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則與自由

小群姐姐:毛毛狗,今天是星期六,咱們可以聽故事聽到9點,然后再睡覺。
毛毛狗:可是平常不都是8點半睡覺嗎?
小群姐姐:今天是周末嘛,周末你可以稍微晚一點點睡,多聽點故事,也是很好的嘛。
毛毛狗:恩恩,我最喜歡聽故事啦。
嘉賓:國家計生委幼教專家中國學前教育網早教顧問 蔡景昆
蔡景昆:幼兒教育知名學者,國家計生委早期教育專家。專注于幼兒心理發展和社會性發展的研究。
小群:今天我們為大家請來了一位老朋友,國家計生委的早教專家,同時也是中國學前教育網的特約專家蔡景昆老師。蔡老師,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媽媽講述了她自己孩子的一個故事,我們今天的話題先從這個故事說起。
這位媽媽家的寶貝小名叫石頭,今年四歲,是個非常聽話的孩子。一般爸爸媽媽都會想,我就希望家里有一個聽話的孩子,懂規矩,然后知道自己守紀律,按說應該很高興,但是這位媽媽高興完了之后又開始發愁了,她說這孩子聽話到了沒有自己的想法的地步了。媽媽說什么他就干什么,讓媽媽覺得這孩子是不是太沒自主性了,然后就想辦法改善這個問題。她開始讓這個石頭盡量地去自主做一些事情,聽什么故事,自己怎么處理零花錢,每天要穿什么衣服,甚至吃飯想吃什么菜……全都讓他自己做主。當然呢,也不能完全讓孩子沒了規則,所以,在給他自主的同時媽媽又想了很多辦法,比如一個星期給他五塊錢的零花錢,買什么,什么時候花,自己決定,但是花完了之后堅決不再給錢。半個月帶孩子去一趟超市,只準買三樣東西,不管你買什么,反正就挑三樣自己喜歡的,其他的就只能堅持半個月之后才能去超市買。
所以,這孩子慢慢地樹立起一個規矩,比如晚上十點鐘必須睡覺,你前面想怎么玩我不管,但是你十點鐘必須睡覺。在孩子面前媽媽說話特別算數,不管說什么她肯定能做到。所以,這個孩子,就是小石頭,他也慢慢變得很有誠信,很能夠遵守自己的約定,只要說過的話,這孩子從來不反悔。媽媽就覺得,這孩子真好,因為很難有小孩能做到這樣。
但是最近媽媽突然發現,他是不是做得有點過了。鄰居家的小孩來玩,把玩具弄亂了,因為石頭很守規矩,他自己都會收拾好的,而且他看到小朋友弄亂了之后,他就要求小朋友給他收拾好,然后才能夠去玩別的游戲。可是別的小朋友沒有這個習慣,人家覺得不收拾就不收拾唄,最后大家什么都沒玩成,還搞得朋友們都很不開心。
還有,石頭或者跟爸爸媽媽下棋,或者是跟朋友下棋,只要對方想悔棋,這孩子就堅決不干,哪怕最后吵翻了,這棋不下了,也堅決不讓你悔棋,還嚷嚷著走棋不準反悔,媽媽剛開始覺得他很有道理,后來就覺得稍微有一點煩,而且在幼兒園他也頂撞老師,因為有的時候我們知道老師跟孩子之間,也不是完全該怎么樣就是怎么樣,能夠完全遵守的。現在媽媽就發現,跟他講什么事情的時候,都必須把所有的細則講得很清楚,否則這孩子就學會鉆空子了。因為他知道規則是必須遵守的,但如果沒有規定就可以不遵守。這位媽媽不知道該怎么辦了,現在只能想辦法,每一件事情用更嚴密的、更縝密的這種規定來約束這個孩子。

媽媽想請教專家,這孩子到底是怎么了,原來覺得孩子太自由,想讓他守規則,后來發現守規則守過了,這真是一個大問題。我不知道蔡老師聽了這個很有意思的例子之后您是怎么想的?
蔡景昆:這是真實的故事還是編的呀?
