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歷代碑文(1)

秦二十八年泰山刻石文

【作者簡介】

文學乃是以語言為工具的、以感情來打動人的、社會生活的形象反映。《歷代碑銘》中記載的這些凝聚著深邃而精湛智謀的碑銘,演出了一幕幕精彩絕倫的歷史大片,繪制了一幅幅色彩絢麗的歷史長卷。成為了人們至今仍津津樂道的歷史絕唱。

文學乃是以語言為工具的、以感情來打動人的、社會生活的形象反映。《歷代碑銘》中記載的這些凝聚著深邃而精湛智謀的碑銘,演出了一幕幕精彩絕倫的歷史大片,繪制了一幅幅色彩絢麗的歷史長卷。成為了人們至今仍津津樂道的歷史絕唱。

李斯(?—前208),秦代政治家、文學家。楚上蔡(今河南上蔡)人。年少時為郡小吏,和韓非同時受業于荀子。后入秦,歷任長史、客卿、廷尉,官至丞相。秦二世時,為趙高所殺。他是秦代惟一的作家,作品多載《史記》本傳和《秦始皇本紀》。代表作有《諫逐客書》,另有《泰山》等刻石文。又著有《倉頡篇》,已佚。近人王國維輯本較詳備。

【原文】

皇帝臨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飭。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賓服。親巡遠方黎民,登茲泰山,周覽東極。從臣思跡,本原事業,祗誦功德。治道運行,諸產得宜,皆有法式。大義休明,垂于后世,順承勿革。皇帝躬圣,既平天下,不懈于治。夙興夜寐,建設長利,專隆教誨。訓經宣達,遠近畢理,咸承圣志。貴賤分明,男女禮順,慎遵職事。昭隔內外,靡不清凈,施于后嗣。化及無窮,遵奉遺詔,永承重戒。

【譯文】

皇帝坐上統治的寶座,制定制度,明確法令,臣下都效法,謹慎執行。秦始皇廿六年,六國滅亡,始皇帝剛剛統一天下,天下無不服從歸順。于是決定親自巡視遠方的老百姓,更登上泰山,遍覽東部極點的地方。從臣思考始皇的業績,推究其事業的根本和來源,敬頌他的功業和道德。治理國家按規律運行,眾多產業分配適宜,全都有遵循的標準。大義完美英明,可以施予后世,順利繼承而不需要改變。皇帝親自傾聽,已經平定了天下,仍然治理不懈怠。早起晚睡,考慮的是建立設計長遠利益,專門在教育教導上下工夫。訓釋經義并且告示公布到全國各地,遠近都治理到,使老百姓全部能夠接受皇帝的意志。這樣便貴賤分明,男女都順應禮的要求,謹慎遵照職事的要求去做。宮廷內外秩序井然,無不相安無事。可賜恩惠于后代繼承人。始皇帝的教育感化會達到無窮,所以謹遵奉始皇帝的遺訓,此刻石,永遠賜給我們以重要的警戒。

【賞析】

《金石略》稱這篇碑文為《封泰山碑》。其刻石字形整飭,筆畫圓健,乃秦始皇統一文字后的字體,即“小篆”。始皇二十八年立碑于泰山。二世元年加刻詔辭。《金石萃編》載:碑石高四尺九寸,橫一尺四寸,四面鐫刻。北宋大硯間汶陽劉歧至泰山絕頂,見碑四面有宇,遂拓以歸,計得字二百二十三。自劉氏訪拓后,此石不知何時毀佚。北平許氏搜得殘石,置碧霞宮元君祠,存四行二十九字。清乾隆五年祠遭火,石毀。嘉慶二十年蔣因培訪得殘石兩片于玉女祠,只存十字。宣統二年,作亭護之,又損一字,存九字。《會稽志》引李嗣真評李斯小篆稱:“古今妙絕,猶千鈞強弩,萬古洪鐘,豈徒學者之宗匠,亦是傳國之遺寶。”

