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歷代碑文(2)
- 歷代碑銘(中國文學百科)
- 李穆南 郄智毅 劉金玲主編
- 4968字
- 2016-07-06 08:49:31
【原文】
維永元元年秋七月,有漢元舅曰車騎將軍竇憲,寅亮圣皇,登翼王室,納于大麓,維清緝熙。乃與執金吾耿秉,述職巡御,治兵于朔方。
鷹揚之校,螭虎之士,爰該六師,暨南單于、東胡烏桓、西戎氐羌侯王君長之群,驍騎十萬。元戎輕武,長轂四分,云輜蔽路,萬有三千余乘。勒以八陣,蒞以威神,玄甲耀日,朱旗絳天。遂陵高闕,下雞鹿,經磧鹵,絕大漠,斬溫禺以釁鼓,血尸逐以染鍔。然后四校橫徂,星流彗掃,蕭條萬里,野無遺寇。于是域滅區殫,返旆而還,考傳驗圖,窮覽其山川。
遂逾涿郡,跨安侯,乘燕然。躡冒頓之區落,焚老上之龍庭。將上以攄高文之宿憤,光祖宗之玄靈;下以安固后嗣,恢拓境宇,振大漢之天聲。茲可謂一勞而久逸,暫費而永寧也。乃遂封山刊石,昭銘盛德,其辭曰:
鑠王師兮征荒裔,剿兇虐兮截海外,敻其邈兮亙地界,封神邱兮建隆嵑,熙帝載兮振萬世!
【譯文】
永元元年秋七月,名叫車騎將軍竇憲的漢朝大舅,敬畏聰慧圣明的皇帝,登上輔佐皇室的位置,將燕然山收納到腳下。一片清平光明,聚集著吉祥。于是竇憲與執金吾耿秉,報告巡視北方邊界防御和陳兵北方的情況。
竇憲與耿秉率領勇猛而士氣高昂的將校,龍虎般的士兵,六師如敏捷的猿一樣準備好了,以及南單于、東胡烏桓、西戎氐羌各族的侯王君長率領的士兵,共有驍騎十萬。主將輕裝簡從,長列的車輪滾動四散分開,如雷鳴般的輜重裝備遮蔽了道路,一共有一萬三千余輛。將部隊約束為八陣,統率以威武的精神,黑色的鎧甲映著陽光發出光輝,紅色的旗幟將天空染成了深紅色。于是,越過高高的關口,攻下雞鹿要塞,經過砂石鹽堿地,橫穿大沙漠,斬溫禺以釁鼓祭祀,血洗尸逐部落染紅了劍刃。然后四校四處出擊,如星流彗掃一般,使蕭條萬里的大地上,沒有遺留的賊寇。于是一個地域接一個地域地將敵人掃滅干凈,舉著旌旗凱旋,查考檢驗傳上來的地圖,盡覽其山川狀況。
于是越過涿郡,跨過安侯,登上燕然山,踩踏冒頓聚集的地方,焚燒老上單于祭祀鬼神的龍庭。對上能夠抒發漢高祖、漢文帝的宿憤,光大祖宗的神靈;對下則可以安定后代子孫,恢復拓展疆土,振作大漢的聲名。這可以說是一勞而永逸,暫時耗費軍力財力而永久安寧之舉。于是就在這里筑壇祭天以刻石,在銘文上昭示盛德。其辭說:
消損了王師征討邊遠地方兇惡的禍首,剿滅兇頑啊斬殺于海外,遠而又邈遠橫貫地界,在筑壇祭天的神丘上建起高大的圓頂碑石,以光大皇帝的功業振作萬世。
【賞析】
這篇銘文寫得氣勢磅礴,充分體現出“振大漢之天聲”的宏大氣象。
文章描寫大漢出兵征服北匈奴,在杭愛山樹碑立傳,張大大漢威儀的這些方面顯示出虎虎生氣,表現出雄視虎步、豪邁不群的英雄氣概,也是在其后的文章中難以見到的。這一方面表現為漢王朝的國力強盛,張大其勢,顯示國威的不凡氣度和精神氣質;另一方面也是在統一國家的戰爭中表現出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強烈愿望。
座右銘