小群:這是媽媽在論壇上寫的。
蔡景昆:應該是一個真實的故事,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案例。我們一般來說,對孩子進行教育,尤其是規則教育、養成教育的時候,應當是剛性的,規則是不應該商量,不能亂改,不能變的,要給孩子樹立起這個規則,一旦樹立、一旦確立就不應當更改,這是沒問題的。但是,石頭到這個程度,可能是媽媽這方面的教育很強化造成的,而且還忽略了一點。忽略了什么呢?規則的恪守,對自己的要求和對他人的要求應當是有區別的。
小群:稍微跟爸爸媽媽解釋一下蔡老師的意思,比如在跟孩子樹立一個規則的時候,我們說你一定要遵守,但是讓孩子懂得,有的時候不一定是天下所有的人都必須跟你一樣遵守。
蔡景昆:是的,我們要嚴格地要求自己這個沒錯,但是要求別人的時候就不一定是這樣,我們希望對方也能恪守,他不恪守的時候我們可以提出自己的批評。但是你要認識到,這個社會不是每一個人都是一樣的。不過跟孩子講這么深刻的道理很難,你要求自己恪守,他很可能就要同樣的量化,按同樣的要求去要求別人恪守。如果是這樣,可能在社交上會遇上障礙。
小群:這孩子已經遇到障礙了,跟小朋友玩游戲總是在吵架。
蔡景昆:因為孩子遇到需要恪守的東西還不是法律(法律應該是剛性的),它應該是游戲的規則,游戲的規則你可以恪守,你也可以要求對方恪守,但是你太嚴格地要求對方恪守的時候,如果對方沒有經受過你這樣嚴格的規則訓練,他可能難以接受,最后就會造成游戲無法進行,社交無法深入,甚至影響雙方的關系,影響他的繼續社交,這個也要跟小朋友說。
小群:我們可不可以這樣理解,其實媽媽的初衷是好的,方法也基本上沒問題,但是做得有點過。
蔡景昆:有點過,就是沒說要求自己和要求別人,其實古代圣人也說過,你不能以“圣者望其人”,你不能要求對方是個圣人,你可以用“賢者則其身”,就是用賢人的要求來要求自己這是對的,你修身可以嚴謹,但是你要求別人要“寬以待人、嚴于律己”,這個觀點也要跟孩子講一講才好。
小群:但是這位小朋友4歲,面對還不能把復雜問題想得很清楚的孩子,家長解釋起來就太費勁了。因為這有一個邏輯問題在里面,比如說別人、我,然后這個規則的恪守,或者說有的時候要寬容等,這太復雜了。
蔡景昆:可以要求自己嚴格做到,但允許別人犯三次錯。
小群:您現在開始跟我們說這個方法了,這位媽媽可以這樣去做。
蔡景昆:我覺得可以這樣,對方如果沒恪守,你可以原諒他一次,告訴他你這樣做是不對的;第二次他這樣做你可以再次提醒他,并且稍加嚴厲地批評他,你這樣做是不對的,我只能原諒你兩次,第三次我就不跟你玩了。
小群:那媽媽要跟孩子明白地這樣說嗎?
蔡景昆:要明白講。像下棋這樣的事情也可以給他寬容度,因為下棋還不是法律,有時候會走錯一步棋,你可以在整個下棋中,約好允許有三次悔棋,或者說五次悔棋,這樣他就感覺到恪守是可以有一定寬容度的,即使是法律都是那樣。如果是初犯,如果是無故意地犯錯誤,這個量刑標準是低的;如果是故意的、累犯,那量刑標準會重一些。
小群:提到法律,其實您剛才講的跟我們生活當中的一些規則是不一樣的。
蔡景昆:性質不同。
小群:但是這個孩子他很難斷定,比如什么事情是關乎人命的,或者是關乎很重要事情的,什么事情是可以放輕松的,孩子是不懂的。那么我們家長在建立規則的時候,第一讓孩子知道有規則,第二也要讓孩子知道規則是不一樣的。
蔡景昆:性質是不一樣的。規則有一定寬容度,這個寬容度要讓他體會到。另外還應該注意的是,讓他體會到在規則的恪守之下和控制之下,也還是有自由的。
小群:我記得以前在學政治的時候,曾經就學到過一個辯證的觀點,自由是相對的,規矩是相對的,所有事情都是相對的。
蔡景昆:是的。
小群:剛才您給這位媽媽提了一個很好的方法,我們可以先從讓孩子原諒別人三次開始,實際上這是給孩子一個緩沖的階段。

蔡景昆:對,下棋可以讓對方悔棋,但是次數可以預先約定好,因為對這么小的孩子來說,下棋他有時候會考慮不周的,會不由自主地摸一下棋,你可以讓他悔一下棋,或者說摸子不見得非得走子,一旦走子就必須確定,或者是允許幾次緩棋等,可以約定這個。那么孩子就知道這是可以寬容的。
小群:這孩子現在四歲,您覺得會改過來嗎?
