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第三樣“圣德”是廣大。皇帝“娛神淡遠,恭己自樂,曠然若有天下而不給,這是廣大之美德。然辨之不精,亦恐厭薄恒俗而長驕矜之氣,尤不可以不防。”曾國藩批評咸豐皇帝剛愎自用,自食其言。“去歲求言之詔,本以用人與行政并舉,乃近來兩次諭旨,皆曰‘黜陟大權朕自持之,不容臣下更參末議’。”又說:“今軍務警報,運籌于一人,取決于俄頃,皇上獨任其勞,而臣等莫分其憂,使廣西不遽平,固中外所同慮也。然廣西遽平,而皇上意中或遂謂天下無難辦之事,眼前無助我之人,此則一念驕矜之萌,這是我區區之大懼。”總之,他想借助于尖銳的批評,以達到促成咸豐皇帝革除弊政的決心。專制政治的弊病,莫如專制者自智自雄,視天下臣民如草芥。曾國藩洋洋灑灑,痛陳咸豐皇帝的錯誤,這并非專制皇帝所樂意聽聞的。況且在積威之下,大多數人為保求功名,也決不肯將逆耳之言向皇帝陳述,以免頓罹不測之禍。曾國藩上此奏疏確要擔一定風險。因此,他說:“折子初上之時,余意恐犯不測之威,業將得失禍福置之度外矣。”但他出于地主階級知識分子對封建國家的一片赤誠,甘愿冒此風險。“蓋以受恩深重……,若于此時不再盡忠直言,更待何時乃可建言?……是以趁此元年新政,即將此驕矜之機關說破,使圣心日就要業,而絕自是之萌,此余區區之本意也。現在人才不振,皆謹于小而忽于大,人人皆習脂韋惟阿之風,欲以此疏稍挽風氣,冀在廷皆趨于骨鯁而遇事不敢退縮,此余區區之余意也。”
奏折送上之后,咸豐皇帝披覽未畢,則大動肝火,“怒摔其折于地,立召軍機大臣欲加罪他”。只是由于大學士祁雋藻一再疏解,才免獲罪。
封建時代,士大夫雖享榮華,高高在上,但伴君如伴虎,動輒得咎,一言不慎,可能身家性命都得賠上。但是作為一種規律,我們也經常看到這樣一種歷史現象,在社會劇烈動蕩的重要關頭,君心思變之時,即使是平常的暴戾之君,也往往能聽一些臣下的逆耳之言,這個時候,對于具有膽略的領導者來說,可能就是個機會。
曾國藩以一往無前的氣概為自己贏得了機會。
破釜沉舟策略,實際上是斬斷退路,使人產生危機感,以此激勵人們奮發進取。因此,通過人為的方法制造危機,正是對破釜沉舟計謀的一種巧用。
4.針鋒相對有時是弱者保護自己的惟一良方
古人說,民不畏死,奈死以死懼之?對于領導者也是如此,如果你面對強權不畏縮,不膽怯,表現出自己的勇氣和尊嚴,反倒能挫傷對方的霸氣,贏得他的尊重,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
藺相如最初是趙國宦者令繆賢的門客。為人勇敢,又有智謀。
趙惠王得到一塊和氏璧,是稀世珍寶。秦昭王聽說后,派人給趙惠王送來信,要求用十五個城邑換這塊璧。趙王把大臣和將領們召來商量,大家都覺得很為難。明擺著嘛,秦國依仗自己國強兵盛,名為交換,實則強取。趙國若是同意交換,秦國得到璧,必定不肯交城,趙國若是不同意,秦國就會借口出兵。商量的結果,決定派一個人去回復秦國。趙惠王左思右想,找不到合適的人。這時,繆賢推薦藺相如。惠王想考查藺相如能否當此重任,把他召來問道:“秦國要用十五個城換我這塊璧,你看能換嗎?”相如說:“秦強趙弱,大王不能不換。”惠王又問:“秦國拿了我的璧,又不給我城,怎么辦?”相如說:“臣下愿意為大王出使秦國。秦若將十五城劃入趙國版圖,臣下把璧留在秦國,秦若背信棄義,臣下一定將璧完好歸還趙國。”惠王見相如果然有勇有謀,就同意他帶璧出使秦國。
秦昭王在章臺接見相如,他接過和氏璧,樂得眉開眼笑,拿給身邊的大臣和美人們欣賞。相如見秦王絕口不提交城的事,就上前一步說:“大王,這璧中不足,有一塊斑點,讓臣下指給您看。”昭王把璧還給相如,相如快步走到一根大柱子前,怒發沖冠,厲聲說道:“大王答應我國君主以城換璧,我國大臣認為秦國貪婪無信,不同意把璧送來。臣下以為平民百姓尚且不相欺騙,更何況堂堂大國呢?今臣下見大王根本無意交城,所以把璧拿回來。大王若是逼臣,臣下就將頭和璧一起在這柱上撞碎。”說罷,把璧對著柱子。秦昭王怕撞碎了和氏璧,慌忙下座對相如好言道歉,又讓人拿來地圖,指劃出給趙的十五個城。相如看出昭王毫無誠意,就說:“和氏璧是天下至寶,趙王讓臣下送璧時,曾經齋戒五天,以示恭敬。現在大王接受此寶,也要齋戒五天,還請備下九賓的禮儀,這樣臣下才能交出璧。”秦昭王無奈,只得應允。相如乘此機會派人偷偷把璧送回趙國。
