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羽毛球教學與訓練
- 楊敏麗
- 14字
- 2019-01-14 16:49:30
第一章 羽毛球運動簡介
羽毛球是一項隔著球網,使用長柄網狀球拍擊打平口端扎有一圈羽毛的半球狀軟木的室內運動。依據參與的人數,可以分為單打與雙打。相較于性質相近的網球運動,羽毛球運動對選手的身體素質要求并不很高,卻比較講究耐力,極適合東方人發展。
第一節 羽毛球運動的起源與發展
一、羽毛球運動的起源
相傳在14世紀末,日本出現了把櫻桃插上美麗的羽毛當球,兩人用木板來回對打的運動。這便是羽毛球運動的雛形。
19世紀中期,在印度的蒲那(Poona)城,出現類似今日羽毛球活動的游戲,以絨線編織成球形,上插羽毛,人手持木拍,隔網將球在空中來回對擊。這種游戲流行時間不長便消失了。

現代羽毛球運動誕生在英國。大約在19世紀的70年代,一些英國軍人把在印度學到的蒲那(Poo-na)游戲帶回國,作為茶余飯后的消遣娛樂活動。1873年的一天,在英國格拉斯哥郡的伯明頓(Badmin-ton)鎮有一位叫鮑弗特的公爵,在他的莊園舉行浦那游戲,比賽引人入勝,妙趣橫生。隨著游戲規則水平的不斷提高,技術也日益成熟,從而誕生了現代羽毛球運動,“伯明頓”(Badminton)即成為英文羽毛球的名字。未出10年,這種室內游戲便從小小的伯明頓鎮迅速傳遍開來,成為大眾喜聞樂見的活動。正是這種大眾娛樂性活動的廣泛開展,創建了舉世聞名的全英羽毛球錦標賽,把群眾性運動發展成了競技性運動。
二、羽毛球運動的發展
1877年,第一本羽毛球比賽規則在英國出版。
1893年,在英國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羽毛球協會。1899年,該協會舉辦了第一屆“全英羽毛球錦標賽”,每年舉辦一次,沿襲至今。
羽毛球運動從斯堪的納維亞到英聯邦各國,20世紀初流傳到亞洲、美洲、大洋洲,最后傳到非洲。
1934年,成立了國際羽毛球聯合會,總部設在倫敦。
1939年國際羽毛球聯合會通過了各會員國共同遵守的《羽毛球競賽規則》。
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歐美國家的羽毛球運動發展很快,其中英國、丹麥、美國、加拿大的水平相當高。50年代亞洲羽毛球運動發展很快,馬來西亞取得兩屆湯姆斯杯賽冠軍。同時印度尼西亞隊在技術和打法上有所創新,很快取得了霸主地位。60年代以后羽毛球運動的發展逐漸移向亞洲。
1981年5月國際羽毛球聯合會重新恢復了中國在國際羽聯的合法席位,從此揭開了國際羽壇歷史上新的一頁,進入了中國羽毛球選手稱雄世界的輝煌時代。
在1988年漢城奧運會上,羽毛球被列為表演項目,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列為正式比賽項目,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混雙列為比賽項目。從此羽毛球運動進入新的發展時期。
2006年,在試行了3個月的羽毛球新規則后正式實施。在當年湯、尤杯賽中首先采用。
三、羽毛球運動的賽事
目前,由國際羽聯主辦的世界重大羽毛球比賽如下。
(一)湯姆斯杯
世界男子團體羽毛球錦標賽。1948年舉行第一屆比賽,現為2年一屆,在偶數年舉行。比賽由三場單打、兩場雙打組成。歷史上奪得湯姆斯杯冠軍最多的國家是印度尼西亞隊,共11次。
(二)尤伯杯
世界女子團體羽毛球錦標賽。1956年開始舉行第一屆比賽,2年一屆,在偶數年舉行。比賽由三場單打、兩場雙打組成。歷史上奪得尤伯杯冠軍最多的國家是中國隊,共11次。
(三)世界羽毛球錦標賽
世界羽毛球單項錦標賽。設有男、女單打、雙打和混合雙打5個比賽項目。1977年起開始為3年一屆,1983年改為2年一屆,在奇數年進行。2005年改為每年一屆,但奧運年不舉辦。
(四)蘇迪曼杯
世界羽毛球混合團體比賽。1989年開始舉辦,2年一屆,在奇數年舉行,比賽由男女單打、男女雙打組成。
(五)世界杯羽毛球賽
屬于邀請性比賽,由國際羽聯邀請當年成績優異的選手參加。創辦于1981年,1997年國際羽聯決定從1998年起改為主辦由世界頂尖級選手參加的明星賽,并準備嘗試獎金豐厚的羽毛球大滿貫賽事。
(六)全英羽毛球錦標賽
由英格蘭羽毛球協會于1899年創辦的。它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羽毛球賽事。最初由英國和英聯邦國家選手參加,現在已成為全球性的羽壇大會戰。
(七)奧運會羽毛球比賽
羽毛球1992年進入奧運會,當時比賽只設單項比賽,沒有團體比賽,并且沒有混雙項目。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起增設混雙項目。
(八)國際系列大獎賽
國際羽聯參照世界網球大獎賽辦法組織的。始于1983年。比賽分成若干區,由許多比賽組織成系列。根據運動員在各次比賽中的成績積分,進行排名,前16名進行總決賽。這主要包括各類公開賽和超級賽。
第二節 羽毛球場地、器材
一、場地
羽毛球場成長方形,長度為13.40米,雙打場地寬為6.10米,單打場地寬為5.18米。各條線寬均為4厘米,丈量時要從線的外沿算起。球場界限最好用白色、黃色或其它易于識別的顏色畫出。場地見圖1。

