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憲超目前是一家大型出版公司的小編輯,這已經是剛剛大學畢業一年出頭的他所經歷的第二份工作了。前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廣告公司做文案。喜歡創意的他畢業之后就把策劃類工作作為了自己的求職方向,所以找工作時非常有針對性,最后選擇了這家廣告公司。入職之初,孫憲超就把自己的職場目標設定成為一名廣告策劃。為了這個目標孫憲超不介意從低層做起,因為業內有好多牛B策劃都是文案出身,孫憲超相信只要自己堅持創意,就一定會有出人頭地的機會。但是他忘了各行各業都需要有自己的專業技能,而這些技能無疑是中文系畢業的孫憲超的短板,也是制約他向目標發展的硬傷。
孫憲超在廣告公司依然堅持著點子創造奇跡的觀念,從來都不考慮要成為一名廣告策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不過就算孫憲超知道了這些,他也懶得去為自己的目標重新進修這么多的專業知識,與這種既費錢又費時間的“深造”比起來,還是自己的創意來得實惠一些。
這種投機取巧的方式顯然不能幫助孫憲超達成目標,因為對于廣告策劃來說,除了空想,孫憲超無一技傍身。但是孫憲超并不接受這個現實,為了盡快嶄露頭角,平常在工作中總仗著自己還算靈活的頭腦為策劃們出謀劃策,說到得意之處免不了當眾對這些策劃的選題指指點點。孫憲超這樣做雖然多少能為自己的上司排點憂解點難,但是更多的會讓這些策劃們感覺這個孩子不踏實,總想著越權,而且做文案還稍顯業余的菜鳥還經常挑戰他們這些科班出身的“權威”,有的時候在創意上確實會有那么靈光一現,不過這反而會讓這些策劃們更加沒有安全感:“一個公司總共就這么幾個策劃的位子,你小子剛來就想著往上爬,視我們這些老策劃們的飯碗為何物?。俊?
在辦公室里“活蹦亂跳”的孫憲超逐漸地成為了眾多同事們的“眼中釘,肉中刺”,原因就在于他的這種高調作風,太以自我為中心,讓自己的目標赤裸裸地暴露在同事們的面前,讓別人產生危機感的同時也給自己帶來了危機,自然而然地成為了眾矢之的。孫憲超的第一份工作就這樣在同事的排擠與上司們的提防中草草收場。
失業后的孫憲超總結了自己失敗的原因:不是自己能力不行,主要還是自己不會在辦公室里為人處世,太招搖過市,以至于激起民憤。冷靜下來的孫憲超感覺到有必要重新規劃一下自己的職業方向和職場觀,因為連他自己也發現之前的那個廣告策劃對他來說有點不靠譜。結合了自己的專業和特點,孫憲超認為自己應該去文學領域發展,那里可能會有更多的選題等著自己去挖掘。而對于從低到高的發展順序,他還是深諳其道的。所以就有了現在的HW圖書出版公司的小編輯——孫憲超。
HW圖書出版公司是一家規模不小的出版公司,主要的職能部門有三個,分別是發行部、策劃部和編輯部。孫憲超就是編輯部里的一名成員,他的頂頭上司是第一組組長李薇薇。聶常光則是他們的大領導,負責整個編輯部工作,大家都叫他聶主任,此人三十出頭就當上了編輯部主任,正值有資本又拼勁十足的年歲,所以HW的編輯部被他帶得是虎虎生威,朝氣十足。
由于專業對口,在圖書創作這個領域里孫憲超也算得上是大半個科班出身了,剛來的第一個月就完成了一份準B類稿子(還沒發行,業內領導估測),得到了上司的賞識,在試用期的第二個月就提前轉了正。有了上一次教訓的孫憲超雖然有點得意,但并沒有忘形。依然像試用期那樣嚴格要求自己,兢兢業業地遵照上司和老板的吩咐完成任務,如果非要說轉正之后與之前有什么不同之處的話,那就是多了一份安穩的責任心和在心底那份對未來發展的堅定信念。由于孫憲超的低調與勤奮,自然而然地贏得了同事們的尊重與好感。