《秦二十八年泰山刻石文》具有極高的文物和史料價值。文字雖短,但嚴整肅穆,渾樸自然,高度地概括了秦始皇統一全國的事跡,歌頌了秦始皇的巨大歷史功績。這就是平定了天下,又“親巡遠方黎民”;明確法度,制定了各行業遵行的標準,施于后世的“大義休明”,治理國家“皆有法式”,而且“夙興夜寐”,使“遠近畢理”,秩序井然。這些都是可以“永承重戒”于后世的。

這雖然是一篇歌功頌德的碑文,但內容符合歷史事實。語言雍容肅穆,開創了封禪刻石這一文體形式。

秦芝罘刻石文

【作者簡介】

作者李斯(略)

【原文】

維二十九年,時在中春,陽和方起。皇帝東游,巡登芝罘,臨照于海。從臣嘉觀,原念休烈,追誦本始。大圣作治,建定法度,顯著綱紀。外教諸侯,光施文惠,明以義理。六國回辟,貪戾無厭,虐殺不已。皇帝哀眾,遂發討師,奮揚武德。義誅信行,威旁達,莫不賓服。烹滅強暴,賑救黔首,周定四極。普施明法,經緯天下,永為儀則。大矣哉!宇縣之中,承順圣意。群臣誦功,請刻于石,表垂于常式!

【譯文】

秦始皇二十九年,當時正是仲春時節,溫暖的氣候剛剛來臨。皇帝向東游覽,登上芝罘山巡視,觀看海邊的景色。隨從的臣子贊美景色,追溯感懷美好的功業,追誦事業的根源。皇帝開始治理國家的時候,建立制定了法規制度,使綱紀更加突出。對外則教育諸侯,對他們施予文教和仁愛,使他們明白適宜的道理和規律。六國奸邪,貪婪兇殘沒有滿足的時候,殘暴地危害人民沒有停止的時候。皇帝憐憫百姓的遭遇,于是就派遣軍隊進行討伐,發揚武德。以正義之師昭示誠信的舉動,威力到達邊遠的地方,使他們沒有不歸順服從的。消滅強悍殘暴的諸侯,賑濟拯救百姓(國家),平定天下四極。全面推行明確的法令,治理國家,使這些法令作為永遠的準則。偉大啊,普天之下,都接受順從皇帝的心意。群臣歌頌了這些功業,請求將之刻在石上,作為永遠的模范進行表彰流傳。

【賞析】

此篇刻文是秦始皇于二十九年巡行至芝罘山,丞相李斯等為其歌功頌德而作的文辭,書體為小篆,二世元年立于芝罘山。原石已不傳,文僅見北宋王采摹刻于《汝帖》卷二內。

此文夸古耀今,虎視四極,鋪張功德,但并沒有說明鑒戒。這是李斯的泰山刻石文的一個特點。這表明,這既是秦王朝自信心強烈的表現,又是國家危機的開始。因為不能深刻地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只是按照自己的意志,是難以避免前人所犯的錯誤的。從這一刻石文,我們可以明顯地感到這一點。這也是導致秦代的迅速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秦東觀刻石文

【作者簡介】

作者李斯(略)

【原文】

維二十九年,皇帝春游,覽省遠方。逮于海隅,遂登芝罘,昭臨朝陽。觀望廣麗,從臣咸念,原道至明。圣法初興,清理疆內,外誅暴強。武威旁暢,振動四極,禽滅六王。闡并天下,菑害絕息,永偃戎兵。皇帝明德,經理宇內,視聽不怠,作立大義,昭設備器,咸有章旗。職臣遵分,各知所行,事無嫌疑。黔首改化,遠邇同度,臨古絕尤。常職既定,后嗣循業,長承圣治。群臣嘉德,祗誦圣烈,請刻芝罘。