秦王齋戒五天后,設九賓之禮,請相如交璧。相如從容不迫地說:“臣下怕大王欺騙趙國,已經將璧送回國了。秦國是強國,只須派一個信使,趙國就馬上把璧送來了,現在若是交給趙國十五城,趙王又怎敢欺騙大王不把璧獻上呢?”昭王一聽,氣得半晌說不出話來,左右的人要把相如拉出去打死,昭王阻止說:“算了吧,殺死他也得不到璧了,又何必為此事斷絕兩國的關系呢!”把相如放了。相如回到趙國,趙王稱贊他說,因為他的勇敢,才使趙國在強國面前維護了尊嚴,并封他為上大夫。
秦昭王又派使者通知趙王說,秦國愿與趙國修好,請趙王到澠池相會。趙王畏懼秦國,打算不去。藺相如和上卿廉頗將軍商議說:“大王若不去赴會,就是向諸侯表示趙國弱小膽怯,這樣做有損國威,應當去。”二人向趙王勸行,藺相如自告奮勇為趙王保駕。
趙惠王和秦昭王各帶隨從到了澠池,見禮后,置酒宴會。飲到半酣時,秦王開口道:“寡人聽說趙王擅長音樂,今有瑟在此,請趙王奏上一曲。”趙王不敢推辭,只得奏了一曲。秦王拍手叫好,并命御史將此事記下來。御史記下:“某年某月某日,秦王與趙王會于澠池,令趙王鼓瑟。”藺相如見趙王受辱,挺身而出,對秦王說:“我們趙王也聽說秦王善于秦聲,臣現奉上盆缶,請秦王擊之,以相娛樂。”秦王怒容滿面,沒有吭聲。相如立即取來盛酒的瓦器,跪請于秦王面前,秦王不肯擊。藺相如厲聲說:“大王難道仗恃秦國強大嗎?現在五步之內,我藺相如要將頸血濺到大王身上!”秦王身邊隨從叫道:“相如不得無禮!”沖上前要殺藺相如。相如怒目圓睜,大聲叱責,把這些人都嚇得退了回去,秦王懼怕相如,只得勉強擊了一下。相如站起身,令趙國御史記上:“某年某月某日,趙王與秦王會于澠池,令秦王擊缶。”
秦國群臣不肯罷休,紛紛站起來喊:“今日秦趙和好,請趙割十五城為秦王祝壽。”相如毫不退讓,說:“那么,也請秦割咸陽為趙王祝壽。”咸陽是秦國都城,秦國豈能割讓,直到宴會結束,秦國也沒壓倒趙國。
趙惠王回國后,認為藺相如不畏強暴,又一次使趙國不受辱于秦國,功勞最大,拜他為上卿。
藺相如的成功給我們這樣一個啟示:作為一個身處弱勢的領導者,在適當的時候要敢于出擊,敢于針鋒相對,如果總是畏敵如虎,怕這怕那,只能加速自己為“老虎”所食的命運。
5.不遵常規才能做別人做不到的事
常規往往束縛人,但束縛的是庸人,是喜歡安于現狀、不求進取的人。對于欲有所作為的領導者來說,突破常規求發展、一往無前求成事是其鮮明的性格特征和做事風格。
明朝名將袁崇煥就是以這一風格脫穎而出的。
明熹宗天啟二年(1622年),時任邵武縣知縣的袁崇煥進京辦事,和御史侯恂有一番高談闊論。當時,后金進犯明朝不斷,明軍屢戰不勝,袁崇煥就此評論說:
“我乃天朝大國,戰之屢敗,不在將士不用命,而在朝廷用人有失也。對付金人要以狠對狠,不惜代價,如能做到用人無誤,寸土必爭,何愁打不敗金人呢?”
侯恂十分欣賞袁崇煥的才能,于是向朝廷推薦了他。袁崇煥由正七品的知縣升為正六品的兵部職方司主事,從此在京城為官。
袁崇煥官位雖低,但他總是多提主張,不厭其煩地向上司獻言獻策。袁崇煥的上司怯弱無能,對聰明能干的他并無好感。
一次,袁崇煥又提建言,同僚們聽得入迷,齊聲贊好。上司臉色難看,忽制止他說:
“打仗要看真本事,哪有你說得這樣輕松呢?現在前方戰事吃緊,如果你有心報國,不妨前去殺敵。”袁崇煥見上司生氣,不明所以,他的一位同僚悄悄說:
“你初為朝官,上司一定是怪你太顯示自己了。你這樣聰明有識,不是正好襯出上司的無能嗎?你應該多提一些迂腐之見,我們當下官的不能超越上司啊。”
袁崇煥不聽,他反問說:
“若是小事,也就罷了,有關社稷的大事,也如此嗎?我是為朝廷命運擔憂,這樣做難道有錯?”
