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4章 政治家(13)

當時各國通行的做法是屈服于恐怖分子壓力,可以色列強硬的做法改變了以往的慣例。拉賓親自領導由他和國防部長佩雷斯、外長阿隆等人組成的應急指揮部,授權國防軍制定強硬的“大力神”計劃,準備從4000公里之外的烏干達奪回人質。

在比爾謝巴空軍基地,39歲的傘兵司令肖姆龍準將裝模作樣地在婚宴上暴飲。國防部長佩雷斯在與來訪的布熱津斯基共進晚餐時,對他的同鄉用波蘭語熱情長談。在這些公開曝光之后,精神抖擻的肖姆龍立即潛回蒂朗海峽的沙姆沙伊赫空軍基地。在那里,兩架波音707和四架C——130“大力神”已為奪回人質進行了上百次模擬演習。

7月3日15時10分,拉賓在內閣鄭重宣布,解救人質的部隊己在20分鐘前出發,若內閣反對,他將下令召回已經踏上征程的部隊。

飛往4000公里外的烏干達執行任務的總指揮佩萊德空軍司令是熟練掌握C——130“大力神”駕駛特性的空軍專家,地面分隊指揮官喬·內塔尼亞胡中校,他是以色列后來任總理內塔尼亞胡的兄弟,他的神槍手全化裝成黑人。

為了出奇制勝,內塔尼亞胡專門挑選了一名長得酷似烏干達總統阿明的家伙,準備與劫機的恐怖分子“談判”。以色列空軍的F——4E“鬼怪”戰斗機在紅海上空為這六架遠征的飛機護航。

經過七個多小時的長途飛行,襲擊部隊飛抵烏干達恩德培機場上空。一名倫敦口音的突擊隊員尖著嗓子向地面塔臺請求允許“英國民航”迫降。為了控制“大力神”著陸時的轟嗚,以軍飛行負沒有改變螺旋槳槳距便著陸滑跑。身先士卒的哈佛畢業生內塔尼亞胡中校帶著他的九名“黑人”部下乘奔馳轎車從“大力神”的機腹內沖出,莫名其妙的烏干達士兵在向奔馳轎車行禮之際已被迎面而來的無聲手槍打翻在地。

內塔尼亞胡和他的部下一面用雪花膏擦去臉上的黑墨,一面用希伯來語高喊著“臥倒”,沖進關押人質的候機樓。45秒之后,以軍全殲了劫機犯,取了指紋,并將所有人質護送上馬達轟嗚的“大力神”。

與此同時,其余突擊隊員已將停機坪上的烏干達米格戰斗機一一炸毀,還順手收拾了機場塔臺和雷達站。另一組突擊隊用吉普車上的106毫米無后坐力炮的“龍”式導彈“修理了”從坎帕拉方向趕來增援的烏干達陸軍。提供空中警戒的兩架波音707則按計劃在空中巡航。

當人們歡迎凱旋的突擊隊員把所有人質救回以色列時,拉賓正在西奈半島最南端的沙姆沙伊赫仰望晴空,作為將軍出身的總理,他為他部下的戰績淚流滿面。內塔尼亞胡中校在行動中陣亡。

拉賓還來不及為自己的杰作得意,因通貨膨脹引起的民憤以及接連不斷的打擊使拉賓政府雪上加霜。先是拉賓內閣在安息日為首批飛抵以色列的F一15戰斗機舉行歡迎儀式違反了“摩西圣訓”,議會為此對拉賓政府投了不信任票;繼而是政府閣員的一系列貪污案在報上曝光;最后是拉賓自己在美國銀行中的2000美元存款被《國土報》揭了出來。

在以色列,作為一名政府總理在國外擁有私人存款是違法和極不道德的事。拉賓夫人因此被起訴,在眾目睽睽之下,拉賓以一個熱吻將患難與共的夫人送進法庭,接受2.4萬美元的罰款。此后不久,拉賓代表執政29年的工黨把權力移交給貝京,從容下野。