圖1
二、球網
羽毛球網長度與與雙打場地寬度一致,即6.10米,寬度為0.76米,球網上沿應用白布鑲邊。球場中央網高1.524米,雙打邊線處網高1.55米,按國際比賽規定,整個球場上空空間最低為9米,在這個高度以內,不得有任何橫梁或其它障礙物,球場四周2米以內不得有任何障礙物。任何并列的兩個球場之間,最少應有2米的距離。球場四周的墻壁最好為深色,不能有風。
三、器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挑選合適的羽毛球器材是打好羽毛球的條件之一。羽毛球器材有羽毛球、球拍及弦。
(一)羽毛球
1. 羽毛球球毛的分類
優質的羽毛球用毛必須采用鵝刀毛,如果采用的是鴨刀毛或其他的毛片,它的品質就很難保證。

圖2
球毛的分類非常的復雜,由于目前還沒有國家統一制定的分類編號標準,各個生產廠家生產的羽毛球的標號都是自定的,不同產家如果有同樣標號的產品并不能表示它們的品質是一樣的。在同一只羽毛球上采用的16根羽毛必須是同一類而且要盡量相似,越是高檔的產品采用的16根毛片越要一致,才能保證產品的飛行品質。(圖2)
2. 羽毛球球頭的分類
按照所用的材料分類常見的有:硬質塑料、泡沫塑料、軟木這三種,前兩種主要用于低檔的娛樂性用羽毛球,成本較低、性能較差。中高檔的羽毛球都是采用天然軟木質的球頭,而軟木球頭又大致可以分為三類:整體軟木球頭、復合軟木球頭、再生軟木球頭。
可以看出,最好的球頭當然是采用整體天然軟木;采用復合方式的球頭,成本較低也不太容易斷裂,但是如果擊球的力量較大容易將下部的再生軟木部分打散,從而影響擊球的性能;而再生軟木球頭成本較低,其飛行和擊打性能比采用非軟木材料的球頭要好,雖然它的耐打性較差但卻能滿足特定用戶的需求。
(二)羽毛球球拍
羽毛球拍一般由拍頭、拍桿、拍柄及拍框與拍桿的接頭構成(圖3)。一支球拍的長度不超過68厘米,其中球拍柄與球拍桿長度不超過40厘米,拍框長度為28厘米,寬為23厘米,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球拍的發展向著重量越來越輕、拍框越來越硬、拍桿彈性越來越好的方向發展。

