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中庸處世:織就一張結實耐用的關系網(3)
- 領導智慧成敗之秘
- 王道之
- 4725字
- 2016-01-15 16:45:17
4.有真感情才有真關系
人都是有感情的,利用感情作杠桿,是建立牢固關系最有力的手段。人都是這樣,也許他會拒絕你的錢,不接受你的禮,但他卻不能抗拒你對他好。如果能讓他覺得你是真心對他好,你收獲的必然是忠心相報。
李世責力是唐朝的開國功臣,是第一個被賜為“國姓”的人(他原姓徐),又是李世民晚年囑以托孤重任的人。對這樣的重臣,李世民自然十分重視感情上的拉攏。
有一次,李世責力得了急病。醫生開的處方上有“胡須灰可以救治”的話,李世民看了,便毫不猶豫地剪下自己的胡須送給李世責力。
古人講,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可損傷。因此,他們不剃發,不剪須。至于皇帝,連身上的一根汗毛也是珍貴無比的。李世民的舉動實在是異乎尋常,前無古人。李世責力感動得熱淚長流,叩頭以至流血,表達他的感激不盡的激動心情。李世民卻說:“這都是為了國家,不是為了你個人,這有什么可謝的!”
房玄齡是唐太宗李世民最為倚重的一位大臣,長期擔任宰相之職。對唐朝開國初年的制度的建立、社會經濟的發展,作出過重大貢獻,是我國封建社會最為杰出的宰相之一。后來他犯了些小的過失,唐太宗譴責了他,并令他回家閉門思過。中書令褚遂良對皇帝說:“當年陛下起兵反隋時,房玄齡便率先投奔在義旗之下;后來又冒殺頭之罪,為陛下決策,使陛下得以登上帝位;幾十年來,他對國家的大政方針的制定,都有過重大建樹;朝廷大臣之中,數房玄齡最為勤勞于國事。如果他沒有不可赦免的大罪,就不應該遺棄他,陛下若認為他年老,可以勸他退休,不應該因一些小的過失而忘記他數十年的功勛。”
唐太宗一聽此言,立即將房玄齡召還。一次,他到芙蓉園游玩,途經房玄齡家時,還特意前去拜訪。房玄齡也估計到皇帝會來,早就命令弟子將門庭灑掃一新,自己在家恭候。君臣相見,盡釋前嫌,唐太宗便載了房玄齡同車還宮,二人和好如初。
當房玄齡病重時,唐太宗為了及時了解病情,探視方便,竟命令將皇宮圍墻鑿開,以便直達房玄齡家。他每天派遣使臣前去問候,并派名醫去治療,讓御膳房送去飲食,聽到病情有所減輕,便喜形于色,一聽見說加重,又滿臉愁云。房玄齡彌留之際,太宗親自來到病榻前,與之握手話別,悲不能禁。
一直善于收買人心的唐太宗,對李世責力、房玄齡這樣的重臣,自然十分重視感情上的拉攏,剪下自己的胡須為臣下治病,鑿墻慰問病臣,真可謂攻心有術,拉關系拉出了水平。
5.主動去結交高高在上的人
有什么樣的人際關系,就有什么樣的人生層次,通過結交高高在上的人提升自己的人生層次是領導者成事的捷徑。
一般來講,結交人的目的只有一個,即早日讓自己有一點聲譽。一個人的聲譽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著他的升遷與發展。因此,每個想有所發展的人,都無不為樹立自己的聲譽而費盡心思。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當“無名鼠輩”要成為成功人士時,掌握“親近法”當是一個重要途徑。
曹操就是這樣做的。
漢代用人,非常重視輿論的評價,其取用的標準,主要是依據地方上的評議亦即所謂清議,實際上就是一種輿論方面的鑒定。士子們為了取得清議的贊譽,就不能不進行廣泛的社交活動,尋師訪友,以展示并提高自己的才學和聲名,博取人們的注意和好感。特別注意博取清議權威的贊譽,以致有些清議權威終日賓客盈門,甚至還出現了求名者不遠千里而至的情況。曹操對于這種形勢,有著極為清醒的認識,因此他特別注意結交名士,竭力爭取他們的支持。
在這方面曹操主要通過兩種途徑。一是對一些年輕的名士就與之結交為朋友;二是對一些年長的名士就向他們求教。這樣有利于爭取名士對自己的了解和幫助,借以提高自己的名聲,擴大自己的影響,他知道自己的宦官家庭出身,為廣大士人所蔑視,因而很注意樹立自己不與宦官腐朽勢力同流合污的形象。
曹操在少年時就與袁紹相交,但兩個人之間總有一些隔閡。及至袁紹、袁術的母親死后歸葬汝南時,曹操還是不計前嫌同他的好朋友一起前往吊唁,王鯭也很贊許曹操,認為他有治世的才能。