【作者簡介】
崔瑗(78—143),東漢文學家、書法家,字子玉,涿郡(今屬河北)人。著名經學家、文學家崔骃之子。有集六卷,多散佚。年少時即抱負宏遠、勵志好學,只是行事欠謹慎,好憑意氣用事。因哥哥崔章被人殺死,他不顧鄰人再三勸阻,手刃仇家。為了逃避官府追捕,只身逃亡他鄉。后幸逢朝廷大赦,方才歸回故里。由于悔恨不已,痛定思痛,他就寫下這一篇座右銘。
【原文】
無道人之短,無說己之長。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世譽不足慕,唯仁為紀綱。隱心而后動,謗議庸何傷?無使名過實,守愚圣所臧。在涅貴不淄,暖暖內含光。柔弱生之徒,老氏誡剛強。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慎言節飲食,知足勝不祥。行之茍有恒,久久自芬芳。
【譯文】
不要議論別人的短處,不說自己的長處。給予別人的恩惠千萬不要念念不忘,受到別人的恩惠千萬不要忘記。世上的名譽不足以羨慕,惟有以仁作為行動的綱領。隱藏內心而后行動,誹謗和議論又能有何妨礙、傷害?不要使名過其實,堅守愚拙是圣人所以成功的原因。處在被黑色污染的環境中,重要的是不被黑色污染,能夠保持內心溫和的光芒。柔弱是屬于生的一類,老子告誡人們不要太剛強,剛強走到僵化就必然走下坡路,走向滅亡。鄙陋淺薄之人頑強地要達到自己的目的,造成的禍患難以估量。謹慎地談論,節制飲食,知足就能戰勝不祥。行動如果堅持有恒,時間久了就會自然芬芳。
【賞析】
座右銘意在警戒,因置放于座處旁邊,故稱座右銘。座右銘的形式大體上有三種:一種是自題;一種是筆錄經典言論或名人格言;一種是請別人題。
在中國文化方面,講究為人要正派,要以仁義為標準,要深藏不露,要名符其實,要在艱難的環境中堅持持之以恒,等等,如此就會有芳香四溢的收獲。這篇《座右銘》正是這方面人生經驗的切身體會與總結。其中所提出的自我修養、對人和處事的原則以及自我的行為規范等,在今天仍有參考價值。
郭林宗碑
【作者簡介】
蔡邕(132—192),東漢文學家、書法家。字伯喈,陳留圖(今河南杞縣南)人。漢獻帝時曾拜左中郎將,故后人也稱他“蔡中郎”。蔡邕除通經史、善辭賦外,還精于書法,尤以隸書造詣最深,名望最高,有“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有神力”的評價。后來因為董卓的關系,為司徒王允所殺。
【原文】
先生諱泰,字林宗,太原界休人也。其先出自有周,王季之穆,有虢叔者,寔有懿德,文王咨焉。建國命氏,或謂之郭,即其后也。先生誕應天衷,聰睿明哲,孝友溫恭,仁篤慈惠。夫其器量弘深,姿度廣大,浩浩焉,汪汪焉,奧乎不可測已。若乃砥節厲行,直道正辭,貞固足以干事,隱括足以矯時。遂考覽六經,探綜圖緯,周流華夏,隨集帝學。收文武之將墜,拯微言之未絕。于時纓之徒,紳佩之士,望形表而影附,聆嘉聲而響和者,猶百川之歸巨海,鱗介之宗龜龍也。爾乃潛隱衡門,收朋勤誨。童蒙賴焉,用祛其蔽。州郡聞德,虛己備禮,莫之能致。群公休之,遂辟司徒掾,又舉有道,皆以疾辭。將蹈鴻涯之遐跡,紹巢許之絕軌。翔區外以舒翼,超天衢以高峙。稟命不融,享年四十有二,以建寧二年正月乙亥卒。凡我四方同好之人,永懷哀悼,靡所寘念。乃相與惟先生之德,以謀不朽之事。僉以為先民既沒,而德音猶存者,亦賴之于見述也。今其如何,而闕斯禮。于是樹碑表墓,昭銘景行。俾芳烈奮于百世,令問顯于無窮。其辭曰:
