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這種現象越來越普遍的時候,我們不得不反思,是什么讓孩子和父母“形同陌路”?
追究其根本原因,很大一部分在于父母,父母的忙碌、冷漠、嘮叨、不信任、不尊重等等,讓孩子的那些心里話“望而卻步”。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敢也不愿意去傾訴,代溝越來越深。
怎樣去消除這種隔閡呢?我們建議家長朋友們做到如下幾點:
其一,要尊重孩子的選擇。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現在由父母在照顧其健康成長,但孩子總有一天要脫離父母保護的羽翼,走向自己獨立的生活。那么,讓孩子逐漸地學會進行合理分析并選擇自己的喜好、意愿,就是家長很明智的做法了。當然,出于一種保護的心理,家長可以提出自己的見解,讓孩子真正理解自己的經驗之談,并把自己的意見當作一種參考。如此一來,孩子就能逐漸養成一種對自己的選擇、決定負責的行為習慣和思維方式。
其二,要調動孩子的興趣。與孩子交談,如果家長有一種良好的愿望,想要孩子能接受的話,不要只是單純地下達死命令,試試用一種平和的心態,一種新穎的方式來調動起孩子的興趣。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其三,要掌握孩子的心理。不要認為家長是天生就會當的。實際上,家庭教育這一項有很多的技巧方法需要學習掌握。而兒童心理就是其中一項很關鍵的因素。家長要學會向孩子學習,以孩子的方式、角度來告訴孩子自己的觀點。還要陪孩子聊天、做游戲,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了解孩子的想法,孩子的精神需求和個性特點。只要掌握了孩子的心理,再循循善誘,以一種親切平等的態度去與孩子交流,溝通成功是可以期待的。
家長與孩子進行溝通時還應該注意溝通的方法。這包括語言的溝通、非語言的溝通、情感的溝通及親情的溝通。語言的溝通是最常用也最直接的溝通,是家長與孩子普遍采用的方法。非語言的溝通則使彼此體會到另一種心靈的交流。情感的溝通也是十分重要的,人與人之間的心靈共鳴是能夠產生無窮大的力量的。而親情的溝通用在此也很合適,因為家長與孩子之間首先存在的一個天然紐帶就是血脈親情。成功的溝通就是把這幾種溝通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靈活運用。
在父母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還要注意幾個方面的問題。
(1)創造良好的家庭氛圍,父母要相親相愛相敬
有的父母整日忙于工作,只把家庭當作休息和睡覺的地方,有的父母在家中說一些消極負性情緒的話,如對社會不滿等。如果孩子在青少年時代常常感覺不到快樂,也會出現消極抑郁情緒。父母之間感情冷淡甚至出現爭吵等不良家庭氛圍都會給孩子的情緒帶來不良影響。
(2)父母要懂得關心自己
如果父母本身就有抑郁、焦慮的情緒,在和孩子溝通的過程中,就無法理解孩子的思想。只有父母本身是一個快樂開朗的人才能用更寬容的心去理解自己的孩子。所以,父母也要經常檢查自己的情緒。
(3)父母要學會了解孩子
針對不同個性的孩子,父母還要能采取不同的溝通方式。如花時間傾聽孩子說話;對孩子提出的所有問題,都耐心、老實地做出回答;認真地對待孩子提出的看法;從來不對孩子說他比別的孩子差;每天都抽時間和孩子單獨在一起;不用辱罵來懲治孩子;不存在家長完全不能和孩子討論的問題;花時間陪孩子做一些有益的事情;讓孩子有機會真正做決定等。
(4)父母要多了解自己的個性特點
父母本身固有的某種個性弱點會帶到和孩子溝通的過程中,若不注意控制,對良好的溝通是一個很大的威脅。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本身的個性局限,以便于能順暢地和孩子溝通。
(5)尊重孩子,并給予孩子較大的發展空間
很多時候,父母過多的愛帶來的不是孩子的健康成長,而是一種發展空間的縮小、壓抑。一份尊重孩子的態度,一個適度放松的心情將會給孩子和自己帶來呼吸的空間,會換回更大的發展。
(6)適時地發現孩子的情緒障礙
如果孩子已經出現情緒障礙,這時父母經過努力仍然無法與之溝通,可以把孩子帶到醫院的心理門診咨詢。經檢查如果發現是焦慮癥或抑郁癥,可以給孩子進行抗抑郁藥物的治療并輔以親情的關愛。