為和平而獻身

1992年,拉賓再度出任以色列總理。

此時,拉賓知道,軍人的職責是贏得戰爭,而政治家的職責是為他的人民贏得和平。因此,拉賓用行動體驗著“鑄劍為犁”的古訓,并主動尋求與曾經面對面作戰多年的敵人和解。

在一次和平集會上,拉賓說:“和平總會有敵人的,他們千方百計地傷害我們,目的是破壞中東和平進程。但我想告訴你們,我們在巴勒斯坦人中找到了和平伙伴——巴勒斯坦解放組織。”

1993年9月,在華盛頓白宮前,阿拉法特與拉賓兩雙彼此敵視作戰多年的手握在了一起,和平的甘霖又一次滴灌在中東這片干渴的大地上。

然而,拉賓的和平計劃卻沒有得到以色列人的認同。9月13日,以巴和平協議簽署后,在以色列國會前的坡地上聚集了10余萬人。巨大的海報上,拉賓被畫成穿著希特勒的衣服,雙手鮮血淋漓,幾個黑色的大字寫著:“拉賓是猶太民族的叛徒!”

在震耳的喧囂聲中,拉賓走上國會講臺。他說:“我是個軍人,還曾是國防部長。相信我,幾萬名示威者的喊叫,遠不如一個戰死兒子母親的眼淚給我的震撼,我是一個經歷過浴血戰斗的人,所以我要尋找和平的出路,這是一個轉機,雖然它同時也是一個危機……”

第二天,在以色列國會就是否通過以巴和平協議的辯論會場上,拉賓再次走上講臺:“100多年了,我們試圖平靜地生活,種下一棵樹、鋪好一條路……我們一邊夢想一邊作戰。在這片苦難深重的土地上,我們和炮火、地雷、手榴彈生活在一起。戰爭和恐怖使我們傷痕累累,但不曾摧毀我們對和平的夢想。”

面對國內的質疑,為和平而奔波的拉賓并沒有停下他的腳步,而他的行為也逐漸得到了一部分人的理解。1995年11月4日晚8時,以色列特拉維夫市中心國王廣場,一個以色列群眾祈禱和平的集會正在舉行。

晚8時30分,73歲的拉賓在人們的歡呼聲中,緩步走上講臺。環顧臺下,拉賓不禁心潮澎湃,語氣堅定有力:

請允許我這樣說,我被深深地感動了。我要感謝今天在場的每一個人,因為你們都是為了反對暴力、擁護和平而光臨的。我和我的朋友西蒙·佩雷斯(外交部長)領導的政府決定給和平一個機會——這個和平將解決以色列大部分的問題。

……

我當了27年的軍人,只要和平沒有到來,我就會矢志不渝地斗爭下去。我相信現在有一個機會,一個爭取和平的偉大機會,為了站在這里的人,為了更多的不在這里的人,我們必須把握住這個機會。

拉賓的講話一結束,偌大的國王廣場上隨即響起熱烈的掌聲,許多人還揮拳喊起了要和平不要暴力的口號。此刻,人們唱起一首熟悉的歌曲:“讓太陽升起,讓清晨充滿光明……請唱一首和平之歌吧,不要小聲祈求神靈。”

這首《和平之歌》是以色列詞作家羅特布利特在1969年創作的。它是表達以色列人民渴望和平、抗議無休止戰爭的第一首歌,但當時的以色列軍方認為這首歌中充滿了“失敗主義情緒”,禁止軍方電臺播放這首歌。1978年,埃及總統薩達特對耶路撒冷進行了歷史性訪問后,一部叫做《文工團》的電影在以色列公演。這部電影真實地描述了《和平之歌》的寫作過程和它問世后所引起的爭論。此后,雖然右翼利庫德集團仍然將其列入禁歌之列,但《和平之歌》已在以色列上下廣為傳唱。

