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行為動作和心理究竟是什么關系(3)
- 生活中的行為心理學
- 黎昕
- 3150字
- 2016-02-25 11:46:52
其實,在生活中,這類的事例每天都在發生:
一個望子成龍的母親,給孩子買了二個漂亮的小書架,于是孩子每次去書店都要買幾本書,后來,孩子不僅愛買書、愛看書,還愛上了寫作,長大后成了一名作家。
一對正在鬧矛盾的夫妻,買了新居,搬進新房,兩人都感覺應該以嶄新的姿態面對生活,于是,夫妻倆和好如初。
一家工廠,因為車間環境太差,設備太陳舊,工人們總是消極怠工。
有一天,工廠購進了最先進的流水線,為了配上這條流水線,車間加大了亮度,隨之,工人的態度發生了變化,生產效率也因此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
諸如此類的現象,被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家朱麗葉·施羅爾稱為“狄德羅效應”,亦稱作“配套效應”。就是說,人們在擁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會不斷配置與其相適應的物品以達到心理平衡。因為這一心理的存在,一件小小的物品、一個小小的改變往往能激發起一個人自我轉化的內在動機,使其主動實現自我轉化,促使事物向好的方向發展。
“狄德羅效應”產生的根本原因是基于“態度—依從—行為”法則:
態度會影響行為,行為在一些時候會決定態度。因此改變自己的一個切入點就是立刻去行動,一丁點的行為都會引發整個人生態度、性格和習慣的巨大扭轉。此后也有心理學家用實驗證明了這個觀點。例如,美國心理學家艾克曼的最新實驗表明,一個人如果總是想象自己進入某種情境、感受某種情緒,那么這種情緒十之八九會真的到來。一個故意裝作憤怒的實驗者,由于“角色”的影響,他的脈搏會加快,體溫會上升。
正是因為“態度—依從—行為”法則的存在,詹姆士建議:“想要養成某種習慣,那就去付諸行動;想不要養成某種習慣,那就避而遠之;想要改變一個習慣,那就做點別的事情來取代它。”
多年來,政府力勸人們使用汽車安全帶(態度),但收效卻不大,后來制定了法律,不系安全帶視為違法,并讓交警加大了監察力度,人們雖然發發牢騷,但還是系上了安全帶(被迫行動)(行為)。過了一段時間,交警不再監察,人們反而覺得這項規章制度很好,能確實保證人的生命安全(態度)。
就好像我們平時去商店閑逛,終端導購送給了我們一包免費的沐浴露試用包(行動),當我們試用之后覺得它不錯(行為),于是開始認真地看它的廣告(興趣/欲望),下次去商場的時候購買了這個牌子的沐浴露(態度)。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在做促銷活動時傾向于采取營銷計劃直接對消費者行為產生沖擊,堅信消費者對產品或服務會形成他們想要的態度。
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通過一個具體的行動,長期堅持行為(無論是自愿的還是被迫的)下來,逐漸產生興趣/欲望,是態度轉化的最重要的因素。
在態度和行為的關系上,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一個人先有某種行動(無論主動或被動),長期的行為下來,養成自然而然的習慣后,開始真正改變態度。
不良心理導致不良的行為
心理健康的人,對一切事件會作出積極反映,而有些人,因為自身的經歷,造成他們不能適應生活環境,在生活中處處與人格格不入或不相協調,給人一種“脾氣古怪”的感覺,心理學認為,這樣的人一定是患有人格障礙。這種人格障礙也稱“心理病態人格”,患者常以固定的反應方式對環境刺激作出反應,在知覺與思維方面產生適應功能的缺損,增進自覺的痛苦,常常運用對社會不公正的、不得體的行為模式。可以說,一個人一旦有了人格缺陷,他在生活中就會做出對人不利的行為。
在現實中,有些人看似優秀,但優秀往往只是他的一面,在他的另一面,往往會存在異常心理和變態心理,這會讓他在瞬間落入失敗的深淵。
馬克畢業于劍橋大學,畢業后在英國一家大公司上班,他工作努力,成績突出,曾經多次獲得過公司的嘉獎。在老板和同事眼中,他是出色的“好員工”。
可是,在2012年,馬克因為殘忍地殺死兩位同事而被英國警方逮捕。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讓一個優秀員工變成一個殺人狂魔呢?
