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有善有惡意之動——陽明學的人生觀(2)

聽命于君主是忠,忠是一種道德品質。但在1519年,江西南昌的寧王朱宸濠造反,王陽明正奉旨去福建的路上,得知這一消息后,他立即抗旨不遵,返回江西和朱宸濠開戰。這只是因為王陽明的良知告訴他,如果不能迅速平定朱宸濠,那江南百姓將大遭涂炭。他只不過在行良知而已。而其平定朱宸濠后來也成了他的“外王”標志之一。

由此可知,“內圣外王”就是致良知。只要你能致良知,那在任何領域都能創建功業。有人問王陽明:如果在聲色貨利上行良知,算不算?

聲色貨利始終是被儒家排斥的,認為它們全是人欲,沒有天理。而王陽明卻回答:“當然算!只要你能真切篤實地行良知,偶爾碰到聲色貨利,就不會成為負擔,自然會去依循良知并對它作出反應。良知僅在聲色貨利上用功,若能致得良知精精明明,毫無一絲蒙蔽,那么,即便與聲色貨利交往,也全符合天理。”

心即理,符合天理,即符合吾心,“內圣外王”后的功業自然而然產生,簡直就是水到渠成。君王能“內圣外王”,就能成為真正的圣君;讀書人只要能“內圣外王”,就能成為真正的圣人;生意人只要能“內圣外王”,就會成為富可敵國的王者。甚至是環衛工人,只要能“內圣外王”,也能成為該領域的翹楚。

在王陽明看來,這就是我們每個人應該具有的人生觀,也是人生的終極目標!

四、不過度,不執著

王陽明的弟子陸澄有一天忽然接到家信,信上說,他兒子病危。凡是個爹,聽到親兒子有危險,就不可能無動于衷。于是他的臉馬上呈現了憂苦狀,心里更是萬分憂愁,不能自已。

王陽明聽他說了這件事后,居然有點小欣喜:“啊呀,這正是大好時機啊!”

陸澄有點生氣:我兒子可能要病死了,你居然說這是大好時機,你為何不說蒼天有眼呢?

如你所知,陸澄誤會了王陽明。王陽明說的“大好時機”其實是這樣的:“你現在正是用功時,如果錯過這個機會,平時講學又有什么用處?人就是要在這時候練心。”

原來,這是練心的最好時機,怎么練呢?

王陽明說:“父親愛兒子,感情至深,但天理有個‘中和’處,過分了就是私心。此時,人們往往認為按天理應該煩惱,就去一味憂苦而不能自拔,正是‘有所憂患不得其正’。一般說來,七情的表露,過分的多,不夠的少。但稍有過分,就不是心的本體,必然要調停適中才算可以。譬如,父母雙親去世,做兒女的哪有不想一下子哭死心里才痛快呢?然而,《孝經》中說:‘毀不滅性。’并非圣人要求世人抑制情感,天理本身自有界限,不可超越。人只要認識了心體,自然分毫都不能增減。”

這個故事在《傳習錄》中相當有名氣,它是陽明學方法論“事上練”最經典的案例解讀。要通透了解這段話,首先應普及理學的基本概念。朱熹認為,人的心分為性和情兩部分。性是天理,比如人心所固有的仁、義、禮、智、信。情則是欲,比如七情。朱熹說存天理去人欲,就是保存仁義禮智信,祛除七情。既然把人心所固有的七情祛除了,人心就不圓滿,所以朱熹讓人去萬事萬物上求索“理”來填補七情六欲的陣地。

這就是朱熹所謂的“性即理”,而王陽明則說“心即理”,就是性和情都是天理。

王陽明說:“喜怒哀懼愛惡欲,人稱七情,七情都是人心固有的,從良知生發出來,需要良知去控制。七情好比浮云,良知好比太陽。太陽不會總停留在一處,但無論何處,只要有一線光明,就全是陽光所在處。天空即便布滿云霧,只要太虛中還能分辨顏色和形式,便為陽光不滅處。

“不能僅因為云能遮日,就要求天不產生云。七情順其自然地流露,也是良知在起作用。但是又不能太執著。執著、七情都稱為欲,都是遮蔽良知的。當然,稍有執著,良知就會發覺。發覺了就會克除遮蔽,恢復本體了。”

把這段議論和陸澄的故事聯系起來,我們就可知王陽明的人生觀:每個人都有七情,但不能過度。陸澄半死不活的樣子就是過度了,過度就是執著,死盯一點鉆牛角尖。這就不是“和”,不是中庸。

不過度、不執著,不逆情、不立異,始終處于良知所指引的平衡狀態,這就是貴和尚中。

怎樣理解不立異、不逆情呢?