不久,遼東戰事更加惡化,金兵連克關外重鎮,直逼山海關。
京城人心惶惶,袁崇煥卻騎了一匹馬,孤身一人出關考察。他回京后找到上司,主動請戰說:
“我去了遼東,破敵之策足矣,只要給我兵馬糧餉,我定可守住山海關。”
打仗極為兇險,許多人都避之不及,上司見袁崇煥甘冒死難,心中又驚又喜,他對袁祟煥說:
“朝中無事,反倒埋沒了你的才能,正好前線缺人,你可速往。”
袁崇煥被升為兵備僉事,前去駐守山海關。有人聽到這個消息,急忙來見袁崇煥,他急迫地說:
“上司這是要排斥異己,才會命你前去,你不該答應啊。”袁崇煥一笑道:
“仁兄錯了,此乃我主動請命,并非上司所派。”來人苦笑道:
“從前你所提之議,上司無一采納,為何今日準你所請?上司是恨你太深了。你這個人處處夸能,聲望亦佳,有你在,上司便感到不自在,他能容忍你嗎?”
袁崇煥沉默多時后道:
“國難當頭,我們都不該計較太多,這件事誰也不要提了。”
袁崇煥一到山海關,立即展開備戰,修筑工事。當時軍中缺額虛報的現象嚴重,將領幾乎無官不貪。袁崇煥為了穩定軍心,提高戰斗力,決心懲治幾個為首的將領。
一個年老的將領勸袁崇煥罷手,他透露底細說:
“為首的將領膽大妄為,是因為他們后面都有靠山,你懲治了他們,不是自取禍殃嗎?此事不足為怪,你還要為自己考慮。”
袁崇煥堅持己見,年老的將領又說:
“從前其他的新官上任,都是自表無能,顯露短處,他們不是不想建功,而是不敢有為啊。你如果不遵常規行事,縱有大功也會讓上司猜疑不滿,那么不如無為的好。”
袁崇煥嘆息說:
“難怪我軍屢敗,有這樣的種種陋規,朝廷還有希望嗎?我顧不了許多了,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挽救朝廷啊。”
袁崇煥殺了那幾個為首的將領,士兵一片歡呼。
在袁崇煥的領導下,邊關兵備煥然一新,一時間清軍也只好避其鋒芒。
不遵常規,不計后果,敢于做出格的事,成就了袁崇煥一生的英名。對于任何一個想有所作為的領導者來說,關鍵時候,拿出一點不遵常規的勇氣來,就能創造出非同一般的機會。
6.在重大問題上亮出鮮明的立場
遇事首鼠兩端的人固然可以保全自己,但也容易被人忽視和厭棄。一提到“智慧”二字人們總喜歡把它與老謀深算、雌伏待機劃等號,實際上,那些真正能登大雅之堂的領導者,并不憚于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亮出自己鮮明而堅定的立場。
北宋名臣司馬光就是一位走到哪里就把大字招牌立到哪里的領導者。
嘉二年(公元1057年),司馬光的人生之路遇到了重大轉折。他再次被調入京,擔任開封府推官等職。嘉六年被提升為起居舍人,同知諫院。諫院是專門批評朝政得失的機構。司馬光擔任諫官五年,以其剛正不阿的性格,從內政外交到社會道德,向朝廷提出了許多批評和建議。有一段時間,仁宗皇帝病了,幾個月不能上朝,大臣們都很著急,因為那時還未立太子,國事不穩,但又沒有人敢出來講話。諫官范鎮首先發出立嗣的議論,司馬光在并州聽說后寫信給范鎮,勸他拼命力爭此事。后來司馬光又當面對仁宗說:“臣以前通判并州所呈上的三份立嗣的奏章,希望陛下果斷地采納。”仁宗沉思了很長時間說:“選宗室為后嗣,常人不敢觸及此事,只有忠臣才這樣做。”司馬光說:“臣言及此事,自知必死,沒想到陛下開始采納。”仁宗說:“立宗室為后嗣對朕并無害處,古今都有這樣的事。”但司馬光退朝后并沒有聽到立嗣詔命,便又上疏說:“臣以前進言,意思是說立即施行,現在寂然無聲,什么也沒有聽到,這一定是有小人說陛下年富力強,為什么急于做不吉祥的事。小人沒有遠慮,不過想在倉猝之際推立他們交厚親善的人啊。‘定策國老’、‘門生天子’的禍患,能說得盡嗎?”仁宗大為感動,立即要求將奏書送到中書省。司馬光對韓琦等人說:“諸公不于現在作出定議,日后禁中在夜半之時遞出片紙,上寫以某人為皇嗣,那么天下沒有誰敢違抗。”韓琦等人拱手說:“哪敢不盡力。”不久,朝廷詔令宗室宗實(即后來的英宗趙曙)判宗正以為立嗣的過渡,但宗實推辭不就任,于是徑立為皇太子。但宗實又借口有病不入宮,司馬光上書仁宗:“皇子推辭不能計量的財富,已至一個月,他的賢德遠遠超過一般人了。然而父親召喚不應諾,君有命征召而不待駕,希望用臣子的大義要求皇子,應當必須入宮。”于是英宗接受了詔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