無之。事有至難。宗廟再安,二圣重歡。地辟天開,蠲除妖災,瑞慶大來。兇徒逆儔,涵濡天休,死生堪羞!功勞位尊,忠烈名存,澤流子孫。盛德之興,山高日升,萬福是膺。能令大君,聲容沄沄,不在斯文?湘江東西,中直浯溪,石崖天齊??赡タ社?,刊此頌焉,何千萬年!
【譯文】
天寶十四載,安祿山攻陷了洛陽。第二年,又攻陷了長安?;实郏ㄐ冢┨拥搅怂拇ǎ釉陟`武登上了皇位稱帝。第二年,肅宗移軍鳳翔,并在這一年收復了長安和洛陽。太上皇唐玄宗回到了長安。嗚呼,以前朝代的帝王,如果有建立了大德大業的,必然會出現在詩歌頌詞中。如果今天要歌頌這偉大的功績,并將它刻在石上,除了精通文學的人,還有誰是合適的人選呢?頌詞說:
噫嘻,在玄宗朝,罪惡的臣子既奸猾又驕橫,攪得天昏地暗,妖邪當道。邊將安祿山叛亂,危害擾亂了國家的常規,使廣大老百姓的生活失去了安寧。玄宗逃跑到南方,許多官員紛紛亂竄,尊奉亂賦為主,向其稱臣。上天想要唐朝興旺昌盛,注視著我皇,看著他單槍匹馬去北方樹起軍威,獨立一呼,千千萬萬的旗幟飄揚,無數的回紇兵前來充當驅使。我們的軍隊向東挺進,太子帶領回紇兵,掃蕩除滅了眾多叛亂者,收復的日期指日可待,其恢復之速,是自古以來沒有的。事情總是非常困難。有功勞的人被授予尊貴的位置,忠烈之士的美名永存,恩澤將惠及他們的子孫。偉大的功德建立起來,像高山仰止,像太陽升起一般,人們感受到了無邊的幸福。能夠讓天子的禮樂文章聲容大盛的,難道不是已經表現在這篇碑文上了嗎?邊將安祿山叛亂,危害擾亂了國家的常規,使廣大老百姓的生活失去了安寧。玄宗逃跑到南方,許多官員紛紛亂竄,尊奉亂賦為主,向其稱臣。上天想要唐朝興旺昌盛,注視著我皇,看著他單槍匹馬去北方樹起軍威,獨立一呼,千千萬萬的旗幟飄揚,無數的回紇兵前來充當驅使。我們的軍隊向東挺進,太子帶領回紇兵,掃蕩除滅了眾多叛亂者收復的日期指日可待,其恢復之速,是自古以來沒有的。事情總是非常困難。有功勞的人被授予尊貴的位置,忠烈之士的美名永存,恩澤將惠及他們的子孫。偉大的功德建立起來,像高山仰止,像太陽升起一般,人們感受到了無邊的幸福。能夠讓天子的禮樂文章聲容大盛的,難道不是已經表現在這篇碑文上了嗎?湘江在此地的東邊和西邊,浯溪則橫貫此地,此地的石崖與天一樣高。可以磨平它的巖面在上面刻字,在這里刻上這篇詞,流傳何止千萬年啊。
【賞析】
《大唐中興頌》是歌頌唐王朝平定“安史之亂”的豐功偉績的一篇氣勢峻偉之作。文章以極其簡括的語言,就將天寶亂離,肅宗繼位,收復兩京,唐玄宗和唐肅宗回到長安的經過在“序”和“頌”中作了清楚的敘述,筆力健舉,氣象不凡。
在寫法上,特別是在“頌”中,用四字句,基本上是三句敘述一事,三句一韻。高度概括了“安史之亂”的發生、平定和收復的過程,鋪張揚厲,盡情抒發了“地辟天開,蠲除妖災,瑞慶大來”的全國歡慶的喜悅心情。如此雄偉的銘文是值得一讀的。
殿中少監馬君墓志銘
