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選擇工作就是選擇身份——職場Freshman必知規則(6)
- 什么樣的人企業永不放棄
- 宋成魏
- 4840字
- 2015-08-18 01:17:12
你也要明白,在你了解周圍的同時,周圍的人們也在注視著你,這是肯定的。要想在一個新的環境里立足,首先就是要用競爭的姿態去適應它,但是,職場競爭不是你死我活,那種獨攬功勞、獨自炫耀的做法必定使你被群體淘汰,不要因為競爭而喪失良好的印象,你需把握好恰當的尺度去衡量。
告別夸夸其談,因為它發給聽眾的信號除了你的知識比較豐富之外,很可能更深的是你紙上談兵的印象。但并非說你又需要走到沉默無聞的另一個極端,自我表現是工作的必修課,只是自我表現的方式需要選擇,需要經過深思熟慮。
老板看的是結果而非過程,所以執行力最重要
改革開放的領袖鄧小平說過一句影響了中國發展進程的話:“不管黑貓白貓,抓到耗子就是好貓。”也就是說,不論對于誰來說,事情的結果總是最重要的,而采用的方式以及付出的努力相對于結果來說,總是一種手段而已。
職場中,任何老板眼睛里看到的都是項目的結果,更確切地說,是否成功地為公司創造利潤或者品牌價值。不論你想得再好、說得再好,如果結果毫無起色,那么,你在公司的位置就要受到質疑。
因此,執行力是工作能力的核心。所謂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古今事業必成于實。雖然每個人崗位可能平凡,分工各有不同,但只要埋頭苦干、兢兢業業就能干出一番事業。好高騖遠、作風虛浮,結果只能是一事無成。
關于執行的話題,在國內外的管理理論界是一個重要的議題,拉里·博西迪的名著《執行》和勞倫斯·霍頓對其進行反思的著作《持續執行的四個關鍵》是值得關注的兩種思路。博西迪主要從管理層角度來討論執行,而霍頓則主要從底層員工入手,來探討任務的具體執行人之執行力的實現。二者從不同層面看,都有各自的道理可循。
霍頓認為博西迪的備忘錄沒有清楚地說明期望,他在書中介紹了嘉信理財公司副總裁和員工部經理琳達·洛克伍德的經驗,告訴經理人,他們應該怎樣制定清晰的目標、清晰地傳達目標,以及弄清楚上級提出的模糊指示。他將這點歸結為持續執行的第一個關鍵。
知名的管理培訓師余世維在他所著的《贏在執行》一書中,談到這樣一個例子:
東北有家大型國有企業因為經營不善而導致破產,后來被日本一家財團收購。廠里的員工都在翹首盼望日本企業能帶來一些先進的管理方法。出乎意料的是,日本企業只派了幾個人來,除了財務、管理、技術等要害部門的高級管理人員換成了日本企業派出的人員外,其他的根本沒有任何變動——制度沒變,人員沒變,機器設備沒變。日方只有一個要求:把以前制定的制度和標準堅定不移地執行下去。結果不到一年,企業就扭虧為盈了。
可見,執行力是決定企業生死存亡的一個關鍵力量,同樣,對于個人來說,執行力也是決定你職業生涯興衰成敗的一個關鍵力量。
那么,不論你是中層管理者,還是一個小職員,面對上司分配下來的任務,如何充分發揮你的執行力,出色地完成任務呢?
第一步:明晰任務目標,溝通是執行力啟動的關鍵。
任何事情,方向是首要的,如果執行的方向錯了,后果只有一個:你不是在計劃怎么成功而是計劃怎么失敗。而在企業中執行力弱,很多表現為命令或計劃的結果與當初設計的不一樣,由于任務層層傳達,被理解的角度不同,就容易改變最初的目標。
中層領導要在與老總的溝通中,弄清楚任務的方向與目標,很多老板下達任務都不是以數字般清晰的話語來表述的,通常只是一個宏觀的看法,這時候,就需要進一步的溝通,爭取得到準確的數字,包括任務量、期限、投入資金和利潤要求等,這些是必須明確的。
而作為一個基層員工,你也必須清楚上司分配給你的任務,盡可能量化,與上司溝通,得到一個量化的任務目標,如此,才能保證你不是徒勞無功,并且給自己一個稍微高于基本任務目標的工作追求。不要被動地去執行,即便在執行的過程中,也總會遇到模糊之處,此時必須及時溝通,否則,劍走偏鋒,很難收到成效,浪費了你自己的時間和精力,也沒有為公司創造任何效益。
第二步:有全局意識,懂得利用內部資源。
一項任務的完成絕非單打獨斗,而是一個團體努力的結果,這就要求你必須具有全局意識,哪怕你只是任務中的一個小螺絲釘,不起領導作用,如果想出色完成,并朝著團隊領導者的方向發展,你就必須了解整個任務的每一個環節,只有這樣,你才能耕種好屬于你的那一小塊田地。
團體的執行力來源于個人的執行力,可能每一個人的能力都很強,但是如果各人只認同自己的觀點,按自己的意愿做事,那么,最終必定整體喪失了執行力。
內部資源包括公司的物力、財力,也包括同事的工作能力,能夠與他人良好的協調,才會產生好的結果。與他人協調不是領導的事,而是你發展自己的必修課。只有懂得利用內部資源的人,才能最終完成自己的目標,并且很多時候還會有意外的收獲。
第三步:執行任務前,先執行對自己的管理!