蔡景昆:會,完全是引導的結果,你引導成剛性的,他就是剛性的,甚至他的看法也會發生變化,他覺得這個就是不能改變的。
小群:他會變得很固執嗎?
蔡景昆:他會變得很固執,嚴重的時候會偏執,但是現在對這個孩子用“偏執”這個詞還不太好。
小群:為時還過早。首先這位媽媽千萬不要很苦惱,其他爸爸媽媽發現自己的孩子也有一點這種固執,甚至是走向偏執這樣的念頭,或者說這樣的傾向時,希望您能夠及早地給他一些修整。
蔡景昆:及早糾正,因為他畢竟還是孩子,他在改變的時候很容易,也是很快的。
小群:剛才我們講到的這個例子是我們在網絡上看到一位媽媽所寫的。其實也有很多的爸爸媽媽給了評論,很有意思,我們來看看。有一個朋友這么說的,他說孩子規則性強不是壞事,但是也應該讓他學會適度地妥協,因為與人尋求共識和恪守規則,有的時候是有一點點矛盾的。他說這個孩子知道恪守原則,堅持原則,但是可能還不太懂得適度妥協以及學會與人達成共識的這種能力,所以表現出來就覺得有點較真了。以他的年齡,也就是4歲,不能二者兼備是可以理解的。
蔡景昆:但是這是可以示范的,家長在教育他的時候是可以示范的,有時候為了達成一個目的,妥協是有必要的。
小群:另外一位媽媽也在后面跟了一個帖,很有意思,她說我家的孩子也是這樣,規則意識特別強,小朋友到家里玩過之后,他都要求人家臨走前得幫他收拾玩具,有的時候很順利,但有的時候會被拒絕。上個星期,有個小朋友來玩就拒絕了,拒絕的理由特別堅定,你來我們家玩的時候我也沒有讓你收拾玩具啊,所以那個小朋友死活不收拾。他們家的孩子每次都是很強烈地要求別人收拾,結果這次被這個小朋友一句話給噎住了,不知道該怎么辦了,最后只好妥協,說那我自己收拾吧。這位媽媽的孩子跟剛才我們的這個石頭是有一點點像的。
蔡景昆:一是需要學會妥協,另外還是我們剛才講的話題,也要引導孩子,要求自己和要求別人是不一樣的。
小群:蔡老師,在很多孩子很小的時候,有想法的爸爸媽媽,會有意識地幫孩子樹立一些規則意識。
蔡景昆:這是好的。
小群:但是,剛才我們的這兩個例子都是走向了一個極端。
蔡景昆:太極端了。
小群:所以爸爸媽媽會很苦惱,一方面是規則,一方面是自由,我們的教育怎么才能把這兩者結合在一起呢?