圖3
現在的球拍按材料分為:鐵拍、鋁拍、鋁碳一體、碳拍。現在專業選手用得都是碳拍,所謂的碳拍是拍框和拍桿是硬度更高、彈性更強、重量更輕的碳制成的,一般分為全碳素一次成型和全碳素二次成型兩種。一次成型即拍頭、拍桿通過模型一次制成,二次成型是先制成拍桿,待檢驗其強度、硬度后再通過模型制成拍框。至于鋁碳一體一般是拍桿是碳桿,拍頭是鋁制成的類似碳拍的球拍。而碳拍、鋁碳一體和鐵拍、鋁拍最大的差距就是連接喉,碳拍、鋁碳一體看起來是一個整體,而鐵拍、鋁拍則不然。
一般說來,力量好的,進攻型的人,選用拍頭上部硬一點(即球拍重心靠前)的球拍。力量小的或防守型的人,選用重心靠后一點的球拍。
(三)羽毛球拍弦
一支球拍的性能如何,除了材料和制作工藝,與羽毛球弦也有很大關系,也就是說材料、工藝、弦決定了一支球拍的性能。好的羽毛球弦一般彈性和手感較好,耐打性并不好,貴的羽毛球弦更適合在有比賽時使用。目前,市場上比較高級的羽毛球拍,一般都沒有上拍弦,而是讓人們根據自已的情況來配制適宜的弦并控制上弦的松緊度。
羽毛球拍弦種類很多,主要有化纖弦、尼龍弦、羊腸弦、牛筋弦等:
1. 化纖弦是最常使用的高檔弦,是目前正式比賽專業選手所選用的拍弦。它吸取了上述弦的長處,避免了各自的短處,具有既牢固可靠,又彈性佳的特點。但是這種弦制作工藝復雜,價格昂貴。
2. 羊腸弦彈性較好,但易斷,易磨損。
3. 尼龍弦彈性稍差,易隨氣候變化而熱脹冷縮,冬天發脆易斷,但價格最便宜。
4. 牛筋弦較結實,價格也低,但彈性差。
穿弦時要注意弦的磅數(張力),原則上不超過球拍上標注的最大張力。一般力量小的拉低點的磅數(20~23磅以下),力量大的拉高點的磅數(24~26磅)。磅數低的省力、控球好,但殺傷力弱,磅數高的速度快,但費力不易控制。如果力氣小的打高磅拍,則打不遠;力量大的打低磅拍,則發揮不了自己的力量進攻優勢。另外磅數太高了容易斷弦,對球拍也會產生不同程度損傷。同時對穿弦的人的技術要求也是很高的,如果在穿弦的過程中劃傷拍弦,會使羽弦在使用時容易斷裂,特別是在拍框附近斷裂的有很大可能是穿弦時受到損傷。
另外要提醒注意的是,羽毛球弦使用時間長了,它的磅數、性能會降低,有條件的需要適時更換。弦打斷后最好換新弦,修補的弦張力不均勻影響性能。弦打斷后應立即剪掉,以防止張力不均引起球拍變形、斷裂。
(四)甜點、甜區
拍頭橫弦與豎弦的中央交叉點,稱做甜點,所謂甜區就是球拍面的最佳擊球區(圖4),甜點亦即甜區的中央點,球與拍面的接觸應在甜區。當擊球點在甜區時能給你最佳的控球性和足夠的擊球威力,震動感很小,手感舒適。甜區的大小與拍框形狀有關,方形ISO設計的拍框比傳統蛋形拍框的甜區要大,約大出了32 %,而采用ISO-MF設計的球拍的甜區又比普通ISO要大一些,當然并不是拍頭越大就越好,拍頭的加大會帶來扭力和重量方面的負面影響。

圖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