【譯文】

秦始皇二十九年的時候,皇帝在春天出外旅行,視察遠方的地方。到了海邊,于是登上芝罘山,到達這朝陽升起的明亮的地方。看到景色壯闊美麗,隨從的臣子無不感懷,追想治國之道是多么英明啊。皇帝的法令剛剛頒布,就對內清理了疆域,對外討伐了強國。軍事的威力暢通無阻,震動了周邊最遠的地方,擒拿了六國的君主。統一了天下,消滅了災難禍害,永遠停止了戰爭。建立了合宜的道理,明設了齊全的器具,全都有章程可循。各職位的臣子遵守職分,都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事情,彼此之間沒有嫌疑。對老百姓進行教育以改變他們,不論遠近都遵守相同的制度,這是自古以來都沒有的最優異的事情。固定的職分既已確定,后來的子孫只要遵循著這些,就可以長久地繼承皇帝開創的太平局面。群臣贊美皇帝的品行,恭敬地述說皇帝的業績,并請求將它刻在芝罘山上。

【賞析】

秦始皇登芝罘山的東觀,在東現刻石,李斯寫下了這篇刻石文。

《秦東觀刻石文》肯定了秦始皇制定的各項制度法令可以維護國家穩定,使臣民各司其職,使繼承者也有各方面的規章可循,表現了一種觀東海而雄視天下的氣概。

秦為天下法。漢承秦制。其后的各個朝代也都在秦代制定的各項法律制度的基礎上有所增益,為加強和鞏固國家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可以說,秦的各項制度保證了國家統一和發展。也因此,自秦代以后,維護國家統一和發展,成為中華民族的一個極其深刻的觀念,也是形成中華民族凝聚力的一個重要源頭。

秦會稽刻石文

【作者簡介】

作者李斯(略)

【原文】

皇帝休烈,平一宇內,德惠修長。三十有七年,親巡天下,周覽遠方。遂登會稽,宣省習俗,黔首齊莊。群臣誦功,本原事跡,追道高明。秦圣臨國,始定刑名,顯陳舊章。初平法式,審別職任,以立恒常。六王專倍,貪戾傲猛,率眾自強。暴虐恣行,負力而驕,數動甲兵。陰通間使,以事合從,行為辟方。內飾詐謀,外來侵邊,遂起禍殃。義威誅之,殄熄暴悖,亂賊滅亡,圣德廣密,六合之中,澤被無疆。皇帝并宇,兼聽萬事,遠近畢清。運理群物,考驗事實,各載其名。貴賤并通,善否陳前,靡有隱情。飾省宣義,有子而嫁,倍死不貞。防隔內外,禁止淫泆,男女潔誠。夫為寄豭,殺之無罪,男秉義程。妻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大治濯俗,天下承風,蒙被休經。皆遵度軌,和安敦勉,莫不順令。黔首修潔,人樂同則,嘉保太平。后敬奉法,常治無極,輿舟不傾。從臣誦烈,請刻此石,光垂休銘。

【譯文】

皇帝建立了美好而優秀的功業,平定統一了天下,這種恩德仁慈美好,會長久地存在下去。秦始皇二十七年,皇帝親自巡視天下,視察了邊遠的地方。皇帝于是踏上會稽之地,普遍考察了民間習俗,平民百姓都很莊重。群臣歌頌皇帝的功業,從根本上探究事業的根源,追尋方法措施上的高明之處。秦國的皇帝統治國家的時候,才開始制定刑律,廢除明顯陳舊的規章。一開始就制定標準,清楚地區別了各個職位的職責,希望它成為長遠的標準。六國的統治者加倍獨斷專行,貪婪乖張,傲慢兇狠,率領自己的民眾自以為很強大。他們兇狠殘暴,恣意妄為,依仗自己的力量自高自大,數次發動戰爭。六國暗中派密使互相來往,想達到合縱的目的,從事陰謀詭計。六國對內實行欺詐的謀略,對外進行侵略,于是引起禍殃。講信義道德而又有威力的秦國,于是誅滅了六國,清除平息了殘暴與叛亂,將作亂的人予以消滅。皇帝的恩德廣大而又細密,恩惠施及到了普天下所有的地方。皇帝統一了天下,同時要處理許多事情,全國無論遠近都是一片太平景象。籌劃萬物,考察檢驗事情的真實情況,都一一記載它們的名字。尊貴與貧賤的情況,都向皇帝陳述,善良與邪惡都顯示在皇帝的眼前,沒有一點隱情。整治過失,宣揚廉清公正,有兒子而改嫁的人,即使死幾次也不認為她是貞潔的。防止隔斷內外的交往,禁止淫蕩放縱的事發生,男女都純潔真誠。丈夫如果是不正當地寄居在女方家里,殺掉他也無罪,男人要堅持住道義的準則。妻子如果逃走嫁給他人,她的兒子不能再認她作母親,人們都受到了教育,風氣一時清明。大力的治理男女同浴的惡俗,天下呈現出美好的風氣,百姓得到了很好的管理。天下的百姓都遵守法度,和睦、安心、厚道,努力工作,沒有誰不順從皇帝的命令。百姓修飾潔凈,人人都樂于遵守共同的法則,很好地保住了國家的太平。后代嚴肅地遵守這些法度,長久地治理下去不要停止,國家就像車或舟一樣永遠不會傾覆。隨從的臣子歌頌著這些功業,請求將它刻在石上,光榮伴著這篇美好的銘文一直流傳下去。