一個連自己都管理不好的人,是無法出色完成工作任務的。執行力不是有勇氣、有決心就可以實現的,相反,執行力需要很理性的自我管理。
在集體討論的時候,不要不假思索就發表意見。鍛煉一種控制自己言語沖動的本能,這會讓你在管理崗位上與上司和下屬相處的時候擺脫不少困境。同時,越是鍛煉這種能力,你就越是意識到,時間可以讓你有機會從多個角度來觀察情勢,從而減少犯錯的幾率。
這就是所謂的自制力管理。如果你通常能夠基于足夠的信息、采用系統的方法做出決策,而不是貿然行動,就表明你具有很強的自制力;相反,如果你通常急于行事,而沒有預先考慮后果,就很可能表明你的自制力比較弱。
你盡量不要讓自己成為一個情緒化的人,不要讓你的情緒影響你的工作,盡量地保持客觀,遇到問題先去想辦法解決,而不是先產生抱怨和沮喪的情緒。如果你的情緒控制能力較強,就不會在事情沒有達到預期時心煩意亂;或者會在小組會議上受到同事的批評時,能夠做出冷靜、理性的反應。每件事都不可能盡善盡美,總有負面的結果出現,這就要求你事先預估可能出現的問題,并做好應對計劃。
第四步:保證任務完結的時間!
千萬不要輕視時間,時間很多時候是最大的成本,外部事物時刻處于變化之中,今天的情況是有利的,很可能明天就變成不利于項目發展的情況。因此,切忌拖延任務,能提前的絕對不要拖后。俗話說,夜長夢多,公司啟動的項目也時刻面臨這樣或那樣危險的挑戰。
同時,時間也是提高自我效率的關鍵,如果你想讓你的職位盡快得到提升,不妨嘗試為自己設置一套日計劃、周計劃、月計劃系統,提高時間效率,比如每天工作結束前,花幾分鐘來規劃一下第二天的時間安排;每周結束時,大致規劃下一周需要達成的目標,并為具體任務分配好時間。
一個懂得管理時間的人,一定是一個不被動且嚴謹的人,這樣的人往往被視為企業的動力和瑰寶。想被老板重視,首先重視自己的每一個細節吧!
最后,不要被執行力誤導,也要對你自己好一點,正視你的壓力承擔量,不是每一個人都有很強大的抗壓能力,如果一味地壓自己,很可能你的彈簧自行斷裂,更嚴重的還會遇到身體疾病,如此,再完美的工作也將得不償失!