11月4日晚9時30分,集會結束。10分鐘后,拉賓手挽夫人莉婭,緩步走下臺階。人群如潮水般涌來。拉賓一行在人們的簇擁下走過廣場,準備乘車離去。拉賓一邊走一邊與熱情的群眾握手。

就在此時,拉賓突發奇想,他對佩雷斯說:“你跟我說過,在這個大會上有人要行刺,不知道這人群中有誰會開槍?”佩雷斯把它當作笑話,一笑了之。

然而,當拉賓走到自己的防彈轎車旁,正待保鏢打開車門時,一個埋伏在車門旁的男子舉起9毫米貝雷塔牌手槍,向拉賓的腹部開槍射擊。當拉賓捂住腹部彎下腰去時,兇手又第二次扣動了扳機。

此刻,兇手距拉賓只有1.5米遠。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兇手一邊開槍,嘴里還一邊喊著:“沒事,這不是真子彈。”在保安人員制服兇手同時,防彈轎車載著身受重傷的拉賓風馳電掣般駛向醫院。

在車上,司機和保鏢都清楚地聽見了拉賓用微弱顫抖的聲音說出的此生最后一句話:“我沒事,沒事……”子彈一顆打在脾臟上,另一顆直入脊椎。

令醫生們難以置信的是,其中一顆子彈竟是在國際上被明令禁止使用的“達姆彈”,即俗稱的“炸子”。醫生們小心翼翼地取出拉賓體內的子彈,但“達姆彈”已在拉賓體內爆炸,大量血管被破壞,血流如注,鮮血染紅了手術臺。

11時10分,醫生和護士走出了急救室,不少女護士臉上掛滿了淚花。11時14分,拉賓的高級助手埃坦·哈博走出醫院,向守候在那里的記者和人群宣布:總理遇刺身亡。

這天,是猶太教的安息日。

拉賓的去世震驚了世界,11月5日下午,拉賓的葬禮在耶路撒冷的赫茨爾山公墓舉行。來自世界80多個國家的代表出席了這一悲壯的儀式,其中有13位國家元首、22位政府首腦。葬禮上,許多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先后致詞,盛贊拉賓的偉大功績。

拉賓、佩雷斯和阿拉法特因致力于推動中東和平進程,共同獲得1994年度諾貝爾和平獎。

世人將永遠緬懷拉賓。正如基辛格所說:“他走了一條孤獨的路,但是如果他所做的一切有意義的話,那就不能說他是一個孤獨的人。”拉賓離他的朋友遠去了,但他帶來的和平精神依然長存不朽!

基辛格——戰略明星

他是當代美國著名外交家、國際問題專家。他于1973年在巴黎完成了結束越南戰爭的談判,并因此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他被福特總統授予基辛格總統自由勛章,并被稱贊為“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國務卿”。他擔任了尼克松政府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并兼任國家安全委員會主任到1975年。1973至1977年,他兼任美國國務卿,獲得了了一個外來移民所能得到的最高政治職務。

軍事生涯

基辛格1923年5月27日生于德國費爾特市的一個猶太家庭。基辛格的父親路易基辛格當時35歲,在一所專為富裕家庭的女孩子開辦的女子中學任教,是一位受人尊敬的班主任。

讀小學時,基辛格在班上很活躍,常常參加討論,發表意見。而且當他知道問題答案的時候,也愛回答問題,但他并不是一個優秀生。

基辛格7歲那年,希特勒的青年暴徒在基辛格的故鄉巴伐利亞州菲爾特鎮上橫行霸道,誰是猶太人,誰就成了他們行兇的對象。基辛格和他的猶太同學常常遭到毒打。

在30年代的希特勒大屠殺中,基辛格至少有13個親戚被送進了毒氣室。對此,基辛格的傳記作者之一沃爾特·伊薩克森評論說,基辛格的幾乎所有個性特征—他的哲學悲觀主義、他的信心與不安全感的共存、他的因自己易受傷害而覺得空虛、以及他的因渴望贊譽而顯得傲慢—都可以追溯到那場歷史災難。