【賞析】

《史記》記載,會稽刻石碑高一丈四尺,南北面廣一尺,東西面廣一尺六寸。孫暢之《述征記》云:“其字四寸,畫如小指。”碑石久毀,元至正元年申屠取家藏舊拓重刻于會稽黌舍,并題于后,清康熙間為人磨滅,乾隆五十五年紹興知府李亨,又以舊拓申屠本囑金匱錢梅溪再重刻之。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十一月,上會稽察大禹,而立刻石頌秦德。”這篇刻石文寫在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后。全國已經安定,可以進行經驗總結。這篇刻石文總結了秦始皇取得統一全國勝利的原因,即秦國實行了一系列法律制度而日益富強,而六國則相反,他們貪戾兇狠,暴虐恣行,施行陰謀詭計,終于導致失敗。平定天下之后,秦始皇又在全國推行統一的制度,并認為,只要按照這些規章制度治理下去,就可以永保太平。這篇刻石文表現了秦霸業初定,雄視天下的氣概。

當然,后來的事實證明,秦始皇確實在實行“車同軌、書同文”等統一中國方面,做出了巨大的歷史貢獻。但由于實行嚴刑峻法,暴虐地對待人民,又很快在全國性的農民大起義中滅亡,其歷史教訓也是相當深刻的。

封燕然山銘

【作者簡介】

班固(32—92),東漢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扶風安陵(今陜西咸陽東北)人,字孟堅,班彪之子。年九歲即能寫文章,誦詩賦。及長,博覽群書,繼承父業,繼續撰寫《史記后傳》。后以私改國史罪下獄。弟超上書辯解,乃獲釋。官蘭臺令史,轉遷為郎、典校秘書。歷時二十余年,寫成《漢書》。《漢書》是中國第一部斷代史。章帝時,任玄武司馬。帝會諸儒討論五經同異,令班固撰成《白虎通義》。和帝永元初,隨大將軍竇憲征匈奴。后竇憲獲罪,班固受牽連,死于獄中。他是著名的辭賦家,有《兩都賦》、《答賓戲》、《幽通賦》,均甚有名。明人輯有《班蘭臺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同心县| 克什克腾旗| 台湾省| 蛟河市| 连平县| 旬邑县| 繁峙县| 翁牛特旗| 洛隆县| 成安县| 项城市| 桑日县| 钟山县| 离岛区| 安阳市| 平泉县| 当涂县| 阿拉善左旗| 民勤县| 玛多县| 玛沁县| 金沙县| 安化县| 离岛区| 惠水县| 黄山市| 通辽市| 宜章县| 云和县| 新竹县| 沙湾县| 霍邱县| 彭阳县| 马尔康县| 诸暨市| 公安县| 永胜县| 龙南县| 富川| 南安市| 廊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