通過運用一系列的技巧方法和手段,家長就可以在與孩子的接觸交往中知道他們在想什么、愛什么、恨什么,對他們思想中出現的某種偏見隨時隨地進行教育,幫助他們逐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指導他們學會“做人”。總而言之,家長與孩子的有效溝通是家庭教育的基礎,家庭教育又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基礎,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是家庭教育的繼續和延伸,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密切配合,就能使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少走彎路,取得整個教育的最佳效果。
7.“我的地盤聽我的”
“獨角戲”不僅能給孩子廣闊的空間,幫助孩子學習專注身邊的事物,更能幫助他們發掘自我和培養創意。
(1)給孩子自由
給孩子私人的空間,讓孩子有自己的時間。理智型的孩子需要高度隱私,如果不能獲得屬于自己的空間和時間,他們就會感到煩躁和焦慮,因為他們只有在自己自由的時間和空間里才能回顧一些事情,并獲得在日常事物中體驗不到的安定情緒。因此父母要給孩子足夠的私人空間和時間,注意時空管理。
①現在許多家庭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再加上父母望子成龍心切,對孩子的要求多之又多,恨不得孩子是個全才,今天發表大作,明天上臺演出,后天出國留學。由于父母的這些要求,使得孩子有學不完的東西,今天上作文補習班,明天上舞蹈藝術班,后天學英語等等。結果孩子沒有一點屬于自己的時間。在父母的這種高壓政策之下,孩子的特長不僅得不到發展,也很難成為父母所希望的全能型人才,急功近利的教育,完全是拔苗助長,貽害無窮。因此,家長要重視孩子的個性發展,同時社會各界尤其是學校要注重孩子的全面素質發展,不要單純地以分數來論孩子的短長。只要孩子心智發展全面,將來就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那么,怎樣才能給孩子一個自由空間呢?方法很多,“獨角戲”就是其中之一。“獨角戲”不僅能給孩子廣闊的空間,幫助孩子學習專注身邊的事物,更能幫助他們發掘自我和培養創意,為孩子日后的學習打好基礎。
所謂“獨角戲”就是讓孩子單獨活動,給孩子自主權。
讓孩子演好“獨角戲”,家長應該注意以下幾方面:
保持恰當的距離
在訓練孩子的獨立能力時,父母不能緊緊地盯著孩子,這樣孩子會感到很不自在;也不能干涉孩子玩,否則孩子就沒有自由發揮的空間。父母要和孩子保持一定距離,給孩子自由的空間,當孩子遇到困難時,父母要給予指導,幫助孩子樹立信心,戰勝困難。當孩子沉浸在游戲中時,父母應該慢慢退出游戲,但不要讓孩子覺察到。
給孩子選擇時間的權利
父母要留心選擇訓練孩子獨立能力的時間。一般來說,孩子吃飽了、休息好了,是“獨自玩耍”的最佳時間。睡醒之后也是訓練孩子獨立能力的大好時機,這時候可以讓孩子自己玩15-30分鐘。父母不要只想到自己的時間安排,當孩子需要父母時,不要因為忙碌而把孩子安排在玩具堆中。
給孩子提供適合的玩具
玩具是孩子獨自玩耍的親密伙伴,根據孩子的喜愛,可以給孩子多提供一些玩具,讓孩子有所選擇。例如軟棉球、膠圈、小汽車、積木、盒子等等,都是能訓練孩子的好玩具。在嬰幼兒時期,父母就讓孩子演好“獨角戲”,當孩子進入學習時期,給孩子自由的空間,這就能很好地訓練孩子的獨立能力、創造能力,使孩子的心智得到全面發展。許多孩子沒有自由的空間,不得不學各種各樣的課程,這不僅讓家長們的錢包變癟,還消耗孩子大量的精力,對孩子的健康成長還很不利。有了寬松的時間和空間,孩子才能迸發出創造的火花。如果一味要求孩子做他們并不感興趣的事,會使他們產生厭煩心理。
②為了使孩子將來能較好地融入社會,引導他們學會處理人際關系非常重要。家長要盡可能帶孩子出去玩,鼓勵他們與同齡的小朋友進行交往。并且要允許孩子有自己的小秘密,所謂“秘密”,就是隱蔽起來不讓外人知道的事。每一個正常的人都有秘密,當然孩子們也不例外,沒有什么值得大驚小怪的。假如一個人什么秘密也沒有,那么這樣的人也太平淡無奇了,就像是一片沒有綠洲的荒漠。關鍵問題是孩子心中秘密的性質如何,作用如何,對孩子的成長有何影響。
孩子心中的秘密,依據存在的范圍看,有學習中的秘密,也有生活中的秘密。比如:考試即將來臨,有的孩子給自己定下目標,爭取在全班進入前幾名,這個目標是給自己定下的,在沒有實現之前,是不讓別人知道的,這就是學習中的秘密;在班委會中,每個班委都在為本班做貢獻,假如其中一位班委工作非常出色,那么其他班委心中就有一種緊迫感,暗暗給自己定下工作目標,計劃如何開展班級活動,調動同學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加強班集體的凝聚力,這就是工作中的秘密;生活中的秘密可就復雜多了,比如喜歡交什么樣的朋友,崇拜什么樣的人物等等。