於休先生,明德通玄。純懿淑靈,受之自天。崇壯幽浚,如山如淵。禮樂是悅,詩書是敦。匪憔摭華,乃尋厥根。宮墻重仞,允得其門。懿乎其純,確乎其操。洋洋紳,言觀其高。棲遲泌丘,善誘能教。赫赫三事,幾行其招。委辭召貢,保此清妙。降年不永,民斯悲悼。爰勒茲銘,摛其光耀。嗟爾來世,是則是效。
【譯文】
郭先生名泰,字林宗,是太原界休人。其先祖出自周朝,其中與周文王的父親季歷的排行相同,有一個名叫虢叔的,他具有美好的品德,文王曾經向他咨詢過國事。在周王朝時,建立“虢國”,并以此命名姓氏,后人有姓郭的,就是虢叔的后代。先生應天運而誕生,聰慧通達,才能出眾,孝順友愛溫和恭敬,仁愛執著,善良和順。他的器量宏大深遠,資質氣度廣大,浩浩啊,汪汪洋洋啊,深奧而不可測度。要是像他那樣磨礪節操,磨煉行為,直道正辭,那么堅持固守足于干事,包容精微深奧足以矯正時弊。于是考覽六經,探索規則,圖畫經緯,環視華夏,隨后將它們集中為帝王的學問。他收羅了將要衰微的文治武功,拯救了將要絕滅的微言大義。于是當時有聲望的士大夫、文人學士,望見他的形容儀表都如影隨形地跟隨他,聆聽他的話語都響應附和,就像百川流向大海,水族尊奉龜龍一樣啊。至于潛隱在衡門之內,收志同道合的友人勤加教誨。童蒙學生依賴他,用他的學問除去蒙蔽。州郡的官員聽說他的道德高尚,虛心下己,備禮求見,卻沒有人能達到目的。眾多有聲望的人都稱贊他,于是征召他為司徒掾,又推舉他參加“有道”的選舉,他都以身體不好予以推辭。踏上鴻涯遠遠的蹤跡,連接巢許已斷絕的軌跡。飛翔于地域之外,舒展羽翼,超越天上的大道,高高地聳峙。天生性命不長久,享年四十二歲,在建寧二年(169年)正月乙亥逝世。凡是我四方同好之人,永懷哀悼,思念綿延不絕。于是都共同推重先生的品德,以圖謀永不磨滅的事業。大家都認為先生已死,而德音仍然存在,這也有賴于記述他的文字。今天情況如何呢?還缺少樹碑這個禮數。于是給他樹碑作為墓前的標志,以銘文昭示他宏大的德行,使他美好的功業流傳百世,美好的見聞顯示于無窮。其辭說:
啊,美善的先生,品德光明通于玄妙。純潔美好善良的靈魂,是上天給予他的。他的品格學問崇高壯麗悠遠深厚,如山高如水深。禮樂是他所愛好的,詩書使他誠樸寬厚。不只是拾取華麗的表面,而是尋其根本。宮墻重重高峻,仍能夠得其門而入。美好的道德啊如此純凈,他的操守啊如此堅定。眾多的官宦,通過言行可以看到他的高大。游息在泉水涌出的地方,善于誘導和教誨他人,聲名顯赫于三公,幾次被征召要授予官職。他委婉地推辭了召見、推舉,保持了清妙的品格。他壽命不長,老百姓都為他悲傷哀悼。于是刻了這篇銘文,展示你的光耀。感嘆你在未來的人世上,也會是人們的行為準則,是人們仿效的榜樣。
【賞析】
這篇《郭林宗碑》曾被《昭明文選》列為碑體文首篇。碑文的墓主郭泰(127—169)是東漢太原界休人,字林宗。他博通經典,居家教授弟子至千人。曾游洛陽,與河南尹李膺相友好。后歸鄉,諸儒相送者車千乘。郭泰品題海內人物,不為巷言讜論,所以在東漢末黨錮之禍中得以幸免。