在HW新進的這批編輯中,除了孫憲超外,還有一個人的表現也比較突出,同樣是中文系文學類專業畢業的他在作品質量上絲毫不遜于孫憲超,而且進度方面還略勝一籌。只不過此人在業績上表現突出的同時,就像孫憲超在上一個公司那樣,在為人處世方面也要處處拔尖,絲毫不允許別人搶了自己的風頭,而且還有點恃才傲物。憑著自己的那點才學,完全不把前輩們的叮囑當回事,還經常對同事們的作品評頭論足,看那架勢,還真把自己當成大文豪了。這個人就叫劉宇飛。
劉宇飛雖然為人張揚,但憑著出色的寫作能力與孫憲超一樣成為了惜才如命的編輯部主任聶常光眼中的明日之星。為了培養這兩個新人,聶主任經常把他倆單獨叫到自己的辦公室“開小灶”。
而每次從辦公室出來后孫憲超都把聶主任新交代的任務和一些跟其有關的交談內容轉達給自己的組長李薇薇并與之交流,久而久之孫憲超與李組長的關系越來越好,經常能從李薇薇那得到些指點,無論是創作技巧還是辦公室處事之道。而反觀我們的“劉大文豪”,每次從聶常光的辦公室出來都是一副得意揚揚的樣子,這讓他的組長王偉看著既嫉妒又心虛,因為他不知道老板叫自己的組員進辦公室都談些什么,而自己的組員又會不會窺視自己的位置在老板那里說自己的壞話。所以平常工作中王偉總會對劉宇飛存有戒心,別說不能像前輩對新人那樣為劉宇飛指點一二了,就連上下級間應有的匹配度都幾乎為零。
就這樣,劉宇飛在閉門造車中緩慢前行,除了聶主任偶爾指點外,其他同事誰都不愿意與劉宇飛有過多的交流,一方面怕劉宇飛那種恃才傲物的個性,完全不把同事們的意見當回事,與他交流過程中一旦雙方有不同的觀點,那么一定會被劉宇飛當面反駁,與其自取其辱,何必自找麻煩。另一方面,劉宇飛的目的非常明確,就是要在短期內成為公司的骨干,其實有這種想法也無可厚非。不過這種赤裸裸的硬搶只適合放在心里,要是平常掛在嘴邊,任哪個同事聽了心里都得犯嘀咕,這種長他人能力搶自己飯碗的事就算傻子都不會干,對付這種“職場強盜”寧可自己不進步,也不能讓他得逞。不過說了這么多,歸根結底其實就一個原因,那就是劉宇飛太高調,太張揚,惹得周圍同事既反感又不安,而這些同事們對劉宇飛的態度就是:就算不能讓你“死”得很慘,也不會讓你活得更好。
而孫憲超的處境卻截然相反。不論是主任還是組長或者編輯部的其他同事都愿意與他交流切磋,因為在辦公室內一向低調的孫憲超向其他人傳遞的信息就是:“我只想好好地混碗飯吃,而且我會竭盡所能與大家共同進步?!毕襁@樣安全系數非常高,而且在得到老板賞識的同時又非常謙遜的可以與大家分享的新人,沒有人會不愿意與他溝通。而孫憲超在與這些人交流時,從來都不會說“我要……”、“你不能……”,這就讓周圍的同事即安心又愉悅。孫憲超就這樣以低調和謙和的態度贏得了同事們的好感,也在和他們的接觸中不斷地、快速地成長著。只是這些同事從來都不知道的是,孫憲超心中有一個不遜于任何人的堅定目標,并且他一直在為實現這一目標尋找機會。很快這個機會就來到了他的面前,不只是他,還包括編輯部的所有同事。
由于編輯部的日益壯大,策劃部那邊的選題數量和質量已經滿足不了聶常光日益增長的“胃口”了,所以他決定在自己的部門內成立一個策劃組,這樣也會培養出更多優秀的圖書人才。聶常光手下的策劃組初期規模則是“兩老帶兩新”,這其中的“兩老”就是指兩個組的組長李薇薇跟王偉,而“兩新”則是從編輯部的其他同事中選拔,選拔的方式就是參選同事事先準備好自己的選題,然后在開會時上報給聶總,再由聶總與組長審核,最終決定結果。而當上策劃的最大好處則是自己的選題一旦通過,就會得到一定額度的獎金。得知可以加薪,整個編輯部的編輯們都在磨拳擦掌,躍躍欲試。