孩子心中的秘密,一般是相對的,具有針對性。有只讓家長知道的,對老師和同學來說是秘密;有只讓老師知道的,對家長和同學來說是秘密;有只讓同學知道的,對家長和老師來說是秘密。或者出現更多的交叉情況。比如說,有的孩子對老師和同學隱瞞其父母的文化程度及知識水平,怕被老師和同學瞧不起;有的孩子對老師和同學隱瞞其家庭自然結構。家庭自然結構對孩子健康有直接的影響,這里主要指不完整家庭,即由于離婚、遺棄或其他原因造成的不完整家庭,尤其是離異或遺棄,對孩子的影響最大。
孩子心中的秘密,依據作用的正負效果來看,有所謂“好的秘密”也有所謂“壞的秘密”,前者指對孩子的成長有良好促進作用的,比如前面所提的學習中的秘密和工作中的秘密;后者指對孩子的成長有消極影響的秘密,比如前面所提的家庭自然結構的秘密。當然我們不能簡單地把秘密劃分為好或壞,關鍵看秘密對孩子成長的作用和影響以及如何作用于孩子的內心世界。
在我們的生活中,許多父母提到孩子的隱私問題,都會覺得不以為然,認為小小的一個孩子,沒什么隱私可言,孩子在父母面前不應該存在絲毫秘密。為了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父母看看孩子的日記或信件是天經地義的事。
然而,這些父母的做法往往會遭到子女強烈反感和抗議,父母們有這種想法,完全是把孩子當作自己的所有物,一個附庸品,而沒有把孩子當成一個具有完整人格的獨立人來平等看待。更有甚者,習慣于對孩子過度保護和包辦一切的教育方式。當發現孩子對自己有所保留,竟千方百計地翻看孩子的書信和日記,然后把其中的一些內容當作孩子“錯誤行為”的證據,拿去指責孩子,結果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當然,這些父母的出發點并不壞,他們擔心子女出事,有時也確實是為了更多地了解子女。但是,那種方法是不可取的。因為每個人都有不想或不愿被人知道的事情,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人,他們也不例外。父母換個角度來考慮,假如孩子偷看了父母不愿意讓人知道的信件或日記之類的東西,父母的感覺又怎樣呢?因此,父母只有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人來看待,保持孩子和自己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心態,才會尊重孩子的隱私。
孩子的秘密也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沒有秘密的孩子長不大。孩子的秘密中有著成功的喜悅,失敗的痛苦,有對人生的困惑和對理想的追求,有著獨立解決一些涉及人生遇到的問題,當父母不尊重孩子的秘密時,其結果肯定是孩子對父母反感,不信任父母,一旦雙方形成隔閡,彼此就難以溝通,父母就無法了解孩子。所以父母在對待孩子隱私的問題上,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要有正確的態度
要知道孩子心中秘密的存在是很正常和普遍的事,沒有什么值得大驚小怪的。家長應以從容不迫的態度,認真、仔細地對待這些問題。不要一有風吹草動,就草木皆兵,如臨大敵。要客觀地分析這些秘密。有的秘密或許只能孩子自己一人知道,就讓這一份秘密埋藏在孩子的心中,讓它成為永恒。如果什么都想知道,其結果可能是什么都不知道。
要注意引導方法
家長應根據孩子的興趣、愛好及才能,允許自由選擇,不必多加干涉。并努力創造一些條件,發展和發掘孩子的內心世界,減少神秘感,培養獨立意識和創造精神。家長應全面了解孩子的學習狀況,輔導孩子完成家庭作業。指導孩子正常地與人交往,對孩子進行青春期性教育等等。家長應多與孩子談心,這種談心不是父母和子女間遮遮掩掩的交流,而應是熱忱地平等交流,只有這樣才能談出一片新的天地,從而了解到孩子心中的秘密,并根據秘密的性質和作用。盡量幫助孩子減少心中不必要的秘密,以減輕心理上的負擔。
長期培養孩子對父母的信任感
兌現對孩子的承諾,不能兌現也得說清理由,取得孩子諒解。
承諾為孩子保守秘密,一定要守信
需要揭密時,應鼓勵孩子自己揭,而不是父母做主包辦。
8.為什么我要撒謊
每一個謊言背后都有一個真實的心理動因,孩子說謊,有時是出于美好的愿望,有時是一種心理補償。