1938年為逃避納粹對猶太人的迫害,基辛格隨父母遷居紐約。基辛格到美國后,他父母把他送進了華盛頓高級中學讀書。這所學校有5000學生,其中猶太人很多。

當時,基辛格的最大愿望是畢業后做一名會計師。求學時期,在基辛格曼哈頓一家毛刷廠找到了工作。最初他干的活是擠凈鬃毛上的酸水,后來被提升為送貨員。

由于在中學里成績優異,基辛格進入了免繳學費的紐約市立大學。就當基辛格在做著成為會計師夢的時候,美國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戰這件事卻改變了基辛格的命運。

離基辛格20歲生日還有幾星期的一天晚上,基辛格上完簿記課回到家里,收到一封使他的一生為之改觀的公函,劈頭寫著“致敬”兩個大字。這是美國政府宣布某人被征入伍時一種討好人的手法。

于是,亨利·艾爾弗雷德·基辛格便同幾百萬青年一起,脫下藍呢便服,穿上黃布軍裝,參加了美國陸軍。

在軍隊中,基辛格有幸遇到了同是德國裔的列兵克雷默爾,后者成為發現基辛格的第一個伯樂。他們的認識來源一次演講。

一次,基辛格聽了克雷默爾的演講,這位性格外向的克雷默爾,給了性格內向的基辛格很大影響。基辛格聽后熱血沸騰,忍不住寫了一封表示欽佩的信。

基辛格在信中寫道:“親愛的克雷默爾列兵,昨天我聽了你的講演,真是講到我心坎里去了。我是否能幫你干點什么呢?”署名是“列兵基辛格”。

克雷默爾讀了大為感動。他后來回憶道:“讀其文如見其人,信中毫無矯揉造作,沒有我所討厭的‘令人振奮’、‘真了不起’之類的陳詞濫調。那時我就說,‘這個人既有紀律又有闖勁’。”

就這樣,基辛格與克雷默爾認識了,在克雷默爾與基辛格的初次交談中,克雷默爾就認定基辛格是一個天生的奇才。

1944年9月,基辛格所在的部隊—美軍第84師被派赴歐洲戰場。第二年初,他們開進了德國。由于克雷默爾的建議,基辛格被調到師部擔任德語翻譯,軍銜也從列兵提升為軍士。

在二戰的最后幾個月,基辛格從第84師調到第970反諜報部隊,并被任命為陸軍中士參謀。

1945年3月,基辛格還被任命為接管德國被占領城市的官員。在其任職期間,這位才21歲的青年走馬上任后,不消兩三天功夫,就把市政工作恢復了,而且恢復得極好。在這個兩天前還為納粹所控制的借大城市里,基辛格不出三天居然就搞起了一個能辦事的市政府,讓克雷默爾大為嘆服。

基辛格在行政管理方面的卓越才能,使他不到一年功夫便從第970反特隊的成員,一躍而為黑森州貝格斯特拉斯區的負責人。

戰爭結束后,基辛格回到了美國,開始了他的大學學習。

哈佛歲月

1947年,基辛格向好幾所大學提出了入學申請,但回答都說秋季招生已經結束。當年9月,他根據《士兵權利法案》獲得獎學金并進入哈佛大學政治系學習。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汀县| 中西区| 开阳县| 柳州市| 陵水| 白沙| 南溪县| 双牌县| 灵山县| 山东省| 亳州市| 辽中县| 信丰县| 广德县| 巴中市| 黄陵县| 清原| 包头市| 西青区| 大新县| 逊克县| 凌源市| 和静县| 遵义县| 金山区| 都江堰市| 汝阳县| 高平市| 房产| 福州市| 六枝特区| 乌拉特后旗| 多伦县| 鄂尔多斯市| 锡林郭勒盟| 中方县| 青浦区| 河源市| 嘉黎县| 新泰市| 即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