原來,馬克出生在一個單親家庭,父親在他三歲的時候因為販毒而被捕入獄,從此就再也沒有回來。母親是個收入微薄的超市售貨員,因喜歡酗酒,馬克自小就和年邁的外婆相依為命。
貧困的生活和缺少父母關愛讓馬克內心充滿自卑,性格變得內向、孤僻和倔強。他總喜歡獨處。因為不善于交際,身邊也沒有朋友。工作上的成績似乎暫時掩蓋了性格上的缺陷,所以在很多人眼里,他還是個好同事、好員工。
在辦公室里還有另外兩個同事,馬克和他們很少打交道。同事經常在辦公室談起自己漂亮的女朋友,因為馬克從沒交過女友,同事因此經常和馬克開玩笑:“馬克,你為什么不找一個呢?你不會有什么問題吧”。
不僅如此,他們還建議馬克穿的衣服不要再是那些“便宜貨”,應該注意著裝的品位。
同事的做法讓馬克感到羞辱,馬克對他們充滿怨恨。“遲早我會殺了這兩個魔鬼。”馬克不止一次在日記中這樣寫道。
這天,馬克的心情很不好,因為媽媽來電話說外婆病重了。巧的是,同事的女朋友來公司,恰巧碰見了馬克,這更加刺激了馬克。第三天,充滿怨恨和嫉妒的馬克伺機殺死了他的兩個同事。
就這樣,馬克因為一級謀殺而被判終身監禁。
后來,英國犯罪心理學家分析了馬克的犯罪動機發現,引發馬克殺人本質原因不是同事的侮辱和嘲笑,而是源于馬克心理上的缺陷。心理學家從不同的角度來論證馬克是一個性格自卑、內向、孤僻、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因為馬克有人格障礙,屬于分裂型和攻擊型,前者使他對人冷漠、語言怪異可笑,后者則使他脾氣暴躁、具有攻擊性。是不良心理讓馬克走上了不歸路。
一個人的心理要是畸形發展,就難以正確估價社會對自己的要求及自身應當采取的行為方式;難以對周圍環境作出恰當的反應;難以正確地處理復雜的人際關系,常常和周圍的人,甚至親人發生沖突;對自己的行為甚至超越社會的倫理道德規范,作出違反法律或擾亂他人及危害社會的行為。所以,在生活中一定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要是沒有一個健康的心理,就不能保證你的生活健康有序地進行。
心中的世界什么樣,你的行為就會是什么樣。一個人難免會遭遇不當的心理沖擊,但一個心理成熟的人,能夠在遭遇心理波折之后,迅速地調整自己。
凱瑟琳·赫本成名以前,有一場非常關鍵的演出,正是這場演出,使她一夜之間聞名世界。但在她即將出場的前十幾分鐘,她感到了無形的壓力讓她感到緊張,呼吸急促,覺得自己無法演出了,所有她知道的方法都試過了,她認定自己的嗓子出現問題了。她告訴醫生說,她覺得自己將要癱瘓了,幾乎沒有辦法移動。
醫生也注意到了她的變化,并關切地問:“你怎么了?”
“我突然非常害怕,四肢無力。感到前所未有過的緊張,這一次的演出跟以前大不相同。”
“沒關系,”醫生安慰道,“你是一位實力派的藝術家,你只是有點緊張,一定能克服的。正好我這里還有種新藥,可以克服情緒緊張,效果很好。”
接著,醫生從藥箱里取出針管和一小玻璃瓶藥水,并用針管給赫本注射了藥水。
醫生做完所有的程序后,向赫本保證到:“這是一種特效藥,效果會又快又好。慢慢坐下,不要想觀眾、想演出,放松放松。”
幾分鐘后,赫本真的平靜下來了。
“太謝謝您了,這藥效果真的很好。”赫本高興地說道。
演出開始后,赫本信心百倍地上臺,贏得了觀眾熱烈的掌聲。后來在慶功會上,醫生過去向她道賀:“恭喜你,這是你最精彩的一次演出。”
“謝謝您。”赫本說。
“不,你不要感謝我,你應該感謝你自己,我沒有做什么。你知道嗎?演出前我只是給你注射了一瓶生理鹽水,沒加任何藥物。”
很多時候,心理上的障礙會毀了我們。要不是醫生及時對凱瑟琳·赫本進行了心理疏導,她很難順利完成演出。今天的人往往大都會面臨巨大的壓力,如不及時卸去心理上的這種壓力,很快你就會被壓力壓垮。所以,及時有效的心理調整是一個人必然的功課。
心理學家指出,孤僻、易怒、固執、輕率、自卑、焦慮、嫉妒等是最常見的異常心理,這些心理嚴重地影響了我們的日常行為。所以,我們一定要檢查自己是不是有這樣的心理,并及時清除這些不良心理,不讓畸形的心理毀了我們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