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你就是你,顏色不一樣的煙火(2)
- 永遠不要羨慕別人,你自己就是最美的風景
- 夏沫
- 4508字
- 2016-03-02 10:24:55
一盤鱖魚
麥克斯·威爾醫師在羅斯福執政期間,曾為總統夫人的一位朋友做過一個手術。事后,總統夫人很感激他,邀請他到白宮去做客,并留他在白宮過了一夜。
麥克斯·威爾感到無比榮幸,他在心里對自己說:“麥克斯,你真的來到白宮了,這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事情啊!”而且,當他聽說他現在所在的房間隔壁,就是林肯總統曾經睡過的房間時,激動地一夜沒有睡意,他不停地用白宮的文具和紙張寫信給母親、朋友……第二天一早,當他下樓用早餐時,總統和夫人已經等在那里了。
麥克斯·威爾吃著盤中的炒蛋,心里想著回去以后該如何向自己的家人和朋友描述這個美好的情景。
但是接著,問題出現了。因為仆人又送來了一托盤的鱖魚,而他什么都吃,就是從不吃鱖魚,因此畏懼地對著那些鱖魚發呆。
這時,總統夫人向他微笑,指著總統先生說:“他很喜歡吃鱖魚。”
麥克斯考慮了一下,心想:“我是什么人?怎么能怕鱖魚?總統都覺得好吃,我就不能覺得很好吃嗎?”
于是,他裝出愛吃的樣子,大著膽子切著鱖魚,并混著炒蛋一起吃下去了。結果,當天下午他就開始渾身不舒服了,一直到晚上仍然非常想嘔吐。
麥克斯后來一直思索,這件事有什么意義呢?他在其著作的《心靈的慧劍》中寫下了這樣的感想:“很簡單,其實我一點也不想吃鱖魚,而且根本也不必吃,但是我為了附和總統而背叛了自己。雖然這是件小事,很快就過去了,可是換個角度想,這不正是許多人為了成功最常碰到的陷阱之一嗎?”
可見,盲目地和別人比對自己沒有任何好處。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上天并沒有創造一個標準人,所以你也無須向別人看齊,更不要拿別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那只會適得其反。麥克斯的痛苦也正是他的自卑帶來的。
然而,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往往避不開這一“陷阱”。例如,和你成績差不多的同學順利考取了研究生,而你卻落榜了,或者小時候與你一起玩耍的哥們兒這幾年做生意發了財,而你還在拿著不痛不癢的死工資熬日子……這些事情恐怕就很難讓你心平氣和了吧,也許你會為了爭一口氣而再次加入考研大軍,也許你會為了像自己小時候的玩伴一樣風光地買車買房,而下海經商。你大概很少去考慮,考研到底是不是自己現在的最佳選擇,下海經商是不是自己所擅長和喜歡的。
其實這時候,你只是在拿別人的標準來衡量自己。如果嘗試成功了則好,一旦失敗了,就會嚴重挫傷自己的積極性,甚至會使自己變得怨天尤人、自暴自棄。事實上,上帝并沒有創造一個標準人,他使人類有個別獨特之分,猶如他使每一片雪花有個別獨特之分一般。不要拿“他人”的標準來衡量自己,因為你不是“他人”。同樣的,他人也不該以你的標準來衡量他自己。只要你了解這個簡單、明顯的真理,并接受它,相信它,你的自卑感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你的人生,你掌舵
人生只屬于自己,一味遵循他人的思想,不敢面對自己是懦弱的表現,這樣的人生是一種悲哀,我們應該成為主宰自己命運的人。
首先,不與別人攀比。不與別人攀比,就排除了外界干擾,不斷完善、提升自己,你終將成為那個夢寐以求的自己。事實上,真正的成功就是自我內在的體驗,而非僅僅是在外在表現上超越他人。成功不是與別人比,而是要和自己比,只要現在的你比以前的你進步了,那么對你來說就是一個成功的體現;如果明天的你比今天做得更好,那無疑又是你的一個成功。
其次,不要在意別人的眼光。那些活在別人的標準里,在別人的評判里找尋自我價值的人,大多是因為太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在乎別人的看法只能擾亂自己的方寸,活得沉重。只有我行我素,不為別人的目光違背自己的心意,尊重自己的生活方式,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做自己想做的人,才會達到快樂自在的人生狀態。
