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來這是經濟學
- 關晶奇
- 2934字
- 2018-12-29 16:48:22
工作幾年后應該回學校充電,還是繼續在職場中拼搏?
大學畢業后,天之驕子意氣風發地踏上了不盡相同的職業之路。時光如水,歲月如歌,幾年后同學聚會,大家長吁短嘆,再也沒有了初生牛犢不怕虎、盡情揮斥方遒的那股勁。幾年的時間,足以改變很多東西,更何況是從學校到社會上的這最初的幾年。這幾年里,有的人對工作感到了厭煩待業在家;有的人成為了企業的中高層意氣風發;有的毅然放下優越的工作回校充電;有的則不甘心現狀騎驢找馬尋找更好的發展良機。但不論怎樣,謀求未來更好的發展仍然是大家首要考慮的問題。
外企人際關系相對簡單但工作壓力大;國企工作壓力小、穩定,但需要你具有極高的情商;私企薪水高、提拔快,但一旦失了街亭那就必然要被斬落馬下,沒有轉圜余地;做公務員穩定且有社會地位,但明面上的收入總是不如在企業里多。可以說,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工作,選擇或是放棄,更多地取決于每個人對不同屬性的偏好,沒有高低貴賤之分。
但是當工作幾年后出現瓶頸的時候,是回學校充電后再戰江湖,還是繼續拼搏直至攻克天王山呢?
經濟學分析問題的方式有兩點,即成本和收益。那么我們先來看看成本是怎樣的。
可以說,工作幾年后再回到學校充電的成本是不容忽視的。舉一個例子:小亮現在的收入是年薪6萬元,而且每年薪水的升幅為5%,當他回到學校以后,兩年的學費共4萬元,小亮每年的生活費為3萬元。那么根據我們之前已經掌握的概念,小亮學習的成本決不是學費和生活費那么簡單,實際上,還要包括這兩年中他放棄工作后損失的收入,即“機會成本”,故而小亮讀書兩年的成本為22.3萬元[4+3×2+6+6×(1+5%)]!相信這個數字會讓很多想回學校充電的人望而卻步,從而放棄這種選擇。可能有的人會選擇在職讀書,我們這里先不說在職讀書和全日制讀書在拿到的證件上有所區別的問題,只考慮單純的經濟成本,則只需要4萬元了。之所以在這里不考慮生活費,是因為不管是工作還是學習,每天的生活費都是必須支出的,在這里,生活費是創造收入的成本,而非學習的成本。
上面說的只是成本部分,現在說說收益。其實,通過讀研究生或是博士畢業后進入心儀的企業、拿到較高的收入確實是一條捷徑,但是這并不存在必然邏輯關系。每年仍然有很多研究生畢業后就失業。甚至有的MBA再次回到職場發現收入甚至比讀書前還要略低一些。實際上,這個問題我也和很多拿到碩士和博士學位的朋友交流過,大家雖然意見不一,但總體而言還是認同這樣一個理念:讀書更重要的是提升了人的全方位素質,尤其是工作后再去讀書,是對之前工作中所疑所想的全方位解答,雖然它并不能直接解決很多現實中的問題,但卻能夠使人站的角度更高,看問題更加深刻。總而言之,學習后能夠得到的經濟收益是不確定的,它與畢業后碰到的經濟環境息息相關。
咱們回頭想想,假如你在2007年畢業后加入證券公司,因為股指節節高升,開戶人數不斷激增,證券公司的經紀收入隨之水漲船高,那么你的起始收入就會很高;而如果是在2008年加入證券公司,正好碰上股指低迷,股民套牢后不愿折騰,經紀收入不斷萎縮,在里面工作的人的收入也跟著大幅度下滑。事實上,對于在2007年畢業和2008年畢業的人來說,其個人技能和經驗不見得會有本質差別,收入卻可能相差幾倍。這在金融圈中實際上已經得到公認且有不少的實例。誰會在2007年股指飆到6124點的峰值時誰會想到僅僅一年后它就掉到1664點,蒸發掉72.8%呢?