袁家是世代做高官的名門望族。這次葬禮舉行得非常隆重,參加的人達三萬多,搞得很奢侈,耗費了大量的錢財。曹操見此情景感慨萬分。他私下對袁紹、袁術十分不滿,對王鯭說:“天下將要大亂,倡亂的罪魁禍首肯定是這兩個人。要想安濟天下,為百姓解除痛苦,不除掉這兩個人是不行的。”王鯭也很有感觸地說:“我贊同你的說法,能夠安濟天下的人,除了你還有誰呢?”說罷,二人對笑起來。
在王鯭避居荊州武陵,官渡之戰時,王鯭曾勸劉表與曹操聯合,劉表不從。曹操下荊州時,王鯭已死,曹操將其改葬江陵。
潁川李瓚是“黨人”領袖李膺之子,后來做過東平國相(如同郡守)。曹操同他交往,彼此了解很深。李瓚非常贊賞曹操的才能,臨終時對兒子李宣說:“國家將要大亂,天下英雄沒有一個人能超過曹操的,張孟卓(張邈)是我的朋友,袁本初(袁紹)是你的外親,雖然如此,你也不要去依附他們,一定要去投靠曹操。”后來李瓚的幾個兒子遵從父命,在亂世中果然保全了性命。
南陽何!,字伯求,年輕時游學洛陽,與郭泰、賈彪等太學生首領交好,很有名氣。好友盧偉高父親臨終時,何!前去問候,得知其父有仇未報,便幫助盧偉高復了仇,并將仇人的頭拿來在他父親墓前祭奠,很是俠義。
何!和大官僚士大夫“黨人”陳蕃、李膺相好。陳蕃、李膺被宦官殺害后,何!也受了牽連,在被拘捕之列,于是他變易姓名逃到汝南躲了起來。袁紹慕其名,私下與其交往。何!經常潛入洛陽與袁紹計議,解救“黨人”。
曹操在這期間也同何!交往,談孔學,論百家,說《詩經》,講兵法,頭頭是道。分析評論現實的派別斗爭、黨錮之禍,很有見地。表現了學識淵博而且有濟世之才。何!私下對別人說:“漢家將要滅亡,能夠安天下的,必定是這個人了。”曹操聽到后,非常感激。
此后,曹操在士人中的名聲就更大了。
在當時的諸多名士中,許劭是一個非常有影響的人物,誰要是獲得他的好評,則會對自己的仕進產生十分有利的影響。曹操為了取得許劭的好評,先去拜訪在評議界享有很高聲望的大名士橋玄。橋玄,字公祖,梁國雅陽人。歷任縣功曹、國相、太守、司徒長史、將作大匠、少府、大鴻臚、司空、司徒、尚書令等職。光和元年(178年),升任太尉。以剛毅果斷著稱,敢于打擊豪強貪官。自己則廉潔自守,雖身居要職,子弟宗親卻沒有一個憑藉關系做上大官的。家貧乏產業,去世后,竟難以殯葬,當時的人們為此將他稱為名臣。橋玄謙恭下士,善于觀察和品評人物,在清議界也享有很高的聲望。曹操慕名前往,橋玄與之接談后,感到曹操很不平常,說:“現在天下將要變亂,不是經邦濟世的人才是不可能使天下安定下來的。能夠安定天下的,大概就是你了。”
停了一下,又說:“我見過的天下名士多了,沒有一個是像你這樣的。你要好好努力。我已經老了,愿意把妻子兒女托付給你。”
曹操聽了,非常感激,把這位老前輩引為知己。橋玄覺得曹操還沒有什么名氣,又勸他去結交許劭。
許劭,字子將,汝南平輿人。以名節自我尊崇,不肯應召出來做官,善于辨別、評述人物。當時人們推舉清議的權威,無不把他和太原郭泰作為代表。誰要是能夠得到許劭的贊譽,誰就能夠聲價倍增。許劭常在每月的初一,把本鄉的人物重新評議一番,叫做“月旦評”。曹操由于橋玄的推薦,也由于自己對許劭慕名已久,因此不只一次帶著厚禮、陪著笑臉去拜訪許劭,請求許劭對自己稱譽一番。許劭一方面感到曹操與眾不同,另一方面大概對曹操那些飛鷹走狗的行徑有所了解,不大看得起他,因此拒不作答。曹操卻是決不放松,堅持著自己的要求,最后甚至找了個機會對許劭進行脅迫。許劭沒有辦法,只好說:“你是一個太平時代的能臣,動亂時代的奸雄。”
曹操聽了這個評語,感到非常開心,哈哈大笑著離去了。
可見,曹操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有時甚至是有些不擇手段的。不過,他在尋覓“知己”的過程中,也有碰釘子的時候。南陽宗世林,十分看不起曹操的為人。曹操20歲時,多次登門,想同宗世林交個朋友,因賓客滿座,沒有說話的機會。后來,宗世林起身外出,曹操乘機上前將他攔住,握住他的手,表達了自己的愿望。誰知宗世林一點情面也不給,毫不猶豫地拒絕了曹操的要求。后來,曹操當了司空,總攬朝政,大權在握,又把宗世林請來,得意地問道:“現在我們可以交個朋友了吧?”