蔡景昆:這是一個非常難回答的問題。規則與自由的度的問題,當然這么小的孩子,他們可能還體會不到規則之下也是能享受自由的,我們一會兒可以再討論這個事情。一般來說,我們給他的教育達到怎樣的度呢?就是我們讓他樹立規則意識,甚至有一些好的養成教育也屬于這個范疇。另外不需要他很偏執、很僵化、很拘謹,這樣會影響他的社會交往、社會生活。這個度其實是以適宜參與社會生活的一般性原則為基準的。
小群:您講的這個有點難懂,您給我們舉一個例子吧,比如我們要教育一個孩子學會守時,晚上該十點睡就十點睡,該早上八點起就八點起。
蔡景昆:家里是可以這樣的,但同時也告訴他,什么情況下能特殊,節假日可以特殊一點,身體不太好的時候可以特殊一點,家庭的其他成員發生意外情況的時候可以特殊一點,比如哪天爸爸媽媽病了,我們需要去醫院看望,那么九點鐘沒有回來陪他睡覺,安頓他睡覺,那這個情況可以特殊。告訴他是有特例的,他生活不是像我們想的規定好那樣的,是可以有特例的。這個時候孩子就理解,平常我要九點鐘睡覺,可是今天是星期天,可以自由一點,但這個仍然是有幅度的,如是不是可以夜里三點才睡?不行,沒那么大的幅度,但可以十點鐘才睡。
小群:適當地放寬。
蔡景昆:可以適當地放寬。家里有其他的人,或者有客人來,如果當時客人還在場,你不能趕走他,如果你的住房條件有限,就是臥室和客室是一間的話,你能這會兒趕走客人嗎?
小群:不能,所以現在不能睡。
蔡景昆:不能說現在我要睡覺了,客人你快走吧,那是不好的,要告訴他,特殊情況下是可以改變的。教他的時候順便就要把這些說進去。
小群:我們是不是可以適當的,在讓他習慣形成的過程當中故意安排一些特殊的例子?

蔡景昆:讓他體會,讓他把握這個事。如今天我們幾點睡呢?讓他把握這個事情,他就會理解。
小群:慢慢就可以習慣了。
蔡景昆:慢慢就可以理解。實際恪守一個事情,這是重要的,但是有時候還要孩子體會在恪守情況下的自由。比如說下棋可以約定時間,你約定了時間,沒約定盤數,我們可以走棋行棋快一些,原定下三盤可能下了五盤,這是可以的。再比如平常學詩詞,當然孩子現在還不會,以后做詩詞都是有字數限制的,有韻律限制的,但是仍然可以寫出不同水平的詩,這就是在規則下的自由。
小群:也就是說,孩子有的時候固執,甚至有一點偏執的傾向,是因為爸爸媽媽教育的方法本身就有點太固執了。
蔡景昆:太過了、太固執造成的。
小群:太不輕松了。
蔡景昆:這個再回旋一下就可以了,不是一個大問題,也不會造成嚴重的傷害。我們這里擔心的只是他社交會遇挫,還要告訴他對待別人和對待自己是不一樣的。
小群:我們定規矩的時候就要告訴他。
蔡景昆:我們自己嚴格要求自己,但是如果發現別人不這樣,我們可以不去管他,也可以指出。
小群:我們現在定規矩也好,還是要讓孩子懂得一些規則也好,其實目的都是為了好,不管是身體好,還是習慣好。比如說,如果我們爸爸媽媽帶著孩子每天早晨起來鍛煉,孩子很可能就養成一個習慣,他知道這個規矩,每天早上要早起鍛煉。但鍛煉背后是什么呢?是希望他身體好,可是爸爸媽媽只是告訴他早上起來要鍛煉,但并沒有讓孩子明白,鍛煉的目的是為了身體好。
蔡景昆:對,行為的目的。
小群:有一天孩子生病了,但是他已經養成習慣了,他仍然要鍛煉,這個時候爸爸媽媽就發現,這孩子有一點固執了,是不是我們在定規矩的時候就應該把背后的目的跟孩子講清楚。
蔡景昆:對的,盡可能用他能理解的語言跟他講清楚,鍛煉的目的是為了健康,為了使身體更強壯。但是假設哪天早晨他病了呢?他還出去鍛煉就是在損害他的健康,他需要臥床休息,所以這個事情還是要跟他講清楚。
小群:如果他還去鍛煉的話,就違背我們的目的了。
蔡景昆:對,它就沖突了。
小群:您覺得一個孩子習慣的養成,或者說我們慢慢幫他建立一個正確的規則意識,也就是說,有規則也有自由的一個寬容的度,在幾歲開始會比較合適呢?