再次,堅持自己的信念。很多時候,為自己選擇一條路并不難,難就難在剛開始就放棄,或者中途放棄。因此,要想走自己的路,就需要有毅力,需要有勇氣,需要去堅持。而且還要經得起打擊,耐得住寂寞,不管遇到什么樣的困境,都要堅持住,不放棄。
人生和命運都是自己的收獲和結果,不要用別人的標準來衡量自己,也不要用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別人,自己就是自己,沒人能左右你的幸福,沒人能替代你的快樂。認清自己,懂得自己,珍惜自己,才是判定自己價值的標準。
你應該驕傲,為世界上惟一的一個你
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曾經給當時的國王講哲學,他說:“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國王不相信,就讓宮女們到后花園去找“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結果不用說,宮女們折騰半天,一個個空手而回。別看一片小小的樹葉,如果仔細考究起來,它所具有的屬性是無窮多的:長短、大小、寬窄、厚薄、色彩等。其中的每一種屬性都可以再細分出許多種。要想找出兩片樹葉,其各自屬性完全吻合,顯然是辦不到的。樹葉是這樣,人更是這樣。科學表明:世界上有一個跟自己完全一模一樣的人的概率只有三百萬億分之一。所以,你應該為這惟一的一個你而感到驕傲。
小小的心安草
古時候,有一個國王獨自到花園里散步,他看到花園里所有的花草樹木都枯萎了,園中一片荒涼。
后來國王了解到:牽牛花因為嘆息自己沒有紫丁香那樣芬芳,就病倒了;紫丁香覺得自己的花朵沒有橡樹的大,就羞怯地死去了;橡樹由于沒有松樹那么高大挺拔,因此輕生厭世死了;松樹又因自己不能像葡萄那樣結許多果子,也死了;葡萄哀嘆自己終日匍匐在架上,不能直立,不能像桃樹那樣開出美麗可愛的花朵,于是也死了……其余的植物也都垂頭喪氣,無精打采,只有最細小的心安草在茂盛地生長。
國王奇怪地問道:“小小的心安草啊,別的植物全都枯萎了,為什么你這能這么勇敢樂觀,毫不沮喪呢?”
小草平靜地回答說:“尊敬的國王,我一點也不灰心失望,因為我知道,如果國王您想要一棵橡樹,或者一棵松樹、一叢葡萄、一株桃樹、一株牽牛花、一棵紫丁香等等,您就會叫園丁把它們種上,而我也知道您希望于我的就是要我安心做小小的心安草。”
如果我們都可以安心做一棵小小的心安草,在生活中一定會減少許多無謂的煩惱。然而,我們更多的則是在和別人做著比較,不管有意或無意,我們常常習慣于欣賞周圍的人和事,卻很少懂得欣賞自己,以致時常陷入望洋興嘆的無奈之中,或消極地自慚形穢,或盲目地東施效顰……
其實,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自己的價值。是薔薇,就不要強求自己成為玫瑰;是麻雀,就不要強求自己成為鴻雁。美國一座教堂的墻上有這樣一句話:“這個世界上,你是獨一無二的一個,你生到世上是什么,這是上帝給你的禮物;你將成為什么,這是你給上帝的禮物。”不管是有人把你抬得很高,還是有人把你貶得很低,而你自己究竟怎樣、價值幾何,完全取決于你用什么樣的眼光看待自己。不要刻意參與無聊的比較,你就是你,是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你!
所以,你大可不必因為自己或尋常的外貌、或普通的資質、或平凡的工作、或一般的業績而悲傷和嘆息,只要你留神一點,你就可以看到自己身上有著不少美好品質——也許你很善良,也許你很誠實,也許你很正直……不管怎么說,你是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盧梭曾說過:“我不是卓越的,但我是與眾不同的。”這就夠了!
為自己鼓掌
蕓蕓眾生,每個人都應該首先學會為自己鼓掌。卡耐基說過一段耐人尋味的話:“發現你自己,你就是你。請記住,地球上沒有一個同你一樣的人……在這個世界上,你是一種獨特的存在。你只能以自己的方式歌唱,只能以自己的方式繪畫。你是你的經驗、你的環境、你的遺傳造就的。不論好壞與否,你只能耕耘自己的小園地;不論好壞與否,你只能在生命的樂章中奏出自己的音符。”
為自己鼓掌并不是傲視一切的孤芳自賞,也不是唯我獨尊的狂妄不羈。它只是告訴我們:人的一生必須要能夠經得起大風大雨,即使失敗了也不要把斗志拋棄在昨天,一味地抱怨、哭泣;真正需要做的應該是去奮斗。為自己鼓掌,給自己信心與希望,進而去爭取明天的勝利,明天不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嗎?