目標不是承諾,切勿輕易夸下海口
如果我當年去問顧客他們想要什么,他們肯定會告訴我:“一匹更快的馬。”
——福特
對于個人來說,目標就是你真正想要的東西或達到的一種狀態并伴隨著計劃和行動。比如:你想要擁有一輛車,一套三居室房子,得到每年至少100萬元的收入,你想每年有一次帶著家人去國外旅行,等等。你光有這些想法還不算是目標,你一定要把這些想法寫在紙上,并且對每個想法訂出相應的計劃來實現,而且對每個目標設定達到它的最后期限,然后是付諸實際行動。沒有計劃和行動的目標不是真正的目標。
人的一生目標有很多,也分很多種,工作中的目標就是其中一種,你應該首先分清楚不同種類目標的特點,才能各自去實現,相比于生活目標,工作目標和其它目標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的任務性質。
更細化地來說,你眼下的工作目標和你的事業目標未必一致,因為,給公司打工就要服從公司的業務方向,而公司的方向未必總是符合你的事業方向,你必須首先清楚這個前提。不要把你的任務目標變成承諾,尤其你對于公司來說還是一個年輕的成長者,不要動輒信誓旦旦地許諾,軍令狀是需要一定的職場資質才適合確立的,而年輕的你,不論能力如何強大,都不可能具有這樣的資質。
他人信任你的唯一途徑就是看你是否說到做到,你能做到,就可以自信地說出;你做不到,最好一點也不要說。如果說了,只有使別人不信任你,沒有別的作用。一個人的名聲很重要,從很大程度上講,《論語》所言的“言必信,行必果”,是評論一個人說與做的重要標準,只說不做的人,很難取得別人的信任。說得多,做得少,也不免給人夸夸其談之嫌。
很多生活哲學會教給我們這樣的道理:自己沒把握做好的,就別承諾;近期實在太忙,沒有時間,也不要承諾;一些沒意義,甚至缺少是非的事情,更不要輕易許諾言。
一旦要答應別人什么,事先一定先想想自己能不能做到。把話說到你能做到的地方。
而在職場中,言與果的關系就更為重要,為什么說一定不要把你的工作任務目標變成承諾呢?
第一,任務進行過程中有許多不可意料因素,它們不在你掌控之中!
《易經》:“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
《道德經》:“為之于未有,始之于未然。”
《論語》:“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這些都是在指導我們做事情應該謹慎多思,三思而后行。我們要按目標完成一件事情,那么在整個過程中就一定存在影響到這件事情正常完成的不確定因素,我們不可能有100%的把握,去確定一個固定的結果,這些,包括任何潛在的影響和不確定性都是風險,風險意識不是只有股市和大投資商才需要考慮的東西,你在工作中,頭腦里同樣需要具有風險意識。
這是做好一件事的基本前提。也就要求你絕對不能一拍胸脯,隨意夸下海口。職場中最忌諱的就是對自己的話難以負責的行為,一次這樣的行為可能還可以算作偶然失策,多次的話,上司和同事對你的信任必將逐漸降低。因此,在計劃一項任務的時候,需要考慮周全,包括負面結果,你遞交給上司的工作計劃里,應該包含完不成的情況以及相應的辦法,這也是一個人做事風格縝密的體現!比你許下“保證完成”的諾言更有分量!
第二,話說得越絕對,意味著你可能遇到的負面責任越多,要懂得為自己留后路!
你還很年輕,你需要用責任來提升自己在職場中的分量,著名管理大師德魯克說過,“責任保證績效”。
責任感也是很多企業教導員工的一個基本方向,因此,很多勵志大師也在教我們:只有承擔責任,才會被欣賞重用,人總要做一些事情,總要承擔一些責任;在任何單位里成長最快的人,都是承擔責任最大的人,而被重用,不只是意味著更高的職位和更豐富的收益,還意味著承擔更重的責任,并且,只有勇于承擔責任,才會被機會垂青。
這些觀念都很有道理,但是,在你自己具體的行為中,你必須首先要對責任有一個明確的概念:什么樣的責任有助于你的發展,什么樣的責任可能讓你的功勞毀于一旦!
不要盲目地承擔責任,要懂得選擇;你的勇氣很重要,但勇氣不是意氣用事,積極進取很重要,但積極不是意氣用事。你必須學會控制你的事業欲望,做工作的主人,而不要做工作的奴隸。
第三,送給上司高期望值,往往容易事倍功半!
有一個質樸的道理:如果他人對你的期望很高,認為你就應該如此,那么,你即便做到了,也是很正常的事,只是符合了他的期待;而如果他人對你的期望一般,你卻做到了更好,也就是說,超出了他原有的期望值,對你的印象就會提升一個臺階!
工作中,合理利用期望值落差,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夸海口、許諾言,你一開始就拱手給了上司很高的期待,上司肯定會產生一種“看你如何達到”的想法,并且會在潛意識里認為,對你來說,這件任務可能不是什么難事,也許是舉手之勞,無形中就降低了任務的重要性和價值。
相反,如果你提供出很多難以預料的風險,并首先把負面結果考慮到,讓上司明白這件任務客觀上可能出現的損失,在達到打預防針的效果同時,也為任務增添了幾分難度。在這樣的狀況下,你運用自己的執行力,出色地完成項目,為公司帶來實際的價值,你在上司心目中的位置也會提升一個檔次。
總之,讓你自己成為“務實型”的人,而不要成為公司里的演講家或者理論家,少說多做就是初入職場最好的表現自我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