這其中“擦”得最明顯的當然就要屬劉宇飛了。得到通知之后,劉宇飛每天都會在辦公室內曬一下自己的新選題。他認為這樣一方面可以“先下手為強”,避免別人的選題和自己重復,另一方面還可以炫耀一下自己的才能,好讓這些競爭者知難而退,趁早死了這條心。客觀地說,他的這些選題確實有很多值得一提的,但是他炫耀出來的好選題越多,為別人造成的負擔也就越重,而這種負擔轉嫁到自己身上的敵意也就越深。就在他還在那舍我其誰的時候,很多同事都已經開始對他“磨刀霍霍”了,這其中就包括他的組長——王偉。雖然他的存在并不能影響到王偉能否進入策劃組,但是經驗老到的王偉已經看出來劉宇飛的野心不止這么一點點,日子長了沒準連自己的組長飯碗都可能被他搶了去,所以決定一定要將身邊這個“定時炸彈”打壓下去,捂到最底層。這樣就算他真“炸”了,也不會有多大的破壞力。
就在劉宇飛準備兩三天選題之后,他卻再也做不出什么好選題了,不是他“江郎才盡”,而是他再也沒有時間想這些選題了。因為王偉給他下發了一個繁重但并不艱難的任務——修改稿件。由于有的稿件不符合出版要求,所以會交給編輯部重新修改,然后按規定日期再次交稿。而修改稿子可要比寫稿子麻煩得多,因為編寫稿件可以按照順序從頭寫到尾,而修改稿件則是要認真仔細地在十幾二十萬字中間挑改錯誤,費時又費神。王偉這次為了打壓劉宇飛,特意把半年內積攢的退稿都交給他處理,這些退稿不下十幾份,可真夠劉宇飛喝一壺的了。一向自恃才高八斗,又對其他人的作品批評慣了的劉宇飛在接到任務后自然不好推脫,也就只有埋頭苦改啞巴吃黃連的份了。
就在劉宇飛在那里為了修改退稿忙得焦頭爛額的時候,孫憲超則“偷偷摸摸”地想出了不少好選題,不過除了揀幾個和組長交流之外,其他同事都不知道他的選題做得怎么樣。半個月很快就過去了,在選題會議上有兩位組長先遞交了自己的選題,作為參照,之后所有組員都爭先遞交自己的選題,數量上從一兩個到二十幾個不等。而在這其中只有一個人略顯沉穩,他就是孫憲超。在看過了兩位組長選題的數量后,孫憲超挑選了幾個自己最得意的選題,以不超過組長的選題數量為準,上交了自己的選題。而劉宇飛遞交的選題數量和質量則遠遠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期,況且就在開會的時候,他還在想今天要怎樣完成修改進度呢。
經過一周的審核,聶常光宣布HW編輯部策劃組的第一批員工是A組組長李薇薇與組員孫憲超,B組組長王偉與組員霍延光。而對于劉宇飛的意外落馬,聶總也特意解釋了一下,主要由于劉宇飛在選題的質量和數量上稍遜一籌。而大家都心知肚明,王偉跟聶主任在這一周內的交流以及劉宇飛桌子上那一摞厚厚的退稿才是問題的關鍵。
章后“一”問:
為什么王偉不給聶總做工作,直接將劉宇飛掃地出門?
釋疑:因為一味地排除異己,用擊倒方式取勝的手段在現代職場競爭中已不再流行。俗話說“殺敵一萬,自損三千”,也就是這個道理。作為上司,遇到自己不喜歡的下屬就提議開除的話,先不論老總那會怎么想,單是對于其他下屬而言,自己在他們心中樹立的根本就不是威嚴,而是一個“魔鬼”形象,如果自己的下屬每天都在膽戰心驚中工作,那么誰能死心塌地為你效忠?況且劉宇飛是聶總身邊的“小紅人”,單憑王偉的幾句話是絕對不可能改變聶總的觀點的,搞不好還會偷雞不成蝕把米,弄得自己在老板心中形象暴跌。所以對于沒有把握又得罪人的事,經驗豐富的職場達人是不會干的。
職場中,處理這類問題的最佳手段不是趕盡殺絕,而是在權力之內的“制度綁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