【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縣)人。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謚號“文”,又稱韓文公。他三歲而孤,受兄嫂撫育,早年流離困頓,有讀書經世之志。他二十五歲時中進士,赴汴州董晉、徐州張建封兩節度使幕府任職。后回京任四門博士、監察御史,因上書論天旱人饑狀,請減免賦稅,貶為陽山令。憲宗時北歸,為國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五十歲以后,先從裴度征吳元濟,后遷刑部侍郎。因諫阻迎佛骨,貶為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歷國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職。政治上較有作為。在文學上反對駢偶文風,提倡散體。繼承先秦、兩漢古文的優良傳統,并在此基礎上加以發展和創新,是古文運動倡導者之一。在思想上維護儒家的傳統思想,調強堯舜至孔孟的一脈相傳的道統。
【原文】
君諱繼祖,司徒贈太師北平莊武王之孫,少府監贈太子少傅諱暢之子。生四歲,以門功拜太子舍人。積三十四年,五轉而至殿中少監,年三十七以卒。有男八人,女二人。
始余初冠,應進士貢在京師,窮不自存。以故人稚弟,拜北平王于馬前。王問而憐之,因得見于安邑里第。王軫其寒饑,賜食與衣,召二子,使為之主。其季遇我特厚,少府監贈太子少傅者也。姆抱幼子立側,眉眼如畫,發漆黑,肌肉玉雪可念,殿中君也。當是時,見王于北亭,猶高山深林巨谷,龍虎變化不測,杰魁人也。退見少傅,翠竹碧梧,鸞鵠停峙,能守其業者也。幼子娟好靜秀,瑤環瑜珥,蘭茁其芽,稱其家兒也。
后四五年,吾成進士,去而東游,哭北平王于客舍。后十五六年,吾為尚書都官郎,分司東都,而分府少傅卒,哭之。又十余年,至今,哭少監焉。
嗚呼!吾未耄老,自始至今,未四十年,而哭其祖子孫三世,于人世何如也!人欲久不死,而觀居此世者,何也?
【譯文】
馬君繼祖是司徒贈太師北平莊武王的孫子,少府監贈太子少傅馬暢的兒子。他四歲的時候,因為祖上的功德而被授予太子舍人。在三十四年之間,馬君五次調任官職,終于做到了殿中少監的職位。他三十七歲時逝世,有八個兒子,兩個女兒。
在我初冠不久的時候,因在京師應付進士貢的考試,生活困難不能自保。我憑著老朋友弟弟的身份,拜倒在北平王馬燧的腳下。北平王詢問了我的情況,很憐憫我,所以就有機會到他安邑里的家中與他相見。北平王憐憫我寒冷饑餓,賜給我食物和衣服,并叫來了兩個兒子招待我。其中排行最后的那個兒子待我尤其優厚,他就是少府監贈太子少傅馬暢。保姆抱著孩子站在旁邊,這個孩子眉眼如畫,頭發漆黑,肌膚如玉雪般惹人喜愛,他就是殿中少監馬繼祖。那個時候,我在北亭拜見北平王,感覺他的胸襟氣概像高山深林巨谷一般,機智謀略像龍虎一樣變化不可測,真是人中豪杰啊。拜見完畢后退下來參見少傅馬暢,只見他像翠竹碧梧一樣秀美文雅,如鳳鸞仙鶴般站立在那里,是個能守其家業的人啊。他的小兒子馬繼祖娟好靜秀,戴著圓形的玉飾和玉耳環,像蘭草剛剛發出嫩芽,馬暢說這是他的兒子。
而后四五年,我中了進士,離開京師要到東邊去,北平王亡故了,我只能在客居的旅舍為他痛哭。此后十五六年,我擔任了尚書都官郎,任教東都國子分教主,而此時分府少傅亡故,我又為他痛哭。又過了十年,現在,我為少監痛哭啊。
嗚呼!我還沒年老,從開始到現在,不到四十年,就為他們祖、子、孫三代而痛哭了,這對于人世來講,是怎樣的傷痛??!人們想長久不死,但看這些活在世上的人,又有什么意思呢?