既然收益本身難以很準確地預測,那么我們只好懷著很美好的愿望,以有限的理性來考慮讀書的收益。
首先要觀察自己心儀的院系中最核心的那部分學員畢業后的去向和平均起薪,以及短期內(如三年)加薪的速度,畢業時的職位和畢業五年后的職位對比,等等。假設你心儀的專業是A大學的Z專業,他們歷年的全日制畢業生都是進入外企,平均起薪十萬,三年內的復合增長率為20%,畢業五年后基本都會成為企業中層,收入平均三十萬左右,且因為良好的校友網絡而發展前景廣闊;在職讀書的畢業生基本工作單位不變,工資短期內不變,但在三年內會有提升為企業中層的機會,未來發展也很好;而對于一直在職場打拼的人來說,不可預見性就會較大,有可能碰到好的機遇一飛沖天,或是繼續穩定發展,假設這種人年收入持續增長5%,我們也可以進一步假設他的個人消費也是每年增加5%。
而事實上,我們預期自己獲得這樣的收入水平是沒有問題的,盡管這些數字在經濟周期中一定會出現偏差,并不可能完全吻合。
現在對于前面例子中提到的小亮來說有三個選擇:
1. 不回學校充電而繼續在職場奮戰。
2. 回學校充電,但要考慮在全日制學校讀書。
3. 回學校充電,考慮在職讀書。
顯而易見,從短期來看,回學校充電是一件不劃算的事情。通過讀書帶來的經濟收入和社會地位的提升需要較長的時間方能得到體現。
這里就不給大家做數字的演示了,因為讀全日制還是在職讀書,哪個在經濟方面更合理,現在還缺乏足夠的數據來做驗證,憑借經驗杜撰出的數字得出的結論可能會對各位進行誤導,導致大家得出不合理的結論。
股神巴菲特有一句話:“寧要粗略的正確也不要精確的錯誤”,講的也就是這個意思。
實際上,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能接受這個觀點:回學校充電有助于提升自身的素養,對于未來職位提升和加薪有著一定的益處。但是在何時選擇去充電還是有一定講究的。有趣的是,回校充電的高潮經常發生在經濟危機或是金融危機之時,體現出較強的反周期性。這是因為在經濟危機和金融危機中,基層員工遭到的失業壓力是最大的,其中就包括那些實際上在幾年內有機會成為中高層管理者的骨干員工。
讓我們再想一下小亮那個例子,當他的收入很好的時候,高昂的“機會成本”可能會使他做出繼續留在職場拼搏的決定,而當自己可能馬上就沒有工作或是必須低薪來為企業服務時,這種機會成本將會大幅度降低或是干脆消失。此時,那些有志于回校讀書的人只會考慮學費和生活費與未來期望收入的對比。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很容易地得出選擇回學樣充電是一件很劃算的決策。
這些人畢業后面臨著兩種情況,經濟復蘇或是繼續蕭條。對于前者而言,這些人簡直是做了一個完美的決定,以最低的成本躲避了危機的影響,并且通過學習提升了個人品牌實力,做了一個非常好的投資。而對于后者,盡管蕭條仍然在繼續,但是根據常識我們可以確定,雖然招收員工的崗位在減少,但整個經濟體系對于高端人才的需求仍然是持續存在的,只不過在某些時期被壓抑了而已,從長期來看,因為在危機時學習已經讓你的成本顯著降低,故而仍然能獲得較高的投資回報。
這里,您可能已經注意到,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考慮問題,更多的是把讀書當做一種會增加未來收入的投資,而沒有考慮到回學校充電能夠給你帶來的精神上的愉悅和享受,如果再考慮進這些因素,那么回學校讀書就成為一個很好的選擇。
可能有的讀者會說,畢竟讀書的回報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體現出來,短期來看,在不存在經濟危機或金融危機時留在職場中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那么誰又預言好長期的事情呢?此觀點言之有理,凱恩斯的經典論斷:“長期來看,我們都會死的。”如果2012年真的是世界末日的話,那么現在讀書又有什么經濟價值,還不如將錢用來享樂才對。
不過,誰能說得好未來是什么樣的呢?經濟學只是提供給你一個考慮問題的角度和方法,而不能代替每個不同的人做出的不同決策。畢竟,每個人的偏好本就不是一模一樣。世界不正是因為每個人的不同而絢麗多姿的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