蔡景昆:應該在出生就開始。
小群:一直是要慢慢建立的。
蔡景昆:一出生,有的母親就覺得,我喂奶時間的間隔是不是可以固定呢?當然我們一般主張喂奶時間還是孩子醒了就喂為好,漸漸地可以拉開時間,因為母親要休息的,如果夜間的間隔時間和白天一樣的話,母親就無法休息。所以根據母親的需要和孩子能承受的程度劃分開時間,這實際也是規則,這只不過給他建立的是生理上的反射而已。
小群:身體上的規則,生物學上的規則。
蔡景昆:慢慢地當他懂事了,比如告訴他怎么和人打招呼這是規則,這是行為的示范,同時也在告訴他見了人是要打招呼的,當和人分別的時候要說再見,是這樣的規則。在吃飯的時候不能玩耍,這慢慢也要建立起來,從很早就可以建立起這樣的規則。
小群:所以并沒有一個從什么年齡段開始的問題。
蔡景昆:沒有嚴格的要從某一天開始,斷然開始和斷然結束,不是的。
小群:我補充我的一個觀點,蔡老師看看對不對?我們老說言傳不如身教,很多的爸爸媽媽可能非常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懂規矩的孩子,他們就會跟孩子說很多,甚至約定很多,有人在家里墻上都會貼著跟孩子的約定,但實際上發現效果并不是很好。這是不是因為爸爸媽媽自己沒有做到,所以孩子不能很好地掌握。
蔡景昆:一般來說,對學齡前的孩子講更多的道理是沒有太大作用的,示范是非常重要的,家長要以身垂范、以身作責,這很重要。有的時候你定了這個制度,但孩子完全不知道這個制度的含義是什么,即使你跟他講了,他也理解不深刻。另外,孩子在貫徹這個制度的時候,如果沒有壓力他不知道為什么要貫徹,他即使知道這樣做為他好,為他長大好,為他身體好,為他如何好,但是他還是不能充分理解。
小群:他太小了。
蔡景昆:他太小了,一般來說,你這樣做,他不管為什么他就可以去模仿,這是兒童的心理。比如一個家庭,家庭成員之間很客氣地說話,甚至說話的聲音很低沉、很輕柔、很親切,他就會這樣的。如果家里的人粗門大嗓地說話,他說話也會這樣,就顯得很沒禮貌。這是一個氛圍,他會向父母學習。我在很多家庭里看到,家里人互相說話很親切,那個孩子和任何人說話都很親切,非常討人喜歡。

小群:習慣問題。
蔡景昆:是習慣問題。
小群:您說到這兒了我就替一些爸爸媽媽再討教一下。比如有的爸爸媽媽都是屬于大大咧咧的人,很隨性,但他們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變成一個稍微嚴謹一點的人,于是他們就很苦惱,因為要求他們到30歲了再去改變自己的性格、習慣,是很難的。
蔡景昆:是,這是沒辦法的事。實際上,當你生了孩子以后,你的人生翻開了新的一頁,你以新的社會角色進入了你的家庭生活,今天你當了爸爸,當了媽媽,那你就要想,我從今天開始可不一樣了,我當家長了,我的行為要注意了。原來可能夫妻之間無所謂,幾點睡都行,說什么都行,互相叫哥們兒,或者叫外號,但是當你面對孩子的時候,你必須改變自己。你也要和孩子一起成長,有的時候是伴隨成長,這個過程對你可能是歷練,是你第二次生命的開始,當然你要認真對待。
小群:也就是說,其實沒有妙招,沒有捷徑,沒有偷懶的方法。
蔡景昆:沒有捷徑,你就得改變自己。如果你還是說粗話,進門還是蹺著二郎腿、抽煙、隨地吐痰,那你對著孩子就不能這么做,你要謹慎,因為你現在是父親、母親了,你不能為了自己簡單地活著,你是為了這個家庭,為了孩子在活著,你要當好父親、母親這樣的社會角色。
小群:明白了,看來給爸爸媽媽建立的這個規則也是需要慢慢學習的,并且學會遵守的。
小群總結:
從小幫助孩子建立一個正確的規則意識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在建立規則意識的過程中要讓孩子體會到,規則和自由都有“度”,規則中也有一定的自由,而且不能用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別人。同時,家長要循序漸進,并且要注意自身榜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