為自己鼓掌,不是自我陶醉,不是自我滿足。它只是教給我們:
當我們受到別人的冒犯與怠慢的時候,當我們遇到不如意不順心事情的時候,不要只會流淚與詛咒。為自己鼓掌才能夠使自己有一個良好的自我感覺,才能自信地與他人進行正常的交往,出色地發揮出自己真正的才能與潛力。
為自己鼓掌,不是盲目的驕傲自滿,更非空虛的自我慰藉。它只是讓我們明白:只要做好自己,我們每個人都能擁有一片明朗的天空。我們不能局限于對別人的羨慕和徒做無聊的嘆息,而應更加注重了解自己的能力和潛質,從而付出努力以爭取達到自己理想中的目標。
不要因為任何人而改變你自己
無論你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即便你做的近乎完美,就像你在奧運會上拿了金牌,就像你已經是世界級的明星了,也會有人不喜歡你,也會有人向你發出噓聲,甚至扔臭雞蛋。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自己的想法和觀點,我們不能強求所有人保持統一的思想。因此,我們也完全沒有必要因為任何人而改變自己。
畫家和他的畫
有一位畫家,他一直想畫出一幅人人見了都喜歡的畫。
于是,當他把畫畫好后,就拿到市場上去展出了,畫旁還附上了一條說明:“每一位觀賞者,如果覺得此畫有欠佳之筆,均可在畫中做記號。”并在畫的旁邊放了一支筆。
可是晚上當畫家去取畫時,卻非常不快,對這次嘗試深感失望。
因為他發現,整個畫面都涂滿了記號——沒有一筆一畫不被指責。
第二天,畫家決定換一種方法去試試。他又將那幅畫臨摹了一張,再拿到市場去展出。這一次,他要求每個觀賞者把認為最好的那一筆做上標記。
晚上,當畫家再去取畫時,發現整個畫上又涂滿了標記——所有曾被指責的地方,如今都畫滿了標記!
這時,畫家不無感慨地說道:“我現在發現一個奧妙,那就是我們不論干什么,只要使一部分人滿意就夠了。”
確實如此。我們周圍的世界是錯綜復雜的,我們所面對的人和事總是多方面、多角度、多層次的。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自己所感知的經驗現實中,別人不可能完全反映你的本來面目和完整形象。對你來說,別人對你的反映或許是多棱鏡,甚至有可能是讓你扭曲變形的哈哈鏡,你怎么能期望讓人人都滿意呢?而且,即使你認真努力,去盡量適應他人,也不可能做得完美無缺,讓人人都滿意。因為我們不可能顧及到每一個人的面子和利益,你認為顧到了,別人卻不一定這么認為,甚至有的人根本不領情。再者,每一個人對同一件事的感受和看法都有所不同,你讓這個人滿意,卻會令那個人不滿意。因此,我們在努力的過程中,完全沒有必要去為別人的指責而煩惱或辯解,更沒有必要為此而改變自己。
縱觀歷史,我們也會發現,那些優秀的人,正是可以在被人嘲笑、譏笑、質疑和誤解中堅守自己的人。例如:美國職業足球教練文斯·倫巴迪當年曾被批評“對足球只懂皮毛,缺乏斗志”;哲學家蘇格拉底曾被人貶為“讓青年墮落的腐敗者”;貝多芬學拉小提琴時,技術并不高明,他寧可拉他自己作的曲子,也不肯做技巧上的改善,他的老師說他絕不是當作曲家的料;歌劇演員卡羅素美妙的歌聲享譽全球,但當初他的父母希望他能當工程師,而他的老師則說他那副嗓子是不能唱歌的;牛頓在小學的成績一團糟,曾被老師和同學稱為“呆子”;《戰爭與和平》的作者托爾斯泰讀大學時因成績太差而被勸退學,老師認為他:“既沒讀書的頭腦,又缺乏學習的興趣。”如果這些人不盡力唱出自己的聲音,而是被別人的評論所左右,怎么能取得舉世矚目的成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