【賞析】
明代吳訥認為:寫作墓志銘的“古今作者,唯韓昌黎最高。行文敘事,面目首尾,不再蹈襲”(《文章辨體序說》)。韓愈所作墓志銘七十余篇,精品為多,“諛墓”之文亦占不小篇幅。其中精品寫法靈活多變,不拘一格,生動形象。
即如《殿中少監馬君墓志銘》這一篇,墓主并無突出驚人的事跡可記。于是,韓愈另辟蹊徑,把重點放在馬氏祖孫三代與自己的交往上,層次分明地寫出自己的見聞和感受。他曾受到其祖馬燧“賜食與衣”的關心和照顧。他寫出在馬燧府上見到馬燧時,其“猶高山深林巨谷,龍虎變化不測,杰魁人也”。寫出退見少傅,此時的馬暢如“翠竹碧梧,鸞鵠停峙”,是可以守家業的人才;其子馬繼祖則是“娟好靜秀,瑤環瑜珥”,如同蘭草剛剛發出新芽,不愧是馬氏的后代。上述都寫得具體可感,生動可喜。雖然沒有敘述具體的事情,但三人的精神風貌都栩栩如生。
作者尚在世時,而三人卻都先后離開了人世,這真是難以言喻的事情。
特別是文章最后兩句,十分有力,顯然是韓愈有感而發。這是他對于好人短命、壞人長命的現實發出的無限深沉的感喟。古人有寫文章講究“鳳頭、豬肚、豹尾”的說法,那么這篇文章的最后兩句就是“豹尾”。
曹成王碑
【作者簡介】
作者韓愈(略)
【原文】
王姓李氏,諱皋,字子蘭,謚曰“成”。其先王明,以太宗子,國曹,絕復封,傳五王,至成王。成王嗣封,在玄宗世。蓋于時年十七八。紹爵三年,而河南北兵作,天下震擾。王奉母太妃,逃禍民伍,得間走蜀從天子。天子念之。自都水使者,拜左領軍衛將軍,轉貳國子秘書。
王生十年而失先王,哭泣哀悲,吊客不忍聞。喪除,痛刮磨豪習,委己于學。稍長,重知人情,急世之要,恥一不通。侍太妃,從天子于蜀,既孝既忠。持官持身,內外斬斬。由是朝廷滋欲試之于民。上元元年,除溫州長史,行刺史事。江東新刳于兵,郡旱饑,民交走死無吊。王及州,不解衣,下令掊鎖擴門,悉棄倉實與民,活數十萬人。奏報,升秩少府。與平袁賊,仍徙秘書,兼州別駕,部告無事。遷真于衡,法成令修,治出張施,聲生勢長。觀察使噎媢不能出氣,誣以過犯,御史助之,貶潮州刺史。楊炎起道州,相德宗,還王于衡,以直前謾。王之遭誣在理,念太妃老,將驚而戚,出則囚服就辯,人則擁笏垂魚,坦坦施施。即貶于潮,以遷入賀。及是,然后跪謝告實。
初,觀察使虐,使將國良往戍界,良以武岡畔,戍眾萬人,斂兵荊、黔、洪、桂伐之。二年尤張。于是以王帥湖南,將五萬士,以討良為事。王至則屏兵,投良以書,中其忌諱。良羞畏乞降,狐鼠進退。王即假為使者,從一騎,踔五百里,抵良壁,鞭其門,大呼:“我曹王,來受良降。良今安在?”良不得已,錯愕迎拜,盡降其軍。太妃薨。王棄部,隨喪之河南,葬。及荊,被詔責還。會梁崇義反,王遂不敢辭以還。升秩散騎常侍。
明年,李希烈反,遷御史大夫,授節帥江西以討希烈。命至,王出止外舍,禁無以家事關我。裒兵大選江州,群能著職。王親教之摶力勾卒嬴越之法,曹誅五畀,艦步二萬人。以與賊遌。嘬鋒蔡山,踣之。剜蘄之黃梅,大鞣長平,鈸廣濟,掀蘄春,撇蘄水,掇黃岡,策漢陽,行跐汊川,還大膊蘄水界中。披安三縣,其州,斬偽刺史。標光之北山,隨光化,其州,十抽一推。救兵州東北屬鄉,還開軍受降。大小之戰,三十有二,取五州十九縣。民老幼婦女不驚,市賈不變,田之果谷下無一跡。加銀青光祿大夫,工部尚書,改戶部,再換節臨荊及襄,真食三百。王之在兵,天子西巡于梁。希烈北取汴、鄭,東略宋圍陳,西取汝,薄東都。王坐南方北向,落其角距。賊死咋不能入寸尺,亡將卒十萬,盡輸其南州。
王始政于溫,終政于襄。恒平物估,賤斂貴出,民用有經。一吏軌民,使令家聽戶視,奸宄無所宿。府中不聞急步疾呼。治民用兵,各有條次,世傳為法,任馬彝、將慎、將鍔、將潛,偕盡其力能。薨贈右仆射。元和初,以子道古在朝,更贈太子太師。
道古進士,司門郎,刺利、隨、唐、睦,徵為少宗正,兼御史中丞,以節督黔中。朝京師,改命觀察鄂、岳、蘄、沔、安、黃,提其師以伐蔡。且行,泣曰:“先王討蔡,實取沔、蘄、安、黃,寄惠未亡,今余亦受命有事于蔡,而四州適在吾封,庶其有集。先王薨于今二十五年,吾昆弟在,而墓碑不刻,無文,其實有待。子無用辭!”乃序而詩之,辭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