僅以陸澄的故事來說,陸澄在“哀”這個情感上過度了,所以是逆情,違背了良知所教導的人的情感。假設陸澄得知兒子病危的消息后,哭天搶地,絕食絕飲,奔走呼號,這就抵達了逆情的高境界:立異。

在王陽明看來,七情是人固有的情感,中和時是天理,過了就不是,太過就是立異,那簡直就是喪良知的表現了。

什么是在人固有的情感上立異呢?

比如“守孝”,儒家認為,父母去世后,兒子應該守孝三年。王陽明也認可這種禮,因為這是良知的指引,它是我們對待父母情感的一種儀式和表露。但有人為了證明自己是世間獨一無二的大孝子,竟然守孝六年,更有人守孝九年。還有人本來守孝三年,過了幾年后,突然發神經又跑去守孝三年。這就是立異,因為它已不是中和,太過了。

用王陽明的說法,你做得這么過,安的是什么心?

當然,這種“立異”害不了別人,幾乎成不了榜樣。還有一種立異,可就是在良知上插刀了。

公元632年,是千古一帝李世民執掌大唐帝國的第六個年頭。春節前夕,李世民突然頒布一道動人心魂的圣旨:明年秋季斬首的三百余名重犯釋放回家過節,可在明年秋天回來受死。

要知道,這些死刑犯可都是殺人越貨的主兒,釋放他們回家等于是放虎歸山。令人萬分驚愕的是,第二年秋天,三百余名重犯全都回到刑部大牢,無一人缺席!

李世民心花怒放,說:“看看這些人,如此守信,這說明還有良心。”

眾大臣說:“是啊,應該好好獎賞他們的良心。”

李世民大手一揮:“無罪釋放!”

這就是史冊上白紙黑字的“李世民縱囚”事件,當時的大臣們紛紛贊頌李世民的英明和仁德。他們認為,是李世民讓他們回家過節的“仁愛”行為感動了囚徒們被遮蔽的良知,使他們紛紛致了良知,信守諾言,心甘情愿地回到大牢里等著被砍腦袋。

這件事真有如此簡單?

如果你用陽明心學的角度來看待這件事,只需如王陽明那樣問一個問題就可得到真相:李世民你釋放囚徒,安的是什么心?

李世民明知那些囚犯都是死刑犯,卻釋放他們,這是視國家法度為兒戲。傻子都知道這是不對的,可李世民卻故意犯錯,他安的心肯定不是公心,必是私心。這個私心就是:粉飾太平,向天下人宣揚自己的教化。這就失去了“中和”,就不是良知的本體了。

另外,那些囚犯居然都回來受死。趨利避害是人之常情,尤其是這些死刑犯的心理。他們竟然不趁此逃避山林,反而回來引頸就戮,他們安的是什么心?

固然,他們安的也是私心。這個私心就是:既然你要門面,我就給你門面,你好了,我也肯定好,我按你的程序去表演,你們的虛榮心得到滿足,免除刑罰是肯定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阳县| 涟水县| 江北区| 临泉县| 海门市| 景宁| 甘德县| 灵山县| 三明市| 建水县| 内黄县| 温州市| 台湾省| 祥云县| 金寨县| 四子王旗| 新丰县| 高青县| 连江县| 边坝县| 辉南县| 黄冈市| 简阳市| 长海县| 霍山县| 宝山区| 海宁市| 定远县| 安平县| 凌源市| 丰台区| 古交市| 邳州市| 皋兰县| 互助| 新余市| 崇左市| 武隆县| 五家渠市| 西丰县| 塔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