宗世林卻不動聲色地回答:“松柏之志猶存!”可見,宗世林對曹操是始終抱有成見的。
曹操能夠得到眾多名士的推許,并不是偶然的。漢代清議的標準,雖然以名教為依歸,即一個人必須讀經習禮,砥礪品行,隨時注意修飾自己的言談風度。但一個人才能突出,也能得到清議的重視,特別是在經學日漸式微的漢末,才能顯示出了越來越多的價值。曹操在品行方面是沒有太多的東西值得稱道的,但他的才能在當時非常突出。他的觀察力和隨機應變的能力,他的機警、智慧和謀略,他的干練和果敢精神,都是一筆令人羨慕的財富,在亂世非常有用。他手不釋卷,但不讀那些于世無補的書,特別不愿走成千上萬的漢儒曾經走過的那條皓首窮經的道路。他不專讀儒家的書,諸子百家的書他都要瀏覽一番,把有用的東西加以吸取。特別喜歡兵法,當時在軍事方面已經發表過不少獨到的見解。這些,都是他獲得清議好評的原因。此外,當然還跟他個人不懈的努力有關。曹操雖然出生于宦官家庭,但他清醒地認識到,宦官集團遭到廣大士人的反對,是不可能有遠大前程的。他力圖改變自己的形象和社會地位,打進在統治集團中雖然一時還未占據優勢但潛力卻很大的士大夫集團中去,千方百計尋求同名士交往的機會,竭力爭取他們的理解和支持。
由于爭取到了眾多名士替自己激揚名譽,曹操引起了士大夫集團越來越廣泛的注意,這對他躋身士林、步入仕途起了很大作用。曹操對于橋玄等人是深銘謝意的,建安七年(202年)曹操駐軍譙縣,特地派人到睢陽橋玄的墓地去祭祀,并親自寫了祭文。文中說:
吾以幼年逮升堂室,特以頑鄙之姿,為大君子所納。增榮益觀,皆由獎助,猶仲尼稱不如顏淵,李生之厚嘆賈復。士死知己,懷此無忘。
這段話是反映了當時的真實情況和曹操的真實心情的。曹操的崛起和他善于結交天下名士的做法是密切相關的。可以說,曹操從關系入手、以結交名士開始布下的人生第一局十分成功,這為他后面施展的才能提供了基本條件。
6.以特殊手段締結不一般的關系
最聰明的領導學問并不玄奧,往往表現在與周圍人相處的藝術當中。比如對于特殊的人,須靈活掌握用法與用思的尺度。
趙匡胤標榜執法如山,不尚私情,實際上,這僅僅是對那些普通將校和廣大士卒而言的。而對那些高級軍官特別是自己所賞識的愛將,卻常常確如他自己所說,是“不吝惜爵賞”的。宋仁宗時,朝臣賈昌朝曾評論說:“太祖所命將帥,率多攀附舊臣、親姻、貴胄,賞重于罰,威不逮恩,而猶仗神靈,稟成算,出師御寇,所向無敵。”這段話說得有些偏激。在賈眼里,這些將帥有如木偶,打起仗來上靠神靈保佑,下靠趙匡胤既定的戰略戰術,只需要伸手拾功就可以了。這當然是吹捧趙匡胤的溢美之辭,但他說的“賞重于罰,威不逮恩”,倒是說出了幾分真相。的確,趙匡胤對武將一般來說是采取寬容和姑息的態度,讓他們醉心于良田美宅、歌樂舞女之中,從而淡化他們對皇權的威脅。
建隆三年(962年)三月,禁軍控鶴右廂都指揮使尹勛,監督丁夫疏浚五丈河,因督責過嚴,導致陳留等地的丁夫夜逃。尹勛惱羞成怒,在沒有請示的情況下私自捕獲帶頭逃跑的十余名隊長,并將其全部斬殺,又追捕逃亡四散的七十余名丁夫,將他們全部削去耳朵。這種殘暴行為引起公憤,眾多蒙冤者詣闕上訴。兵部尚書李濤氣憤不過,抱病上奏,力請趙匡胤斬殺尹勛以平民憤。李濤家人極力勸阻,擔心他加重病情,李濤斷然不聽:“我身為兵部尚書,知軍校無辜殺人,豈得不論!”
趙匡胤對李濤的上書,一面表示贊賞,慰勉有加,一面卻認為尹勛一向對趙“忠勇”,只宜“薄責”,而不宜處以極刑,結果,僅把尹勛調任為許州團練使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