郭泰死后,蔡邕作了這篇碑文,遵循公正、直書、不溢美的原則,從郭林宗的思想言行的實際出發,所贊揚的郭林宗的思想品格符合時人的評論和歷史的記載。這篇碑文采取了高度概括的語言,敘述了郭林宗的天縱才能及其品德:“先生誕應天衷,聰睿明哲,孝友溫恭,仁篤慈惠。”論其胸襟懷抱則以“器量弘深,姿度廣大”,廣大到“浩浩焉,汪汪焉,奧乎不可測已”;論其學識則只用“考覽六經,探綜圖緯,周流華夏,隨集帝學”來說明;寫其對時人的影響,只是“于時纓之徒,紳佩之士,望形表而影附,聆嘉聲而響和者,猶百川之歸巨海,鱗介之宗龜龍”作精練的說明;寫其收受門徒,教誨不倦,則用“爾乃潛隱衡門,收朋勤誨。童蒙賴焉,用祛其蔽”來形容。這些都是言簡意賅、實實在在的評論,因此,可以說這是一篇“清辭轉而不窮,巧義出而卓立”之文(劉勰《文心雕龍·誄碑》)。
全文均用駢偶句式寫出,音韻鏗鏘,語言優美。
劍閣銘
【作者簡介】
張載(生卒年不詳),字孟陽,安平(今河北安平)人。西晉文學家,與弟張協、張亢齊名,世稱“三張”。始任佐著作郎,出補肥鄉令、樂安相、弘農太守、中書侍郎。后因亂世,不復仕進,托病告歸,卒于家。明人輯有《張孟陽集》。
【原文】
巖巖梁山,積石峨峨。遠屬荊衡,近綴岷嶓。南通邛僰,北達褒斜。狹過彭碣,高逾嵩華。惟蜀之門,作固作鎮。是曰劍閣,壁立千仞。窮地之險,極路之峻。世濁則逆,道清斯順。閉由往漢,開自有晉。秦得百二,并吞諸侯。齊得十二,田生獻籌。矧茲狹隘,土之外區。一人荷戟,萬夫趑趄。形勝之地,匪親勿居。昔在武侯,中流而喜。山河之固,見屈吳起。興實在德,險亦難恃。洞庭孟門,二國不祀。自古迄今,天命匪易。憑阻作昏,鮮不敗績。公孫既滅,劉氏銜璧。覆車之軌,無或重跡。勒銘山阿,敢告梁益。
【譯文】
高高的梁山,積石高聳。遠連荊州、衡山,近接岷山、嶓山。劍閣山向南通往邛崍和僰人居住的地方,向北方到達褒斜谷,其狹窄超過彭門山和碣石山,高峻超過嵩山、華山。充當四川門戶,為險要的屏障。稱作劍閣的這個地方,壁立千仞,形勢險要。這個地方的險要達到了極致,道路的高峻也達到了極點。世事混濁時就堵塞不通,世道清明時就道路通暢。劍閣的封閉是在蜀漢時,暢通是在晉時。秦地憑借險固,能以兩萬兵當諸侯百萬兵,并吞諸侯。齊地富庶,能以二十萬當諸侯百萬兵。當劉邦占據了秦地時,田肯向他獻計,攻占了齊國。況且這地方狹窄險要,處于中原以外。一個人執戟,萬夫都只能趑趄前進。凡是地形險要優美的地方,不是與它親近的不能居住。過去魏國的武侯過黃河,在中流看見險固的山河很高興。山河的堅固,曾經難為了吳起。國家興盛的關鍵實際上在于德行,險峻之地是難以依靠的。三苗氏和商朝殷紂,二國都不祭祀,(所以它們滅亡了)。自古迄今,上天的意志是不變的。憑借險要的地方作糊涂打算,很少有不失敗的。占據四川險地的公孫述已經滅亡了,蜀漢后主劉禪也投降了。翻倒的車子的軌道,不要再去重復它的轍跡。在山旁刻上銘文,敢以此警示梁、益二州的統治者作為鑒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